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35777发布日期:2020-12-01 13:1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临床上骨折情况繁多,四肢长骨骨折创伤最为多见。现有临床技术,有钉内固定系统、板内固定系统以及外固定架系统固定骨折,应用理念上各有其优点,理论上涵盖了现有临床骨折类型的治疗;但钉内固定系统和板内固定系统在骨折部位痊愈后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髓内钉因中心固定,具有可靠的、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特性,不破坏骨折端骨膜与软组织,而受到推崇,但也存在扩髓过程增加栓塞的风险,实际应用中也常需骨折端切开对位。接骨板系统,作为最早的内固定设计,发展至现今形成万向锁定系统,其缺点是偏心固定;锁定板的问世让骨折固定的稳定性获得极大的提高。锁定板外固定在锁定板内固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因增大了偏心力矩的理念问题,操作上需要更大的外力复位,操作繁琐,并没有得以推广。

此外,对于特殊群体,如小儿患者和老年患者,上述骨折固定系统的应用还存在其他问题。小儿骨折一方面由于骨骺问题,髓内钉使用受限,另一方面由于板系统对软组织损伤大,板系统的应用也受到限制;而对于老年患者,采用髓内钉,在扩髓过程中会增加栓塞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老年合并有严重的内科疾病的患者来说,切开手术或者髓内固定,都增加手术风险,而骨折后若不能良好固定,风烛残年更致护理上的困难,直接导致死亡率的增加。

另外上述骨折技术中固定术中,复位操作是临床手术的难点。许多骨折部位的固定仍然需要切开骨折端的软组织,进行复位。无论是髓内钉技术或者liss或者lock锁定钢板技术,仍然需要手术切开。

而外固定架具有稳定骨折端,不破坏骨折端软组织的优点;开放性骨折、感染性骨折、糖尿病骨折等需要外固定架作为其稳定骨折的必要装置,甚至闭合性骨折,也可外固定装置固定骨折;但现今使用的外固定架llzarov环形架,虽然设计上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但使用过于繁琐、患者术后累赘。orthofix系统虽然简化,但单轴固定,且长杆的固定钉术后也显得累赘。此后还有单边固定、半笼式固定等各种设计,但总体来说这些设计术后依旧显得累赘,患者术后生活不便。

外固定支架设计有多种样式,主要有环式、半环式、连杆式等。外固定架不能被临床普及主要是因为固定后累赘,如环式或半环式体积大,术后患者行动不便;另外如连杆式,单轴固定,侧向力矩过大,固定不够牢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包括板条状结构定位固定件;所述定位固定件在两端端部分别设有数个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通过侧槽与打入骨折部位的骨折螺钉螺接锁紧,与骨折部位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固定件通过两端端部侧槽固定的骨折螺钉呈错位交叉状。

优选地,所述定位固定件在两端端部之间设有两排侧向开口的侧槽。

优选地,于宽度方向上,所述定位固定件沿解剖走向在中部设有一排通孔;所述通孔为8字孔或万向锁定孔,8字孔由锁定孔和加压孔组成;通过通孔的设计可以增加骨折螺钉植入位置的选择,方便不同部位骨折固定的需要,提高操作便利程度,或进一步引入复位牵拉装置、提拉对位组件等。

优选地,所述定位固定件为一体式单板结构或多段拼接式结构;多段拼接式结构相对于一体式单板结构应用更灵活,可以应对临床上突发状况,多段拼接式结构中相邻两段直接螺接固定或通过与中间件螺接固定后间接锁紧固定;

进一步优选地,中间件设有定位插槽,定位固定件一端通过螺栓与中间件螺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定位固定件上设有滑扣组件,滑扣组件包括扣件和u型引导件,定位固定件穿设在扣件上并与u型引导件螺接固定,可以根据骨折螺钉的位置进行调整,提高锁定骨折螺钉的灵活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所述复位牵拉组件包括复位撑杆、套设在复位撑杆上的第一固定件以及牵引件;在复位撑杆两侧,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骨折螺钉锁紧在侧槽中,错位交叉固定骨折部位;

所述第一固定件与牵引件连接,牵引件运动调整第一固定件在复位撑杆轴向上的位置,完成骨折部位纵向牵拉复位。

所述复位撑杆设有螺纹;

对应地,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牵引件设有螺母,螺母与第一固定件通过连接件活动连接,螺母和第一固定件中至少有一个设有凹槽,连接件端部卡在凹槽中,螺母在复位撑杆上转动并通过连接件带动第一固定件进行轴向位移;

对应地,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牵引件亦可设置成阶梯型轴套,轴套前端设有螺纹,与复位撑杆螺接,轴套后端套设在第一固定件上,轴套后端和第一固定件之间设有滚动件。

对应地,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采用板状结构设计,板状结构第一固定件设有凸块,所述牵引件设有环状凹槽,凸块和环状凹槽卡合;第一固定件设有u型槽锁定件,复位撑杆穿设在u型槽锁定件中,u型槽锁定件设有螺纹,通过螺母与u型槽锁定件螺接固定将第一固定件和复位撑杆锁紧。

进一步优选地,螺母沿复位撑杆轴向和/或径向向外延伸设计,如在轴向凸出于复位撑杆从而通过外接件旋转螺母,如在径向延长增加力臂以旋转螺母,提高螺母旋转操作的便利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u型槽,u型槽顶部设有螺纹;所述复位撑杆穿设在u型槽中,并通过u型槽与螺母螺接固定锁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基座和螺母,u型槽设置在基座内,基座上设有侧槽,侧槽固定骨折螺钉;螺母与u型槽螺接固定将复位撑杆紧固在u型槽内;

所述第一固定件亦可设置骨折螺钉安装座、复位撑杆固定座和螺母,u型槽设置在骨折螺钉安装座内,骨折螺钉安装座通过万向槽与复位撑杆固定座活动连接,螺母与u型槽螺接固定将复位撑杆紧固在u型槽内。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复位撑杆设有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设有u型槽,u型槽顶部设有螺纹;所述复位撑杆穿设在u型槽中,并通过u型槽与螺母螺接固定锁紧;第二固定件在u型槽两侧设有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骨折螺钉锁紧在侧槽中,错位交叉固定骨折部位。

优选地,第二固定件设有基座和螺母,u型槽和侧槽设置在基座上。

所述第二固定件亦可设置骨折螺钉安装座、复位撑杆固定座和螺母,u型槽设置在骨折螺钉安装座内,骨折螺钉安装座通过万向槽与复位撑杆固定座活动连接。

优选地,第二固定件连接有牵引件,与第一固定件牵引方向相反。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复位撑杆上在第二固定件和第一固定件之间设有数个第三固定件,第三固定件设有u型槽,复位撑杆穿设在u型槽中;第三固定件在u型槽至少一侧设有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骨折螺钉锁紧在侧槽中。

优选地,第三固定件设有基座和螺母,u型槽和侧槽设置在基座上。

第三固定件亦可设置骨折螺钉安装座、复位撑杆固定座和螺母,u型槽设置在骨折螺钉安装座内,骨折螺钉安装座在复位撑杆两侧中至少一侧固定有骨折螺钉,骨折螺钉安装座通过万向槽与复位撑杆固定座活动连接。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件包括套环、悬臂和骨折螺钉安装座,套环套设在复位撑杆上并与牵引件连接,骨折螺钉安装座相对于复位撑杆两侧设有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悬臂固定连接套环和骨折螺钉安装座;且复位撑杆在远离第一固定件一端设有第四固定件,第四固定件包括悬臂和骨折螺钉安装座,悬臂固定连接复位撑杆和骨折螺钉安装座;同一骨折螺钉安装座上固定的骨折螺钉错位交叉,两骨折螺钉安装座上的骨折螺钉固定骨折部位两端。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设有相向设置的两组复位牵拉组件,两组复位牵拉组件均包括骨折部位固定件和与骨折部位固定件固定连接的复位撑杆;两复位撑杆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并与同一螺纹套筒通过螺接联接,通过旋转螺纹套筒,调整两骨折部位固定件的间距,完成骨折部位纵向牵拉复位;在复位撑杆两侧,骨折部位固定件设有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骨折螺钉锁紧在侧槽中,错位交叉固定骨折部位;该螺纹套筒设有与两复位撑杆上螺纹对应的双旋向螺纹;

优选地,所述骨折部位固定件包括悬臂和骨折螺钉安装座,骨折螺钉安装座相对于复位撑杆两侧设有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悬臂固定复位撑杆和骨折螺钉安装座;同一骨折螺钉安装座上固定的骨折螺钉错位交叉,两骨折螺钉安装座上的骨折螺钉固定骨折部位两端。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设有相向设置的第一复位牵拉组件和第二复位牵拉组件,第一复位牵拉组件包括骨折部位固定件和与骨折部位固定件固定连接的第一复位撑杆,第二复位牵拉组件包括骨折部位固定件和与骨折部位固定件固定连接的第二复位撑杆;第一复位撑杆设有通孔滑槽,第二复位撑杆呈l型,第二复位撑杆穿设在第一复位撑杆的通孔滑槽内并通过螺母锁紧;通过调整第二复位撑杆在通孔滑槽内的位置,实现复位牵拉;

优选地,所述骨折部位固定件包括悬臂和骨折螺钉安装座,骨折螺钉安装座相对于复位撑杆两侧设有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悬臂固定复位撑杆和骨折螺钉安装座;同一骨折螺钉安装座上固定的骨折螺钉错位交叉,两骨折螺钉安装座上的骨折螺钉固定骨折部位两端。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设有如上所述定位固定件和如上所述复位牵拉组件,定位固定组件和复位牵拉组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固定件设有对接孔,所述复位撑杆设有锁定卡扣,定位固定件与复位撑杆通过锁定卡扣和对接孔卡固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固定件和复位撑杆设有螺纹孔,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定位固定件和复位撑杆通过中间件固定连接,所述中间件设有定位固定件插槽以及复位撑杆插槽,定位固定件和复位撑杆分别插入定位固定件插槽、复位撑杆插槽中,再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设有如上所述定位固定件和如上所述复位牵拉组件;骨折部位两端的骨折螺钉在复位牵拉组件完成骨折部位纵向牵拉复位后与定位固定件侧槽锁定连接,之后可根据情况撤去或保留复位牵拉组件。

在上述骨折复位固定系统中,还设有对接组件,对骨折端的轴向旋转与横切错位进行提拉对位;对接组件采用提拉杆,前端设有螺纹。

优选地,所述对接组件中提拉杆的尾端设有可拆卸手柄,前端螺纹和尾端可拆卸手柄之间套设有螺钉紧固调节螺母。

优选地,骨折螺钉中段为光杆,光杆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头端设有自攻螺纹;

优选地,头端的自攻螺纹为前深后浅、前薄后粗的自攻螺纹;

优选地,骨折螺钉采用空心螺钉时能够用于具有引流需求的特殊骨折治疗。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扩大了外固定架技术对临床骨折的应用:不仅临床传统的需要外固定架手术的适应证涵盖在内,尤其是婴幼儿、小儿骨折后不得损伤骨骺,外固定架是最佳选择;老年合并复杂内科疾病的骨折患者难以经受传统的切开复位固定;甚至将传统的内置钢板与髓内钉手术固定的闭合性骨折也涵盖在内,都可以采用本发明实现微创的经皮或经皮下甚至经骨面的内固定,采用本发明无需二次手术,减少了二次手术痛苦;

2)方便了临床手术操作:传统手术固定中,骨折复位是临床的重点与难点,若对本发明进行技术分解,并没有否定现有的临床技术应用,引入了复位装置,并优化了手术固定装置和临床操作,实现经皮复位骨折端,而无需切开骨折端,减少了骨折端切开复位带来的软组织损伤,减少手术对骨膜的损伤,简易、安全、便捷、复位精确,提高了手术的效率与手术的精度;

3)给术后患者带来便利:原有的手术器械或外固定架过于臃肿或者复杂、累赘,不便于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本发明的外固定架通过骨折螺钉错位交叉固定,力学性能好,体型小,可以最大程度的贴近患者体表,减少传统外固定架尾钉过长带来的各种不便;

4)通过侧槽的设计,实现了一组、数个骨折螺钉交叉错位固定骨折部位,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且侧槽极大的便利了术中操作,能够先打钉在骨折部位牵拉到位后再安装定位固定件,在打钉位置不够理想时能够随时松解调整,无需整体拆除重新打钉;有复位装置,便于术中复位,且复位装置可卸除,最终骨折的固定由板材或棒材固定,减少术后患者因手术带来的日常生活的不便;

5)在骨折部位愈合后,能够方便的卸除复位固定系统,不必像传统内固定系统一样需要二次手术才能取出,在骨折部位愈合后体外即可卸除,减小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与实际手术创伤;

6)骨折端框架式半包围固定,无需将骨折螺钉与骨折部位锁死,骨折端存在微弹刺激,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因为没有破坏骨折端的软组织与血供,理论上,骨折愈合要快于常规开放手术固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实施例1中第一种形式的复位牵拉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实施例1中第二种形式的复位牵拉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c为实施例1中第三种形式的复位牵拉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d为实施例1中第四种形式的复位牵拉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实施例1中第一种形式的第一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实施例1中第二种形式的第一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2c为实施例1中第三种形式的第一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实施例4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d为实施例4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e为图3d中第一复位撑杆和第二复位撑杆连接结构剖面图;

图4a为实施例5用于股骨部位骨折复位牵拉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实施例5复位牵拉后定位固定股骨粗隆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实施例2中滑扣组件俯视图;

图5b为实施例2中滑扣组件侧视图;

图6a为实施例1中一种形式的定位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实施例1中另一种形式的定位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骨折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复位牵拉组件1;复位撑杆10;第一固定件11;第二固定件12;第三固定件13;第四固定件14;螺纹15;牵拉螺母16;连接件17;锁定扣18;螺纹套筒19;

定位固定件2;通孔21;扣件22;u型引导件23;

骨折螺钉3;锁定螺纹31;光杆32;自攻螺纹33;中空通道34;

对接组件4;可拆卸手柄41;前段螺纹42;螺钉紧固调节螺母43;

侧槽5;u型槽锁定件6;第一复位撑杆7;第二复位撑杆8;第五固定件9;

骨折螺钉安装座100;复位撑杆固定座101;螺母102;万向槽103;u型槽104;一体式安装座105;套环106;悬臂10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根据不同骨折损伤,可置于骨面、皮下或者皮外,实现骨折的骨膜外、皮下或皮外固定。

本实施例中骨折复位固定系统设有复位牵拉组件1、定位固定件2和对接组件3。

如图1a所示,复位牵拉组件1包括复位撑杆10和第一固定件11,复位撑杆10设有螺纹15并套设有牵拉螺母16,牵拉螺母16通过连接件17与第一固定件11连接,旋转牵拉螺母16调整第一固定件11在复位撑杆10轴向上的位置。

优选地,牵拉螺母16和第一固定件11中至少有一个设有凹槽,连接件17端部卡在凹槽中,牵拉螺母16在复位撑杆10上转动通过连接件17带动第一固定件11进行轴向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牵拉螺母16,还可以沿复位撑杆轴向和/或径向向外延伸设计,如图1b和图1c所示;如沿复位撑杆轴向加长,超出复位撑杆,通过外接螺纹结构件,可以方便拧动螺母;或者制成t字形,通过手动调节t字形端部,在无外部器械辅助下亦可轻松调节螺母位置。

如图1c所示,牵拉螺母16亦可设置成阶梯型轴套,轴套前端设有螺纹,与复位撑杆10螺接,轴套后端套设在第一固定件11上,轴套后端和第一固定件11之间设有滚动件。

如图1d所示,第一固定件11采用板状结构设计,板状结构第一固定件设有凸块,牵引件对应设有环状凹槽,凸块和环状凹槽卡合;第一固定件设有u型槽锁定件6,复位撑杆10穿设在u型槽锁定件6中,u型槽锁定件6设有螺纹,通过与螺母螺接固定将第一固定件11和复位撑杆10锁紧,利用牵拉螺母16在复位撑杆10上转动带动第一固定件11进行轴向位移;相对于图1c的结构,第一固定件11在解除螺母锁定后可以方便地拆卸,有利于临床消毒等操作。

第一固定件11套设在复位撑杆10上,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若设置分体式结构,优选采用一下两种结构形式:

一种结构形式,如图6a所示,包括骨折螺钉安装座100、复位撑杆固定座101和螺母102,骨折螺钉安装座100通过万向槽103与复位撑杆固定座101活动连接,骨折螺钉安装座100设置有u型槽104,复位撑杆穿设在u型槽104中,并通过u型槽104与螺母102螺接固定压紧,骨折螺钉安装座100在u型槽104两侧均设有侧槽5,侧槽5固定有骨折螺钉3,骨折螺钉3错位交叉设置;

在另一种结构形式中,如图6b所示,骨折螺钉和复位撑杆固定在一体式安装座105内,通过螺母102锁紧复位撑杆10。

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定位固定件2连接骨折部位两端,为板材结构;定位固定件2在两端端部设有攻有螺纹的c型侧槽5,通过在两端的侧槽中错位交叉锁定骨折螺钉固定骨折部位;

如图2b所示,除了端部,整板周向均可设置侧槽,能够根据需要增加骨折螺钉,提高骨折螺钉位置选择的灵活性;

如图2c所示,可在加宽的端部设置侧槽。

定位固定件2沿解剖走向在中间设有一排通孔21,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设置不同的通孔结构;如螺纹孔或普通光孔用于与复位撑杆10固定连接,如用于增设对接组件4对骨折部分旋转复位,如8字孔增设锁定钉和加压钉;

优选地,复位撑杆10设有锁定扣18与通孔21卡固连接或设有螺孔与对接孔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如图5a和图5b所示,除了通孔设计外,定位固定件2上可增设滑扣组件,滑扣组件包括扣件22和u型引导件23,定位固定件穿设在扣件22上并与u型引导件23螺接固定,可以根据骨折螺钉的位置进行调整,提高锁定骨折螺钉的灵活性。

对接组件4,如图8所示,采用提拉杆,所述对接组件中提拉杆的尾端设有可拆卸手柄41,前端设有前段螺纹42,前段螺纹42和尾端可拆卸手柄41之间套设有螺钉紧固调节螺母43。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骨折螺钉3尾端设有锁定螺纹31,通过锁定螺纹31将骨折螺钉3锁紧在侧槽5中,骨折螺钉3中段为光杆32,光杆32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骨折螺钉3头端设有前深后浅、前薄后粗的自攻螺纹33;优选地,骨折螺钉采用空心螺钉时能够用于特殊骨折治疗,通过中空通道34进行引流。

本实施例用于骨折复位的过程如下:

1)通过术前x片或术中透视,大致判定骨折端后,先将定位固定件2沿骨折端骨的解剖走向垂直固定一或两枚螺钉,骨折螺钉未锁死;

2)在骨折端另一侧连接定位固定件2和复位撑杆10,再在第一固定件侧槽位置处打入骨折螺钉,数量优选2枚或3枚;

3)旋转牵拉螺母16,通过第一固定件11带动骨折纵向复位,并透视检查验证;

4)骨折纵向复位后,检查水平位与矢状位的位移,经定位固定件2的通孔21钻入对接组件4;通过可拆卸手柄41提拉旋转以及固定螺帽松动,调整骨折端剪切与旋转移位,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通过螺钉紧固调节螺母43将对接组件和定位固定件锁紧,再撤去可拆卸手柄41和复位牵拉组件1,或者整体移除对接组件4和复位牵拉组件1;

5)经定位固定件的其他侧槽在需要的部位钻入骨折螺钉,以加强定位固定件和骨折端的连接,确保全部的骨折螺钉已锁紧,完成骨折复位。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应用过程中,如肌肉力量不大的部位,无需复位牵拉组件1牵拉复位,而仅通过临床传统手法复位亦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能够实现一般部位骨折的外固定。

本实施例中骨折复位固定系统设有如图3a所示复位牵拉组件1和如图8所示对接组件4,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为棒式结构,未设置板式的定位固定件。

如图3a所示,复位牵拉组件1包括复位撑杆10以及设置在复位撑杆10两端的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12,复位撑杆10设有螺纹15并套设有牵拉螺母16,牵拉螺母16通过连接件17与第一固定件11连接,旋转牵拉螺母16调整第一固定件11在复位撑杆10轴向上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与实施例1中第一固定件可以采用的结构形式略有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无法采用基于公差配合的一体式结构,基于公差配合的一体式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复位撑杆连接不牢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均可采用实施例1中第一固定件两种分体式结构,并优选与错位交叉设置的三枚骨折螺钉3固定连接。

另外,本实施例在第二固定件12和第一固定件11之间还设有第三固定件13,第三固定件13的数量和位置根据需要设置;第三固定件13和实施例1中第一固定件一样也可以采用两种分体式结构,仅仅能够固定的骨折螺钉数量存在差异,第三固定件13固定至少一枚骨折螺钉或固定对接组件,骨折螺钉或对接组件相对于复位撑杆倾斜固定。根据需要可改进第三固定件的结构,采用如图5a和图5b中滑扣结构设计,仅将扣件设计成环状即可。

本实施例用于骨折复位的过程如下:

1)通过术前x片或术中透视,大致判定骨折端后,通过打入骨折螺钉3将骨折部位与第一固定件11、第二固定件12固定,骨折螺钉未锁死;

2)旋转牵拉螺母16,通过第一固定件11带动骨折纵向复位,并透视检查验证;

3)骨折纵向复位后,检查水平位与矢状位的位移,钻入对接组件4;通过可拆卸手柄41提拉旋转以及固定螺帽松动,调整骨折端剪切与旋转移位,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通过螺钉紧固调节螺母43将对接组件4和第三固定件13锁紧,再撤去可拆卸手柄41或整体移除对接组件4;

4)经第三固定件侧槽在需要的部位钻入骨折螺钉,以加强和骨折端的连接,确保全部的骨折螺钉已锁紧,完成骨折复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系统,适合应对肌肉丰厚、牵引力量需求大的大腿部位股骨骨折。

本实施例中骨折复位固定系统设有复位牵拉组件1、定位固定件2和对接组件4。

如图3b所示,复位牵拉组件1包括复位撑杆10和第一固定件11;复位撑杆10一端设有螺纹15并套设有牵拉螺母16;第一固定件11包括套环106、悬臂107和骨折螺钉安装座100,套环106套设在复位撑杆10上并与牵拉螺母16通过连接件17连接,骨折螺钉安装座100相对于复位撑杆10两侧设有侧向开口且攻有螺纹的侧槽,悬臂107固定连接套环106和骨折螺钉安装座100;

复位撑杆10在远离第一固定件11一端设有第四固定件14,第四固定件14包括悬臂107和骨折螺钉安装座100,悬臂107固定连接复位撑杆10和骨折螺钉安装座100;

同一骨折螺钉安装座上固定的骨折螺钉错位交叉,两骨折螺钉安装座上的骨折螺钉固定骨折部位两端。

本实施例用于骨折复位的过程如下:

1)通过术前x片或术中透视,大致判定骨折端后,通过打入骨折螺钉将骨折部位与第一固定件11、第四固定件14固定,骨折螺钉未锁死;通过拱形悬臂107和加粗的复位撑杆10,利用杠杆原理,可以实现对牵引力量需求大的骨折部位的纵向复位;纵向复位操作后透视检查验证;

2)骨折纵向复位后,检查水平位与矢状位的位移,钻入对接组件;通过可拆卸手柄提拉旋转以及固定螺帽松动,调整骨折端剪切与旋转移位,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通过螺钉紧固调节螺母将对接组件和第三固定件锁紧,再撤去可拆卸手柄或整体移除对接组件;

3)将定位固定件的侧槽靠向,将骨折螺钉锁紧在侧槽中;并在需要加强力量的位置处,通过侧槽打入其他骨折螺钉,确保全部的骨折螺钉已锁紧,完成骨折复位。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复位牵拉组件采用双向牵拉。

如图3c所示,包括一对相向设置的复位撑杆10,两复位撑杆10螺纹方向相反,通过具有双旋向螺纹的螺纹套筒19套接。

如图3d和图3e所示,包括一对相向设置的第一复位撑杆7和第二复位撑杆8,第一复位撑杆7设有通孔滑槽,第二复位撑杆8呈l型,第二复位撑杆8穿设在第一复位撑杆7的通孔滑槽内并通过螺母锁紧;通过调整第二复位撑杆8在通孔滑槽内的位置,实现复位牵拉。

实施例5

而对于特殊骨折情况(股骨粗隆和股骨近端骨折),如图4b所示,还可采用特殊螺钉a钉、b钉和c钉的组合;c钉为钝头螺钉,提供足够的支撑力量;b钉为常用的骨折螺钉3;a钉包括上大下小的螺纹尾端、反向加压中间部段a2和螺旋刀片前段a1,并且设有贯通的导针通道a3,螺旋刀片a1优选扁椭圆结构,通过反向加压中间部段a2反向加压后防止螺旋刀片a1转动,单项加压螺距优选10mm。

具体的复位装置如图4a所示,在靠近股骨头和股骨颈一端设置与复位撑杆10成大约125°夹角的第五固定件9,第五固定件9设有滑槽结构,相对于伸缩复位撑杆长度可调,并可通过螺母对第五固定件9和复位撑杆10锁紧,方便不同个体患者及股骨部位骨折的需要;第五固定件9设有侧槽,侧槽锁定普通骨折螺钉或a钉、b钉,与股骨头和股骨颈固定连接。

股骨部位的骨折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对困难,需要从脚踝部位对大腿根部施力复位,但是跨关节复位牵拉需要的牵拉力大,复位效果差;本实施例仅通过在大腿骨正面利用第一固定件11等设置复位牵拉组件,对大腿骨进行复位牵拉,牵拉到位后再通过第五固定件9对股骨头和股骨颈部位进行定位固定;最后在大腿骨侧面设置定位固定件,利用骨折螺钉、a钉、b钉和c钉进行定位固定,最后撤去复位牵拉组件。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