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54037发布日期:2019-08-06 22:50阅读:9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丸剂领域,具体是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丸剂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片形制剂。按制备方法分类:①塑制丸,如蜜丸、糊丸、浓缩丸、蜡丸等;②泛制丸,如水丸、水蜜丸、浓缩丸、糊丸等;③滴制丸(滴丸)。按赋形剂分类:水丸、蜜丸、水蜜丸、糊丸、蜡丸等。

现有瘰疠(又称老鼠疮,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乳岩(现代医学称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瘿瘤(又称甲状腺肿瘤,是常见的头颈外科疾病)、乳癖(又称乳腺增生病,是常见的乳房疾病)等病的治疗丸剂配伍不合理,药效不利于全身吸收,疗效较慢。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及其制作方法,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斑蝥4-6份、巴豆4-6份、大枣8-12份、银朱0.8-1.2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斑蝥4.5-5.5份、巴豆4.5-5.5份、大枣9-11份、银朱0.9-1.1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斑蝥5份、巴豆5份、大枣10份、银朱1份。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斑蝥、巴豆和大枣;其中,斑蝥去头、足和翅;巴豆炒黄祛油;大枣蒸熟去皮核;

2)将步骤1)处理得到的斑蝥、巴豆和大枣混合研磨为极细粉末;

3)将步骤2)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制成丸剂;

4)称取银朱,并对步骤3)制得的丸剂进行银朱包衣。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在步骤2)中,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术粒度为200-300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在步骤2)中,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粒度为250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在步骤3)中,制得丸剂重量为0.5-1.5克。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在步骤3)中,制得丸剂重量为1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具有温经理气、散结消肿、逐瘀破血的功效,主治瘰疠、乳岩、瘿瘤、乳癖等病;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可避开肝脏的首过作用、消化酶的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疗效快,立竿见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斑蝥4份、巴豆4份、大枣8份、银朱0.8份。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斑蝥、巴豆和大枣;其中,斑蝥去头、足和翅;巴豆炒黄祛油;大枣蒸熟去皮核;

2)将步骤1)处理得到的斑蝥、巴豆和大枣混合研磨为极细粉末;

3)将步骤2)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制成丸剂;

4)称取银朱,并对步骤3)制得的丸剂进行银朱包衣。

其中,在步骤2)中,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粒度为200目;在步骤3)中,制得丸剂重量为0.5克。

实施例2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斑蝥6份、巴豆6份、大枣12份、银朱1.2份。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斑蝥、巴豆和大枣;其中,斑蝥去头、足和翅;巴豆炒黄祛油;大枣蒸熟去皮核;

2)将步骤1)处理得到的斑蝥、巴豆和大枣混合研磨为极细粉末;

3)将步骤2)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制成丸剂;

4)称取银朱,并对步骤3)制得的丸剂进行银朱包衣。

其中,在步骤2)中,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粒度为300目;在步骤3)中,制得丸剂重量为1.5克。

实施例3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斑蝥4.5份、巴豆4.5份、大枣9份、银朱0.9份。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斑蝥、巴豆和大枣;其中,斑蝥去头、足和翅;巴豆炒黄祛油;大枣蒸熟去皮核;

2)将步骤1)处理得到的斑蝥、巴豆和大枣混合研磨为极细粉末;

3)将步骤2)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制成丸剂;

4)称取银朱,并对步骤3)制得的丸剂进行银朱包衣。

其中,在步骤2)中,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粒度为250目;在步骤3)中,制得丸剂重量为1克。

实施例4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斑蝥5.5份、巴豆5.5份、大枣11份、银朱1.1份。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斑蝥、巴豆和大枣;其中,斑蝥去头、足和翅;巴豆炒黄祛油;大枣蒸熟去皮核;

2)将步骤1)处理得到的斑蝥、巴豆和大枣混合研磨为极细粉末;

3)将步骤2)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制成丸剂;

4)称取银朱,并对步骤3)制得的丸剂进行银朱包衣。

其中,在步骤2)中,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粒度为250目;在步骤3)中,制得丸剂重量为1克。

实施例5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斑蝥5份、巴豆5份、大枣10份、银朱1份。

一种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斑蝥、巴豆和大枣;其中,斑蝥去头、足和翅;巴豆炒黄祛油;大枣蒸熟去皮核;

2)将步骤1)处理得到的斑蝥、巴豆和大枣混合研磨为极细粉末;

3)将步骤2)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制成丸剂;

4)称取银朱,并对步骤3)制得的丸剂进行银朱包衣。

其中,在步骤2)中,加工得到的极细粉末粒度为250目;在步骤3)中,制得丸剂重量为1克。

使用方法:睡前饮50-150克黄酒,用纱布包裹药丸,塞(男左、女右)鼻孔里,用棉被(或其他物品)蒙住头部取汗,汗后约10-30分钟拔掉鼻孔内的药丸,后用棉签(浸泡凉水)清洗鼻孔。

功能主治:本申请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纳鼻中药丸剂配方,为温经理气、散结消肿、逐瘀破血之剂。主治瘰疠、乳岩、瘿瘤、乳癖等病;用于:1)颈部结核如豆,渐渐窜生,按之坚实,皮核相连;2)结喉处有多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皮色如常,严重者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3)肤起肿核,触之较软,小若粟豆,大若酶子,推之可移,其状若球;4)乳房内有一个或多个肿块,小若棋子,大若鸡卵,表面光滑,硬而不坚;5)骨小关节处肿起,破溃后时流稀脓,夹有豆渣样物,久则疮口凹陷,皮色紫暗,形成漏管;6)不易收口西医诊断之颈部淋巴结核、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皮脂囊肿、淋巴肉瘤、脂肪瘤、青春期乳腺炎、乳房小叶增生、乳房纤维瘤、乳房结核、骨或关节结核、胸壁结核、皮肤转移癌皆可用本剂。

实际治疗案例(采用本申请的最优实施例5)

案例一、2009年春,20多岁的智某经常感到肚子疼,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盆腔炎,按盆腔炎治疗一段时间后,并不见有效果。到郑州一家医院做病理实验,被确诊为腹腔结核。在那里,智某做了手术,因为药物反应,当时的智某经常吃不下饭,最后瘦的只有70斤。后智某采用本发明用药3个多月,病情好转。

案例二、2010年年底,宁陵县柳河镇梁庄村57岁的农民梁某突然感到肚子疼,吃不下饭。到宁陵一家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淋巴癌。采用本发明制成的丸剂,每天一粒,用纱布包好塞到病人鼻孔里,停留20分钟;用药一段时间后,梁某的症状消失。

案例三、2011年3月,张某,因腰疼,在西安几家医院做了ct和核磁共振,被确诊为骨结核。采用本发明将药丸塞进鼻孔,坚持用药一个月,疼痛减轻了许多,走路也有劲了,精神状态好了起来。经过持续用药,病情恢复得很快。2012年5月底,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

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效果:

1)具有温经理气、散结消肿、逐瘀破血的功效,主治瘰疠、乳岩、瘿瘤、乳癖等病;

2)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

3)可避开肝脏的首过作用、消化酶的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

4)吸收程度和速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5)疗效快,立竿见影。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