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血管内血栓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颅内血栓又是重中之重,颅内血栓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而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颅内血栓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
目前治疗颅内血管内血栓的常规方法包括两大类:血管内溶栓和机械取栓。血管内溶栓是导管把溶栓剂注入病变所在的血管内的病灶附近,在病灶局部瞬间形成很高的溶栓剂浓度,加快血栓溶解速度,进而增加血管再通的机会。然而,血管内溶栓治疗只适合于体积较小的血栓,对体积大的血栓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机械取栓是将取栓器输送至病变位置,然后通过鞘管将血栓取出至体外。
然而,现有的机械取栓装置的径向支撑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由于近端血管直径大于远端血管直径,支架由远端向近端回收的过程中,支撑力减小将不足以抓捕血栓,导致的血栓脱落从而导致二次栓塞。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取栓装置,以解决患者在进行取拴的过程中,通过机械取拴不能把血栓完全取出,血栓脱落容易导致二次栓塞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取栓装置,包括导引装置、微导管和取栓支架,所述微导管用于输送取栓支架,所述导引装置用于推拉所述取栓支架,所述取栓支架包括金属帽和若干金属丝,所述金属丝和金属帽均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若干所述金属丝互相缠绕形成内部空腔、且表面为圆柱形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一端由若干金属丝聚拢形成聚合端,网状结构的另一端由若干金属丝分散形成开放端,所述聚合端与导引装置固定连接;所述金属帽为伞状结构,金属帽与开放端固定连接,金属帽的开口端围绕在网状结构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在微导管到达患者需要取出血栓的部位后,推动导引装置,取栓支架进入到微导管的管道内,此时,若干金属丝和金属帽在微导管中处于收缩状态;当金属帽到达微导管的管口处时,停止导引装置的推动,并往回撤微导管,若干金属丝和金属帽暴露在血管内并逐渐张开,使得若干金属丝和金属帽处于释放状态,若干金属丝形成的网状结构贴附在血管内壁把血栓捕获,使得血栓进入到空腔内。再往回拉动导引装置,使得血栓随着若干金属丝一起拉回到微导管内,当若干金属丝对血栓的捕获力不足时,血栓从空腔滑到开放端,开放端处的血栓被金属帽截住,使得血栓随着回撤的取栓支架一起被取出。从而避免了在取血栓时,血栓从金属丝中脱落,导致血栓取不干净,造成二次血栓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取栓支架还包括金属件、显影丝和金属管,所述导引装置包括导引件和套件;所述金属帽的帽顶设有安装孔;所述金属管位于空腔内,金属管的一端的外表面与聚合端固定连接,金属管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安装孔内;所述金属件包括金属套和扭转弹簧;所述金属套包覆住金属帽的外表面,且金属套的中部延伸至安装孔内、并与所述扭转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扭转弹簧的另一端与金属管固定连接,扭转弹簧在自然状态下,金属套位于金属管内的部分卷在扭转弹簧的外表面;所述导引件与聚合端固定连接,导引件插装在套件内、并与套件滑动连接;所述显影丝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套和套件固定连接。
血栓被金属丝捕获进入到空腔后,先拉动套件,套件带动显影丝相对于导引件向体外滑动,使得显影丝带动金属套从开放端向聚合端移动,扭转弹簧转动进行蓄力,并且,扭转弹簧上的金属套被逐渐拉出,直到金属套到达聚合端后,金属套把金属丝的外表面包裹住。从而避免了被捕获的血栓从金属丝之间形成的网孔中脱落,同时,扭转弹簧上的金属套的体积缩小,使得金属管的管道畅通,血液能从安装孔进入到金属管的管道内再流到血栓下方的血管中,从而避免了在取栓时血管内的血液被堵住。
进一步,所述网状结构具有至少两种面积不同的网孔。
不同的网孔不仅有利于不同大小的血栓从网孔中进入,而且也通过不同大小的网孔避免刚进入空腔内的血栓在拉动时容易从空腔内滑出。
进一步,所述金属帽的帽体上间隔排列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金属套设有若干圆孔,所述金属套的另一端被拉到聚合端状态下,所述圆孔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
血管内的血液穿过圆孔和通孔能从进入取栓支架或流出取栓支架,从而避免取栓支架堵住血管,使得血液不通畅。
进一步,所述金属帽和金属套的外表面均涂有润滑涂层。
涂抹润滑涂层是为了避免金属帽和技术套在拉动的过程中对血管造成损伤。
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金属丝的开放端固定安装金属帽,当若干金属丝对血栓的捕获力不足时,血栓从空腔内滑到开放端处被金属帽截住,从而避免血栓的脱落,使得血栓随着若干金属丝一起拉回到微导管中。实现了在进行取拴的过程中,取栓装置能把血栓完全取出,在取栓的过程中血栓不容易脱落。
2、在金属丝把血栓捕获后,通过套件拉动显影丝,扭转弹簧上的金属套被逐渐拉出,金属套从开放端向聚合端移动,当金属套到达聚合端时,金属套把金属丝的外表面包裹住,从而避免了被捕获的血栓从金属丝之间形成的网孔中脱落;同时,金属管内的金属套的体积缩小,使得金属管的管道畅通,血液能从安装孔进入到管道内再流回到血管内,从而避免了在取栓时血液被堵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取栓装置中血栓支架撑开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取栓装置中血栓支架在微导管内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导引装置1、导引件11、套件12、微导管2、取栓支架3、金属丝31、金属帽32、安装孔321、通孔322、金属件33、扭转弹簧331、金属套332、显影丝34、金属管35、网孔36、血栓4、血管5。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取栓装置,包括导引装置1、微导管2和取栓支架3,微导管2用于输送取栓支架3,导引装置1用于推拉所述取栓支架3。取栓支架3包括金属丝31和金属帽32,本实施例中,金属丝31有8根,金属丝31和金属帽32均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如图1和图3所示,若干金属丝31互相缠绕形成内部空腔、且表面为圆柱形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撑开后贴附于血管5内壁,网状结构的右端由若干金属丝31聚拢形成聚合端,网状结构的左端由若干金属丝31分散形成开放端,聚合端与导引装置1固定连接;金属帽32为伞状结构。
如图1所示,金属帽32与开放端固定连接,金属帽32的开口端围绕在网状结构上。其中,网状结构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面积不同的网孔36,本实施例中,网状结构有菱形和三角形两种。通过不同的网孔36不仅有利于不同大小的血栓4能从网孔36中进入,而且也通过不同大小的网孔36避免刚进入空腔内的血栓4在拉动时容易从空腔内滑出。
首先,微导管2到达需要取出血栓4的部位后,推动导引装置1,导引装置1带动取栓支架3进入到微导管2的管道内,八根金属丝31和金属帽32在微导管2中处于收缩状态。当金属帽32到达微导管2血栓4处的管口时,停止推动导引装置1,并往回撤微导管2,八根金属丝31和金属帽32暴露在血管5内并逐渐张开,使得八根金属丝31和金属帽32处于释放状态,八根金属丝31形成网状结构并贴附在血管5内壁上,血栓4穿过网孔36进入到空腔内,使得金属丝31把血栓4捕获。再往回拉动导引装置1,血栓4随着金属丝31一起拉回到微导管2内,当金属丝31对血栓4的捕获力不足时,血栓4从空腔滑到开放端,开放端处的血栓4被金属帽32截住,血栓4留在金属帽32内,使得血栓4随着回撤的金属帽32一起被取出。
为了更好地避免进入空腔内的血栓4从取栓支架3的网孔中脱落,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取栓支架3还包括金属件33、显影丝34和金属管35,导引装置1包括导引件11和套件12;金属帽32的帽顶设有安装孔321。金属管35位于空腔内,金属管35的右端的外表面与聚合端固定连接,金属管35的左端固定安装在安装孔321内;金属件33包括金属套332和扭转弹簧331;金属套332由记忆合金制成,金属套332包覆住金属帽32的外表面,且金属套332的中部延伸至安装孔321内、并与扭转弹簧331的一端连接;扭转弹簧331的另一端与金属管35固定连接,扭转弹簧331在自然状态下,金属套332位于金属管35内的部分卷在扭转弹簧331的外表面;导引件11与聚合端固定连接,导引件11插装在套件12内、并与套件12滑动连接;显影丝34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套332和套件1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金属帽32和金属套332的外表面均涂有润滑涂层,涂抹润滑涂层是为了避免金属帽32和技术套在拉动的过程中对血管5造成损伤。
血栓4被金属丝31捕获进入到空腔后,先拉动套件12,套件12带动显影丝34相对于导引件11向体外滑动,使得显影丝34带动金属套332从开放端向聚合端移动,扭转弹簧331转动进行蓄力,并且,扭转弹簧331上的金属套332被逐渐拉出,直到金属套332到达聚合端后,金属套332把金属丝31的外表面包裹住,再同时拉动导引件11和套件12,使得取栓支架3携带血栓4进入到微导管2,最终血栓4被取出。从而避免了被捕获的血栓4从金属丝31之间形成的网孔36中脱落,同时,扭转弹簧331上的金属套332的体积缩小,使得金属管35的管道畅通,血液能从安装孔321进入到金属管35的管道内再流到血栓4下方的血管5中,从而避免了在取栓时血管5内的血液被堵住。
取栓支架在血管内抓捕血栓时,为了更好地使血液通畅,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金属帽32的帽体上间隔排列设置有若干通孔322,金属套332上设有若干圆孔,金属套332的另一端被拉到聚合端状态下,圆孔与通孔322一一对应;其中,圆孔和通孔322有三十二个。血管5内的血液穿过圆孔和通孔322能从进入取栓支架3或流出取栓支架3,从而避免取栓支架3堵住血管5,使得血液不通畅。
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案,实现了患者在进行取拴的过程中,能把血栓4完全取出,不会造成血栓4脱落,不会导致二次栓塞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