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担架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21031发布日期:2019-10-09 00:45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电动担架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伤病患者急救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自动升降的电动担架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救护车大多配置了登车担架,一类是手动登车担架,配置有前后铰接支腿,且前后支腿可分别独立折叠,登车过程一般无需人力搬抬担架,只是不具备调整担架高度功能;另一类电动登车担架更为先进,不仅可以实现自动登车,还能实现高度调节,不过其剪刀叉式伸缩支腿结构无法实现前后腿独立收缩,因此登车过程需要借助接引滑轨。再考虑到支腿折叠后不超出(或少超出)担架轮廓尺寸,因此以上所述登车担架的支腿高度受限,导致登车高度受限,目前最大登车高度约700毫米,另外,登车后不具备在车内带电升降和平移功能,无法实现车载检查和治疗作业。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实施“医院前移,科室效应”战略,越来越多救护、体检、抢救车辆应运而生,比如大型体检车、手术车、脑卒中检查车等逐渐普及,只是这些车辆因为车载设备重、作业空间大,一般需用卡车底盘改装,而更高的卡车底盘和车上更复杂的救护作业需求给现有登车担架造成无法逾越的障碍。

是故,如何提供一种既可以攀登超高卡车底盘,又能在登车后实现车上升降、平移的新型急救担架已然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担架车,用以提高登车高度并提供更多车上作业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担架车,包括:车架,用于定位支腿并承载患者;脚轮,用于担架车推行和转向;以及前支腿和后支腿,用于连接车架和前、后脚轮,所述前、后支腿中至少有一组支腿为交叉铰接支腿或交叉滑动支腿或双铰接支腿。利用前后支腿交叉重叠或上下支腿交叉重叠,既可实现超高支腿的有效收纳,又能实现车上升降和平移;独立折叠的前后腿,无需接引滑轨,既简单高效,又低廉可靠。

本文使用的术语“或”、“或者”以及“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a、b或者c”以及“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方位定义:车架前后水平方向为纵向,对应尺寸为长度,垂直于纵向的左右水平方向为横向,对应尺寸为宽度,垂直于车架水平面的上下方向为竖向,对应尺寸为高度。

当表述中未明确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定义时,所述部件包括前件、上件、左件和/或后件、下件、右件,比如所述支腿包括前支腿和/或后支腿,所述下支腿包括前下支腿和/或后下支腿,所述前支腿包括单一前支腿和/或前左支腿与前右支腿的组合和/或前上支腿与前下支腿的组合等,文中不明确方位之处主要是为了简化表述,或者表述的重点不关联方位,或者读者可根据表述的前后语境明晰部件方位。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后支腿中至少有一组支腿为交叉铰接支腿,下端配置有前脚轮的前支腿顶端铰接于车架后部和/或下端配置有后脚轮的后支腿顶端铰接于车架前部,铰接于前支腿下部和/或铰接于后支腿下部的折叠驱动器顶端铰接于车架中部,前后支腿呈交叉状,所述前支腿与后支腿左右错开,所述前腿折叠驱动器与后腿折叠驱动器左右错开,用于前、后支腿交叉折叠。

所述交叉铰接前支腿与后支腿左右错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形:左右两个前支腿内侧横向间距大于单个或两个后支腿外侧横向宽度,或者所述单个或两个前支腿外侧横向宽度小于左右两个后支腿内侧横向间距;单个或两个前支腿全部位于车架左侧或右侧,单个或两个后支腿则全部位于车架另一侧;两个前支腿及两个后支腿的横向跨度一致且内侧横向间距均大于单个支腿外侧横向宽度,前后支腿整体相对左右错位大于单个支腿横向宽度。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后支腿中至少有一组支腿为交叉滑动支腿,下端配置有前脚轮的前支腿顶端通过前腿滑块定位于车架下面向后延伸的前腿纵向滑道上和/或下端配置有后脚轮的后支腿顶端通过后腿滑块定位于车架下面向前延伸的后腿纵向滑道上,当担架车姿态由高变低时,前腿滑块从中部滑向后部,后腿滑块从中部滑向前部,铰接于前支腿中部的支撑杆顶端铰接于车架前部和/或铰接于后支腿中部的支撑杆顶端铰接于车架后部,驱动支腿折叠的驱动器有多种安装形式,较佳的是连接于前腿滑块上的直线驱动器另一端与车架前部连接和/或连接于后腿滑块上的直线驱动器另一端与车架后部连接,所述前支腿与后支腿左右错开,所述前腿折叠驱动器与后腿折叠驱动器及其纵向滑道等均左右错开,用于前、后支腿交叉折叠。

所述交叉滑动前支腿与后支腿左右错开的几种情形以及前腿纵向滑道与后腿纵向滑道左右错开的情形与前述交叉铰接前支腿与后支腿左右错开的情形类似。

所述“滑块定位于车架下面的纵向滑道上”是指滑道有上下限位结构限制滑块脱离滑道,或者所述滑道有上限位结构,在重力作用下保持滑块不脱离滑道,可以直接用滑轮将支腿顶端定位于车架下面的纵向滑道上,所述滑轮是滑块的一种简化结构。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后支腿中至少有一组支腿为双铰接支腿,下端配置有前脚轮的前下支腿顶端通过第二横向铰接轴铰接于前上支腿下端和/或下端配置有后脚轮的后下支腿顶端通过第二横向铰接轴铰接于后上支腿下端,前上支腿顶端通过第一横向铰接轴铰接于车架前部和/或后上支腿顶端通过第一横向铰接轴铰接于车架后部,所述下支腿内侧左右间距大于上支腿外侧宽度,所述下支腿内部上下间距大于上支腿外形高度,用于上、下支腿沿第二横向铰接轴相对锐角交叉折叠或零度角完全交叉重叠。

所述上支腿外形高度是指上支腿处于竖直状态时其顶端到第二横向铰接轴轴心的高度尺寸;所述下支腿内部上下间距是指下支腿处于竖直状态时其门框形下支腿内框底端至第二横向铰接轴轴心的高度尺寸,当所述门框形下支腿内框底端为脚轮轴时,所述下支腿内部上下间距等于脚轮轴与第二横向铰接轴的中心距减去脚轮轴的半径。

为便于叙述,下面以a代表交叉铰接支腿,以b代表交叉滑动支腿,以c代表双铰接支腿,则所述“前、后支腿中至少有一组支腿为交叉铰接支腿或交叉滑动支腿或双铰接支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多种组合:a1-a2(1代表前支腿,2代表后支腿,下同),a1-b2,a1-c2,b1-b2,b1-c2,c1-b2和c1-c2。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铰接支腿上配置有扭簧和/或压簧,当支腿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扭簧和/或压簧处于自由状态或相对弹力较小状态,当折叠支腿时,所述扭簧和/或压簧弹力增加。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担架车还包括:横向平移托架和/或纵向平移托架,所述横向平移托架通过移动副与所述车架沿横向滑动连接;以适应车内狭小空间,在运送和检查的不同阶段平移至合适位置。所述纵向平移托架由一段或前后多段托架构成,每段之间通过横向铰接轴铰接,其中一段托架通过移动副与所述车架或横向平移托架沿纵向滑动连接。纵向平移托架可以完成车内平送患者进入检查区域。将多段平移托架折叠后,不仅能调整患者体位,还能减小电动担架车纵向尺寸,以便进入电梯等狭窄空间。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纵向平移托架前部配置有头托,所述头托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左右两个副翼通过纵向铰接轴与中间主托板铰接。头托未折叠时处于平板状态,利于铲式担架落放,检查(脑卒中)时,折起两侧副翼,用以固定患者头。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担架车还包括:登车底盘,所述登车底盘上配置有电磁锁。锁车更便捷。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担架车还包括:登车底盘,所述登车底盘,所述登车底盘上有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后端有上端全开口、后端半开口的卡座,所述卡座上配置有浮动电连接器,卡座长宽尺寸与浮动电连接器长宽尺寸滑动间隙配合。保持车载充电的同时仍允许担架车在车内升降作业。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担架车还包括:传感器,安装在担架车和/或救护车上,用于检测担架与救护车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折叠驱动器、电磁锁以及传感器,用于按照控制信号和/或传感信号驱动支腿折叠、展开以及控制电磁锁锁定、释放担架车。所述位置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红外线测距传感器以及接触开关等。本实施方式更加智能,可根据环境实现一键操作。

本申请提供的电动担架车所配置的前、后支腿中至少有一组支腿为交叉铰接支腿或交叉滑动支腿或双铰接支腿。利用前后交叉重叠或上下交叉重叠,实现超高支腿的有效收纳(收纳后尺寸接近担架床身尺寸)。此外,担架床身由多层构成,最底下一层是车架,用于定位支腿和脚轮,中间一层(如有)为横向平移托架,通过移动副与车架横向滑动连接,最上面一层为纵向平移托架,通过移动副与横向平移托架(如有)或与车架纵向滑动连接,使得本发明所述的急救担架不仅能攀登更高的汽车底盘,并且能够在车上实现升降及平移操作,完成急救患者在车上及时检查或治疗。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登车运动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

图3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车上浮动充电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二实施例中的a-a剖视图。

图6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登车运动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二实施例中的车上浮动充电示意图。

图中,1.托架,2.车架,3.前腿组件,5.后腿组件,4.中位脚轮,6.登车底盘,7.楼梯,8.救护车;

11.横向平移托架,12.纵向平移托架,13.头托,14.头托副翼,15纵向移动副;

121.前托架,122.前铰接轴,123.中托架,124.后铰接轴,125.后托架;

22.高位前轮,23.高位后轮,24.充电插头;25.横向移动副;

31.前脚轮,34.前支腿,35.前腿第一铰接轴,36.前腿第二铰接轴,37.前腿第一折叠驱动器,38.前腿第二折叠驱动器;

341.前上支腿,342.前下支腿,351.前腿第一扭簧,361.前腿第二扭簧;

51.后脚轮,52.后腿滑轮,53.后腿纵向滑道,54.后支腿,55.后腿第一铰接轴,56.后腿第二铰接轴,57.后腿第一折叠驱动器,58.后腿第二折叠驱动器,59.支撑杆;

541.后上支腿,542.后下支腿;

61.底盘,62.电磁锁,63.充电座;631.浮动电插座,632.卡座;

71.楼梯台阶,72.楼梯休息平台,73.楼道端墙,74.楼道侧墙,75.楼梯扶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披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在下述描述中,参考附图,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例。应当理解,还可使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组成、结构、电气以及操作上的改变。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并且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仅由公布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

请参阅图1,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登车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担架车,所述车架2用于定位支腿及承载托架,所述纵向平移托架12下面通过纵向移动副15与车架2纵向滑动连接;所述前支腿34顶端通过前腿第一铰接轴35铰接在车架2后部,铰接于前支腿34下部的前腿第一折叠驱动器37顶端铰接在车架2的中部;下端通过后腿第二铰接轴56铰接于后支腿54中部的支撑杆59顶端铰接于车架2后部(与前腿第一铰接轴35同轴),后支腿54顶端通过后腿滑轮52定位于车架下面向前延伸的后腿纵向滑道53上,所述后腿滑轮52的轮轴上配置有后腿第一折叠驱动器57,所述后腿第一折叠驱动器57另一端与车架2连接。登车时,位于车架2前部的高位前轮22率先接触救护车8的底盘,起辅助支撑作用,然后由前腿第一折叠驱动器37驱动前支腿折叠,当前脚轮31的触地点与高位前轮22平齐时,就可以将电动担架车的前半部分推入救护车8,继而位于车架2中后部的高位后轮23接触救护车8的底盘,高位后轮23触地点位于担架车重心之后,在折叠后腿组件5时起支撑作用,这样继续推进就可以将整个电动担架车推入救护车8内。

请参阅图2,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如图所示,两个前支腿34及其折叠驱动器37均外置,其内侧横向间距w2大于内置的两个后支腿54、支撑杆59以及后腿纵向滑道53等的横向宽度w1,从而可以在驱动器作用下实现前、后支腿交叉折叠,这样就可以满足超高支腿(能够攀登更高卡车底盘)的有效低位收纳,利于患者安全转运。

请参阅图3,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车上浮动充电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担架车,所述车架2用于定位支腿及承载托架;所述纵向平移托架12下面通过纵向移动副15与车架2纵向滑动连接;登车底盘6由底盘61、电磁锁62和充电座63组成,其中底盘61可为电动担架车导向,并起横向定位作用,当位置传感器感应到电动担架车完全登车到位后,固定在底盘61上的电磁锁62在控制装置控制下自动锁定电动担架车,起纵向定位作用;登车底盘前端还配置有充电座63,充电座63后侧有上端全开口、后端半开口的卡座632,浮动电插座631在重力作用下滞留在所述卡座632内,卡座632长宽尺寸与浮动电插座631长宽尺寸滑动间隙配合,也就是说卡座632长宽尺寸略大于浮动电插座631长宽尺寸,既允许浮动电插座631滑动出入卡座632,又能有效定位浮动电插座631的空间位置,当电动担架车完全登车到位时,车架前端的充电插头24穿过后端半开口的卡座632插入浮动电插座631内开始充电,当电动担架车升高时,充电插头24带动浮动电插座631向上脱离上端全开口的卡座632,当电动担架车下降时,浮动电插座631重新回到卡座内632,当电动担架车后退下车时,后端半开口的卡座632将限制浮动电插座631前后平移,从而迫使充电插头从浮动电插座631中抽离断电。

请参阅图4,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担架车,所述车架2用于定位支腿及承载托架;所述横向平移托架11通过横向移动副25与车架2横向滑动连接;所述纵向平移托架12由头托13、前托架121、中托架123以及后托架125组成,其中,前托架121后端通过前铰接轴122与中托架123前端铰接,中托架123后端通过后铰接轴124与后托架125前端铰接,头托13配置在前托架121的前端,中托架123下面通过纵向移动副15与横向平移托架11纵向滑动连接,可以借助电动推杆或气弹簧调节前托架121的俯仰角度,从而调节患者体位,当中托架123向后移动致使后铰接轴124超出车架后端时,后托架125可以向下折叠,减小担架车纵向尺寸,方便进入电梯等狭窄空间;后腿组件5由后脚轮51、后下支腿542以及后上支腿541组成;其中,后上支腿541顶端通过后腿第一铰接轴55铰接在车架2后部,后腿第一铰接轴55上配置有后腿第一驱动器57,后下支腿542顶端通过后腿第二铰接轴56铰接在后上支腿541下端,后腿第二铰接轴56上配置有后腿第二驱动器58,后腿第二驱动器58固定在后上支腿541内部;前腿组件3由前脚轮31、前下支腿342以及前上支腿341组成;其中,前上支腿341顶端通过前腿第一铰接轴35铰接在车架2前部,前腿第一铰接轴35上配置有前腿第一驱动器37,前下支腿342顶端通过前腿第二铰接轴36铰接在前上支腿341下端,前腿第二铰接轴36上配置有前腿第二驱动器38,前腿第二驱动器38固定在前上支腿341内部;带独立驱动器的双铰接支腿,不仅可以任意调节高度,还能根据需要调节前后脚轮轴距,便于稳定推行以及开展心肺复苏作业。

请参阅图5,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登车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的高位前轮22安装在车架2前部,用于在折叠前腿组件前率先接触救护车底盘,起辅助支撑作用;所述的中位脚轮4安装在前腿组件中部,当前腿组件交叉折叠后,所述中位脚轮触地点高度等同于高位前轮22的触地点,且中位脚轮触地点位于担架车重心之后,用于在折叠后腿组件前率先接触救护车底盘,起辅助支撑作用。

请参阅图6,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二实施例中的a-a剖视图,如图所示,由于所述双铰接支腿的后下支腿542内侧左右间距w2大于后上支腿541外侧宽度w1,所述双铰接支腿的后下支腿542内部上下间距h2大于后上支腿541外形高度h1,上、下支腿沿后腿第二横向铰接轴56可以相对锐角交叉折叠或零度角完全交叉重叠,前支腿具有同后支腿一样的交叉折叠结构,这样就可以满足超高支腿(能够攀登更高卡车底盘)的有效低位收纳,利于患者安全转运;此外,所述后腿第一铰接轴55上配置有扭簧551,所述后腿第二铰接轴56上配置有扭簧561,当后支腿处于打开状态时扭簧处于自由状态或相对扭力较小状态,前面的双铰接支腿也有类似后支腿结构,并且同样配置扭簧,此时患者及车架重力由上下支腿承担(驱动电机几乎不用出力),当折叠支腿时扭簧弹力增加,帮助驱动电机分担一部分患者及车架重力,从而减小驱动电机功率,增加智能越障车续航里程。

请参阅图7,显示为本申请电动担架车在第二实施例中的车上方位调节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横向平移托架11通过横向移动副25与车架2横向滑动连接;所述纵向平移托架12下面通过纵向移动副15与横向平移托架11纵向滑动连接,纵向平移托架12前端配置有头托,头托副翼14通过纵向铰接轴连接在头托的主托板13上,搬运患者时头托副翼14展开为平面,便于铲式担架平放在纵向平移托架上,检查治疗时,将头托副翼14向上折起(此时铲式担架已撤出),用于固定患者头部,防止检查时患者头部侧偏;登车底盘6由底盘61、电磁锁62和充电座63组成,其中底盘61可为电动担架车导向,并起横向定位作用,当位置传感器感应到电动担架车完全登车到位后,固定在底盘61上的电磁锁62在控制装置控制下自动锁定电动担架车,起纵向定位作用;登车底盘前端还配置有充电座63,所述充电座的技术方案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电动担架车所配置的前、后支腿中至少有一组支腿为交叉铰接支腿或交叉滑动支腿或双铰接支腿。利用前后交叉重叠或上下交叉重叠,实现超高支腿的有效收纳(收纳后尺寸接近担架床身尺寸)。此外,担架床身由多层构成,最底下一层是车架,用于定位支腿和脚轮,中间一层(如有)为横向平移托架,通过移动副与车架横向滑动连接,最上面一层为纵向平移托架,通过移动副与横向平移托架(如有)或与车架纵向滑动连接,使得本发明所述的急救担架不仅能攀登更高的汽车底盘,并且能够在车上实现升降及平移操作,完成急救患者在车上及时检查或治疗。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