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动态化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还涉及上述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体质因素是指人的体质强弱而言,即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的盛衰。人体的体质因素明显地表现出抗病能力的强弱,它不仅决定着致病因素能否损伤机体导致疾病,而且决定着导致疾病的种类、程度、转归和预后。《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说明体质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不同类型的体质因素,可能影响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吴德汉《医理辑要》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劳伤者,中气必损。需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可见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体质强健者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可以不病,而体质虚弱者经受不了致病因素的攻击而发生疾病。人体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后天营养状态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体质,有的人素禀阳盛,经常便秘、手足心热;有的人素禀阴盛,经常便溏、畏寒肢冷。不同类型的体质,同一因素致病可有不同临床表现。如同样是感受湿邪,但由于体质阴阳盛衰的不同,而结果各异。有的湿邪从阳化热,表现为湿热诸证;有的湿邪从阴化寒,表现为寒湿诸证。此外,体质强健者,病轻而易治;体质虚弱者,病重而难愈。由此可见,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在重视整体观念的同时,亦极为重视个体体质差异。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体质状况不同,决定着机体是否感受病邪而发病,也决定着病邪作用于机体的病理变化之不同。掌握体质特点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一定意义。体质与证候有密切的相关性。体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个体体质的差异,常会造成对六淫中某些邪气的易感性。体质是指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主要通过人体形态、功能和心理活动等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协调性的反映。生理功能上的差异是个体体质最具特征性的组成部分。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涉及水谷运化、呼吸运动、血液运行、津液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感觉运动、意识思维等各方面功能的强弱差异。体质受先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先天禀赋性、形神一体性、个体差异性、群体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等特点。体质反映了机体在发病前的一种潜在趋势和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质与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可以提前预防这种体质易发疾病,并通过干预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机体的防病御邪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等都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生理功能的表现。体质特征取决于脏腑经络气血盛衰,凡能影响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功能活动的因素均可影响体质。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特点,能够调整脏腑精气阴阳之盛衰及经络气血之偏颇,用之得当将会收到补偏收弊的功效,使病理体质恢复正常。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对体质的调理与改善,是预防相关易患疾病的途径,是实现中医“治未病”的一个主要切入点。针对辨识的各种类型体质特征,及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纠正和改善体质的偏颇,调整功能状态,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预防疾病。治未病在中医学的应用当今大健康观念的转变,将治已病的思路转向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减轻国家医疗经济负担,缓解医疗压力、解决医改难题。成为今后医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体现了中医学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这就是中医“治未病”宝贵思想。中医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在通过调理干预,激发或提高机体自身的抵御疾病的能力,达到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状态,并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规律保持和谐。这正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包括阴阳之间相互交感、相互对立、互根互用、制约消长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医学将人体与大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和谐,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有序,形神相得,则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高度概括了人体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平衡的结果。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由此所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都可以用阴阳分析归纳。调整阴阳,使之维持或恢复协调平衡,是调理体质和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五脏的生理功能。运用类比的方法,演绎推理将人体的形体(五脏、六腑、五体、五脉等)、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五脏联系起来,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相互收受通应。一.运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和促进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木生火,即肝生心,肝藏血,调节血量,可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火生土,即心生脾,心阳能温煦脾气,加强脾的运化功能。土生金,即脾生肺,脾主运化,化生精微以充养肺气;金生水,即肺生肾,肺气布津,滋养肾阴;肺气肃降,助肾纳气。水生木,即肾生肝,肾精化血养肝;肾阴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二、运用五行相克的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和抑制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和有序状态。如木克土,即肝克脾,肝气疏泄,以防脾气的壅滞,有利于脾的正常运化;土克水,即脾克肾,脾能运化水湿,脾气调节肾水;水克火,即肾克心,肾水上可制约心火;火克金,即心克肺,心火可制约肺气;金克木,即肺气克肝,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之上亢。三、依据五行学说,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我生、生我和我克、克我的生理关系。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至于过亢。如肝(木)偏盛,则有肾(水)生之;肝(木)偏亢,则有肺(金)克之。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四、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预防疾病传变:根据五行母子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即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调整其他脏的太过与不及,防止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对尚未受邪而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经络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事先予以调养充实以安扶之,则可以阻止病变传至该处,达到防止其传变,终断其发展的目的。脏象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五脏与气的关系:凡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并相互之间密切关系。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系统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气有不调之处即为病变本所在之处,因此,一起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1.“肺主一身之气”功能的重要性。中医“肺”的概念不仅是指呼吸器官肺脏,而是泛指呼吸系统的功能甚至是对全身各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阐明了肺通过主持一身之气而发挥治理调节全身的作用。首先,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通过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一方面实现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主呼吸之气,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进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协调。其次,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可以朝百脉、运行气血津液,以供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需要;最后,肺在体合皮毛,主腠理、司毛孔开合,从而统属一身之表。可见,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有调畅气机、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作用,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以防御外邪的侵袭。2.肝主疏泄,指肝能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血行津布,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调畅情志活动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协调一致。3.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人的呼吸由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加以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深度,以利于气体交换。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二、五脏与水液代谢的的关系: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依靠肺、脾、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1.肺主通调水道,即肺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对于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2.由于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通过对水液的吸收运化和转输作用,与肺、肾、三焦、膀胱等,共同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3.肾主水,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在以下三方面来实现:一是促进和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使其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从而促进全身的水液代谢;二是升清降浊,肾能将被组织利用后下达膀胱的水液,经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传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化为尿液,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三是司膀胱开闔。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4.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气机,促进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津液输布的畅通,无聚湿生痰之患。5.三焦决渎,利水道,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水道通利,津液畅行无阻。三、五脏与水谷饮食运化的关系:饮食的消磨转输,气血精微的化生,虽以脾胃升降运化为主,但脾胃的升降与肝之疏泄、肺的宣发肃降息息相关:肺的宣肃有协调脾胃升降之功。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又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五脏相关学说认为:生理上,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促进作用。如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阳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对每一脏都有资生的作用;再如心血对各脏的滋养、肺气对各脏之气的补益、肝之疏泄对各脏气机的调节,皆为促进作用。反之,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各脏之间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调畅上,如肾阴与各脏之阳的平衡,肝阳与与各脏之阴的平衡。在病理上,每一脏的病变都会影响其他四脏。六腑既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又共同为病。饮食物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或停滞,故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之说。病理上,六腑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导致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失常。脏腑相合理论认为: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生理上,表里相合的脏腑相互为用、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其生理活动。病理上,相合脏腑的病变又可相互影响。经络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津液以濡润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津液之所以能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系统的传注方能实现。经络系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能够循经感传,双向传导,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它连属部分组成。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表里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协调共济的有机整体,通过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当发生疾病时,人体自身经络中的经气能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自动动态化感应传导信息(包括疾病病位,寒热、燥湿等病性病机,脏腑相兼病变、并病、合病情况及疾病传变等各种病变信息),聚合转输,反馈整合给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重要穴位的功效主治:1.百会穴: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人体的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以及肝经在这里会合,故又称“三阳五会”。处于人之头顶,居于最高处,因此有升提中气(提升清阳),升举收摄之功,临床上“下病上取”,“陷者举之”时常用。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百脉之会,百病所主,临床应用范围极广,既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也是养生调病、延年益寿的保健要穴。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能活血通络,疏通气血;能调理气机,可升、可降、可静、可动,使人体的气血阴阳总体趋于平衡。百会穴居颠顶,联系脑部,跟大脑皮层最敏感的部位是相通的,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能影响免疫功能;2.大椎穴: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督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脉的交汇点。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它即可治督脉之疾,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及外感之邪。当阴阳相争的时候,刺激大椎穴,即可使阴阳平衡:①若阳气被风寒所闭,从此处疏通开泄最“合算”,以通阳解表;②若体内阳热过盛,从此处泻热最“合算”;以退热祛邪;③若身体虚弱,从此处温补也是最为“合算”,以益气壮阳。因为此处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一穴就能调动全身阳气的效果。3.膻中穴:“气会膻中(为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可调节人体全身气机,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其居两肺之间,既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具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募集心包经气血的功效,能调理上焦、宽胸理气、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生津增液、活血通络、舒畅心胸。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还可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等病证的治疗。4.神阙穴:属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为“阴脉之海”,调节全身阴经气血),与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相通,又为冲脉(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循行之域,“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调节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因置于阴脉之海的任脉上,是阴中之阳,与人体卫气营血想对应,故能温中祛寒,调和营卫。5.关元穴:“关”即关上,封藏的意思,“元”即元气,气之始也,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人体的气血、元气、后天之气都汇聚在肝脾肾这三条经脉里,关元穴又是小肠的募穴,能促进肠道吸收营养物质,对生长发育、生殖都有很好的作用。元气赖三焦而通达全身,周身脏腑器官组织得到元气的激发和推动,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该穴联系命门真阳,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真元之所存,元气之关隘,乃人生之关要。人体本身是可以抵抗邪气,免疫力高就不容易得病或少得病,即使得病也能够很好痊愈,这就需要靠自身的体质(身体元气)。病是邪气,元气是正气。只要正气充盈,病邪之气就会很快逃之夭夭。关元穴为阴中含阳穴,有强壮作用,是人体保健要穴。能培元固本,回阳升气,补益精血,适用于保健养生,强健体魄,延年益寿及防治慢性病症、老年性病症、退行性病症等。关元穴的功效作用:1.调任温督,协调阴阳。关元穴位于元气交会之处,可培补元气、回阳救逆,治疗元阳虚衰证、赢瘦无力等虚劳之证;2.关元穴内应小肠、膀胱和子宫的底部,具有大补元阳、温肾、散寒之功;3健脾益胃调整胃肠。6.气海穴:气即元气,海乃深大也,此穴为元气汇聚之处,故名气海。位于两肾之间,是人体先天元气汇集之处,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作为人体中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能使全身皆温、脏腑皆润;更是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可调一身之气,而气能推动精血水谷运行滋养周身,五脏六腑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各司其职,新陈代谢流转循环,生命得以维持。因此“气海”充实,则百病可治。该穴生发阳气,既有温养、强壮作用,做为保健养生要穴,又能补阳益气,扶正固本,回阳固脱,益肾固精。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对人体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7.肺俞穴:与肺脏有直接内外相应的关系,是肺脏之气转输、输注之处,能调节肺脏经气,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证候,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用各脏背俞穴做为防治贴敷部位,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8.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生发胃气、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因为该穴具有温中散寒、燥湿健脾、调理肠胃,补肾益肝,疏通腑气,升降气机,通经活络的功效,所以能平衡脏腑和阴阳,治疗作用非常广泛。该穴有全身性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因为能补益气血,扶正培元,所以调理及防治范围比较广泛,能消除疲劳,增强体力,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达到保健养生、强壮身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1.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和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具有双向良性的调节作用,对提高机体防卫功能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经常刺激足三里,能使白细胞升高的同时,伴随吞噬能力的上升,能增加红细胞、血色素;3.能促使胃肠有力且有规律地蠕动,提高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增进食欲;4.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率,调节体内的血液循环及内循环;5.对大脑细胞的机能,有很好的调节及恢复的作用。9.涌泉穴:乃肾之井穴,为阴阳交接之处,能调节阴阳。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水火之宅,即肾为人体水火潜藏之脏,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阳之本,能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各脏腑阴阳,使各脏腑得以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通过敷贴刺激涌泉穴,可达到对肾、肾经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整体性调节和整体性治疗的目的。井穴乃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源头受控,则远端得治。①脚底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经常刺激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能促进大脑发育,改善记忆功能;②“肾者胃之关”,涌泉穴可平调脾胃寒热,乃上病下取双向调节,故不论脾胃湿热虚寒,或肾家之唾为病,皆收良效;③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取之可速泻其心火,平肝熄风、安神镇惊、通关开窍,滋阴益肾,治疗小儿惊风等;④《黄帝内经》云:“病在脏者,取之井”。敷贴井穴,以取“上病下治”“釜底抽薪”“引热(火)下行”之意。现代生物全息论证明:足部区域相当于反映全身信息的一个全息胚。由于足底部含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以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器官,足三阴、三阳经在脚部相互贯通,与全身各系统、组织、器官密切联系,通过对足底穴位的刺激,可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节律的运动性,从而促进了血液、淋巴液在体内的循环,调整人体的代谢过程,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失眠的病因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作为一种症状相当多见,现在国内较为合理的估计,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20%。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大、节奏加快,加班和熬夜增多,以及智能化的普及,无处不在的辐射电波(智能手机,电脑,电视,电器,无限wifi,卫星等)等的影响下,人们的睡眠质量越来越低,失眠人数不断上升。长期的失眠会导致人体急剧的衰老,导致抑郁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肪等疾病的发生,引起各个器官的病变,甚至是免疫系统的损害,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正常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卫阳能入于阴。如思虑过度,内伤心脾;或体虚阴伤,阴虚火旺;或受大惊大恐,心胆气虚;或宿食停滞化为痰热,扰动胃腑;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肝火扰神,均能使心神不安而发为本病。有如下病因:1.情志失常: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不寐。或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郁化火,上扰心神;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或由喜笑无度,心神激动;或因过度忧思,伤及心脾,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不安;或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均可导致夜不能寐。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安寐。此外,浓茶、咖啡、酒之类饮料也可导致不寐。3.劳逸失调: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4.病后体虚: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若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心神不宁。失眠的病机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因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阴精内守,卫阳护于外,阴阳协调,则神志安宁。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可引起阴阳失和而出现不寐。脏腑功能失调有以下原因:1.心脾两虚,神失所养:心主血而藏神,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心虚则神不藏。脾主运化,濡养心神,脾虚运化失司,化源不充,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失眠不寐。此症多见于久病失调、思虑过度、慢性出血、崩漏产后、老年人气虚血少等,均出现心脾两虚之症。2.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心阴不足则心火亢盛,火热上扰心神,以致心神不安,夜不成眠,可见于劳心过度,或久病伤阴,耗伤心血。若房劳过度,或久病伤精,肾阴耗伤,可导致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水火不济。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肾阴虚则志伤,心火盛则神动,都可出现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因而不寐。中医认为,肝藏魂、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神魂安于宅而卧。若失血过多,或久病营血亏损,导致肝阴不足,血虚则魂失所藏,则可产生不寐。或因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液,虚火上扰心神,亦可产生不寐。3.心虚胆怯,魂神不宁:祖国医学认为,心者君主之官;胆者,中正之官。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若胆气虚,决断失司,使心神不宁,则生不寐。形成胆气虚的病因有体质素弱、心胆素虚,善惊易恐、夜寐不安。若暴受惊吓,使情绪紧张,终日惕惕,渐至胆怯心虚而不寐。或肝胆郁热,日久灼液为痰,痰热内扰,亦可导致不寐。4.胃气不和,气机扰攘:由于饮食不节,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以致胃失和降,而不得安卧,亦可致不寐。即中医讲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指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而影响到睡眠。中医认为,从五行生克论,脾为心之子,又脾胃相表里,统主水谷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胃失和降,子病累及母,影响心神,造成心神不宁而出现失眠。现代医学也证实了人在吃饭后,消化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相应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降低,人就可以入睡。如过饱或过饥时,从胃肠道发出的冲动兴奋了脑干网状结构,进而兴奋大脑皮层,就难以入睡。不寐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肝郁化火,或痰热内扰,心神不安者以实证为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或心胆气虚,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神不安宁,多属虚证。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不寐失治误治可发生病机转化,如肝郁化火证病情加重,火热伤阴耗气,则由实转虚;心脾两虚者,饮食不当,更伤脾胃,使气血愈虚,食积内停,而见虚实夹杂;如温燥太过,易致阴虚火旺;属心肾不交者,可进一步发展为心火独亢,肾水更虚之证。失眠的临床证型分类一、肝火扰心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二、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三、心脾两虚证:不寐,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四、心肾不交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证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五、心胆气虚证:不寐,多噩梦,易于惊醒,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证机概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六、胃气失和证:失眠而兼食滞不化,如脘腹痞满、嗳腐酸臭、大便异臭,或腹痛、便秘、纳差、舌苔垢浊或厚腻、脉弦或滑数。证机概要:胃气失和、夜卧不安。属实证,定位在胃。市售及各类文献所载的现有调理体质类贴膏,预防各型失眠类贴膏,及治疗各型失眠类贴膏,其不足之处在于:①传统及现有贴膏的应用模式,分别为单一调理体质类贴膏,或单一预防类贴膏,或单一治疗类贴膏,其各自为用,缺乏互联互通、扬长补短、协调平衡、整体调控的体系化效应,没有将调理类、预防类(如三伏贴等)、治疗类单一应用模式互联化、体系化融为一体,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交感融和效应,在生物全息与泛作用,神经与体液调节,经络与系统效应,多样性与放大性等方面产生新的互联融合聚增功效,没有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调控和辩证干预的核心优势及长处。②无中医专业知识的人应用时,难以正确地辩证应用,出现错用、误用、漏用、过用的情况。因为给患者贴敷时,需要“因人制宜”,按不同人的不同体质,尤其是兼夹体质、混合体质,和疾病的热、湿、滞、郁、虚实兼夹等病性病机,进行辨证应用。③应用时不能根据体质和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法则和方案,难以进行及时、同步、准确地辩证干预。所以医者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体质和疾病的动态变化,参考五行的生克乘侮,六经及三焦、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等,把握先机,根据变化,掌握有利时机,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发展变化,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变防传,瘥后防复”。④只局限于单一穴位或一组穴位的局部贴敷干预,而没有注重全面系统性的综合调节干预。因为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调在全身或局部的反应,不能只注意到局部片面的、当前的、明显的病变,而忽视从体质的动态可变性、后天可调性,和疾病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整体地系统性综合考虑。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没有见到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以实现自动动态化整体辩证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各类文献也没有报道记载,而临床上失眠是常见病、多发病,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20%,且失眠人数不断上升。因此需要自动动态化辨证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生产上市,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将单一调理体质类贴膏,单一预防类贴膏,单一治疗类贴膏的单一应用模式,进行互联化、体系化融合成一体化复合应用模式,以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交感融和聚增效应,更好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我整体调控机制,更充分发挥体质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干预效果。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自动动态化辨证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应用时,不用医生辨证分型-加减配伍。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分别用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百会穴或头额部、和\或大椎穴)、中部(膻中穴、神阙穴、关元穴和\或气海穴、双肺俞穴)、下部(双足三里穴、双涌泉穴)的相关穴位,通过上、中、下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在引经药(包括十二经各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能载药上行的桔梗和能引药下行的牛膝等)的引导下,接引众药,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直入本经,到达病所,发挥其调理和防治作用。即可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使机体从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又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和及时截断病传途径,防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进行自动动态化连续性辩证调理和防治,从而实现辩证调理和防治的智能化、系统化。在药物(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能)与经络(穴位刺激、沟通联系、运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效应,神经与体液调节,生物全息与泛作用,放大性与多样性等综合调理和防治效应作用下,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我整体调控机制,通过综合整体调节,以达到脏腑气血动态平衡和相对有序,促进体质的改善和病变的恢复。由于能准确、同步、及时地调理干预,防止传变,所以能明显地提高辩证调理体质和防治疾病的的准确率,实时性,显效率。目的之二在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智能系统贴膏的可工业化的制备方法。针对不同体质的特征和各型失眠的病因病机,本发明是一种自动动态化辩证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上、中、下三部,各自有不同的配方,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配比分别是:a.上部i百会穴(或头额部):远志0.5-1、磁石0.5-1、龙骨0.5-1、牡蛎0.5-1、丹参0.5-1、赤芍0.5-1、生地0.5-1、琥珀0.05-0.1、珍珠0.05-0.1。方中远志,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功用为:一、苦辛性温,性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适宜于心肾不交所引起的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症;二、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三、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故可用治痰多黏稠、咳吐不爽;四、辛行苦泄温通,可疏通气血之壅滞;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远志有镇静、催眠、祛痰作用。磁石,咸,寒。归心、肝、肾经。功用:一、本品质重沉降,入心经,能镇惊安神;味咸入肾,又兼有益肾之功;性寒清热,清泻心肝之火,故能顾护真阴,镇摄浮阳,安定神志,宜于肾虚肝旺,肝火上炎,扰动心神或惊恐气乱,神不守舍所致的心神不宁,惊悸,失眠;二、本品入肝、肾经,既能平肝阳,又能益肾阴,可用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等症;三、本品人肝、肾经,能益肾阴,有聪耳明目之效;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经。功用:一、本品质重,入心、肝经,能镇惊安神,为重镇安神的常用药,宜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证;二、本品入肝经,质重沉降,有较强的平肝潜阳作用,宜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三、本品味涩能敛,有收敛固涩之功,宜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自汗、盗汗等多种正虚滑脱之证;牡蛎,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功用:一、本品咸寒质重,入肝经,平肝潜阳,并能益阴,治疗水不涵木,阴虚阳亢之证;二、本品质重能镇,有重镇安神之功,用治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梦多梦等症;三、本品味咸,能软坚散结,治痰火郁结证;四、收敛固涩,治疗自汗、盗汗,尿频,遗尿等症;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功用为:一、本品性寒入心经,有清心凉血,除烦安神之功,治疗热入营血之烦躁不寐及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二、本品入心肝血分,性善通行,能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治疗血瘀证的要药;三、本品性寒入血分,既能凉血活血,又能散瘀消痈,可用于热毒瘀阻所致的疮痈肿痛;四、本品苦泄,归心肝经,主入血分,功善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祛瘀生新,行而不破,为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抑制凝血、改善血液循环及镇静等作用。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功用为:一、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善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二、本品苦寒,入肝经而清肝火,治疗肝经风热证;三、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化瘀之功;生地,甘,寒,归心,肝、肾经。功用:一、本品甘寒,人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治温热病;二、本品甘寒质润,功能清热养阴生津,治热病伤阴;三、本品甘寒养阴清热,入肾经,能滋肾阴而降虚火,养阴津而泄伏热;四、本品甘寒质润,善于滋阴润燥以通便,治疗阴虚津伤,肠燥便秘者;琥珀,甘,平。归心、肝、膀胱经。功用:一、本品质重,归心、肝经,长于镇惊安神,治疗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等症;二、本品入心、肝血分,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之功;珍珠,甘、咸,寒。归心、肝经。功用:一、本品甘寒质重,入心经,重可镇怯,故有安神定惊之效。主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且性寒清热,甘寒益阴,故尤宜于心虚有热之心烦不眠、多梦健忘等心神不宁之证;二、本品性寒质重,善清心、肝之热而定惊止痉;三、本品性寒清热,入肝经,善于清泻肝火、明目退翳,多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证。诸药相伍,通过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益阴清热,活血凉血,养心滋肾,交通心肾作用而达到脏腑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安定的目的。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蜂蜜,蜂蜡等,透皮促进剂,如:氮酮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贴膏药载药体,如:医用涂胶无纺布,防渗膜和防渗圈贴片,防粘纸等。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远志、磁石、龙骨、牡蛎、丹参、赤芍、生地7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远志、磁石、龙骨、牡蛎、丹参、赤芍、生地7味各药的一半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最好为1-1.5小时,合并药液,浓缩为清膏,所述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最好为1.21-1.30(50-60℃);(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及琥珀、珍珠2味的全量,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具体步骤为: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加载于贴膏载药体上即可。所述制膏过程是通常过程,最佳方法为:取占细粉b重量30-80%的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10%以下,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占细粉b重量10-30%的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a.上部ii大椎穴:合欢皮0.5-1、青蒿0.5-1、薄荷0.5-1、桔梗0.5-1、葛根0.5-1、荆芥0.1-0.5、防风0.1-0.5。方中合欢皮,甘、平,归心、肝、肺经。功用:一、本品性味甘平,入心、肝经,善于舒肝解郁,悦心安神,适宜于情志不遂,忿怒忧郁所致心神不安,烦躁不宁,抑郁失眠,能使五脏安和,心志欢悦,以收解郁安神之效,为悦心安神之要药;二、本品入心、肝血分,能活血祛瘀;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功用为:一、苦而不伤阴,寒而不碍湿,气芳香而化浊,质轻清而透邪外达,解热而不发汗,善清血中伏火,除阴分伏热;二、有显著退虚热、除骨蒸作用;薄荷,归肺、肝经。功用:1.辛凉发汗,清轻凉散,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及宣毒透疹,祛风止痒;2.入肝经,能疏肝行气;3.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健胃消食;3.其挥发油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桔梗,属肺经引经药,归肺经。辛散苦泄,功用:一、能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二、宣通肺气,疏风解表散邪;三、为舟楫,用以载药上行,既升提肺气,复其通调水道之功能;又宣肺利气能通利大小便。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得宣,则肠中之气顺,里急得缓,便意得除,泻利自止。总之桔梗能升能降,可宣可导,使内外不留余蕴;葛根,属胃经引经药,归脾、胃、肺经。功用:一、甘辛性凉,轻扬升散,主入阳明经,外能发汗解表,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内能清阳明郁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使用;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三、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痢之功;四、味辛能行,通经活络;荆芥,归肺、肝经。功用:一、性温可监制诸寒凉药之寒凉太过而凝滞腠理、玄府之弊;二、以风胜湿,风药的辛温发散之性可引水湿自毛窍而出;风药能祛除淡渗利湿药(茯苓)下行伤阳之弊;三、祛风药可助阳气升腾,祛除湿邪,助脾气干旋,清升浊降;四、气香轻清辛散,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微汗为度,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防风,属脾经引经药,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用为:一、走表,遍行周身,为风药中之润剂,除风而不燥;二、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三、风药升散之性,能以风胜湿泄浊,升举下陷之清阳,可助阳气升腾,脾气干旋;四、性温可监制诸寒凉药之寒凉太过而凝滞腠理、玄府、气机之弊。诸药相伍,清热泻火,升清降浊,畅通气机,使上扰心神之患得以解除。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蜂蜜,蜂蜡等,透皮促进剂,如:氮酮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贴膏药载药体,如:医用涂胶无纺布,防渗膜和防渗圈贴片,防粘纸等。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合欢皮、青蒿、薄荷、桔梗、葛根、荆芥、防风7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合欢皮、青蒿、薄荷、桔梗、葛根、荆芥、防风7味各药的一半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最好为1-1.5小时,合并药液,浓缩为清膏,所述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最好为1.21-1.30(50-60℃);(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具体步骤为: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加载于贴膏载药体上即可。所述制膏过程是通常过程,最佳方法为:取占细粉b重量30-80%的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10%以下,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占细粉b重量10-30%的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b.中部i膻中穴:酸枣仁0.5-1、黄连0.5-1、黄芩0.5-1、升麻0.5-1、龙胆草0.5-1、桔梗0.5-1、旋覆花0.5-1、白芍0.5-1、甘草0.5-1、人参0.5-1、黄芪0.5-1、当归0.5-1、香附0.5-1、全瓜蒌0.1-0.5。方中酸枣仁,甘、酸,平,归肝、胆、心经。功用为:一、本品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为养心安神之要药,治疗心肝阴血亏虚,心失所养之虚烦不眠,惊悸多梦,及心脾气血亏虚,惊悸不安,体倦失眠者,或阴虚血少,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二、本品味酸能敛,有收敛止汗之效;三、本品味甘酸,有敛阴生津止渴之功;黄连,属心经引经药,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用为:一、善于清泄胃火,直折胃腑之热;二、苦寒而清热燥湿,长于清泄中焦脾胃、大肠湿热;三、本品清热泻火力强,尤善清心火,对心经热盛所致多种病证均有较好疗效。能治疗热病扰心证或心火亢盛,热盛耗伤阴血之虚烦失眠,及心火上炎,心肾不交之怔忡不寐;四、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用:一、1本品苦寒,能清肺胃、肝胆、大肠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二、本品主入肺经,长于清肺热,为治肺热咳嗽之要药。能清气分实热,并有退热之功;三、本品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功;升麻,属肺、脾经引经药,归肺、脾、胃大肠经。功用为:一、本品甘寒,以清热解毒功效见长,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可用治热毒证所致的多种病证;二、升举阳气: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三、辛甘微寒,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即“火郁发之”;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功用为:一、本品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二、本品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桔梗,属肺经引经药,归肺经。辛散苦泄,功用:一、能宣肺泄邪,散热,以防诸补药甘温化燥热之弊;二、为舟楫,用以载诸药上行,引药入肺经,升提肺气,通利水道,以益肺气而成培土生金之功;三、开宣肺气而通利大小便,防诸补药助湿壅滞之弊;四、升阳气而举陷;五、能升能降,可宣可导,使内外不留余蕴;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用为:一、味苦能肃降肺气,味辛能散能行,宣发肺气,一降一宣,便可恢复肺主制节之权,治节出而逆气自降;二、善降胃气而止呕噫;三、味咸入肾,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便可恢复肺的清虚功能态。综上可见,能使肺胃肾三脏戴泽,上中下三焦通利;补中寓通,桔梗与旋覆花一升一降,监制诸补益药,使之补益而不壅滞气机。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用为:一、味酸,主入肝经,偏益肝之阴血;二、敛阴止汗,治疗自汗、盗汗;三、能酸敛肝阴,养血柔肝而止痛;四、酸寒敛阴和营,使辛散药不致伤阴,与辛散药一散一收,有动有静,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五、与甘草配伍,甘苦相须,和里缓急,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甘草,归心、肺、脾、胃经,功用为:一、归心经,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二、甘能补虚,归脾胃经,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三、甘缓,使汗出不猛而邪尽出;四、甘润平和,归肺经,能祛痰止咳,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宜;五、甘平,药性和缓,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调和百药;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功用为:一、本品归心经,能补益心气,安神益智。适宜于心气虚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及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失眠,或心肾不交,阴亏血少,虚烦不眠;二、本品味甘,能补气以生血、养血,应用于脾气虚衰,气虚不能生血,以致气血两虚,久病虚赢之证;三、本品归脾经,为补脾气之要药,治脾气虚弱证;本品归肺经,亦长于补肺气;本品亦归肾经,又有益肾气、助肾阳之功;四、本品甘温补虚,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五、本品既能补气,又能生津;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人参常因病人机体机能状态不同呈双相向作用,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调节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改善睡眠;2.人参皂苷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进饮食,保护胃肠细胞,改善脾虚症状;3.人参皂苷可使正常或贫血动物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能促进造血功能;4.人参皂苷具有强心作用;5.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用为:一、入肺经,能补益肺气,治肺气虚弱,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咳痰清稀,声低懒言;二、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治脾气虚弱证;三、能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以止汗,治肺脾气虚所致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四、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五、补气以生血养血行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其含有活性较强的多糖类、皂苷,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等;当归,归肝、心、脾经,功用为:一、味甘而辛,既善补血,又能活血,乃“血中之气药”,能主咳逆上气。①治疗外感咳嗽:“用血药当归养营血,则营和而与卫调矣。”②治疗内伤咳嗽:有阴虚阳无所附者。用血药当归补阴,则阴阳平衡而气降矣,咳逆自止;二、补血以润肠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能改善肺循环,恢复弹力,缓解咳喘症状;香附,归肝、脾、三焦经,功用:一、其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分,解六郁(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火郁、湿郁);二、调气疏肝解郁:辛香行散,味苦疏泄,主入肝经,善理肝气之郁结;三、行气定痛,其行气通滞,通则不痛;四、味辛能行,入脾经,行气宽中,治疗脾胃气滞证;全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功用为:一、本品甘寒清润,善于清肺热、润肺燥而化热痰、燥痰。用治痰热阻肺,咳嗽痰黄,质稠难咯,胸膈痞满者;二、本品又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功;三、润肠通便,使肺热从大肠泻下。诸药相伍,疏肝泻火,清化痰热,使上扰心神之患得以解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使心神得养而诸症自愈。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a上部ii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酸枣仁、黄连、黄芩、升麻、龙胆草、桔梗、旋覆花、白芍、甘草、人参、黄芪、当归、香附、全瓜蒌14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酸枣仁、黄连、黄芩、升麻、龙胆草、桔梗、旋覆花、白芍、甘草、人参、黄芪、当归、香附、全瓜蒌14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1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a上部ii中(3);(4)同a上部ii中(4)。b.中部ii神阙穴:柴胡0.5-1、白术0.5-1、茯苓0.5-1、柏子仁0.5-1、桔梗0.5-1、木香0.5-1、苍术0.1-0.5。方中柴胡,属肝,胆,三焦,心包络诸经引经药,归肝、胆、肺经。苦,辛,微寒,功用为:一、辛行苦泄,在经主气以达阳气,在脏主血以达阴气,宣畅气血,旋转枢机,畅郁阳而化滞阴乃能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和畅,能减轻诸补益药滞气之弊;二、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三、性寒入少阳,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四、性寒制约诸辛温药,防其温燥太过,截断化热病势;白朮,苦、甘、温,归脾、胃经。功用为:一、既补气健脾,助脾运化,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又燥湿利水,断绝湿邪变生之源而健运中焦,斡旋中气;二、益气健脾,固表止汗;茯苓,归心、肺、脾、肾经。功用为:一、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即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利湿泄浊以升清,方可存诸补药之“清”,而使阴精得补,滋而不腻;二、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既能治痰之本,杜生痰之源,又能消已聚之饮;三、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柏子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功用为:一、本品味甘质润,药性平和,主入心经,具有养心安神之功,多用于心之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之虚烦不眠等,或治心肾不交之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梦遗健忘;三、,本品质润,富含油脂,有润肠通便之功;四、本品甘润,兼能补阴以止汗,还可用治阴虚盗汗;桔梗,属肺经引经药,归肺经。辛散苦泄,功用:一、能宣肺泄邪,散热,以防诸补药甘温化燥热之弊;二、为舟楫,用以载诸药上行,引药入肺经,升提肺气,通利水道,以益肺气而成培土生金之功;三、开宣肺气而通利大小便。防诸补药甘润助湿壅滞之弊;四、升阳气而举陷;五、能升能降,可宣可导,使内外不留余蕴;木香,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功用为:一、辛香能行,味苦能泄,走三焦和胆经,能疏理肝胆和三焦气机;二、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能通理三焦,尤善行脾胃气滞,能行气调中止痛,又能健脾消食,尤宜食积气滞;三、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四、其芳香醒脾开胃,能减轻诸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胃肠运动。苍术,属脾经引经药,归脾、胃、肝经。辛、苦、温,功用为:一、芳香悦胃,醒脾助运,开郁宽中,宣化湿浊,正合脾之习性,升清降浊而健脾运脾;二、发汗散寒胜湿;三、外可祛风湿之邪,内可化脾胃之湿,湿浊为病,不论上下表里皆可配用。诸药相伍,疏肝调中,消食导滞,和胃安神。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a上部ii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柴胡、白术、茯苓、柏子仁、桔梗、木香、苍术7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柴胡、白术、茯苓、柏子仁、桔梗、木香、苍术7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a上部ii中(3);(4)同a上部ii中(4)。b.中部iii关元穴:首乌藤0.5-1、五味子0.5-1、山药0.5-1、山楂0.5-1。方中首乌藤,甘,平,归心、肝经。功用为:一、本品味甘,入心、肝二经,能补养阴血,养心安神,治阴虚血少之失眠多梦,心神不宁;二、本品能养血祛风,通经活络;五味子,味酸成,其皮味甘,其核辛苦,五味俱全,性温。功用为:一、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心肾失养,或心肾不交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多梦;二、“心主汗”、“肾主五液”,五味子能养心滋肾,其性味酸收,故能敛肺止汗,治阴虚盗汗、自汗;三、甘温而涩,入肾经能补肾涩精止遗,治肾虚所致的遗尿尿频等;四、能滋肝肾之阴,生脾胃之津,收肺肾耗散之气,故而生津止渴;五、性温可监制诸寒凉药之寒凉太过而凝滞腠理、玄府之弊;六、酸能收敛,性温而润,上敛肺气,下滋肾阴,故适用于治肺虚久咳及肺肾不足之喘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适应原样作用;(2)免疫双相调节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调节心血管系统病态生理机能,并改善失常的血循环;(4)改善肾脏代谢和机体糖代谢等;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功用为:一、能补脾气,益脾阴,又兼涩性,能止泻,适用于脾气虚弱或气阴两虚证;二、能补肺气,兼能滋肺阴,治肺虚久咳或虚喘;三、能补肾气,兼能滋肾阴,并兼收涩之性。适用于肾气虚证及肾阴虚证;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功用为:一、功善消食化积助消化,能治各种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二、兼入肝经血分,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之功,合“久病入血”之机理;三、能化浊降脂;四、与诸补药相伍,使补药补而不滞。诸药相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a上部ii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首乌藤、五味子、山药、山楂4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首乌藤、五味子、山药、山楂4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a上部ii中(3);(4)同a上部ii中(4)。c.下部i双足三里穴:黄芪0.5-2、白术0.5-2、柴胡0.5-1、桔梗0.1-0.5、木香0.1-0.5。方中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用为:一、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治脾气虚弱证;二、能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以止汗,治肺脾气虚所致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三、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四、补气以生血养血行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其含有活性较强的多糖类、皂苷,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等;白术功效同b.中部ii中;柴胡功效同b.中部ii中;桔梗,属肺经引经药,归肺经。辛散苦泄,功用:一、能宣肺泄邪,散热,以防诸补药甘温化燥热之弊;二、为舟楫,用以载诸药上行,引药入肺经,升提肺气,通利水道,以益肺气而成培土生金之功;三、开宣肺气而通利大小便,防诸补药助湿壅滞之弊;四、升阳气而举陷;木香功效同b.中部ii中。诸药相伍,补气健脾,调理肠胃,疏通腑气,升举清阳,生发胃气、化生气血,养血安神,以充养五脏六腑,使得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a上部ii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黄芪、白术、柴胡、桔梗、木香5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黄芪、白术、柴胡、桔梗、木香5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a上部ii中(3);(4)同a上部ii中(4)。c.下部ii双涌泉穴:牛膝0.5-1、知母0.5-1、吴茱萸0.5-1、栀子0.1-0.5、竹叶0.1-0.5、大黄0.05-0.1、肉桂0.05-0.1。方中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功用为:一、本品酸苦降泄,能导热下泄,引血(火)下行,常用于气火上逆、火热上攻之证。入血分,性善下行,能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胸中,瘀热不上扰;二、本品味苦通泄,味甘缓补,性质平和,主归肝肾经,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补益肝肾。引血下行,折其阳亢,并有补益肝肾之效,故能防治阴虚阳亢证;三、本品苦泄甘缓,归肝肾经,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四、性善下行,既能利尿通淋,又能活血化瘀,治疗下焦水湿潴留病证;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用为:一、入肾经,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证;二、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能生津润燥止渴;三、滋阴润燥以通便,治疗阴虚肠燥便秘;四、性寒能监制诸辛热药,防其辛热燥烈太过,耗气伤阴动火,截断化热病势;吴茱萸,属肝经引经药,归肝、脾、胃、肾经。功用为:一、贴两足心,能引热(火)下行;二、辛散苦泄,主入肝经,能疏肝解郁,下气而降逆止呕;三、性热祛寒,善于散寒止痛;四、监制诸寒凉药之寒凉太过而凝滞气机、腠理、玄府之弊;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用为:一、本品味苦性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二、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于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三、本品能清下焦湿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四、本品能泻火解毒,清肝胆火以明目,治肝胆火热上攻之证;竹叶,属小肠经引经药,归心、胃、小肠经。功用:一、甘寒入心经,善于清心除烦,生津止渴;二、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小便,使火热下行从下而解。大黄,苦,寒,功用为:一、活血逐瘀,既可下瘀血,又能清瘀热;二、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三、泻下攻积,能荡涤肠胃秽浊滞物,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长于治疗积滞便秘,对热结便秘尤为适宜;四、苦寒泄降,攻下实热,清泻邪热;五、监制诸温热药,防其燥化,从而达到荡涤肠中燥结而不燥化;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大黄素能刺激肠壁,改善肠收缩,使分泌增加,而致肠内容物易于排出,大黄主要作用于大肠,不影响小肠吸收功能,具有“祛邪而不伤正”的特点(2)促进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分泌,有利胆,利胰和促进消化的作用(3)利尿;肉桂,属肾经引经药,归肾、脾、心、肝经。功用为:一、与诸补阴药相配,能促进阴液的生成,即“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二、其大热入肝肾,纳气归肾,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即引火归原;三、与诸补益气血药相伍,能温运阳气以鼓舞气血生长。四、其辛散温通,能行气血,通经脉;六、性味辛热,能监制诸寒凉药,以防寒凉太过而凝滞气机、腠理、玄府之弊。诸药相伍,导热下泄,引火归原,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使阴阳协调而神志安宁。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a上部ii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牛膝、知母、吴茱萸、栀子、竹叶、大黄、肉桂7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牛膝、知母、吴茱萸、栀子、竹叶、大黄、肉桂7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a上部ii中(3);(4)同a上部ii中(4)。诸药合用,通过上、中、下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体质和防治贴膏智能一体化系统,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我整体调控机制,通过调理、预防、治疗三者收受通应,交感融合的一体化应用模式,综合整体调节,以达到脏腑气血动态平衡和相对有序,促进体质的改善和病变的恢复,得以防治各型失眠。用以上方法制备的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规格为:百会穴或头额部贴膏为5-15克,其余各部每贴药量为1-10克。用以上方法制备的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圆形软膏,气味芳香。本发明的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法,其功能为:疏肝泻火,清化痰热,镇惊安神;消食导滞,和胃安神;益气养血,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应用于调理体质(如: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和防治各型失眠(如: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胃气失和证等)。用法用量:治疗时,分别用上述七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百会穴和\或大椎穴)、中部(膻中穴、神阙穴、关元穴和\或气海穴)、下部(双足三里穴、双涌泉穴)的相关穴位。每次贴12-24小时,每天贴一次,15天为1个疗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其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实施例本发明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针对不同体质和各型失眠的病因病机,本发明上、中、下三部选用不同的药物配方:a.上部i百会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远志200克、磁石200克、龙骨200克、牡蛎200克、丹参200克、赤芍200克、生地200克、琥珀20克、珍珠20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远志、磁石、龙骨、牡蛎、丹参、赤芍、生地7味各药的一半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5小时,合并药液,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5(50-60℃);(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及琥珀、珍珠2味的全量,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500克;(4)取200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100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0克氮酮,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10克为一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a.上部ii大椎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合欢皮300克、青蒿300克、薄荷300克、桔梗300克、葛根300克、荆芥150克、防风150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合欢皮、青蒿、薄荷、桔梗、葛根、荆芥、防风7味各药的一半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5小时,合并药液,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5(50-60℃);(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630克;(4)取250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130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3克氮酮,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3克为一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b.中部i膻中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酸枣仁200克、黄连200克、黄芩200克、升麻200克、龙胆草200克、桔梗200克、旋覆花200克、白芍200克、甘草200克、人参200克、黄芪200克、当归200克、香附200克、全瓜蒌100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酸枣仁、黄连、黄芩、升麻、龙胆草、桔梗、旋覆花、白芍、甘草、人参、黄芪、当归、香附、全瓜蒌14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1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940克;(4)取380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190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9克氮酮,余同a上部ii中(4)。b.中部ii神阙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柴胡300克、白术300克、茯苓300克、柏子仁300克、桔梗300克、木香300克、苍术150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柴胡、白术、茯苓、柏子仁、桔梗、木香、苍术7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680克;(4)取270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140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4克氮酮,余同a上部ii中(4)。b.中部iii关元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首乌藤500克、五味子500克、山药500克、山楂250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首乌藤、五味子、山药、山楂4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610克;(4)取240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120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2克氮酮,余同a上部ii中(4)。c.下部i双足三里穴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黄芪800克、白术800克、柴胡200克、桔梗40克、木香40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黄芪、白术、柴胡、桔梗、木香5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650克;(4)取260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130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3克氮酮,余同a上部ii中(4)。c.下部ii双涌泉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牛膝600克、知母600克、吴茱萸600克、栀子60克、竹叶60克、大黄30克、肉桂30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牛膝、知母、吴茱萸、栀子、竹叶、大黄、肉桂7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a上部ii中(1);(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690克;(4)取270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140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4克氮酮,余同a上部ii中(4)。本发明的优点:1.通过对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给药临床观察(详见后面临床报道中),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改善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在改善患者体质及其生活质量,控制反复发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远期疗效尤佳。特别是对混合体质和虚实兼夹患者效果显著;2.临床应用中发现:对正在应用安眠药治疗失眠的患者,加用本系统贴膏治疗,能有效缩短治愈时间及病程,减少或避免安眠药的使用,从而减少或避免耐受性、成瘾性、依赖性,及蓄积中毒的发生;3.治疗时,执简驭繁,做到药证相符。不用医生四诊合参,辨证病人为哪一证型,然后按证型不同,加减配伍开处方,贴敷治疗。从而更适合没有中医专业知识的广大民众运用;4.智能系统外贴法能进行实时动态连续性地整体辨证调理和防治,有效地避免①运用中医辩证调理和防治时出现的误诊、误调、误治现象;②口服中药时出现的错服、重服(服用剂量过大)、过服(服用时间过长)现象,从而更适合没有中医专业知识的广大民众运用;尤其对混合体质和虚实兼夹的患者较易操作运用;5.本系统贴膏将调理类、预防类、治疗类单一应用模式互联化、体系化融合为一体,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交感合和聚增效应,使中医学整体调控和辩证干预的核心优势及长处得以充分发挥。具体实施例临床报道于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本发明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治疗失眠60例,并设立对照组60例进行疗效观察,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一般临床资料详见下列表中:表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表2两组患者病程分布表2入院时两组患者不同体质分布情况1.2临床表现: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每周发生至少三次,并持续一月以上。入院时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各型分布情况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单独用本发明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失眠的智能系统贴膏治疗,每次贴12-24小时,每天贴一次。2.2对照组:一律用市售安神补脑液(吉林敖东延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按说明书用法用量。两组均15天1疗程。3.疗效分析3.1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主要症状消失2/3;有效:主要症状消失一半;无效:症状无减轻或加重。3.2疗效比较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022(36.7%)20(33.3%)16(26.7%)2(3.3%)96.7%对照组607(11.7%)14(23.3%)28(46.7%)11(18.3%)81.7%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症状改善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中均未发现毒副作用。典型病例:周××,男,50岁,因失眠伴头痛1年多,近7天加重前来就诊。患者失眠伴头痛已逾1年多,常服安定片、利眠宁等药,病情时好时坏。患者平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大便干,属阴虚体质。7天前因与邻居发生争吵打架后情志不遂,急躁易怒,失眠加重,述每晚3片安定仍彻夜不眠,欲睡不能。现症状:不寐多梦,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痛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体检:面红耳赤,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一般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诊断:肝火扰心型失眠。单用本发明实施例系统贴膏治疗,5天后复查:睡眠症状明显好转,头痛消失。用完一疗程后复查,诸症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技术实质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