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02511发布日期:2020-01-03 13:11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儿童瘙痒性皮肤病是以瘙痒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皮肤病,如痱疮、早期风疹、疥疮、丘疹性荨麻疹和湿疹等,但以丘疹性荨麻疹及湿疹较为多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皮肤瘙痒,疗效确切、安全、刺激性小,且组方药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制剂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经研究,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由以下中药组成:紫草20-30份,生地10-20份,金银花8-15份,白鲜皮10-20份,苦参8-15份,荆芥6-12份,防风5-10份,白芍5-10份,丹参6-12份,蝉蜕2-6份,冰片2-6份。

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由以下中药组成:紫草23-28份,生地12-16份,金银花9-12份,白鲜皮12-16份,苦参9-12份,荆芥10-12份,防风8-10份,白芍8-10份,丹参10-12份,蝉蜕4-6份,冰片4-6份。

更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由以下中药组成:紫草25份,生地15份,金银花12份,白鲜皮15份,苦参12份,荆芥10份,防风9份,白芍9份,丹参10份,蝉蜕5份,冰片5份。

儿童瘙痒性皮肤病多为湿热结聚肌肤、气血瘀滞所为,当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为治。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紫草为君药,生地、金银花、白鲜皮和苦参为臣药,荆芥、防风、白芍和丹参为佐药,蝉蜕和冰片为使药,诸药共用,合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其中,紫草性寒,味甘、咸,入心包络、肝经,可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生地性寒,味甘,入心、肝、肾经,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可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白鲜皮性寒,味苦、咸,入胃、脾、肺、小肠、膀胱经,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苦参性寒,味苦,入肝、肾、大肠、小肠、心、膀胱经,可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荆芥性微温,味辛、微苦,入肺、肝经,可祛风、解表、透疹、止血。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入膀胱、肺、脾、肝经,可解表发汗、祛风除湿。白芍性温,味甘、辛,入肝、脾、肺经,可祛风除湿,解毒镇痉。丹参性微寒,味苦,入心、肝经,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蝉蜕性寒,味甘,入肝、肺经,可散风除热。冰片性凉,味辛、苦,入心、肺经,可通诸窍、散郁火、消肿止痛。

2.由所述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的中药制剂。

3.所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紫草、生地、金银花、白鲜皮、苦参、荆芥、防风、白芍、丹参、冰片和蝉蜕分别粉碎,过筛,备用;

b.取大豆油,加热至100-120℃,将配方量的生地、金银花、白鲜皮、苦参、荆芥、防风、白芍和丹参加入油中熬制30-50分钟,除去药渣,然后控制油温在70-90℃,将配方量的紫草和蝉蜕加入油中熬制20-40分钟,除去药渣,降温,当油温降至40-60℃时,过滤,将配方量的冰片撒入滤后的油中,搅拌使完全溶解,冷却,封装,灭菌,即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皮肤瘙痒,疗效确切、安全、刺激性小,适用于儿童,且组方药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制剂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制备实施例

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由以下中药组成:紫草25份,生地15份,金银花12份,白鲜皮15份,苦参12份,荆芥10份,防风9份,白芍9份,丹参10份,蝉蜕5份,冰片5份。

采用上述中药组合物制备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紫草、生地、金银花、白鲜皮、苦参、荆芥、防风、白芍、丹参、冰片和蝉蜕分别粉碎,过筛,备用;

b.取大豆油,加热至120℃,将配方量的生地、金银花、白鲜皮、苦参、荆芥、防风、白芍和丹参加入油中熬制30分钟,除去药渣,然后控制油温在80℃,将配方量的紫草和蝉蜕加入油中熬制30分钟,除去药渣,降温,当油温降至40℃时,过滤,将配方量的冰片撒入滤后的油中,搅拌使完全溶解,冷却,封装,灭菌,即得。

药效实验例

1、对组胺致豚鼠皮肤瘙痒模型的影响

取豚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本发明中药制剂低剂量组(1.2g生药/kg)、中剂量组(2.4g生药/kg)、高剂量组(4.8g生药/kg)、肤得安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前1天,各豚鼠右后足用脱毛膏脱毛,脱毛局部均未出现明显损伤。实验时,除模型组外的各组豚鼠右后足背脱毛部位用脱脂棉吸附相应药物敷药,每天敷1次,每次敷3小时,连续敷3天。末次给药3小时后,洗净药物,用纱布磨擦敷药部位至有渗血点,面积约1cm,模型组同法处理,然后各组在创面处涂抹0.05%磷酸组胺50μl,5min内豚鼠如不出现舔擦伤皮肤处动作,再涂抹1次磷酸组胺,如此重复操作,直至豚鼠出现舔擦伤皮肤处动作为止,记录每只豚鼠给予的磷酸组胺总量,即为致痒阈(μg)。

结果见表1,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磷酸组胺致豚鼠瘙痒的阈值(p<0.05)。

表1对组胺致豚鼠皮肤瘙痒模型的影响

2、对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模型的影响

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本发明中药制剂低剂量组(1.5g生药/kg)、中剂量组(3g生药/kg)、高剂量组(6g生药/kg)、肤得安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前1天,各组小鼠右后足用脱毛膏脱毛,脱毛局部均未出现明显损伤。实验时,除模型组外的各组小鼠右后足背脱毛部位用脱脂棉吸附相应药物敷药,每天敷1次,每次敷6小时,连续敷3天。第3天给药2小时后,洗净药物,各小鼠按1.25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0.025%右旋糖酐-40。观察小鼠,以其用爪搔头部、躯干以及嘴咬身体各部位作为瘙痒指征,记录45分钟内小鼠瘙痒次数。

结果见表2,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减少45min内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次数(p<0.05)。

表2对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模型的影响

3、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致小鼠耳厚度及肿胀度的影响

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本发明中药制剂低剂量组(1.5g生药/kg)、中剂量组(3g生药/kg)、高剂量组(6g生药/kg)、肤得安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只小鼠右耳内外侧均匀涂抹0.5%dncb溶液20μl进行激发,每隔3天激发1次,共激发4次。第1次激发后2小时,将对应测试药物分别均匀涂于除模型组外的各组小鼠右耳正反面,每天给药2次,每次间隔4小时。末次激发后24小时,处死各小鼠,迅速剪下双耳,使之重叠,用7mm打孔器在同一部位打下耳片,电子天平称重,以右耳片重量减去左耳片重量为肿胀度。

结果见表3和表4,小鼠耳厚度及肿胀度反映了药物对dncb所致皮肤炎症反应的抑制程度,可见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改善dncb致小鼠右耳增厚肿胀程度,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表3对dncb致小鼠耳厚度的影响

表4对dncb致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