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皮给药贴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99896发布日期:2020-05-12 15:3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经皮给药贴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



背景技术:

经皮给药是通过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它能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被破坏,以降低毒副反应、稳定血药浓度、用药方便等优点。

离子导入法是传统的促进经皮渗透吸收速度的方法,但其需要专用设备仪器辅助,在给药过程中会限制患者的活动,不适合患者在家中使用。另外,传统的离子导入经皮给药常需要较强的电流强度或较长通电时间,这都会在实际使用中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皮肤刺激或者损伤。传统离子导入经皮给药制剂往往只能包含一种药物成分,当需要两种或多种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时,就要求患者接收两次以上给药治疗,耗费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体积小,便于携带,可重复使用,且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具备两种药物同时、或交替给药功能以实现两种药物的协同治疗作用,通过电渗驱动强化给药效率,可以持续补充药液,给药时间持久,能减小或避免对患者皮肤刺激,安全、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皮给药贴片,包括:第一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第二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经皮离子导入单元以及供电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第二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经皮离子导入单元分别电连接所述供电模块;所述第一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和第二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经皮离子导入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储药池、第一电极、第一多孔薄膜、第一多孔薄膜支撑层、第三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药池、第一电极分别具有一个注药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包括:第二储药池、第二电极、第二多孔薄膜、第二多孔薄膜支撑层、第四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储药池、第二电极分别具有一个注药口。

进一步地,所述经皮离子导入单元包括:基板、第一导电凝胶、第二导电凝胶,其中第一导电凝胶、第二导电凝胶涂覆在基板底面,并完整包覆所述第三电极、第四电极、第一多孔薄膜支撑层、第二多孔薄膜支撑层。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模块集成有微型电池和控制芯片,通过导线与上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第四电极连接,为所述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和经皮离子导入单元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多孔薄膜、第二多孔薄膜的下表面分别粘附于第一多孔薄膜支撑层、第二多孔薄膜支撑层以使其固定在基板上;所述第一储药池、第二储药池键合固定在基板上,并分别与第一多孔薄膜、第二多孔薄膜的上表面形成储药腔体;所述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分别集成固定在第一储药池、第二储药池内部,实现与药液的直接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为生物相容性且有一定支撑强度的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药池、第二储药池由柔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第四电极为生物相容性的金属丝、薄膜、薄片或薄网,材质是不锈钢、或银、或金、或铂、或镍、或钛、或钽、或铂铱、或钛合金,所述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分别集成固定在第一储药池、第二储药池内部,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嵌入基板底面,电极厚度是纳米级、或微米级、或亚毫米级。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多孔薄膜、第二多孔薄膜的制作材料为生物硅胶、或聚酰亚胺、或聚对二甲苯、或聚氨酯、或玻璃,其下表面分别粘附于第一多孔薄膜支撑层、第二多孔薄膜支撑层以使其固定在基板上,孔径为纳米级或微米级,膜厚度是纳米级、或微米级、或亚毫米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多孔薄膜支撑层、第二多孔薄膜支撑层为具有一定支撑强度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同时具有透水透湿性,其孔洞尺寸为微米级、或亚毫米级,厚度为微米级、或亚毫米级,固定在基板上起支撑多孔薄膜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凝胶、第二导电凝胶的涂覆厚度是微米级、或亚毫米级。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模块由可装卸、或可充电的微型电池和控制芯片的组成,其上装有控制按钮和指示灯,以控制执行不同给药模式所需施加在各电极上的电压。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相比于传统离子导入给药装置,本发明为便携式设计,体积小,在使用时无需连接专用设备,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2)本贴片具有两个给药通道,可以实现两种药物经皮给药,发挥协同治疗作用,在骨关节炎治疗等病症上具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3)相比于单一离子导入给药,本贴片使用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强化给药过程,给药速度快、皮肤透过能力强,可加药的储药池结构,也大大增加了给药持续时间。

(4)本贴片使用时,通过定时控制改变离子导入电场的方向,可以减小或避免传统离子导入给药方法对皮肤的刺激或损伤。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附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本发明提供的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由两个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一个经皮离子导入单元以及供电模块组成。两个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分别由储药池ⅰ2、电极ⅰ8、多孔薄膜ⅰ4、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以及储药池ⅱ3、电极ⅱ9、多孔薄膜ⅱ5、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组成,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电极ⅰ8、电极ⅱ9各留有一个注药口16,用于向贴片补充药物;经皮离子导入单元包括电极ⅲ10、ⅳ11、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其中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需要在使用前涂覆在基板1底面,并完整包覆电极ⅲ10、电极ⅳ11、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供电模块12集成有微型电池和控制芯片,通过导线15与上述电极ⅰ8、电极ⅱ9、电极ⅲ10、电极ⅳ11连接,为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和经皮离子导入单元供电。

所述的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及电极ⅰ8、电极ⅱ9分别留有注药口16,以实现药物的注入;所述的电极ⅲ10、电极ⅳ11固定在基板1底面,并分别与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实现充分直接的机械和电接触;所述的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粘附在基板1下表面,并在水平上保持适当距离,同时导电凝胶ⅰ13与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对应,导电凝胶ⅱ14与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对应;所述的电极ⅰ8、电极ⅱ9、电极ⅲ10、电极ⅳ11通过导线15接入供电模块12;所述的供电模块12为微型电池和控制芯片的集成,可以提供和控制所述电极ⅰ8、电极ⅱ9、电极ⅲ10、电极ⅳ11上所需的电势,电极ⅰ8、电极ⅲ10(或电极ⅱ9、电极ⅳ11)间电势差作用产生的电渗驱动将药物从储药池ⅰ2(或储药池ⅱ3)内持续、快速向导电凝胶ⅰ13(或导电凝胶ⅱ14)传输,电极ⅲ10、电极ⅳ11间电势差作用使流入导电凝胶ⅰ13或导电凝胶ⅱ14的药物再次被驱动透过皮肤进入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基板1为生物相容性且有一定支撑强度的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如有机硅、或聚酰亚胺、或聚四氟乙烯等;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可由柔性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制作而成,如有机硅、或聚酰亚胺、或聚四氟乙烯等;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极ⅰ8、电极ⅱ9为生物相容性的金属丝、薄膜、薄片或薄网,材质可以是不锈钢、或银、或金、或铂、或镍、或钛、或钽、或铂铱、或钛合金等,并集成固定在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内部,电极厚度可以是纳米级、或微米级、或亚毫米级;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极ⅲ10、电极ⅳ11为生物相容性的金属丝、薄膜、薄片或薄网,材质可以是不锈钢、或银、或金、或铂、或镍、或钛、或钽、或铂铱、或钛合金等,并集成嵌入基板1底面,电极厚度可以是纳米级、或微米级、或亚毫米级;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孔薄膜ⅰ4、多孔薄膜ⅱ5制作材料为生物硅胶、或聚酰亚胺、或聚对二甲苯、或聚氨酯、或玻璃等,其下表面分别粘附于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以使其固定在基板1上,孔径为纳米级或微米级,膜厚度可以是纳米级、或微米级、或亚毫米级;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为具有一定支撑强度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同时具有透水透湿性,如织物纱布、或人工合成纤维材料等,孔洞尺寸为微米级、或亚毫米级,厚度为微米级、或亚毫米级,固定在基板1上起支撑多孔薄膜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直接涂覆基板1底面,并分别将电极ⅲ10、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电极ⅳ11、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完整包覆,使得导电凝胶ⅰ13与电极ⅲ10,导电凝胶ⅱ14与电极ⅳ11间保持充分的电接触,涂覆厚度可以是微米级、或亚毫米级;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在贴片使用前需要涂覆在基板1底面,使用后需要除去,贴片再经过适当的清洁消毒后,即可重复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供电模块12由可装卸、或可充电的微型电池和控制芯片的组成,其上装有控制按钮和指示灯,以控制执行不同给药模式所需施加在各电极上的电压。

使用前,先将在基板1底面左右两侧各涂覆一层导电凝胶,作为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使用时将贴片贴附于患者皮肤上。供电模块12向电极ⅰ8、电极ⅱ9、电极ⅲ10、电极ⅳ11供电后,在电场作用下,两个多孔薄膜电渗驱动单元向导电凝胶ⅰ13或导电凝胶ⅱ14传输药物,经皮离子导入单元将进入导电凝胶ⅰ13或导电凝胶ⅱ14的药物经皮导入体表内。

实施例1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的制备:

基板1通过注塑、或挤出、或精密加工等工艺制作,并通过粘合、或压合、或精密加工等工艺将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固定其上;

多孔薄膜ⅰ4、多孔薄膜ⅱ5可以直接选用市售多孔薄膜材料,或采用刻蚀、或精密加工等方法制作而成,并通过粘胶贴合固定在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上表面;

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采用注塑、或软刻蚀、或干法刻蚀、或湿法刻蚀、或精密加工等工艺制作;

电极ⅲ10、电极ⅳ11通过沉积、或磁控溅射、或精密加工等工艺固定在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上;

基板1、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通过键合、或粘胶贴合密封在一起;

电极ⅰ8、电极ⅱ9通过印刷、或沉积、或磁控溅射、或精密加工等工艺固定在基板1的底面上;

供电模块12采用键合、或粘胶贴合固定在基本1上,并通过导线15连接电极ⅰ8、电极ⅱ9、电极ⅲ10、电极ⅳ11;

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通过涂覆方式粘附在基板1的底面,并完全覆盖电极ⅲ10、多孔薄膜支撑层ⅰ6、电极ⅳ11、多孔薄膜支撑层ⅱ7。

依次完成上述步骤后,即可获得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

实施例2两种不同电荷药物同时经皮给药:

向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的储药池ⅰ2中注入负电荷药物(如双氯芬酸钠药液)、同时向储药池ⅱ3中注入正电荷药物(如盐酸氨基葡萄糖药液),在基板1底面涂覆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后,将贴片贴敷于皮肤表面。供电模块12通过控制芯片控制施加电压,使电极ⅰ8、电极ⅳ11为正极,电极ⅱ9、电极ⅲ10为负极,此时在电渗驱动下负电荷药物被传输到导电凝胶ⅰ13,正电荷药物被传输到导电凝胶ⅱ14,后又在电极ⅲ10、电极ⅳ11间电场作用下同时导入皮肤。

通过本实施例的过程,即可实现两种不同电荷药物同时经皮给药。

实施例3两种不同电荷药物顺序经皮给药:

向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的储药池ⅰ2中注入负电荷药物(如双氯芬酸钠药液)、同时向储药池ⅱ3中注入正电荷药物(如盐酸氨基葡萄糖药液),在基板1底面涂覆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后,将贴片贴敷于皮肤表面。供电模块12通过控制芯片控制施加电压,使电极ⅰ8、电极ⅳ11为正极,电极ⅲ10为负极,电极ⅱ9不通电,此时在电渗驱动下负电荷药物被传输到导电凝胶ⅰ13,后又在电极ⅲ10、电极ⅳ11间电场作用下导入皮肤;一定时间后,供电模块12通过控制芯片控制改变施加电压,使ⅳ11为正极,电极ⅱ9、电极ⅲ10为负极,电极ⅰ8不通电,此时储药池ⅰ2中的负电荷药物停止传输,储药池ⅱ3正电荷药物先在电渗驱动下被传输到导电凝胶ⅱ14中,后又在电极ⅲ10、电极ⅳ11间电场作用下导入皮肤。

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过程,即可实现两种不同电荷药物顺序经皮给药。

实施例4两种同种电荷药物顺序经皮给药:

向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的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中分别注入一种正电荷药物(如盐酸氨基葡萄糖药液、盐酸奈福泮药液),在基板1底面涂覆导电凝胶ⅰ13、导电凝胶ⅱ14后,将贴片贴敷于皮肤表面。供电模块12通过控制芯片控制施加电压,使电极ⅲ10为正极,电极ⅰ8、电极ⅳ11为负极,电极ⅱ9不通电,此时在电渗驱动下正电荷药物ⅰ被传输到导电凝胶ⅰ13,后又在电极ⅲ10、电极ⅳ11间电场作用下导入皮肤;一定时间后,供电模块12通过控制芯片控制改变施加电压,使ⅳ11为正极,电极ⅱ9、电极ⅲ10为负极,ⅰ8不通电,此时储药池ⅰ2中的正电荷药物ⅰ停止传输,储药池ⅱ3正电荷药物ⅱ则在电渗驱动下被传输到导电凝胶ⅱ14中,后又在电极ⅲ10、电极ⅳ11间电场作用下导入皮肤。

若需要导入的药物为两种负电荷药物(如双氯芬酸钠药液、吡罗昔康药液)时,需要供电模块12控制施加电压,使电极ⅰ8、电极ⅳ11为正极,电极ⅲ10为负极,电极ⅱ9不通电,此时在电渗驱动下负电荷药物ⅰ被传输到导电凝胶ⅰ13,后又在电极ⅲ10、电极ⅳ11间电场作用下导入皮肤;一定时间后,供电模块12改变施加电压,使电极ⅱ9、电极ⅲ10为正极,ⅳ11为负极,ⅰ8不通电,此时储药池ⅰ2中的负电荷药物ⅰ停止传输,储药池ⅱ3负电荷药物ⅱ则在电渗驱动下被传输到导电凝胶ⅱ14中,后又在电极ⅲ10、电极ⅳ11间电场作用下导入皮肤。

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过程,即可实现两种同种电荷药物顺序经皮给药。

实施例5一种药物顺序经皮给药:

当需要使用本便携式双通道经皮给药贴片将一种药物经皮离子导入给药时,可以先分别向贴片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中注入目标药物,再根据目标药物所带电荷,按照实施例4所述的过程,通过供电模块控制各电极上的施加电压,将储药池ⅰ2、储药池ⅱ3中的药物顺序导入皮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