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7538发布日期:2020-02-22 02:52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前段牙弓严重拥挤的病例,正畸医生常需要拔除双尖牙以提供间隙排齐整平牙列、调整咬合关系等。在早期排齐整平阶段,如果将拥挤的前牙段全部入槽,会因间隙不足导致前牙唇倾,在后期关闭拔牙间隙时造成前牙的往复移动,这对患者的牙周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早期将尖牙远移进入拔牙间隙以解除前段牙弓拥挤是合理的治疗手段。然而正畸医师在通过施加矫治力以获得他们所希望的牙齿移动时,每一个移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些反作用力也会移动其所涉及的牙齿。通常,作为抵抗反作用力的支抗由牙齿提供,此时正畸医师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移动希望移动的牙齿,同时使不希望移动的牙齿位移最小化,这个过程即称为支抗控制。

在口腔正畸临床中,上颌发育不足伴中重度拥挤是发育高峰期青少年常见的一类错合畸形,对于此类患者常规处理方法为,采用上颌前方牵引口内装置先行前方牵引,刺激上颌骨矢状向发育,调整上下颌骨间矢状向关系;在前方牵引结束后,再进行采用摆式后推磨牙器向后推磨牙操作,通过远移第一磨牙实现为解决上颌拥挤提供间隙的目的。

由于临床上这两种功能矫治装置在操作过程中会相互干扰,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往往是先行前方牵引后再进行摆式推磨牙,但这样操作的弊端是导致临床上的疗程相对漫长,患者不舒适且矫治效率也较低,因此,如何能将上述两种操作联合应用,同时加力互不干扰,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得正畸治疗时间短,效率高的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包括牵引元件和远移元件,所述牵引元件包括固定板、弓丝和托槽,所述固定板包括固定区、延伸臂和牵引钩,所述固定区通过延伸臂连接牵引钩,所述托槽连接于弓丝上,所述弓丝的两端、靠近托槽处均设与牵引钩相适配的牵引件,所述远移元件包括颊管和弹簧,所述弓丝的端头通过弹簧连接颊管。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固定板的固定区呈“v”型结构,所述固定区的“v”型三端处均设通孔,所述固定区和延伸臂呈“y”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采用微钛板材质,所述固定板的厚度为0.5-1mm,所述固定板的宽度为2-5mm,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3mm。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的一端通过焊接或夹持固定连接弓丝,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颊管的外壁,所述颊管为单孔管。

进一步的,所述弓丝包括前牙区和后牙区,所述前牙区设于弓丝的中部,所述后牙区设于前牙区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托槽设于弓丝的前牙区内,所述牵引件设于后牙区靠近前牙区的弓丝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牙区的丝径为0.3-0.6mm,所述后牙区的丝径为0.6-1mm。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通过钛钉和通孔连接于上颌骨,其中,固定区设于颧牙槽嵴处,牵引钩位于上颌尖牙牙根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的固定区的下缘高于牙槽嵴顶5-8mm。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的弹性模量f1为1.98×105-2.08×105mpa,所述固定板的泊松比υ为0.3-0.5,所述固定板的应力f2为18.6-33.5mpa,且f1·f2大于等于3948620,小于等于6745600。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的延伸臂和牵引钩连接处形成转折区,所述转折区的表面拉力满足:

其中,s为固定板的横截面积,α表示固定板的牵引角度与平面的夹角,0°≤α≤7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固定板通过钛钉连接于上颌骨,颊管固定在磨牙的唇颊面,正畸牙弓丝的前牙区设置在正畸托槽的槽沟中,后牙区域的远中端插入颊管,弹簧一端连接后牙区域,另一端连接颊管,当上颌前方牵引过程中,压簧在牵引作用下前移,压簧保持释放弹力,通过弹力抵压与与磨牙连接的颊管上,通过颊管的滑动实现磨牙的远移。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对于口腔正畸科常见的上颌发育不足同时伴中重度拥挤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同时佩戴两套装置,互不影响,同时完成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两项操作,在解决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协调上下颌骨间关系的同时,通过磨牙的远移,为解除上颌拥挤提供间隙,使得正畸治疗时间更短,效率更高。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固定板采用微钛板材质,由三颗钛钉进行固定,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抗,在不同角度的牵引力作用下,固定板的固位区、牵引区所受应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转折区,单位面积内所承担的表面拉力负载较小,未出现明显的应力过大区域,使微钛板耐用性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结构固定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结构远移元件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结构弓丝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使用时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板;11、固定区;12、通孔;13、延伸臂;14、牵引钩;2、弓丝;21、前牙区;22、后牙区;23、牵引件;3、托槽;4、弹簧;5、颊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包括牵引元件和远移元件,所述牵引元件包括固定板1、弓丝2和托槽3,所述固定板1包括固定区11、延伸臂13和牵引钩14,所述固定区11通过延伸臂13连接牵引钩14,所述托槽3连接于弓丝2上,所述弓丝2的两端、靠近托槽3处均设与牵引钩14相适配的牵引件23,所述固定板通过牵引钩14和牵引件23连接弓丝2。

所述远移元件包括颊管5和弹簧4,所述弓丝2的端头通过弹簧4连接颊管5,所述弹簧4的一端通过焊接或夹持固定连接弓丝2,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连接颊管5的外壁。

实施例2

结合图2,所述固定板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固定板1的固定区11呈“v”型结构,所述固定区11的“v”型三端处均设通孔12,所述固定区11和延伸臂13呈“y”型结构,所述固定板1采用微钛板材质,所述固定板1的厚度为0.8mm,所述固定板1的宽度为4mm,所述通孔12的直径为2mm。

固定区11由三枚长度为8mm的钛钉提供固位,分为上端、远中端和转折处,位于颧牙槽嵴处,牵引钩位于上颌尖牙牙根处。延伸臂可平行于至尖牙根尖处后沿尖牙牙长轴方向延伸至牵引钩处,也可直接延伸至牵引钩,与尖牙牙槽嵴顶水平,或位于远中端和转折处的角平分线上,与尖牙处转折沿牙长轴至牵引钩处。

实施例3

结合图4,所述弓丝2包括前牙区21和后牙区22,所述前牙区21设于弓丝2的中部,所述后牙区22设于前牙区21的两端,所述托槽3设于弓丝2的前牙区21内,所述牵引件23设于后牙区22靠近前牙区21的弓丝2上,弓丝通过后牙区21的端头连接至弹簧4。

所述前牙区21的丝径为0.5mm,所述后牙区22的丝径为0.8mm。

实施例4

结合图5,一种前方牵引与磨牙远移结合性口腔正畸装置,包括牵引元件和远移元件,所述牵引元件包括固定板1、弓丝2和托槽3,所述固定板1包括固定区11、延伸臂13和牵引钩14,所述固定区11通过延伸臂13连接牵引钩14,所述托槽3连接于弓丝2上,所述弓丝2的两端、靠近托槽3处均设与牵引钩14相适配的牵引件23,所述固定板通过牵引钩14和牵引件23连接弓丝2。

所述远移元件包括颊管5和弹簧4,所述弓丝2的端头通过弹簧4连接颊管5,所述弹簧4的一端通过焊接或夹持固定连接弓丝2,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连接颊管5的外壁。

所述固定板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固定板1的固定区11呈“v”型结构,所述固定区11的“v”型三端处均设通孔12,所述固定区11和延伸臂13呈“y”型结构,所述固定板1采用微钛板材质,所述固定板1的厚度为0.8mm,所述固定板1的宽度为4mm,所述通孔12的直径为2mm,固定板1的固定区11的下缘高于牙槽嵴顶6mm。

所述弓丝2包括前牙区21和后牙区22,所述前牙区21设于弓丝2的中部,所述后牙区22设于前牙区21的两端,所述托槽3设于弓丝2的前牙区21内,所述牵引件23设于后牙区22靠近前牙区21的弓丝2上,弓丝通过后牙区21的端头连接至弹簧4,所述前牙区21的丝径为0.5mm,所述后牙区22的丝径为0.8mm。

实施例5

所述固定板1包括固定区11、延伸臂13和牵引钩14,所述固定区11通过延伸臂13连接牵引钩14,所述固定板采用微钛板材质,所述固定板的厚度为0.8mm,所述固定板的宽度为4mm,所述通孔的直径为2mm,所述固定板的弹性模量f1为2.06×105mpa,所述固定板的泊松比υ为0.35。

所述固定板的延伸臂和牵引钩连接处形成转折区,所述转折区的表面拉力满足:其中,s为固定板的横截面积,α表示固定板的牵引角度与平面的夹角,0°≤α≤70°

向牵引钩处施加500g的侧力,牵引位点施加方向向前下,与上颌平面夹角为0-50°,在相同力值下,不同方向进行牵引时,所受应力分布基本均匀,应力大小平均在19.6-32.5mpa范围内,且无应力集中现象。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