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锥体束征的检查方法

文档序号:25651886发布日期:2021-06-29 20:48阅读:1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的锥体束征的检查方法

1.本发明属于体征检查,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锥体束征的检查方法。


背景技术:

2.锥体束征(pyramidal sign)用于判断是否有器质性疾病,其检查方法已经被 发现一百二十多年了,锥体束征其中最经典的是巴宾斯基氏征(babinski's sign) 并有多种等位征。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巴宾斯基征及其等位征之一夏达克氏 征(chaddock's sign),二者作为重要的补充,彼此不能替代,引出这一体征最有 效的方法为用一钝尖硬物体沿足底外侧面自足跟向趾端划去(巴宾斯基法),或 自外踝后下缘沿足背外侧划向小趾(夏达克法),阳性反应为大足趾背屈,其余 四趾伴或不伴扇形张开,临床意义相同,均提示锥体束受损。
3.然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以上两种体格检查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的锥体 束受损病患的表型。因此,本领域亟需发明一种新的、阳性率更高的、锥体束 征检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阳性率更高的、锥体束征检查方法。
5.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工具在用于制备“陈氏”锥体束征检查工具 的应用,所述工具包括:
6.(a)一段手柄,长度为13-30厘米,优选地,长度为17-22厘米;
7.(b)手柄末端有两个同时与皮肤接触的压力结构,压力点与皮肤接触面的直径 为0.2-1厘米;优选地,直径为0.3-0.6厘米;以及任选地,
8.(c)手柄末端两个压力结构之间的距离的固定器。
9.在另一优选例中,当所述两个压力结构之间的距离固定后,所述两个压力结构 分别与被检查对象的足外缘的腹侧和背侧贴合。
10.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固定后的两个压力结构之间的距离为1-5cm。
1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手柄末端与手柄存在一定偏折角度,所述偏折角度为10-90度,优选地,偏折角度为15-75度。
12.在另一优选例中,当手柄末端两个压力结构之间的距离的固定器可以显示两个 压力结构之间的距离、和/或压力结构的压力强度。
13.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工具还包括结构(d)弹性锤头。
14.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结构(d)弹性锤头选自下组:单头叩诊锤、双头叩诊锤 和/或盘状叩诊锤。
15.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工具还包括结构(e)针刺结构。
16.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工具各结构可以拆装、组合、伸缩、和/或折叠。
17.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工具的模型如图1所示。
18.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工具的模型如图2所示。
19.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检查工具在判断“陈氏
”ꢀ
锥体束征的用法,其步骤如下:
20.(1)将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工具手柄末端的两个的压力结构同时与皮 肤接触,压力结构分别与受检者的一足的足外缘的足背侧和足底侧贴合,接触点与 足外缘边界的垂直距离为0.5-1.5厘米,优选地,0.8-1.2厘米;
21.(2)调节并固定两个的压力结构间的距离,使压力结构与足部皮肤轻轻夹拢 并存在合适压力;
22.(3)迅速拖动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工具,使其自后向前划动足外缘和足底。
23.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步骤(3)之前还包括用于加强检测的步骤(3’):
24.(3’)轻压住所述的一足除大足趾以外的四趾,固定并适当向足底施压。
25.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陈氏”锥体束征的判断方法的步骤为:
26.(i)受检者以卧位或坐位姿势,暴露一侧足部;
27.(ii)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用法对所述的足部使用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检测工具;
28.(iii)迅速拖动所述的工具,使其自后向前划动足外缘和足底,观察此时或其 后1-3秒时间内所述的足部的大足趾的运动;
29.(iv)若所述大足趾呈背屈运动,即为“陈氏”锥体束征阳性;若所述大足 趾未见背屈运动,则配合加强检测的步骤(3’)轻压住所述的一足除大足趾以外 的四趾,并适当固定,然后再次迅速拖动所述的工具,使其自后向前划动足外缘和 足底,观察此时或其后1-3秒时间内所述的足部的大足趾的运动,若所述大足趾呈 背屈运动,即为“陈氏”锥体束征阳性。
30.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检测方法重复5次,其中“陈氏”锥体束征阳性症状 出现3次及以上,及为锥体束征阳性。
3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陈氏”锥体束征阳性的临床意义提示锥体束受损, 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32.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 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 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提供的“陈氏”锥体束征检查工具的一个实例。主视图中,显示了该工具实例可包含一段手柄、一对可开合的压力末端,且该压力末端为又弧度的钝面结构。另外,图中的工具还结合了叩诊锤、针刺和刻度尺结构。图2显示了本发明提供的“陈氏”锥体束征检查工具的一个实例。侧视图中,显示了该工具实例可包含一段手柄、一对压力末端,且该压力末端为又弧度的钝面结构。另外,图中的工具还结合了叩诊锤、刺针和刻度尺结构。俯视图中,可见叩诊锤与刺针组合存在。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首次意外地发现一种新的、锥体束病损 的体征——“陈氏”锥体束征,即将除大足趾的四趾轻微向足底施压固定,而不 影响足趾的自由
运动,分别贴紧足外缘和足底后迅速向第五足趾根部快速划动, 出现的大足趾背屈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发明人完成了本发明,发明了检测此 体征的工具、工具套装、检测法和全自动检测仪。
34.术语说明
35.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中所用的全部技术与科学术语均具有如本发明所 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6.如本文所用,在提到具体列举的数值中使用时,术语“约”意指该值可以 从列举的值变动不多于1%。例如,如本文所用,表述“约100”包括99和101 和之间的全部值(例如,99.1、99.2、99.3、99.4等)。
37.如本文所用,术语“含有”或“包括(包含)”可以是开放式、半封闭式和 封闭式的。换言之,所述术语也包括“基本上由

构成”、或“由

构成”。
38.锥体束征
39.锥体束征,一般指病理反射。病理反射是正常情况下(除1岁半以内的婴 儿外)不出现,仅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受损害时才发生的异常反射。脊髓性和 脑性的各种病理反射主要是由锥体束受损后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 作用而出现的。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也可以出现这 种反射,不属于病理性。
40.因为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 经系统广泛受损。但在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着神 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以后随着神经系统 的发育成熟,使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所抑制。仅当锥体束受损时,抑制作用解除, 病理反射又出现。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宾斯基氏征及其有关的一组体征。巴宾斯 基氏征的出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提示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然而个别情况 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可有一过性病理反射阳性。此时如经静脉注 射高渗糖或麻醉解除后则此病理征迅速消失,这种情况似乎还不能表明锥体束 已发生组织损伤。病理反射阳性出现的反应要由刺激下肢不同部位而产生,方 法及名称较多、但巴宾斯基氏征最为常见;但有时巴宾斯基氏征虽为阴性,刺 激其他部位亦可引出阳性反应均病理反射,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上主要 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
41.1.babinsk征:又名是巴宾斯基氏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 单手固定被检查踝部,用钝尖物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 内侧,正常反应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42.2.chaddock征:又名夏达克氏征、查多克征、查氏征。检查者用钝尖物 自足外踝后下缘沿足背外侧划向小趾,适当控制角度防止戳破患者的皮肤。阳 性表现同babinski征。
43.3.oppenheim征:又名奥本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者胫骨 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44.4.gordon征:又名戈登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 现同babinski征。
4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6.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反映锥体束病损的表征——“陈氏”锥体束征, 此表征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检查手法,反映了临床上一种新发现的神经系统广泛 受损的疾病表现,在临床实践中,这种表征检出锥体束征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 传统检查方法均有提高。
47.2.本发明基于“陈氏”锥体束征,提供了一种检查方法,配合本发明提供 的工具可以简单快速有效地进行“陈氏”锥体束征检查,一方面简便易行,适 合神经科初学者掌握;另一方面重复性好,易于推广。
48.3.本发明提供用于检测“陈氏”锥体束征的工具新颖但结构简单,可以方 便制造、或与其他体格检查工具融合,便于临床推广与使用。
4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 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 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例如sambrook等,分子克隆:实验室手册(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89)中所述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 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
50.实施例1
51.对32例不同诊断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分别巴宾斯基法、夏达克氏法、 以及本发明所述的“陈氏法”进行检查。
52.结果:对21例不同广泛神经系统或锥体束受损的疾病诊断患者以及11例 无锥体束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32例神经系统疾病用不同锥体束征检查方法的对比
53.[0054][0055]
通过对临床患者观察,发现“陈氏”锥体束征与经典的巴宾斯基氏征和夏 达克氏征阳性率相似,但在一些两个体征并不都阳性的患者中也能出现阳性的 反应。我们对32例不同诊断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21例临床上应该有锥 体束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巴宾斯基征阳性率为71.4%,夏达克氏征阳性率 为66.7%,“陈氏”锥体束征阳性率为100%;而在11例临床上应该没有锥体 束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巴宾斯基征有1例假阳性,而夏达克氏征与“陈氏
”ꢀ
锥体束征均无出现阳性反应,提示该方法检出锥体束征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传 统检查方法均有提高(表1)。
[0056]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 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 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