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无菌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6915发布日期:2019-12-20 20:04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用于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无菌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用于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无菌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采用皮肤小切口植入人体皮下的一种静脉输液装置。通过中心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等途径插入导管,导管与一输液港港体相连接,输液港和导管均埋植于皮下。输液港植入主要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或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静脉用药以及需要静脉化疗的病人等,部分外周静脉细小难以建立输液通道的病人也可考虑植入输液港。

目前,静脉输液港置入或取出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操作术区需严格按照手术无菌操作要求执行,铺较大范围的无菌巾覆盖。

由于静脉输液港置入或取出术的术区涉及颈部,在铺巾后,无菌巾在自身重量下将直接压迫面部,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无菌支撑装置,具有在静脉输液港手术中支撑无菌巾,减少无菌巾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压迫面部的情况发生,使患者有足够的呼吸空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用于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无菌支撑装置,包括与手术床连接的固定夹、连杆和承载体;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固定夹和承载体固定连接;所述承载体底面设有供患者面部伸入的容纳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承载体,便于支撑无菌巾,减少无菌巾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压迫面部的情况发生;利用固定夹,便于将支撑装置与手术床固定,提高支撑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腔内壁设有与患者下颚抵触的下颚套和与患者鼻部抵触的鼻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下颚套和鼻套,便于将承载体支撑起来,使得患者面部与容纳腔之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腔内壁设有沿下颚套至鼻套方向延伸设置的滑轨,所述鼻套与滑轨活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滑轨,便于灵活调节鼻套的位置,使得承载体适应面部大小不同的患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颚套和鼻套均设有与容纳腔内壁连接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括伸缩筒和与伸缩筒插接的伸缩杆,伸缩杆侧壁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卡球,伸缩筒内壁设有多个供卡球卡接的卡槽,多个卡槽沿伸缩筒轴线方向均匀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伸缩筒和伸缩杆插接,便于调节承载体的支撑高度;利用卡球与卡槽卡接,便于将伸缩筒与伸缩杆相对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杆包括与固定夹连接的转动杆和与承载体连接的承载杆;所述承载杆远离承载体的端部设有转动套,转动杆远离固定夹的端部设有与转动套插接的转动轴,转动套穿设有与转动轴抵触的第三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转动轴与转动套插接,便于调节承载体在竖直方向的支撑角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载杆包括套筒和与套筒插接的插杆,套筒穿设有与插杆抵触的第二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插杆与套筒插接,便于调节承载杆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载体固定连接有旋转筒,旋转筒内活动连接有与承载杆固定连接的旋转杆;所述旋转筒外壁设有供旋转杆移动的旋转槽,旋转槽沿旋转筒圆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旋转筒端部穿设有与旋转杆抵触的第一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旋转杆与旋转筒活动连接,便于调节承载体在水平方向的支撑角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载体包括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第一夹体与第二夹体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便于灵活调整承载体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夹体端部固定连接有与连杆套接的第一转动环,第二夹体端部固定连接有包裹于第一转动环的第二转动环,第二转动环穿设有供第一夹体圆周转动的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环穿设有与连杆抵触的第一螺杆,第二转动环穿设有与连杆抵触的第二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便于分别调整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的转动角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承载体,便于支撑无菌巾,减少无菌巾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压迫面部的情况发生;利用下颚套和鼻套,便于将承载体支撑起来,使得患者面部与容纳腔之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利用固定夹,便于将支撑装置与手术床固定,提高支撑装置的稳定性;利用滑轨,便于灵活调节鼻套的位置,使得承载体适应面部大小不同的患者;利用伸缩筒和伸缩杆插接,便于调节承载体的支撑高度;利用转动轴与转动套插接,便于调节承载体在竖直方向的支撑角度;利用旋转杆与旋转筒活动连接,便于调节承载体在水平方向的支撑角度;利用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便于灵活调整承载体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下颚套和鼻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承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载体;11、容纳腔;2、旋转筒;21、旋转槽;22、第一螺栓;23、旋转杆;3、连杆;31、承载杆;32、套筒;33、插杆;34、第二螺栓;35、转动杆;36、转动轴;37、转动套;38、第三螺栓;4、固定夹;41、第四螺栓;5、滑轨;51、鼻套;52、下颚套;6、调节件;61、伸缩杆;62、伸缩筒;63、卡球;64、卡槽;7、第一夹体;71、第一转动环;72、第一螺杆;73、第二夹体;74、第二转动环;75、第二螺杆;76、转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用于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无菌支撑装置,如图1与图2所示,包括与手术床连接的固定夹4、连杆3和承载体1,固定夹4穿设有可与手术床抵触的第四螺栓41。连杆3两端分别与固定夹4和承载体1固定连接。承载体1底面设有供患者面部伸入的容纳腔11,容纳腔11内壁设有与患者下颚抵触的下颚套52和与患者鼻部抵触的鼻套51。利用承载体1,便于支撑无菌巾,减少无菌巾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压迫面部的情况发生。利用下颚套52和鼻套51,便于将承载体1支撑起来,使得患者面部与容纳腔11之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利用固定夹4,便于将支撑装置与手术床固定,提高支撑装置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容纳腔11内壁设有沿下颚套52至鼻套51方向延伸设置的滑轨5,鼻套51与滑轨5滑移连接。利用滑轨5,便于灵活调节鼻套51的位置,使得承载体1适应面部大小不同的患者。

如图3所示,下颚套52和鼻套51均设有与容纳腔11内壁连接的调节件6。调节件6包括伸缩筒62和与伸缩筒62插接的伸缩杆61,伸缩杆61侧壁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卡球63,伸缩筒62内壁设有多个供卡球63卡接的卡槽64,多个卡槽64沿伸缩筒62轴线方向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的伸缩杆61采用一个卡球63,本实施例中的伸缩筒62采用四个卡槽64。利用伸缩筒62和伸缩杆61插接,便于调节承载体1的支撑高度。利用卡球63与卡槽64卡接,便于将伸缩筒62与伸缩杆61相对固定。

如图1所示,连杆3包括与固定夹4固定连接的转动杆35和与承载体1转动连接的承载杆31。承载杆31远离承载体1的端部设有转动套37,转动杆35远离固定夹4的端部设有与转动套37插接的转动轴36,转动套37穿设有与转动轴36抵触的第三螺栓38。利用转动轴36与转动套37插接,便于调节承载体1在竖直方向的支撑角度。

如图1所示,承载杆31包括与转动套37外壁固定连接的套筒32和与承载体1转动连接的插杆33,插杆33与套筒32插接,套筒32穿设有与插杆33抵触的第二螺栓34。利用插杆33与套筒32插接,便于调节承载杆31的长度。

如图1所示,承载体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筒2,旋转筒2内转动连接有与插杆33固定连接的旋转杆23。旋转筒2外壁设有供旋转杆23移动的旋转槽21,旋转槽21沿旋转筒2圆周方向延伸设置。旋转筒2顶端穿设有与旋转杆23抵触的第一螺栓22。利用旋转杆23与旋转筒2转动连接,便于调节承载体1在水平方向的支撑角度。

实施例2:用于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无菌支撑装置,如图4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承载体1包括第一夹体7和第二夹体73,第一夹体7与第二夹体73转动连接。利用第一夹体7和第二夹体73,便于灵活调整承载体1的大小。

如图4所示,第一夹体7端部固定连接有与连杆3套接的第一转动环71,第二夹体73端部固定连接有包裹于第一转动环71的第二转动环74,第二转动环74穿设有供第一夹体7圆周转动的转动槽76。第一转动环71穿设有与连杆3抵触的第一螺杆72,第二转动环74穿设有与连杆3抵触的第二螺杆75。利用第一螺杆72和第二螺杆75,便于分别调整第一夹体7和第二夹体73的转动角度。

工作原理:利用承载体1,便于支撑无菌巾,减少无菌巾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压迫面部的情况发生。利用固定夹4,便于将支撑装置与手术床固定,提高支撑装置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