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肠给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7598发布日期:2019-12-13 18:4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肠给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肠给药器。



背景技术:

直肠给药是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使药物通过直肠黏膜进行吸收。但是一些药物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或者需要多次分段给药,以达到最佳的吸收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给药器会分别进行多次的肛门给药,患者的体验效果差,同时由于给药的深度不同,现有给药器也很难定位与预计的深度,进而影响吸收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直肠给药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肠给药器,是由外管体和内管体构成,所述的内管体套于外管体的内部,内管体的内侧形成内腔、内管体的外侧与外管体的内侧形成外腔,内管体的外壁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的末端固定于外管体的内壁,内管体的头部设有导流管,导流管使内腔与外管体的外侧相连通,内管体的尾部伸出外管体,外管体由头部和变径部首尾相接构成,外管体的头部为椭圆形,外管体的头部设有导流孔,外管体的变径部的尾部设有进液口,变径部的外侧壁设有定位装置,所述的定位装置是由弹簧、配合块和定位板构成,变径部的外侧壁槽体,槽体的内部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槽体的内部、另一端固定了配合块,槽体的开口处过盈配合了定位板,所述的变径部的外径的最小外径为10mm、最大外径为3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径部的外侧壁上、位置相对的设有一组以上的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肠给药器,双通道给药,可以使两种协同药物在肠道内混合,避免药物接触空气;其外管体为圆滑变径设计,在插入的过程中能够按摩并松弛括约肌,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体验;同时在外壁增设定位板,进而达到定位给药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管体1;内管体2;连接杆3;内腔4;外腔5;导流管6;导流孔7;槽体8;弹簧9;定位板10;配合块11;头部12;变径部13;进液口1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肠给药器,是由外管体1和内管体2构成,所述的内管体2套于外管体1的内部,内管体2的内侧形成内腔4、内管体2的外侧与外管体1的内侧形成外腔5,双腔结构分别用于不同的药物或者协同药物的输送;内管体2的外壁设有连接杆3,连接杆3的末端固定于外管体1的内壁,这样利用连接杆3将内管体2和外管体1连接成一体;内管体2的头部设有导流管6,导流管6使内腔4与外管体1的外侧相连通,内管体2的尾部伸出外管体1,在内管体2的末端可以进行给药操作,液体药物由导流管6流入患者直肠;外管体1由头部12和变径部13首尾相接构成,外管体1的头部12为椭圆形,外管体1的头部12设有导流孔7,外管体1的变径部13的尾部设有进液口14,当进行另一种药物的给药操作时,可由进液口14进行给药,药物经外腔5,由导流孔7流出;这样两种不同的药物可根据给药深度的不同,分开给药,亦可避免一些不能预混的药物在体内进行隔氧混合,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可能;所述变径部13的外侧壁上、位置相对的设有一组以上的定位装置,可以在不同的深度位置设置定位装置,且由位置相对的两个定位装置为一组,方便定位使用;所述的定位装置是由弹簧9、配合块11和定位板10构成(如图2),变径部13的外侧壁槽体8,槽体8的内部设有弹簧9,弹簧9的一端固定于槽体8的内部、另一端固定了配合块11,槽体8的开口处过盈配合了定位板10,配合块11可以为硅胶材质,初始状态下,配合块11与外管体1的外壁相配合、且表面圆滑统一,所述的变径部13的外径的最小外径为10mm、最大外径为30mm、且外径有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圆滑渐变,形成波浪形,这样在插入直肠的过程中能够按摩并松弛括约肌,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体验。当需要变换给药深度时,只需拔下定位板10,插入合适位置的槽体8内,即可将给药器固定于不同深度,继续给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