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双层胶囊内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1517发布日期:2020-01-17 18:47阅读:8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双层胶囊内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囊内镜,尤其涉及一种降低使用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可重复使用的双层胶囊内镜。



背景技术: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我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国家,发病率占全球42%,仅胃癌每年就新增40万,居全球首位。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排名前六位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据“半壁江山”,其中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分列第2、5、6位。但是,与此同时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却远远落后其他国家。以日本为例,他们每年接受胃镜检查的人数占到1/8,而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大国,每年只有约3000万人做胃镜检查。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胃肠镜的检查费用虽然不高,但会带来明显的不舒适感;而目前胶囊内镜的检查虽然舒适,但胶囊内镜内主要电子元器件制造成本高,且为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导致胶囊内镜检查费用相对高昂,以色列gi公司的m2a胶囊内镜检查的费用高达8000元到1万元左右,国产胶囊内镜检查费用也在3000元到7000元,以致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双层胶囊内镜,使用成本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双层胶囊内镜,包括外壳体和内核,所述内核套装在所述外壳体内部且与所述外壳体内侧面间隙配合,所述内核包括内核壳体,所述内核壳体内部设置有电池、工作模块和天线组件,所述电池分别与所述工作模块和天线组件电性连接,所述工作模块包括镜头和pcb板,所述镜头通过图像传感器与所述pcb板连接,所述天线组件包括无线收发模块和天线;所述工作模块位于所述内核壳体内部的最上端,所述内核壳体上端设置有开口或光学窗,所述外壳体的上端对应所述镜头的部分设置为透明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设置为分段结构,各所述分段结构可拆卸地连接成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包括透明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透明上壳体的下端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螺纹配合连接或卡扣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包括透明罩、连接托架和后壳体,所述透明罩与所述连接托架的上端胶粘接,所述连接托架的下端与所述后壳体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连接包括所述连接托架的下端与所述后壳体的上端胶粘接或超声波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连接包括所述连接托架的下端与所述后壳体的上端螺纹配合连接或卡扣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核壳体为圆筒形壳体,所述工作模块、电池和天线组件由上到下依次排列,所述圆筒形壳体的侧面对应所述电池的位置设置有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内核壳体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和天线罩,所述工作模块、电池和天线组件由上到下依次排列,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相对扣合,扣合后的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下端共同与所述天线罩胶粘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内核壳体包括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所述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采用螺纹配合连接、卡扣配合连接或粘接,所述工作模块、天线组件和电池由上到下依次排列,所述天线组件与电池之间设置有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片和固定孔,所述连接片用于实现所述天线组件与电池的电性连接,所述工作模块与天线组件设置成一体,所述工作模块与天线组件共同套在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所述天线组件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孔相匹配的固定杆。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模块和电池之间设置有磁铁,所述磁铁的外部设置有磁铁外壳,所述磁铁外壳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工作模块和电池。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双层胶囊内镜,采用双层壳体,方便拆卸将内核回收以便重复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总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外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内核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外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总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胶粘接或超声波焊接外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螺纹配合连接外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卡扣配合连接外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内核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内核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内核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双层胶囊内镜,包括外壳体和内核,内核套装在外壳体内部且与外壳体内侧面间隙配合,内核包括内核壳体,内核壳体内部设置有电池1、工作模块和天线组件,电池1分别与工作模块和天线组件电性连接,工作模块包括镜头2和pcb板3,镜头2通过图像传感器与pcb板3连接,天线组件包括无线收发模块5和天线6;工作模块位于内核壳体内部的最上端,内核壳体上端设置有开口,外壳体的上端对应镜头的部分设置为透明结构。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内核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镜头,然后将外壳体的上下端均设置为透明结构。

工作原理:

电池用于给天线组件和工作模块供电,镜头将采集到患者体内的图像通过图像传感器传输到pcb板,pcb板用于接收和处理图像数据,并将图像数据传输给无线收发模块,天线用于发射无线收发模块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至外部接收仪,还可以接收外部接收仪发出的指令。外壳体可以进一步保护本胶囊内镜内部元器件不受损坏,使用后只需要将外壳体拆开,回收内核进行再利用,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外壳体包括透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透明上壳体11的下端与下壳体12的上端螺纹配合连接。外壳体采用螺纹连接,拆卸方便,便于回收内核,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连接处添加密封圈7。

内核壳体为圆筒形壳体13,工作模块、电池和天线组件由上到下依次排列,圆筒形壳体13的侧面对应电池的位置设置有开口,便于对电池进行更换。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透明上壳体11的下端与下壳体12的上端卡扣配合连接。

实施例3

如图5-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外壳体包括透明罩21、连接托架22和后壳体23,透明罩21与连接托架22的上端胶粘接,连接托架22的下端与后壳体23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因为透明材料的材质原因,将透明罩加工成具有连接结构的透明上壳体需要较高的成本,添加连接托架结构以连接透明罩和后壳体,降低了生产成本。

固定连接包括连接托架22的下端与后壳体23的上端胶粘接或超声波焊接。

可拆卸连接包括连接托架22的下端与后壳体23的上端螺纹配合连接或卡扣配合连接,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连接处添加密封圈7。

内核壳体包括左壳体24、右壳体25和天线罩26,左壳体24和右壳体25相对扣合,扣合后的左壳体24和右壳体25的下端共同与天线罩26胶粘接在一起。内核壳体采用分体式结构,便于内部元器件的安装。

实施例4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内核壳体包括上部壳体31和下部壳体32,上部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光学窗33,上部壳体31和下部壳体32采用卡扣配合连接,工作模块、天线组件和电池1由上到下依次排列,天线组件与电池1之间设置有连接套筒34,连接套筒34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片35和固定孔36,连接片35用于实现天线组件与电池1的电性连接,工作模块与天线组件设置成一体,工作模块与天线组件共同套在连接套筒34的内部,天线组件的底部设置有与固定孔36相匹配的固定杆37。这样设置可以防止工作模块在使用过程中晃动,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实施例5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工作模块和电池1之间设置有磁铁8,磁铁8的外部设置有磁铁外壳9,磁铁外壳9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工作模块和电池1。磁铁外壳保证电池与工作模块的电性连接,磁铁设置在胶囊内镜的中部位置,便于外部对胶囊的动作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双层胶囊内镜,采用双层壳体,方便拆卸将内核回收以便重复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