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4455发布日期:2019-11-27 18:1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在使用引流管时,常常配合引流袋或者引流瓶一起使用,因此临床上经常用到引流管与引流袋或者引流瓶之间固定连接的装置。

市场上的引流管、引流袋或者引流瓶的大小尺寸不同,因此引流管连接装置需要与引流袋或者引流瓶的大小相互配套,这样导致在进行固定连接时,需要耗费时间去查找相匹配的连接装置,使用起来较麻烦,并且现有的连接装置在使用时,会影响引流的速率,连接处不紧密,内部容易堵塞,以至于会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此外连接装置内部也不易清洗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场上的引流管、引流袋或者引流瓶的大小尺寸不同,因此引流管连接装置需要与引流袋或者引流瓶的大小相互配套,这样导致在进行固定连接时,需要耗费时间去查找相匹配的连接装置,使用起来较麻烦,并且现有的连接装置在使用时,会影响引流的速率,连接处不紧密,内部容易堵塞,以至于会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此外连接装置内部也不易清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活动环,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表面安装有凸环,且第一连接管的下端固定有中段管,所述中段管的外表面连接有加厚外壳层,且加厚外壳层的中间位置固定有转盘,所述第二连接管固定于中段管的下端,所述转盘的外表面安装有防滑垫,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部设置有硬硅橡胶层,且硬硅橡胶层的内表面安装有光滑渡层,所述活动环连接于加厚外壳层的外表面,且加厚外壳层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凸块,所述凸块的外部设置有硅胶密封套,且硅胶密封套的上端连接有固定环,所述中段管的内部设置有软硅橡胶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关于中段管的水平中心线上下对称,且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的结构均为圆锥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凸环均匀等距分布于第一连接管的外表面,且凸环的结构为圆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转盘的结构为六边形结构,且防滑垫均匀等距分布于转盘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活动环的结构为弹性结构,且活动环与加厚外壳层之间形成同心圆结构。

优选的,所述硅胶密封套与凸块之间形成全包围结构,且硅胶密封套与固定环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软硅橡胶层的结构为弹性结构,且软硅橡胶层的内表面与光滑渡层之间紧密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设置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是同为圆锥形的一段管道,圆锥形状使得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的直径大小按着一定的规律变化,以便于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可以与不同尺寸大小的引流袋或者引流瓶相连接,避免了需要寻找尺寸配套的连接装置的麻烦,节省了一定的时间,给医护人员减轻了负担,使得整个连接装置的实用性大大增强,设置固定环上固定着一个硅胶密封套,当第一连接管与引流管套接在一起时,将硅胶密封套套在二者的连接处,可以增强第一连接管与引流管连接的密封性,避免造成漏液;

2.设置第一连接管的外表面安装着很多凸环,凸环的厚度相同,直径随着第一连接管的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使得第一连接管与引流管连接时,凸环能够增加与引流管之间的摩擦,从而保证连接的稳固性,并且相比于传统的螺纹,凸环的边角都做了圆滑处理,可以减少对引流管的伤害,设置转盘的形状为六边形形状,方便使用者握持,并且转盘的外表面安装着防滑垫,防滑垫表面有很多凸点,可以增大与使用者手指之间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施力;

3.设置中段管是由软硅橡胶层构成,且软硅橡胶层具有一定的弹性,材质比较柔软,因此,当连接装置内部堵塞时,挤压中段管,有利于排出连接装置内部的异物,保证连接装置的通畅,也可用这种方式清洗连接装置,同时软硅橡胶层内表面安装着一层光滑渡层,光滑渡层主要由纳米二氧化硅材质构成,可以避免引流液体在连接装置内部粘接,造成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管;2、凸环;3、中段管;4、加厚外壳层;5、转盘;6、第二连接管;7、防滑垫;8、硬硅橡胶层;9、光滑渡层;10、活动环;11、凸块;12、硅胶密封套;13、固定环;14、软硅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1、凸环2、中段管3、加厚外壳层4、转盘5、第二连接管6、防滑垫7、硬硅橡胶层8、光滑渡层9、活动环10、凸块11、硅胶密封套12、固定环13和软硅橡胶层14,第一连接管1的外表面安装有凸环2,且第一连接管1的下端固定有中段管3,凸环2均匀等距分布于第一连接管1的外表面,且凸环2的结构为圆环形结构,设置第一连接管1的外表面安装着很多凸环2,凸环2的厚度相同,直径随着第一连接管1的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使得第一连接管1与引流管连接时,凸环2能够增加与引流管之间的摩擦,从而保证连接的稳固性,并且相比于传统的螺纹,凸环2的边角都做了圆滑处理,可以减少对引流管的伤害;

中段管3的外表面连接有加厚外壳层4,且加厚外壳层4的中间位置固定有转盘5,第二连接管6固定于中段管3的下端,第一连接管1与第二连接管6关于中段管3的水平中心线上下对称,且第一连接管1与第二连接管6的结构均为圆锥形结构,设置第一连接管1与第二连接管6是同为圆锥形的一段管道,圆锥形状使得第一连接管1与第二连接管6的直径大小按着一定的规律变化,以便于第一连接管1与第二连接管6可以与不同尺寸大小的引流袋或者引流瓶相连接,避免了需要寻找尺寸配套的连接装置的麻烦,节省了一定的时间,给医护人员减轻了负担,使得整个连接装置的实用性大大增强,转盘5的外表面安装有防滑垫7,转盘5的结构为六边形结构,且防滑垫7均匀等距分布于转盘5的外表面,设置转盘5的形状为六边形形状,方便使用者握持,并且转盘5的外表面安装着防滑垫7,防滑垫7表面有很多凸点,可以增大与使用者手指之间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施力;

第一连接管1的内部设置有硬硅橡胶层8,且硬硅橡胶层8的内表面安装有光滑渡层9,活动环10连接于加厚外壳层4的外表面,且加厚外壳层4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凸块11,活动环10的结构为弹性结构,且活动环10与加厚外壳层4之间形成同心圆结构,设置活动环10套在加厚外壳层4外表面,进行固定,便于在需要的时候,再将活动环10取下,凸块11的外部设置有硅胶密封套12,且硅胶密封套12的上端连接有固定环13,硅胶密封套12与凸块11之间形成全包围结构,且硅胶密封套12与固定环1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设置固定环13上固定着一个硅胶密封套12,当第一连接管1与引流管套接在一起时,将硅胶密封套12套在二者的连接处,可以增强第一连接管1与引流管连接的密封性,避免造成漏液,中段管3的内部设置有软硅橡胶层14,软硅橡胶层14的结构为弹性结构,且软硅橡胶层14的内表面与光滑渡层9之间紧密贴合,设置中段管3是由软硅橡胶层14构成,且软硅橡胶层14具有一定的弹性,材质比较柔软,因此,当连接装置内部堵塞时,挤压中段管3,有利于排出连接装置内部的异物,保证连接装置的通畅,也可用这种方式清洗连接装置,同时软硅橡胶层14内表面安装着一层光滑渡层9,光滑渡层9主要由纳米二氧化硅材质构成,可以避免引流液体在连接装置内部粘接,造成堵塞。

工作原理:对于这类的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首先让使用者的手指握住转盘5,手指与防滑垫7接触,由于防滑垫7表面有很多凸点,因此手指与防滑垫7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便于使用者施力,将第一连接管1对准需要连接的引流管,向引流管内推动整个连接装置,并且转动转盘5,使得第一连接管1慢慢旋进引流管内部,凸环2与引流管内部接触,增大摩擦,由于硬硅橡胶层8材质较硬,可以保证连接处的形状稳固,当旋转不动时,向外拉扯活动环10,使得活动环10的直径变大,然后向上推开硅胶密封套12,使得硅胶密封套12从固定环13下方翻到固定环13上方,露出凸块11,凸块11是对活动环10进行固定的,然后向上拉动活动环10,使得折叠在一起的硅胶密封套12散开,将活动环10套在第一连接管1与引流管连接处的外表面,由于硅胶密封套12和活动环10都具有很好的弹性,因此硅胶密封套12整个包裹住第一连接管1与引流管连接处,保证二者连接处密封良好,同理操作可将第二连接管6连接在引流瓶或者引流袋上,当整个连接装置开始工作时,引流液体流经引流管,然后到达第一连接管1,与光滑渡层9接触,由于光滑渡层9主要是由纳米二氧化硅材质构成的,使得引流液体可以迅速通过第一连接管1、中段管3和第二连接管6,到达引流袋和引流瓶中去,不发生粘接,当连接装置内部发生堵塞时,向内挤压转盘5,转盘5将压力传递给加厚外壳层4,加厚外壳层4将压力传递给软硅橡胶层14,软硅橡胶层14发生形变,使得中段管3内部压强增大,增大的压力可将堵塞物从第一连接管1和第二连接管6处排出,就这样完成整个引流管辅助连接装置的使用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