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医温针灸器。
背景技术:
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疗法,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目前教材讲授和临床使用的温针灸的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留针期间,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段穿置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段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目前这种操作方法在临床使用时有其不便之处:一是燃烧中或燃烧后的艾灰及火星容易脱落而烫伤患者的皮肤或烧灼其衣物,或对治疗环境的卫生造成影响,二是艾绒或艾条段会很快燃尽,同时艾灸热量有很大一部分会散失,故热力不能持久和深透,三是艾绒或艾条段与皮肤的距离无法调节,使温针的疗效降低,或者固定距离持续的熏灼,会使患者局部皮肤产生烧灼感,甚至皮肤被烫伤,治疗舒适度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温针灸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中医温针灸器,包括温针灸器外壳,所述温针灸器外壳下表面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平衡杆,所述支撑平衡杆远离温针灸器外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圆球,所述温针灸器外壳下表面的中心处贯穿有银针夹持装置,所述温针灸器外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固定环,所述连接固定环的表面开设有通气孔,所述连接固定环远离温针灸器外壳的一侧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远离活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盖子,所述盖子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密封橡胶圈,所述盖子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手,所述温针灸器外壳的内侧壁开设有横纵移动滑槽,所述横纵移动滑槽的内部卡接有滑轮,所述滑轮远离横纵移动滑槽一侧的中心处活动连接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远离滑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艾绒放置装置。
可选的,所述支撑平衡杆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平衡杆呈矩形阵列的形式固定连接于温针灸器外壳的下表面,且所述支撑平衡杆的材质为桦木。
可选的,所述银针夹持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弹簧,所述固定弹簧远离空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固定板,所述弧形固定板的表面涂设有橡胶防滑层。
可选的,所述横纵移动滑槽由环形横滑槽和纵向滑槽组成,且环形横滑槽和纵向滑槽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艾绒放置装置包括移动把手,所述移动把手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远离移动把手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托板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挡板。
可选的,所述导热管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外壳的一端位于温针灸器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外壳位于温针灸器外壳内部的一端套装有导热管。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温针灸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中医温针灸器,通过银针夹持装置、艾绒放置装置、横纵移动滑槽和滑轮的设置,从而人员把银针通过银针夹持装置上的固定弹簧和弧形固定板进行固定,再把艾绒放入艾绒放置装置上点燃,通过滑轮使艾绒放置装置在横纵移动滑槽上移动调节艾绒与皮肤的距离,保持合适的距离和治疗的舒适度。
2、该中医温针灸器,通过艾绒放置装置的设置,从而在艾绒燃烧后的艾灰可通过艾绒放置装置上的移动把手把艾绒放置装置拿出,然后把艾灰倒出另行处理,进而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温针灸器外壳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温针灸器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银针夹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温针灸器外壳;2、支撑平衡杆;3、橡胶圆球;4、银针夹持装置;401、外壳;402、空腔;403、固定弹簧;404、弧形固定板;5、固定环;6、通气孔;7、通槽;8、活动杆;9、连接块;10、盖子;11、隔热层;12、密封橡胶圈;13、提手;14、横纵移动滑槽;15、滑轮;16、活动轴;17、艾绒放置装置;1701、移动把手;1702、导热管;1703、托板;1704、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医温针灸器,包括温针灸器外壳1,温针灸器外壳1下表面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平衡杆2,支撑平衡杆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平衡杆2呈矩形阵列的形式固定连接于温针灸器外壳1的下表面,且支撑平衡杆2的材质为桦木,通过支撑平衡杆2的设置,从而在针灸完毕时,可通过支撑平衡杆2支撑银针,防止银针左右摇摆,支撑平衡杆2远离温针灸器外壳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圆球3,温针灸器外壳1下表面的中心处贯穿有银针夹持装置4,银针夹持装置4包括外壳401,外壳401的一端位于温针灸器外壳1的内部,且外壳401位于温针灸器外壳1内部的一端套装有导热管1702,通过导热管1702的设置,从而在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导热管1702传导至银针夹持装置4上的银针上,外壳40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402,空腔40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弹簧403,固定弹簧403远离空腔4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固定板404,弧形固定板404的表面涂设有橡胶防滑层,温针灸器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固定环5,连接固定环5的表面开设有通气孔6,连接固定环5远离温针灸器外壳1的一侧开设有通槽7,通槽7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活动杆8,活动杆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9,连接块9远离活动杆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盖子10,盖子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隔热层11,隔热层11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密封橡胶圈12,盖子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手13,温针灸器外壳1的内侧壁开设有横纵移动滑槽14,横纵移动滑槽14由环形横滑槽和纵向滑槽组成,且环形横滑槽和纵向滑槽相连通,横纵移动滑槽14的内部卡接有滑轮15,滑轮15远离横纵移动滑槽14一侧的中心处活动连接有活动轴16,活动轴16远离滑轮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艾绒放置装置17,艾绒放置装置17包括移动把手1701,移动把手170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热管1702,导热管1702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导热管1702远离移动把手17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托板1703,托板1703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挡板1704,通过银针夹持装置4、艾绒放置装置17、横纵移动滑槽14和滑轮15的设置,从而人员把银针通过银针夹持装置4上的固定弹簧403和弧形固定板404进行固定,再把艾绒放入艾绒放置装置17上点燃,通过滑轮15使艾绒放置装置17在横纵移动滑槽14上移动调节艾绒与皮肤的距离,保持合适的距离和治疗的舒适度,通过艾绒放置装置17的设置,从而在艾绒燃烧后的艾灰可通过艾绒放置装置17上的移动把手1701把艾绒放置装置17拿出,然后把艾灰倒出另行处理,进而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提手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护套。
综上所述,该中医温针灸器,使用时,通过银针夹持装置4、艾绒放置装置17、横纵移动滑槽14和滑轮15的设置,从而人员把银针通过银针夹持装置4上的固定弹簧403和弧形固定板404进行固定,再把艾绒放入艾绒放置装置17上点燃,通过滑轮15使艾绒放置装置17在横纵移动滑槽14上移动调节艾绒与皮肤的距离,保持合适的距离和治疗的舒适度,通过艾绒放置装置17的设置,从而在艾绒燃烧后的艾灰可通过艾绒放置装置17上的移动把手1701把艾绒放置装置17拿出,然后把艾灰倒出另行处理,进而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