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中无菌区至有菌区的衔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5067发布日期:2020-05-29 12:24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术中无菌区至有菌区的衔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手术室内的使用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需要满足无菌要求,而在手术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手术室内有菌区域的仪器进行参数的调整。目前手术中,一旦需要进行对有菌区域的仪器进行参数的调整,只能由台下的巡回护士完成,然而,巡回护士,常因客观条件,不在身边。

目前缺乏一种在手术台上的医生、护士可以直接操作有菌区域的仪器的衔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术中无菌区至有菌区的衔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术中无菌区至有菌区的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塑料棒,所述塑料棒包括至少三个轴向排布的子单元,至少三个子单元中相邻的子单元可拆卸连接;

所有子单元的前端开设有一用于插入旋钮的卡槽;

所述塑料棒的后端部为用于手持的手持部。

本专利通过塑料棒的可拆卸,当最前端的子单元进行触碰有菌区的仪器设备后,将其拆除,丢弃后,将剩下的塑料棒摆放在无菌区的手术台,以备下一次使用。

通过子单元的前端可以实现对按钮的触碰,通过卡槽可以实现对旋钮的旋转驱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至少三个子单元中相邻的子单元通过至少两个连接筋相连。

进而通过一手手握在手持部,另外一只手手握止血钳后,通过止血钳夹持住最前端的子单元的后端无菌部位,将最前端的子单元从塑料棒上掰除。由于目前医用仪器的旋钮需要旋转时不需要很大的力,塑料棒的前端的卡槽插入旋钮后,通过塑料棒的转动进而带动旋钮的转动,且转动过程中,并不会导致相邻子单元的断裂。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至少三个子单元中相邻的子单元通过相互匹配的突起与凹槽卡接。

便于实现相邻子单元的拆除。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子单元的前端延伸出两个左右设置且向前延伸的延伸片,两个延伸片的间隙从前至后递减,两个延伸片的前端的内侧设有突起;

所述子单元的前端上下两侧分别连接有两个上下设置的辅助延伸部,延伸片以及辅助延伸部围成用于插接另一个子单元的后端的插槽,位于后方的子单元的两个辅助延伸部夹持位于前方的子单元的后端的上下两侧;

所述子单元后端外壁的左右两侧设有与所述突起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子单元处于凹槽后方的区域左右两侧的宽度从前至后逐渐递减。

便于实现相邻子单元通过突起与凹槽卡接。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至少三个子单元中相邻的子单元螺纹连接。

便于实现相邻子单元的拆除。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子单元包括柱状体以及两个向前延伸的延伸片,所述柱状体的前端与延伸片的后端相连,两个延伸片的间隙从前至后递减,以两个延伸片的间隙为所述插槽。

便于将两个延伸片分别与旋钮两个相对向外延伸的凸台相抵,进而实现对旋钮的转动。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延伸片左右设置,所述柱状体的前端分别连接有两个上下设置的辅助延伸部,所述辅助延伸部的内轮廓与所述渐变部的外轮廓相匹配,位于前方的子单元的渐变部的上下两侧被两个辅助延伸部夹持固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延伸片的前端面为一弧形外突曲面。便于对设备的操作界面的触控,以及对于按钮的按压控制。

弧形外突曲面可以是一半柱面或者球面。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延伸片中一个延伸片的前端面为一弧形外突曲面,另一个延伸片的前端设有向后弯折的钩头。通过钩头,实现拨动式开关的拨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子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一种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3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3的子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卡槽与旋钮配合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上增设有钩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塑料棒,2为旋钮,11为子单元,12为连接筋,111为凹槽,112为突起,113为辅助延伸部,114为延伸片,115为柱状体,116为螺纹孔,117为钩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例1:参见图1以及图2,一种术中无菌区至有菌区的衔接装置,包括一塑料棒1,塑料棒1包括至少三个轴向排布的子单元11,至少三个子单元11中相邻的子单元11可拆卸连接;塑料棒1的后端部为用于手持的手持部,所有子单元11的前端开设有一用于插入旋钮2的卡槽。至少三个子单元11中相邻的子单元11通过相互匹配的突起与凹槽卡接。便于实现相邻子单元11的拆除。子单元11的前端延伸出两个左右设置且向前延伸的延伸片114,两个延伸片114的间隙从前至后递减,两个延伸片114的前端的内侧设有突起112;子单元11的前端上下两侧分别连接有两个上下设置的辅助延伸部113,延伸片114以及辅助延伸部113围成用于插接另一个子单元11的后端的插槽,位于后方的子单元的两个辅助延伸部夹持位于前方的子单元的后端的上下两侧。子单元11后端的外壁上的左右两侧设有与突起112相匹配的凹槽111,子单元处于凹槽后方的区域左右两侧的宽度从前至后逐渐递减。便于引导位于后方的子单元的突起导入凹槽内卡接。

凹槽的内轮廓是前后顺序连接的柱面以及平面构成。突起的部分外突于凹槽。子单元的厚度为2mm-5mm。左右两侧的凹槽平面为从前至后倾斜向左右两侧。

两个延伸片114之间的最大间隙宽度为2-3cm,最小间隙宽度为0.8-1.2cm。通过渐变的间隙宽度,便于不同直径的旋钮的卡入。突起的突出长度为3mm-5mm。

一旦最前端的子单元11接触到有菌区的设备后,操作完成后,通过相邻两个子单元11中前后方向的拉力,将突起112与凹槽111两者脱离,进而将最前端的子单元11的拆除。也可以通过位于前方子单元的凹槽前方区域(未触碰仪器的非污染区域)的上下晃动,将突起与凹槽脱离,进而将最前端的子单元11的拆除。

具体实施例2:参见图3以及图6,一种术中无菌区至有菌区的衔接装置,包括一塑料棒1,塑料棒1包括至少三个轴向排布的子单元11,至少三个子单元11中相邻的子单元11可拆卸连接;塑料棒1的后端部为用于手持的手持部,所有子单元11的前端开设有一用于插入旋钮2的卡槽。

至少三个子单元11中相邻的子单元11通过至少两个连接筋12相连。也就是说,塑料棒上通过切除一定的部分,连接筋为预留的连接部分。

通过一手手握在手持部,另外一只手手握止血钳后,通过止血钳夹持住最前端的子单元11的后端无菌部位,将最前端的子单元11从塑料棒1上掰除。由于目前医用仪器的旋钮2需要旋转时不需要很大的力,塑料棒1的前端的卡槽插入旋钮2后,通过塑料棒1的转动进而带动旋钮2的转动,且转动过程中,并不会导致相邻子单元11的断裂。子单元11长条状。子单元11的前端两个向前延伸的延伸片114,两个延伸片114的间隙从前至后递减,以两个延伸片114的间隙为插槽。两个延伸片114之间的最大间隙宽度为2-3cm,最短间隙宽度为0.8-1.2cm。

具体实施例3:参见图4以及图5,一种术中无菌区至有菌区的衔接装置,包括一塑料棒1,塑料棒1包括至少三个轴向排布的子单元11,至少三个子单元11中相邻的子单元11可拆卸连接;塑料棒1的后端部为用于手持的手持部,所有子单元11的前端开设有一用于插入旋钮2的卡槽。

至少三个子单元11中相邻的子单元11螺纹连接。便于实现相邻子单元11的拆除。子单元11包括柱状体115以及两个向前延伸的延伸片114,柱状体115的前端与延伸片114的后端相连,两个延伸片114的间隙从前至后递减,以两个延伸片114的间隙为插槽。两个延伸片114之间的最大间隙宽度为2-3cm,最短间隙宽度为0.8-1.2cm。便于将两个延伸片114分别与旋钮2两个相对向外延伸的凸台相抵,进而实现对旋钮2的转动。柱状体115的前端开设有开口朝前的螺纹孔116,柱状体115的后端部为一外径从前至后递减的渐变部,渐变部设有向后延伸的柱状突起112,柱状突起112上设有与螺纹孔116相匹配的外螺纹。有益效果:通过塑料棒1的可拆卸,当最前端的子单元11进行触碰有菌区的仪器设备后,将其拆除,丢弃后,将剩下的塑料棒1摆放在无菌区的手术台,以备下一次使用。通过子单元11的前端可以实现对按钮的触碰,通过卡槽可以实现对旋钮2的旋转驱动。两个延伸片左右设置,柱状体的前端分别连接有两个上下设置的辅助延伸部113,渐变部的外轮廓与辅助延伸部113的内轮廓相匹配。位于前方的子单元的渐变部的上下两侧被两个辅助延伸部夹持固定。延伸片以及辅助延伸部周向间隔排布围设在螺纹孔的外围,且围成用于插入渐变部的插槽。

在上述3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延伸片的前端面为一弧形外突曲面。便于对设备的操作界面的触控,以及对于按钮的按压控制。弧形外突曲面可以是一半柱面或者球面。参见图7,两个延伸片中一个延伸片的前端面为一弧形外突曲面,另一个延伸片的前端设有向后弯折的钩头117。通过钩头,实现拨动式开关的拨动。钩头的开口间距从后至前逐渐递减。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