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术后加压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19233发布日期:2020-01-07 08:38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脑血管介入术后加压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脑血管介入术后加压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脑血管介入手术的穿刺点有时是在腹股沟这个位置,在介入完成后,患者需要保持腿部数小时不能乱动,但是病人在睡着时容易发生无意识地腿部移动,这时会造成穿刺点出血,不利于患者康复,严重时会导致患者休克,而且患者的伤口处需要按压,便于伤口恢复。

目前,常见的对腹股沟的伤口处加压的装置较多,但是没有针对脑血管介入术后加压并且固定的装置,不能对患者的腿部进行固定,而且不能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按压的力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脑血管介入术后加压固定装置,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穿刺点按压不方便和患者腿部固定不牢容易移动造成出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弹性带和弧形定位板,弹性带的两端和弧形定位板的两端对应连接形成对腰部束紧的结构,所述弧形定位板的前端设有可在弧形定位板上左右滑动的固定杆,固定杆上设有多个可在固定杆上滑动的固定板,固定杆和固定板相互配合形成腿部固定结构,所述弧形定位板的下端设有条形带,条形带上可拆卸连接有沙袋。

优选的,所述弧形定位板的上端设有可在弧形定位板内上下滑动的u形杆,u形杆与弧形定位板之间连接有拉簧,u形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弧形的第一卡条,第一卡条的下端设有与第一卡条对应的第二卡条,第一卡条与第二卡条配合形成卡紧结构;

所述第一卡条的下端面设有一个第一导轨槽,所述第二卡条的上端面设有一个与第一导轨槽对应的第二导轨槽,第一导轨槽与第二导轨槽之间卡设有滑动块,滑动块的前端面铰接有支撑杆,固定杆的上端可转动地套装在支撑杆上。

优选的,所述弹性带的内侧壁均匀设有多个按摩块,多个按摩块间的间隙形成通风道。

优选的,所述弧形定位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连接带,弹性带的端部和每个连接带的端部均设有魔术贴,弹性带的端部和连接带的端部通过魔术贴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后端面上开设有上下方向的滑槽,滑槽内设有可在滑槽内滑动的移动块,移动块上连接有前后方向的套筒,套筒内设有可在套筒内滑动的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每个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绑带,绑带与固定板配合形成闭环结构。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端部开设有缺口,套筒的端部设有外螺纹,外螺纹的外部套装有圆台形的紧固件,紧固件内壁设有可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转动紧固件,套筒的端部不断收紧形成对连接杆的固定。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上端设有可在固定杆上滑动的按压气囊,弧形定位板上设有单向气囊,单向气囊与按压气囊之间通过导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沙袋上设有拉链。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穿刺点按压不方便和患者腿部固定不牢容易移动造成出血的问题,减轻了看护者的看护压力,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弧形定位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气囊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套筒和连接杆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带和按摩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图2、图3和图4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弹性带1和弧形定位板6,弹性带1的两端和弧形定位板6的两端对应连接形成对腰部束紧的结构,脑血管介入介入术后患者的腿部不能动,而患者在睡觉时腿部经常会无意识地动,容易造成介入部位出血,为了对患者的腿部进行固定,所述弧形定位板6的前端设有可在弧形定位板6上左右滑动的固定杆10,固定杆10上设有多个可在固定杆10上滑动的固定板4,固定板4为弧形结构,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固定板4的位置,通过固定板4将患者的腿部固定在固定杆10上,固定杆10和固定板4相互配合形成腿部固定结构,为了对患者的介入部位进行加压,所述弧形定位板6的下端设有条形带12,条形带12上可拆卸连接有沙袋3,需要说明的是,沙袋3与条形带12之间通过尼龙粘扣连接,沙袋3的两端设有棉布带,通过棉布带将沙袋3捆绑在患者腿部实现对沙袋3的进一步固定,因为不同的患者情况不同,使用时先调节沙袋3的位置,使沙袋3与应患者的腹股沟部位对应,然后将沙袋3打开放入盛有沙子的沙包,沙包的重量优选为一千克。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图3、图4和图5给出,为了实现固定杆10可在弧形定位板6上滑动,所述弧形定位板6的上端设有可在弧形定位板6内上下滑动的u形杆18,u形杆18与弧形定位板6之间连接有拉簧19,u形杆18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弧形的第一卡条15,第一卡条15的下端设有与第一卡条15对应的第二卡条16,第二卡条16固定在弧形定位板6上,第一卡条15与第二卡条16配合形成卡紧结构;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所述第一卡条15的下端面设有一个第一导轨槽,所述第二卡条16的上端面设有一个与第一导轨槽对应的第二导轨槽,第一导轨槽与第二导轨槽之间卡设有滑动块20,滑动块20的前端面铰接有支撑杆17,固定杆10的上端可转动地套装在支撑杆17上,需要说明的是,滑动块20与支撑杆17的铰接处设有螺栓和螺母,利用螺栓和螺母的配合将铰接处锁紧,支撑杆17的上端设有螺栓,通过螺栓将固定杆10固定在支撑杆17上。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6给出,为了避免弹性带1对患者皮肤接触处造成压疮,所述弹性带1的内侧壁均匀设有多个按摩块24,按摩块24不仅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多个按摩块24间的间隙形成通风道,增加了弹性带1与患者接触处的透气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2给出,为了实现弧形定位板6与弹性带1的连接,所述弧形定位板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连接带2,弹性带1的端部和每个连接带2的端部均设有魔术贴,弹性带1的端部和连接带2的端部通过魔术贴连接,可根据患者腰部的粗细调节弹性带1和连接带2的连接位置。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图3和图4给出,为了实现固定板4可在固定杆10上滑动,所述固定杆10的后端面上开设有上下方向的滑槽21,滑槽21内设有可在滑槽21内滑动的移动块25,移动块25上连接有前后方向的套筒13,套筒13内设有可在套筒13内滑动的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端部与固定板4固定连接,调节连接杆14的位置,使固定板4与患者腿部贴合,为了使固定板4与患者腿部固定在一起,所述每个固定板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绑带5,绑带5与固定板4配合形成闭环结构,通过绑带5将患者腿部与固定板4固定在一起,固定板4通过固定杆10固定在弧形定位板6上,避免患者腿部移动。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由图6给出,为了实现对连接杆14的固定,所述套筒13的端部开设有缺口,套筒13优选塑料材质制成,缺口可增加套筒13端部的韧性,套筒13的端部设有外螺纹23,外螺纹23的外部套装有圆台形的紧固件22,紧固件22内壁设有可与外螺纹23配合的内螺纹,转动紧固件22,套筒13的端部不断收紧形成对连接杆14的固定。

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2和图4给出,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所述固定板4的上端设有可在固定杆10上滑动的按压气囊9,弧形定位板6上设有单向气囊7,单向气囊7与按压气囊9之间通过导管8连接,因为不同患者的情况不同,有时需要对患者的腹股沟进行加压,按压单向气囊7向按压气囊9中充气,按压气囊9可通过按压沙袋3对患者的伤口处进行按压,帮助医务人员应对更加复杂的情况。

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2和图3给出,为了更好的效果,所述沙袋3上设有拉链11,便于取放沙包,拉链11为现有技术在这里不做过多叙述。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弹性带1放置在患者的腰部下方,然后通过连接带2将弧形定位板6与弹性带1连接,使弧形定位板6固定在患者身上,再上滑第一卡条15,通过调节滑动块20的位置来实现固定杆10位置的调节,然后调节沙袋3的位置,使沙袋3与患者的腹股沟部位对应,向沙袋3内放入沙包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按压,另外可通过固定板4和绑带5将患者的腿部固定在固定杆10上,避免患者腿部运动。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穿刺点按压不方便和患者腿部固定不牢容易移动造成出血的问题,减轻了看护者的看护压力,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