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心内科监测诊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5946发布日期:2020-01-10 14:4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心内科监测诊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心内科监测诊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心内科应急监测诊治装置是可随身携带的、可对个人心脏进行随时随地监护,其检测原理与医院使用的心电图机检测原理一样,及时检测以及自适应调整ecg显示幅度等优点,为心脏疾病的早期检测和亚健康人群进行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在病人心律或起搏心律时,记录心内电活动,分析其表现和特征加以推理,作出综合判断,主要目的是对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或在此基础上对心律失常进行治疗,为医生提供病人相关的有效信息。但是,现有的心内科应急检测诊治装置存在的功能不完善,使用不方便,无法携带,体积庞大,在应急情况下无法及时救治病人,灵活实用性较差,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心内科监测诊治装置,具有便于携带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心内科监测诊治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置有圆柱,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与第三支架的一端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表面设置有把手,所述第二支架的内端设置有卡槽。

优选的,所述支架闭合时与装置本体之间存在一个放置仓。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与圆柱都为两个。

优选的,所述圆柱与卡槽可卡接,所述第一支架内部设置有强力磁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销轴、固定块、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与把手,在装置本体在携带时通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之间的闭合来使第二支架上的把手进行贴合,方便携带,通过设置圆柱与卡槽,在工作时可通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的伸展,来使第二支架上的卡槽卡住圆柱,形成三角形底座,确保了装置本体工作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本体;2、销轴;3、固定块;4、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三支架;7、圆柱;8、卡槽;9、把手;10、放置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心内科监测诊治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块3,所述固定块3的内部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支架4,所述第一支架4的内部设置有圆柱7,所述第一支架4的底端与第三支架6的一端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架6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5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的表面设置有把手9,通过设置销轴2、固定块3、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第三支架6与把手9,在装置本体1在携带时通过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与第三支架6之间的闭合来使第二支架5上的把手9进行贴合,方便携带,所述第二支架5的内端设置有卡槽8,通过设置圆柱7与卡槽8,在工作时可通过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与第三支架6的伸展,来使第二支架5上的卡槽8卡住圆柱7,形成三角形底座,确保了装置本体1工作时的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支架闭合时与装置本体1之间存在一个放置仓10。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第三支架6与圆柱7都为两个。

具体的,所述圆柱7与卡槽8可卡接,所述第一支架4内部设置有强力磁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需要携带时,通过折叠第一支架4与第二支架5与第三支架6,使第二支架5表面把手9贴合,紧握把手9即可进行携带,需要使用时,通过展开第一支架4与第二支架5与第三支架6,使第一支架4之间通过强力磁石相互吸引,然后使用第二支架5的卡槽8卡在第一支架4内部的圆柱7上,使之组成三角型底座,确保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