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艾灸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0159发布日期:2020-07-14 17:17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艾灸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艾灸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艾灸筒。



背景技术: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使用艾灸筒进行艾灸治疗时,将艾条或艾柱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进行熏烤,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人体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的功效;而且艾灸治疗见效快,经济实惠,无毒副作用。

此外,除艾热外,艾条或艾柱燃烧产生的艾烟同样具有一定的治疗功效。然而在艾灸筒的使用过程中,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通常排出,不进行利用,从而导致艾烟带走部分艾热,导致艾热利用效率低下。

因此,亟需一种可以有效利用艾烟的艾灸筒,能够进一步提高艾灸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艾灸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艾灸筒,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包括:

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第二端;

第一烟气道,所述第一烟气道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壁中,所述第一烟气道连通所述筒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筒体的第二端;

进风孔,所述进风孔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壁;

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的第一端;

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出风孔,所述出风孔贯穿所述固定装置的第一端和所述固定装置的第二端;

第二烟气道,所述第二烟气道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的壁中,所述第二烟气道连通所述出风孔的第二端和所述固定装置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烟气道与所述第二烟气道连通形成烟气道。

优选地,所述筒体还包括:

第一过滤部件,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呈圆形,所述第一过滤部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第一端;

粘接部件,所述粘接部件呈环形,所述粘接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第一端。

优选地,所述筒体还包括:

接灰部件,所述接灰部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部,所述接灰部件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第二过滤部件,所述第二过滤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的第一端,并覆盖所述出风孔;

第三过滤部件,所述第三过滤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的第二端,并覆盖所述出风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烟气道为一个,所述第一烟气道的横截面呈环形;

所述第二烟气道为一个,所述第二烟气道的横截面呈环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烟气道为复数个,所述第一烟气道以所述筒体的轴向方向为中心呈环形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烟气道为复数个,所述第二烟气道以所述固定装置的轴向方向为中心呈环形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烟气道与所述第二烟气道一一对应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连接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连接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还包括第一螺纹,所述第一螺纹设置在所述连接凹槽的外侧和/或内侧;

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还包括第二螺纹,所述第二螺纹设置在所述连接凸起的外侧和/或内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烟气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通,所述第二烟气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壁中。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壁的纵截面呈“l”形;

所述第一烟气道的纵截面为由“i”、“一”和“i”依次连接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件为固定凸起和/或固定弹性网。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艾灸筒,利用烟气道,可以将艾柱燃烧产生的艾烟从固定装置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第二烟气道和第一烟气道回流至体表皮肤及穴位,与艾热共同作用在体表穴位上,进一步提高艾灸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筒体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筒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筒体的一视角下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筒体的另一视角下的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筒体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爆炸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剖视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筒体100;第一连接部件101;第一烟气道102;进风孔103;第一过滤部件104;粘接部件105;接灰部件106;

固定装置200;固定部件201;第二连接部件202;出风孔203;第二烟气道204;第二过滤部件205;第三过滤部件2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艾灸筒,包括筒体100和固定装置200,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与筒体100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固定有艾柱。

如图2~3所示,筒体100包括第一连接部件101、第一烟气道102、进风孔103、第一过滤部件104、粘接部件105和接灰部件106,第一连接部件101设置在所述筒体100的第二端,第一烟气道102设置在筒体100的壁中,第一烟气道101连通筒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进风孔103设置在筒体100的外壁并靠近筒体100的第一端,第一过滤部件104设置在筒体100的第一端,粘接部件105设置在第一过滤部件104的第一端,接灰部件106设置在筒体100的内部。

进一步地,筒体100可以是纸筒,也可以是竹筒,其外径为16mm~60mm。

进一步地,筒体100的第一端的内径为15mm~45mm。

进一步地,当筒体100是纸筒时,其外径为16mm~38mm,其第一端的内径为15mm~35mm。

进一步地,当筒体100是竹筒时,其外径为16mm~60mm,其第一端的内径为15mm~45mm。

进一步地,筒体100的壁的纵截面呈“l”形,即为由“i”和“一”依次连接的形状。

第一连接部件101为环状的连接凹槽,第一连接部件101沿着筒体100的轴向方向设置在筒体100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件101设置有第一螺纹(图中未示出),第一螺纹可以设置在连接凹槽的内侧和/或外侧,即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件101靠近筒体100的轴向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件101远离筒体100的轴向的一侧,即第一螺纹可以是外螺纹和/或内螺纹。

第一烟气道102设置在筒体100的壁中,第一烟气道102与第一连接部件101互不连通,第一烟气道102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件101的内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件101的外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烟气道10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件101的内侧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烟气道102将筒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用于使艾烟从筒体100的第二端流动到筒体100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第一烟气道102为一圈中空管路,并且第一烟气道102与筒体100为共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烟气道102的壁的纵截面为由“i”、“一”和“i”依次连接的形状。

具体地,第一烟气道102的第一个“i”形设置在筒体100的“i”形中;第一烟气道102的“一”形和第二个“i”形设置在筒体100的“一”形中。

进风孔103为复数个,并且以筒体100的轴向方向为中心环绕对称地设置在筒体100的第一端的外壁,用于使空气通过进风孔103进入筒体100的内部,并从筒体100的第一端进入并向筒体100的第二端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烟气道102与进风孔103互不连通。

第一过滤部件104固定设置在筒体100的第一端,如粘接。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部件104为过滤网,可以由无纺布材料制成。

粘接部件105固定设置在第一过滤部件104的第一端,如粘接。

进一步地,粘接部件105为压敏胶,不会使人体皮肤过敏。

进一步地,粘接部件105的内径大于筒体100的第一端的内径,使得第一烟气道102在筒体100的第一端的出口位于粘接部件105的内圆内。

接灰部件106设置在筒体100的内部,接灰部件106设置在进风孔103与筒体100的第二端之间。

进一步地,接灰部件106为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或碳素材料制成。

如图4~5所示,固定装置200包括固定部件201、第二连接部件202、出风孔203、第二烟气道204、第二过滤部件205和第三过滤部件206,固定部件201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的中部,第二连接部件202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出风孔203贯穿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烟气道204设置在固定装置200内,第二烟气道204连通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过滤部件205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并覆盖出风孔203,第三过滤部件206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二端并覆盖出风孔203。

进一步地,固定装置200的内部可以是平面状。

进一步地,固定装置200的内部具有由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向固定装置200的第二端凹陷的形状,如弧形,用于对筒体100内的热量进行聚拢。

固定部件201为固定凸起,用于与艾柱进行插接连接。

进一步地,固定部件201具有一“n”形或“w”形弯折部分,用于与艾柱插接时,避免艾柱滑脱。

进一步地,固定部件201由金属材料制成。

第二连接部件202为环状的连接凸起,第二连接部件202沿着固定装置200的轴向方向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件202设置有第二螺纹(图中未示出),第二螺纹可以设置在连接凸起的内侧和/或外侧,即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件202靠近固定装置200的轴向的一侧(即第二连接部件202的内壁),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件202远离固定装置200的轴向的一侧(即第二连接部件202的外壁),即第二螺纹可以是外螺纹和/或内螺纹。

出风孔203为复数个,并且以固定装置200的轴向方向为中心环绕对称地设置,用于使空气通过出风孔203排出到筒体100的外部。

第二烟气道204将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用于使艾烟从固定装置200的第二端流动到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

第二烟气道204与第一烟气道102连通形成烟气道。

进一步地,第二烟气道204为一圈中空管路,并且第二烟气道204与固定装置200为共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烟气道204的壁的纵截面为由“一”和“i”依次连接的形状。

具体地,第二烟气道204的“一”形与出风孔203连通,第二烟气道204的“i”形与第一烟气道102的第一个“i”形连通。

第二过滤部件205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覆盖出风孔203,用于对艾柱燃烧产生的艾烟进行第一次过滤。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部件205为过滤网,可以由无纺布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部件205的直径小于等于第二连接部件202的内径,第二过滤部件205的直径大于出风孔203的外沿至固定装置200的轴心的距离。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部件205可以覆盖第二烟气道204的第一端,也可以不覆盖第二烟气道204的第一端。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二过滤部件205不覆盖第二烟气道204的第一端为例进行说明。

第三过滤部件206设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二端,覆盖出风孔203,用于对艾柱燃烧产生的艾烟进行第二次过滤,并对艾烟产生一定的阻挡作用,使艾烟能够停留在出风孔203内并向第二烟气道204流动。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部件205为过滤网,可以由无纺布材料和/或活性炭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第三过滤部件206的直径小于等于固定装置200的直径,第三过滤部件206的直径大于出风孔203的外沿至固定装置200的轴心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将艾柱插接在固定装置200的固定部件201,点燃艾柱;将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与筒体100的第二端进行连接,即第二连接部件202和第一连接部件101进行连接;移除粘接部件105的保护膜,将粘接部件105粘接在人体皮肤相应的穴位上;艾柱燃烧产生的艾烟向上流动,经第二过滤部件205进行第一次过滤后沿着出风孔203向上流动;艾烟收到第三过滤部件206的阻挡后,一部分艾烟经第三过滤部件206过滤后排出至固定装置200的外部,一部分艾烟依次经第二烟气道204和第一烟气道102回流至筒体100的第一端,并经第一过滤部件104过滤后作用于体表皮肤的穴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设置在艾灸筒内的烟气道,使艾烟经烟气道从固定装置的第二端回流至艾灸筒的第一端,使艾烟与艾热(或灸热)共同作用在穴位,提高艾灸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6所示,一种新型艾灸筒,包括筒体100和固定装置200,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与艾灸筒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固定有艾柱。

如图7~9所示,筒体100包括第一连接部件101、第一烟气道102、进风孔103、第一过滤部件104、粘接部件105和接灰部件106,第一连接部件101设置在所述筒体100的第二端,第一烟气道102设置在筒体100的壁中,第一烟气道101连通筒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进风孔103设置在筒体100的外壁并靠近筒体100的第一端,第一过滤部件104设置在筒体100的第一端,粘接部件105设置在第一过滤部件104的第一端,接灰部件106设置在筒体100的内部。

其中,除第一烟气道102外,筒体100的其他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烟气道102设置在筒体100的壁中,第一烟气道102与第一连接部件101连通,即第一烟气道102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部件101的第一端连通,用于使艾烟从筒体100的第二端流动到筒体100的第一端。

第一烟气道102为复数个,并且以筒体100的轴向方向为中心环绕对称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烟气道102的壁的纵截面为由“i”、“一”和“i”依次连接的形状。

具体地,第一烟气道102的第一个“i”形设置在筒体100的“i”形中;第一烟气道102的“一”形和第二个“i”形设置在筒体100的“一”形中。

进一步地,第一烟气道102与进风孔103互不连通。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烟气道102设置有一个进风孔103。

如图10~11所示,固定装置200包括固定部件201、第二连接部件202、出风孔203、第二烟气道204、第二过滤部件205和第三过滤部件206,固定部件201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的中部,第二连接部件202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出风孔203贯穿所述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烟气道204设置在固定装置200内,第二烟气道204连通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过滤部件205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一端并覆盖出风孔203,第三过滤部件206设置在固定装置200的第二端并覆盖出风孔203。

其中,除固定部件201和第二烟气道204外,固定装置200的其他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固定部件201为固定弹性网,用于与艾柱进行嵌套连接,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的艾柱。

进一步地,固定部件201可以是由四根弹性部件形成的“井”形弹性网,可以是由三根弹性部件形成的三角形弹性网,可以是由四根弹性部件和一个弹性圈形成的弹性网,也可以是由三根弹性部件和一个弹性圈形成的弹性网。

在本实施例中,以固定部件201为“井”形弹性网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弹性部件为弹簧。

第二烟气道204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件202的壁中。

第二烟气道204为复数个,并且以固定装置200的轴向方向为中心环绕对称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烟气道204的壁的纵截面为由“一”和“i”依次连接的形状。

具体地,第二烟气道204的“一”形与出风孔203连通,第二烟气道204的“i”形与第一烟气道102的第一个“i”形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烟气道102和第二烟气道204的数量相同,并且第一烟气道102和第二烟气道204一一对应连通。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