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移动患肢的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6462发布日期:2020-02-07 22:3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移动患肢的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移动患肢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下肢骨折的患者在进行ct/dr辅助检查时需要依靠护士或者患者人工搬运以及摆放患肢,方便医生进行检查患肢位置,检查时需要来回搬动,这样不仅增加患者疼痛,也增加了检查时间,加大了增加损伤的风险,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快速移动患肢的辅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移动患肢的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其具有实时调节患肢的检查位置、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检查时间以及使用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移动患肢的辅助装置,包括用于支撑病者患肢的承托板、连接在承托板底部的万向轮以及连接在承托板上的固定带;

所述承托板分设为相互对称设置的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所述第一承托件与所述第二承托件对接面的两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二承托件配合的卡扣件,用以固定所述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形成所述承托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分别从病者患肢的两侧插入并对接,形成的承托板能够使患肢放置在承托板上,固定带固定患肢,再通过推动万向轮能够实现对患肢的移动,能够实时调节患肢的检查位置,与人工搬运相比,承托板、固定带以及万向轮的配合能够降低患肢的移动过程中的颠簸程度,进而减轻患者痛苦,整体上缩短检查时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其次,未处理患肢的急诊患者和已经上固定架的下肢骨折患者均可使用,使用范围广泛。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承托件与所述第二承托件的对接面位置开设有若干间隔排布的对接槽,所述第二承托件对应所述对接槽的位置向外凸起形成有与对接槽配合的对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时,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分别从患肢两侧倾斜插入,对接块的端部先进入对接槽内,再随着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由倾斜状态变为水平状态且相互靠近的过程,对接块完全插入对接槽中,配合卡扣件能够提高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拼接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承托板底部对应所述万向轮的位置开设有收纳槽,所述万向轮可翻转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结束后,解开第二卡扣件后将万向轮翻转至收纳槽中收纳,减少万向轮的占用空间。使用结束后,配合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的分拆,方便装置的收纳。

作为优选,所述承托板靠近所述万向轮的底面开设有供人手部握持的抓手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抓手孔给人手部上提承托板提供的抓取的空间,使得移动承托板的过程更为稳定,方便护理人员或者患者的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带具有卡扣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扣结构的设计方便护理人员或者患者打开或扣合,缩短给患肢安装辅助装置的时间。

作为优选,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均连接有弹力带的受扣端和插扣端,所述插扣端插接于所述受扣端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力带配合受扣端和插扣端,使用时,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患肢大小拉伸弹力带不需要再另外调节弹力带的长度,只需拉伸弹力带即能够实现扣合,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作为优选,所述万向轮包括内部设有轴承的支架、铰接在支架之间的折叠架以及通过转动轴与所述折叠架转动连接的滚轮,所述支架通过轴承与轴座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收纳槽的槽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可相对于承托板实现360°的转动,带动折叠架和滚轮一起转动,在收纳时,将滚轮和折叠架施加外力使折叠架翻转90°后收纳于收纳槽中,由竖直状态转为水平状态,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组成的承托板、万向轮以及固定带的设置,能够实时调节患肢的检查位置,与人工搬运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患肢的移动过程中的颠簸程度,进而减轻患者痛苦,整体上缩短检查时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范围广泛;

2、通过对接槽和对接块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承托件和第二承托件拼接的稳定性;

3、通过收纳槽以及可折叠的万向轮的设置,便于万向轮的收纳,能够配合可拆装的承托板,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减少整体的占用空间,方便收纳;

4、通过带有弹性带的受扣端和插扣端的设置,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患肢大小拉伸弹力带不需要再另外调节弹力带的长度,只需拉伸弹力带即能够实现扣合,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承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承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万向轮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承托板;11、第一承托件;111、对接槽;12、第二承托件;121、对接块;13、卡扣件;14、收纳槽;15、滑槽;2、万向轮;21、支架;22、滚轮;23、折叠架;3、固定带;31、受扣端;32、插扣端;33、弹力带;4、抓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3,一种用于移动患肢的辅助装置,包括有承托板1、万向轮2以及固定带3。承托板1呈长方体状,承托板1由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拼接组成,第一承托件11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二承托件12对接,第一承托件11在对应的对接端开设有对接槽111,对接槽111沿第一承托件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相应的,第二承托件12与第一承托件11的对接端向外凸起形成有凸起状的对接块121。对接块121呈直角梯形状,其具有斜面的锐角部。插接时,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分别从患肢两侧倾斜插入,对接块121的锐角部先进入对接槽111内,再随着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由倾斜状态变为水平状态且相互靠近,对接块121插入对接槽111中,完成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的拼接。第一承托件11与第二承托件12均沿承托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卡扣件13,卡扣件13竖直截面呈“[”形,卡扣件13可采用0.2cm厚的钢片压制成,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沿承托板1长度方向的端部且靠近对接面的两端面开设有滑槽15,当第一承托件11与第二承托件12拼接完成后,在承托板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且对应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的对接位置插入卡扣件13,卡扣件13沿其开口两侧的钢片能够夹紧承托板1,固定对接后的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以组成承托板1。

参照图2和图4,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的底部均关于承托板1沿其长度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有两组万向轮2,两组万向轮2分别靠近承托板1的四个直角部设置,万向轮2通过第二卡扣件13可翻转的连接在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的底部。具体的,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底部向内开设有呈腰形状的收纳槽14,用来提供万向轮2收纳的空间。参照图4和图5,万向轮2包括支架21、轴承、滚轮22以及折叠架23,支架21的横截面呈u形,轴承连接在支架21,轴承与固定在收纳槽14槽底的轴座配合,使支架21固定在承托板1底部。折叠架23呈u型结构且其与开口相对的端部铰接在支架21的u型结构之间,并在外力的推动下能够翻转90°,由竖直状态翻转为水平状态,收纳在收纳槽14中。滚轮22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在折叠架23的u型结构之间,随着折叠架23的翻转收纳至收纳槽14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万向轮2翻转后固定的结构请参考公开号为cn205736666u的专利,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2和图3,固定带3连接在承托板1远离万向轮2的一面上,具体的,固定带3具有卡扣结构。卡扣结构包括均连接有弹力带33的受扣端31和插扣端32,受扣端31通过弹力带33固定在第一承托件11侧部的方式固定,插扣端32则对应受扣端31的位置通过将弹力带33固定在第二承托件12的侧部的方式固定。受扣端31中部设有凹槽且在凹槽的槽壁上开设插孔,插扣端32具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呈三叉状且其两侧具有形变能力。插扣端32的凸起结构插入凹槽时其两侧的凸起卡合在凹槽的插孔中,解开卡扣结构时,由外向内按压插扣端32卡在插孔的凸起部分,再抽出插扣端32即能够解开插扣。为了方便护理人员更好的抓稳承托板1,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的端面且靠近侧部的位置穿设有抓手孔4,能够方便人们抓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以及有益效果:

下肢骨折患者需要进行ct/dr辅助检查时,将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建分别从两侧插入患肢下方后对合,拼接组成承托板1,再将卡扣件13件扣合在承托板1的对接面的端部,再分别拉伸固定带3的受扣端31和插扣端32,实现扣合固定。然后通过抓手孔4和固定带3固定患肢,掰下收纳槽14中的折叠架23,使得万向轮2放下处于可滑动状态,然后将患者转移至检查床,利用万向轮2调节患肢检查位置后,通过翻转折叠架23将万向轮2收纳在收纳槽14内,开始进行辅助检查。检查完毕,待患者转移至病床后,调整患者位置,解开固定带3,拆除卡扣件13,从两侧抽出第一承托件11和第二承托件12。若是急诊检查尚未转移至病房的患者可等转运至病房或者手术室后再拆除。本实用新型能够实时调节患肢的检查位置,与人工搬运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患肢的移动过程中的颠簸程度,进而减轻患者痛苦,整体上缩短检查时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范围广泛。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