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7744发布日期:2020-01-14 23:5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流管。



背景技术:

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其一般采用硅橡胶或聚氨酯等材料制成。使用时导管的一端插入到体内或创面的引流部位,另一端在体外可与引流接管等其他体外器械连接,通过体内压力、重力或负压吸引等压力的作用向体外引流。无菌提供,一次性使用。用于将患者积液、渗出液或气体向体外引流。常见的有胸腔引流导管、脑室引流导管、脑脊液外引流导管、腰椎外引流导管、颅脑外引流导管、腹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胆管引流管、胆汁引流管等。

现有的引流管往往不具备冲洗作用,需要另外插设冲洗管才能达到冲洗目的,同时其引流孔开设与管子端部或侧部,对于一些大面积引流的区域,其引流孔需要根据实际引流长度进行调节,如插入体内时,引流管端部一截需要为组织引流,而连接至体外的一段则不需要引流,因此实际操作中往往管子末端的有效引流长度与组织存在渗出液的长度不一致,如过短则会造成部分组织区域无法有效引流,过长则会导致部分引流管在体内弯曲造成不适感,同时现有侧边开槽的引流管其开槽方向为直向的若干根,容易受组织挤压堵住影响引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根据体内引流距离调节引流管上积液收集长度、同时能进行负压引流及冲洗、积液收集效果好并能减少异物感的引流管。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引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位于管体内并与管体轴线同心设置的内管,所述内管端部外翻与管体端部熔接形成一半圆形冲洗头,所述管体设有冲洗头的一端其内壁与内管外壁之间设有沿管体长度方向螺旋设置的支撑肋条,所述支撑肋条为若干条且彼此沿管体周向方向均布设置、使相邻支撑肋条间形成集液通道,相邻支撑肋条之间的管体外壁上设有下凹且跟随两支撑肋条旋向螺旋开设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上设有沿集液槽开设方向间隔排列用于连通管体内外壁的集液孔,所述管体与冲洗头相对的一端设有分液室,所述分液室上设有与集液通道连通的第一排液口,所述分液室上还设有与内管连通的进出液口,所述管体外部套有可沿管体轴向方向滑动的外管套。

上述结构中,内管能连接冲洗液冲洗组织内部,使冲洗出来的体液通过集液孔到达集液通道后从第一排液口抽出,螺旋设置的集液槽能配合沿集液槽开设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孔收集体内各个方向上可能出现的体液,由于集液槽为下凹的槽,因此能与体内组织形成间隙,避免组织与集液孔贴合封堵集液孔,为避免集液孔在螺旋开设时受到影响,因此将支撑肋条螺旋设置来固定内管避开集液孔,使内管居中设置,使得管体朝各个方向弯曲时均能均匀受力,同时在体内积液存在沉淀或化脓时,可小幅度转动管体及抽拉管体,利用螺旋形的集液槽来辅助收集破碎脓状物,提高冲洗洁净度,外管套插于体内其端部到达引流区域,使得进入引流区域设有集液槽的管体能通过伸缩来控制有效引流长度,避免移动管体时将积液带入正常组织,可根据不同场合来调节引流管的有效引流长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管套两端位置处的内壁与管体外壁呈过盈配合。

上述结构中,可避免外管套与管体之间产生意外滑动,同时能通过外管套固定管体,也能避免积液从外管套与管体之间的间隙渗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管套长度小于管体总长且长于支撑肋条或集液槽轴向长度至少10mm。

上述结构中,外管套主要作用适用于隔开正常组织与排液组织之间的集液孔,在管体端部冲洗头位置需要引流时,外管套就需要套住除冲洗头之外的设有集液槽的管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液槽与管体外壁之间通过圆弧过渡。

上述结构中,圆弧过渡可减少管体转动及进退插拔时给体内组织带来的刮擦,减少病人痛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肋条及集液槽设置长度与集液孔间隔开设总长等长。

上述结构中,内管在未设置集液孔的区域无须担心因弯曲堵塞集液孔,因此无需设置支撑肋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管套壁厚为0.25mm至1mm。

上述结构中,外管套壁厚优选为0.5mm,在保证柔软度的情况下可提供一定的过盈配合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肋条螺距为100mm至200mm。

上述结构中,支撑肋条螺距优选为150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液孔在支撑肋条一个螺距内的个数为10至30个。

上述结构中,在支撑肋条螺距优选为150mm的情况下,集液孔在支撑肋条一个螺距内设置15个,使相邻集液孔在管体周向方向上错开36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肋条及集液槽个数均为3条。

上述结构中,支撑肋条为3条可有效保证管体弯曲时对内管进行居中定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排液口截面流量不小于各集液通道截面流量之和。

上述结构中,能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集液通道的流量,避免因第一排液口流量过小导致集液通道可承载流量过剩浪费管体的排液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内管能连接冲洗液冲洗组织内部,使冲洗出来的体液通过集液孔到达集液通道后从第一排液口抽出,螺旋设置的集液槽能配合沿集液槽开设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孔收集体内各个方向上可能出现的体液,由于集液槽为下凹的槽,因此能与体内组织形成间隙,避免组织与集液孔贴合封堵集液孔,为避免集液孔在螺旋开设时受到影响,因此将支撑肋条螺旋设置来固定内管避开集液孔,使内管居中设置,使得管体朝各个方向弯曲时均能均匀受力,同时在体内积液存在沉淀或化脓时,可小幅度转动管体及抽拉管体,利用螺旋形的集液槽来辅助收集破碎脓状物,提高冲洗洁净度,外管套插于体内其端部到达引流区域,使得进入引流区域设有集液槽的管体能通过伸缩来控制有效引流长度,避免移动管体时将积液带入正常组织,可根据不同场合来调节引流管的有效引流长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冲洗头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10-管体;11-内管;12-冲洗头;13-支撑肋条;14-集液通道;15-集液槽;151-集液孔;152-圆弧;20-分液室;21-第一排液口;22-进出液口;23-外管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考图1至图8,如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引流管,包括管体10,所述管体10包括位于管体10内并与管体10轴线同心设置的内管11,所述内管11端部外翻与管体10端部熔接形成一半圆形冲洗头12,所述管体10设有冲洗头12的一端其内壁与内管11外壁之间设有沿管体10长度方向螺旋设置的支撑肋条13,所述支撑肋条13为若干条且彼此沿管体10周向方向均布设置、使相邻支撑肋条13间形成集液通道14,相邻支撑肋条13之间的管体10外壁上设有下凹且跟随两支撑肋条13旋向螺旋开设的集液槽15,所述集液槽15上设有沿集液槽15开设方向间隔排列用于连通管体10内外壁的集液孔151,所述管体10与冲洗头12相对的一端设有分液室20,所述分液室20上设有与集液通道14连通的第一排液口21,所述分液室20上还设有与内管11连通的进出液口22,所述管体10外部套有可沿管体10轴向方向滑动的外管套23。

上述结构中,内管11能连接冲洗液冲洗组织内部,使冲洗出来的体液通过集液孔151到达集液通道14后从第一排液口21抽出,螺旋设置的集液槽15能配合沿集液槽15开设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孔151收集体内各个方向上可能出现的体液,由于集液槽15为下凹的槽,因此能与体内组织形成间隙,避免组织与集液孔151贴合封堵集液孔151,为避免集液孔151在螺旋开设时受到影响,因此将支撑肋条13螺旋设置来固定内管11避开集液孔151,使内管11居中设置,使得管体10朝各个方向弯曲时均能均匀受力,同时在体内积液存在沉淀或化脓时,可小幅度转动管体10及抽拉管体10,利用螺旋形的集液槽15来辅助收集破碎脓状物,提高冲洗洁净度,外管套23插于体内其端部到达引流区域,使得进入引流区域设有集液槽15的管体10能通过伸缩来控制有效引流长度,避免移动管体10时将积液带入正常组织,可根据不同场合来调节引流管的有效引流长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套23两端位置处的内壁与管体10外壁呈过盈配合。

上述结构中,可避免外管套23与管体10之间产生意外滑动,同时能通过外管套23固定管体10,也能避免积液从外管套23与管体10之间的间隙渗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套23长度小于管体10总长且长于支撑肋条13或集液槽15轴向长度至少10mm。

上述结构中,外管套23主要作用适用于隔开正常组织与排液组织之间的集液孔151,在管体10端部冲洗头12位置需要引流时,外管套23就需要套住除冲洗头12之外的设有集液槽15的管体10。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液槽15与管体10外壁之间通过圆弧152过渡。

上述结构中,圆弧152过渡可减少管体10转动及进退插拔时给体内组织带来的刮擦,减少病人痛苦。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肋条13及集液槽15设置长度与集液孔151间隔开设总长等长。

上述结构中,内管11在未设置集液孔151的区域无须担心因弯曲堵塞集液孔151,因此无需设置支撑肋条13。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套23壁厚为0.25mm至1mm。

上述结构中,外管套23壁厚优选为0.5mm,在保证柔软度的情况下可提供一定的过盈配合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肋条13螺距为100mm至200mm。

上述结构中,支撑肋条13螺距优选为15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液孔151在支撑肋条13一个螺距内的个数为10至30个。

上述结构中,在支撑肋条13螺距优选为150mm的情况下,集液孔151在支撑肋条13一个螺距内设置15个,使相邻集液孔151在管体10周向方向上错开36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肋条13及集液槽15个数均为3条。

上述结构中,支撑肋条13为3条可有效保证管体10弯曲时对内管11进行居中定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液口21截面流量不小于各集液通道14截面流量之和。

上述结构中,能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集液通道14的流量,避免因第一排液口21流量过小导致集液通道14可承载流量过剩浪费管体10的排液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内管11能连接冲洗液冲洗组织内部,使冲洗出来的体液通过集液孔151到达集液通道14后从第一排液口21抽出,螺旋设置的集液槽15能配合沿集液槽15开设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孔151收集体内各个方向上可能出现的体液,由于集液槽15为下凹的槽,因此能与体内组织形成间隙,避免组织与集液孔151贴合封堵集液孔151,为避免集液孔151在螺旋开设时受到影响,因此将支撑肋条13螺旋设置来固定内管11避开集液孔151,使内管11居中设置,使得管体10朝各个方向弯曲时均能均匀受力,同时在体内积液存在沉淀或化脓时,可小幅度转动管体10及抽拉管体10,利用螺旋形的集液槽15来辅助收集破碎脓状物,提高冲洗洁净度,外管套23插于体内其端部到达引流区域,使得进入引流区域设有集液槽15的管体10能通过伸缩来控制有效引流长度,避免移动管体10时将积液带入正常组织,可根据不同场合来调节引流管的有效引流长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