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压迫止血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多功能复合伤口用止血压迫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伤口的清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压迫止血法进行止血,以避免患者失血过多,压迫止血过程中需要用力按住出血位置的血管已达到止血的目的,但现有的压迫止血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采用气囊重启的方式进行压迫,由于气囊膨胀过程中导致表面积增大,促使压迫点的面积较大,影响压迫效果,且传统的装置无法根据压迫点动脉的大小对压迫点的表面积进行调节,影响了装置的使用效果,同时传统的装置在固定的过程中布带之间采用魔术贴进行粘连,由于一次固定很难将压迫头的位置固定,因此需要频繁的对魔术贴粘连的位置进行调节,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功能复合伤口用止血压迫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多功能复合伤口用止血压迫装置,包括内螺纹管,所述内螺纹管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布带,且第一布带的顶部均匀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内螺纹管远离第一布带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布带,且第二布带远离内螺纹管的一端设置有u型槽,所述u型槽的内部设置有卡块,且卡块的顶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与u型槽的内侧连接,且弹簧的内部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底部与卡块固定连接,且拉杆的顶部延伸至u型槽的外侧,所述内螺纹管内部的顶端设置有固定螺栓,且固定螺栓与内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管内侧的底部均匀设置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皆设置有滑块,所述内螺纹管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螺杆,且螺杆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螺杆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圆柱套筒,且螺杆贯穿第一圆柱套筒,所述第一圆柱套筒上设置有与螺杆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圆柱套筒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圆柱套筒,所述螺杆贯穿第二圆柱套筒,且第二圆柱套筒上设置有与螺杆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杆的底部设置有压迫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布带与第二布带上皆均匀设置有通气孔。
优选的,所述滑槽设置有四组,且相邻滑槽之间的距离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柱套筒与第二圆柱套筒的外侧皆设置有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栓的底部设置有调节旋钮。
优选的,所述拉杆的顶部设置有拉块,且拉块上设置有拉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多功能复合伤口用止血压迫装置安装有第一圆柱套筒、第二圆柱套筒、压迫块、螺杆、内螺纹管、滑槽、滑块与固定螺栓组成的压迫头,通过压迫头的使用摒弃了以往气囊压迫的方式,且通过第一圆柱套筒、第二圆柱套筒、压迫块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在压迫过程中对压迫点的面积进行调节,便于对不同粗细的血管动脉进行压迫,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与功能性,第二布带上u型槽、拉杆、弹簧与卡块组成的限位机构的设置,通过限位机构与第一布带上的固定块配合使用,使得压迫头在固定过程中仅需要持续从u型槽内部对第一布带进行拉扯仅能够对压迫头进行限位,无需频繁的对魔术贴进行粘连,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迫头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布带;2、固定块;3、通气孔;4、第一圆柱套筒;5、内螺纹管;6、滑槽;7、固定螺栓;8、第二布带;9、u型槽;10、第二圆柱套筒;11、第一螺纹孔;12、螺杆;13、滑块;14、第二螺纹孔;15、压迫块;16、拉杆;17、弹簧;18、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多功能复合伤口用止血压迫装置,包括内螺纹管5,内螺纹管5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布带1,且第一布带1的顶部均匀设置有固定块2,内螺纹管5远离第一布带1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布带8,且第二布带8远离内螺纹管5的一端设置有u型槽9,u型槽9的内部设置有卡块18,且卡块18的顶部设置有弹簧17,弹簧17的顶部与u型槽9的内侧连接,且弹簧17的内部设置有拉杆16,拉杆16的底部与卡块18固定连接,且拉杆16的顶部延伸至u型槽9的外侧,内螺纹管5内部的顶端设置有固定螺栓7,且固定螺栓7与内螺纹管5螺纹连接,内螺纹管5内侧的底部均匀设置有滑槽6,且滑槽6的内部皆设置有滑块13,内螺纹管5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螺杆12,且螺杆12与滑块13固定连接,螺杆1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圆柱套筒4,且螺杆12贯穿第一圆柱套筒4,第一圆柱套筒4上设置有与螺杆12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11,第一圆柱套筒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圆柱套筒10,螺杆12贯穿第二圆柱套筒10,且第二圆柱套筒10上设置有与螺杆12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14,螺杆12的底部设置有压迫块15。
在本实施中:第一布带1与第二布带8上皆均匀设置有通气孔3,便于使用时进行散热,滑槽6设置有四组,且相邻滑槽6之间的距离相同,提高了螺杆12的稳定性,第一圆柱套筒4与第二圆柱套筒10的外侧皆设置有防滑纹,便于对压迫点的面积进行调节,固定螺栓7的底部设置有调节旋钮,便于对固定螺栓7进行旋转,拉杆16的顶部设置有拉块,且拉块上设置有拉环,便于对装置进行拆除。
工作原理:使用前,对装置进行消毒,使用时,根据压迫血管的粗细,调节压迫点的面积,压迫点血管较细时,顺时针转动第一圆柱套筒4与第二圆柱套筒10,提升第一圆柱套筒4与第二圆柱套筒10的高度,仅采用压迫块15进行压迫,减少压迫点的面积,压迫点血管较粗时,先逆时针转动第二圆柱套筒10,将第二圆柱套筒10的底部与压迫块15的底部平齐,进一步增大压迫点的面积,压迫点的面积仍较小,逆时针转动第一圆柱套筒4,将第一圆柱套筒4复位,再次增加压迫点的面积,压迫点的面积调节完成之后,将压迫块15抵住需要压迫的血管处,然后,将第一布带1穿过u型槽9的内部,并对第一布带1进行拉扯,第一布带1拉扯的过程中,固定块2上的斜边与卡块18的斜边贴合,并将卡块18顶起,因此固定块2从卡块18的底部顺利穿过,将装置固定在身体上,由于固定块2的直角边与卡块18的直角边贴合,卡块18竖直方向不受力,因此卡块18的位置固定,第一布带1不会松动,装置固定完成之后,转动固定螺栓7,固定螺栓7进入到内螺纹管5的内部,并压迫螺杆12,螺杆12通过第一圆柱套筒4、第二圆柱套筒10与压迫块15的相互配合对伤口处的动脉血管进行压迫止血,装置使用完成之后,拉动拉杆16将卡块18抬起,然后将第一布带1从u型槽9的内部抽出,完成拆卸。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