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结构及其生物可降解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2026发布日期:2020-02-07 23:15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微针结构及其生物可降解微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针,尤其涉及一种微针结构及其生物可降解微针。



背景技术:

对于应用在人体皮肤上的现有的微针结构来说,其所包含的微针大都被局限于既有的结构,因而产生了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而为了避免上述微针因结构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其又增加了其他无法避免的结构限制,使得现有微针结构难以进一步地被发展。

于是,本实用新型人认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科学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微针结构及其生物可降解微针,能有效地改善现有微针所可能产生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微针结构,包括:一基底;以及多个生物可降解微针,其位于所述基底上,每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定义有一中心轴线,并且每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包含有对应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一高度及垂直所述中心轴线的一最大内径,所述高度介于350微米~430微米之间,所述高度除以所述最大内径的一比值是介于1.2~5.0之间;其中,每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包含有连接于所述基底的一第一阶部及自所述第一阶部朝远离所述基底方向渐缩地延伸形成的一第二阶部;所述第一阶部于所述高度中所占的比例为所述第二阶部在所述高度中所占的比例的0.9倍~7.0倍。

优选地,所述基底为生物可降解的,并且所述基底与多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

优选地,多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呈矩阵状成形于所述基底,并且任两个相邻的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内径。

优选地,于每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中,垂直所述中心轴线的所述第一阶部的任一剖面具有相同的形状与面积,并且所述第一阶部的一顶面完全重叠于所述第二阶部的一底面。

优选地,于每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中,所述第一阶部为一圆柱,所述第二阶部为一圆锥,所述第一阶部的一底面相连于所述基底,并且所述第一阶部的一顶面完全重叠于所述第二阶部的一底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阶部于所述高度中所占的比例为所述第二阶部在所述高度中所占的比例0.9倍~1.1倍。

优选地,每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的所述高度介于350微米~360微米之间,并且所述高度除以所述最大内径的一比值是介于4.5~5.0之间。

优选地,于每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涵盖所述中心轴线的一剖面中,远离所述第一阶部的所述第二阶部处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阶部且介于15度~25度的一夹角;于每个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中,所述第二阶部包含有远离所述第一阶部的一末端部,并且所述末端部具有直径小于20微米的一圆弧曲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微针结构的生物可降解微针,定义有一中心轴线并包括:一第一阶部;以及一第二阶部,自所述第一阶部沿所述中心轴线渐缩地延伸所形成;其中,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包含有对应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一高度及垂直所述中心轴线的一最大内径,所述高度介于350微米~430微米之间,所述高度除以所述最大内径的一比值是介于1.2~5.0之间;所述第一阶部于所述高度中所占的比例为所述第二阶部在所述高度中所占的比例的0.9倍~7.0倍。

优选地,所述第一阶部为一圆柱,所述第二阶部为一圆锥,所述第一阶部的一底面相连于所述微针结构的基底,并且所述第一阶部的一顶面完全重叠于所述第二阶部的一底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微针结构及其生物可降解微针,是采用有别于既有结构的两阶式构造,据以有效地强化生物可降解微针的结构强度。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微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生物可降解微针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沿剖线iii-iii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生物可降解微针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沿剖线v-v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生物可降解微针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沿剖线vii-vii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应附图所提及的相关数量与外形,仅用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便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微针结构100,并且所述微针结构100能在医疗领域或美容领域上应用于人体皮肤。其中,所述微针结构100包含有一基底1及位于所述基底1上的多个生物可降解微针2。

进一步地说,任何不具备生物可降解特性的微针则非为本实施例所指的生物可降解微针2。此外,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于本实施例中是以搭配于上述基底1来说明,但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也可以是单独地运用或是搭配其他构件来使用。

所述基底1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平坦状的一承载面(未标示),并且基底1为生物可降解,而上述基底1与多个生物可降解微针2优选是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的承载面也可以是曲面状,或者所述基底1可以是不具备生物可降解的特性。

所述多个生物可降解微针2于本实施例中是呈矩阵状成形于上述基底1,并且多个生物可降解微针2大致为相同或类似的构造,所以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下将以单个生物可降解微针2来介绍其构造,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微针结构100也可以采用构造不同的多个生物可降解微针2。

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于本实施例中不但能携带液体以供人体皮肤吸收,并且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本身也可以通过降解而供人体皮肤吸收,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例如: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可以是在降解后,无法被人体皮肤所吸收。

就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整体来看,上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长度方向)定义有一中心轴线c,并且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包含有对应于中心轴线c的一高度h及垂直所述中心轴线c的一最大内径dm。其中,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高度h于本实施例中是介于380微米(μm)~400微米,并且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高度h除以最大内径dm的比值(也就是,高宽比)可以是介于1.6~2.25(优选为1.8~2.0)。此外,在所述微针结构100中的任两个相邻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d优选是大于或等于上述最大内径dm,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

换个角度来看,本实施例的生物可降解微针2是采用有别于既有结构的两阶式构造,据以有效地强化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结构强度;也就是说,不是两阶式构造的任何微针(如:三阶式构造)则非为本实施例所指的生物可降解微针2。

进一步地说,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包含有连接于所述基底1的一第一阶部21及自所述第一阶部21朝远离上述基底1方向(如:图2中的朝上)渐缩地延伸形成的一第二阶部22。其中,所述第一阶部21于上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为所述第二阶部22在所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的1.8倍~2.6倍,据以通过上述第一阶部21来提供第二阶部22较强的支撑力。

再者,所述第一阶部21自所述基底1朝远离基底1方向(如:图2中的朝上)呈渐缩状,并且所述第一阶部21的一顶面211完全重叠于第二阶部22的一底面222。也就是说,上述第一阶部21的一环侧面213相连于第二阶部22的环侧面223,并且所述第一阶部21与第二阶部22之间未形成有阶梯状构造,据以降低所述第二阶部22相对于第一阶部21产生力矩,进而影响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结构强度。

而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阶部21为一圆锥台,所述第二阶部22为一圆锥,上述圆锥台(也就是,第一阶部21)的一底面212相连于基底1,并且圆锥台(也就是,第一阶部21)的顶面211完全重叠于所述圆锥(也就是,第二阶部22)的底面222。

其中,于涵盖所述中心轴线c的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一剖面(如:图3)中,所述第二阶部22在远离第一阶部21的部位(如:下述接触末端221)形成有面向第一阶部21且介于65度(degree)~100度的一夹角α22(也就是,上述环侧面223于剖面中的夹角α22)。据此,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能通过两阶式构造的设计(如:高宽比)而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以使第二阶部22的夹角α22能够不受到既有结构的影响,进而利于生产制造且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可能性。

进一步地说,于上述剖面(如:图3)中,所述第一阶部21的环侧面213于剖面中通过延伸线所构成的一夹角α21,其大致为25度~55度并且远小于上述第二阶部22于剖面中所构成的夹角α22。据此,所述第一阶部21通过形成有上述夹角α21,以能够承受较大的力矩、并能对第二阶部22提供较强的支撑效果。此外,所述第二阶部22包含有远离上述第一阶部21的一接触末端221,并且所述接触末端221具有直径d221介于10微米~25微米的一圆弧曲面。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类似于上述实施例一,所以两个实施例的相同处则不再加以赘述,而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差异主要在于:生物可降解微针2。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高度h介于420微米~430微米,并且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上述高度h除以其最大内径dm的比值可以是介于1.2~1.8(优选为1.4~1.6),而所述第一阶部21于上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为所述第二阶部22在上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的6.2倍~7.0倍。

再者,所述第一阶部21为一角锥台,所述第二阶部22为一角锥。其中,所述第一阶部21的底面212相连于基底1,并且上述第一阶部21的顶面211完全重叠于所述第二阶部22的底面222。

另,于涵盖上述中心轴线c(与最大内径dm)的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剖面(如:图5)中,所述第二阶部22在远离第一阶部21的部位形成有面向第一阶部21且介于65度~100度的夹角α22,并且所述第一阶部21的环侧面213于上述剖面中通过延伸线所构成的一夹角α21,其大致为25度~55度并且远小于上述第二阶部22于剖面中所构成的夹角α22。

更详细地说,所述第一阶部21为四角锥台,所述第二阶部22为四角锥,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阶部21可以是n角锥台,所述第二阶部22可以是n角锥,并且n为3或大于4的正整数。

需额外说明的是,依据上述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所载,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高度h可以是介于380微米~430微米,并且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高度h除以最大内径dm的比值可以是介于1.2~2.2,而所述第一阶部21于上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为所述第二阶部22在所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的1.8倍~7.0倍。

[实施例三]

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本实施例类似于上述实施例一,所以两个实施例的相同处则不再加以赘述,而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差异主要在于:生物可降解微针2。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高度h介于350微米~360微米,并且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上述高度h除以最大内径dm的比值可以是介于4.5~5.0(优选为4.7~4.9),而所述第一阶部21于上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为所述第二阶部22在所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的1.9倍~1.1倍。

再者,垂直中心轴线c的所述第一阶部21的任一剖面具有相同的形状与面积。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阶部21为一圆柱,所述第二阶部22为一圆锥,所述第一阶部21的底面212相连于基底1,并且所述第一阶部21的顶面211完全重叠于第二阶部22的底面222。

另,于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涵盖中心轴线c的一剖面(如:图7)中,所述第二阶部22在远离第一阶部21的部位形成有面向第一阶部21且介于15度~25度的夹角α22。所述第二阶部22的接触末端221具有直径d221小于20微米的圆弧曲面。

需额外说明的是,依据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所载,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高度h可以是介于350微米~430微米,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2的高度h除以最大内径dm的比值可以是介于1.2~5.0,而所述第一阶部21于上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为所述第二阶部22在所述高度h中所占的比例的0.9倍~7.0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微针结构及其生物可降解微针,是采用有别于既有结构的两阶式构造,据以有效地强化生物可降解微针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说,于所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所述生物可降解微针能通过两阶式构造的设计(如:高宽比)而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以使第二阶部的夹角能够不受到既有结构的影响,进而利于生产制造且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可能性。

此外,实施例三的生物可降解微针是形成较为细长状的两阶式构造(如:高宽比介于4.5~5.0),据以适用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生物可降解微针以外的应用。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