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回血采血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8320发布日期:2020-06-02 19:28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可见回血采血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见回血采血针,特别涉及其机械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对比文件1,专利申请号:200820055045.9,专利权人:张洪杰,申请日:2008.1.24,公告号:cn201157363y,本案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可见回血双头采血针,它主要包括静脉穿刺针座和管塞穿刺针座,以及对应的静脉穿刺针和管塞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脉穿刺针座内腔中空,静脉穿刺针座内腔设有回血隔离内管,其一端固定于静脉穿刺针座内腔的内壁处,另一端则设置于回血隔离外管内腔内,两种成反向设置,回血隔离外管与管塞穿刺针座相连通,回血隔离内管的外壁与回血隔离外管内腔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回血隔离内管的端部与回血隔离外管内腔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回血隔离内管、回血隔离外管与静脉穿刺针座内腔的内壁之间形成回血观察仓,静脉穿刺针座外壁有透明或半透明的观察部。

对比文件2,专利申请号:201020516176.x,专利权人:威海鸿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申请日:2010.09.03,公告号:cn201775632u,本案公开了一种可见回血采血针,其包括静脉穿刺针、插管针和采血针座,插管针外部设有阻血套,其特征在于:采血针座包括穿刺针座、插管针固定座、插管针连接座,静脉穿刺针安装固定在穿刺针座前端,穿刺针座后端设有一中空的回血腔,穿刺针座后端与插管针连接座后端对接密封,插管针固定座插入插管针连接座前端圆筒中,与插管针连接座连接固定,在插管针连接座圆筒内,插管针固定座外侧安装一与回血腔相通的疏水排气套管。

目前,在血液采集、运用等医疗活动中,采血针、采血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器械。在穿刺采血时,若能等见到回血后再将管塞穿刺针插入真空采血管内,可减少采血管的浪费(真空丢失),更疏缓医患间的矛盾。而现有的可见回血采血针要么残余血量多,要么结构繁杂,装配精度要求高,不利于大批量地进行自动化生产。所以需要对现有采血针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见回血采血针,采用轻质防火板材和金属底板,在保证板体强度的同时,减少板体的重量,降低碰撞噪音,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可见回血采血针,包括板体,所述采血针包括静脉针座2,静脉针座2的一端与管塞针座4的一端固定连接,静脉针座2内设有静脉针管1,管塞针座4内设有管塞针管3,静脉针管1的一端突出于静脉针座2,管塞针管3的一端突出于管塞针座4,静脉针管1一端与管塞针管3一端呈反向分布,静脉针管1另一端与管塞针管3另一端连接呈一体结构,静脉针管1的静脉针管内腔11与管塞针管3的管塞针管内腔31相互连通,所述静脉针座2的内腔呈中空状,静脉针座2内腔的中心位向管塞针座4方向延伸形成回血管21,回血管21的一端与静脉针座2内腔的内壁呈一体结构,回血管21的另一端呈悬空状,回血管21内腔形成回血流道腔6,静脉针管1位于回血流道腔6内的管壁上至少开设有一个回血口211,回血管21的外壁与静脉针座2内腔壁之间形成压缩仓22,回血管21悬空端处形成环状的压缩口212,压缩口212形成在回血管21内壁与静脉针管1外壁之间,压缩口212与上述回血流道腔6连通,回血流道腔6亦形成在回血管21内壁与静脉针管1外壁之间,回血管21悬空端与管塞针座4之间形成间隙7,回血流道腔6通过该间隙7与上述压缩仓22连通,管塞针管3突出于管塞针座4的该段管体处套接有一胶套5,胶套5内形成胶套内腔51,管塞针管3位于该胶套内腔51内,所述回血流道腔6和压缩仓22连通形成的内腔、胶套内腔51、管塞针管内腔31形成的容积之和,该容积之和是静脉针管内腔11容积的27-100倍。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见回血采血针,其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在采血针使用过程中,能快速可见回血,残留量少,有效判断采血过程的准确性。提升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见回血采血针,如图1所示,所述采血针包括静脉针座2,静脉针座2的一端与管塞针座4的一端固定连接,静脉针座2内设有静脉针管1,管塞针座4内设有管塞针管3,静脉针管1的一端突出于静脉针座2,管塞针管3的一端突出于管塞针座4,静脉针管1一端与管塞针管3一端呈反向分布,静脉针管1另一端与管塞针管3另一端连接呈一体结构,静脉针管1的静脉针管内腔11与管塞针管3的管塞针管内腔31相互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脉针座2的内腔呈中空状,静脉针座2内腔的中心位向管塞针座4方向延伸形成回血管21,回血管21的一端与静脉针座2内腔的内壁呈一体结构,回血管21的另一端呈悬空状,回血管21内腔形成回血流道腔6,静脉针管1位于回血流道腔6内的管壁上至少开设有一个回血口211,回血管21的外壁与静脉针座2内腔壁之间形成压缩仓22,回血管21悬空端处形成环状的压缩口212,压缩口212形成在回血管21内壁与静脉针管1外壁之间,压缩口212与上述回血流道腔6连通,回血流道腔6亦形成在回血管21内壁与静脉针管1外壁之间,回血管21悬空端与管塞针座4之间形成间隙7,回血流道腔6通过该间隙7与上述压缩仓22连通,管塞针管3突出于管塞针座4的该段管体处套接有一胶套5,胶套5内形成胶套内腔51,管塞针管3位于该胶套内腔51内,所述回血流道腔6和压缩仓22连通形成的内腔、胶套内腔51、管塞针管内腔31形成的容积之和,该容积之和是静脉针管内腔11容积的27-100倍。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回血口211为横向槽或小孔。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管塞针座4另一端处向静脉针座2内腔方向形成环状凸起8,环状凸起8内腔壁与管塞针管3外壁之间形成环状缓冲腔81。

在具体实施时:将透明或半透明塑料注塑成的静脉针座2与管塞针座4焊接(粘接)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其内部形成了一定密封空间,即压缩仓22(回血观察仓),可见回血采血针穿刺静脉后,血液即沿着静脉针管1,通过回血口211进入回血流道腔6和压缩仓22(回血观察仓),透过压缩仓22(回血观察仓)可以直接看见回血状况,判定静脉穿刺准确与否,顺利进行采血,见到回血后,将管塞针管3刺入真空采血管,胶套5被穿透,血液通道与真空采血管连通,血液会自动定量流入真空采血管,顺利完成血样采集。

采血完成后,遗留在回血观察仓的血液无法清洗,也无法吸出,用目力就能识别已经使用过,可以起到避免重复使用的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