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桩基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7879发布日期:2020-04-21 17:46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桩基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桩基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桡骨头顶面及侧面360度均为关节软骨所覆盖,上方与肱骨小头形成肱桡关节,侧面与尺骨上切迹形成上尺桡关节,是前臂旋转的重要结构。桡骨头骨折,占全身骨折的0.8%,约有l/3患者合并关节其他部位损伤。桡骨头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如果有移位,须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解剖位置,早期活动,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功能,但对于粉碎性桡骨头骨折的修复,是创伤骨科中非常棘手的手术之一。

目前,针对桡骨头严重粉碎性骨折(masson3型、4型),多采用桡骨头置换或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桡骨头置换的假体毕竟不是正常是解剖结构,且价格昂贵,同时存在远期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桡骨头切除后可能出现肘关节不稳定,桡骨向近端移位,影响下尺桡关节稳定等诸多问题,而且伴有肘关节脱位、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人,桡骨头切除是为禁忌症。更多学者的意见均主张桡骨头修复重建固定,但对于masson3型、4型的桡骨头骨折,目前并没有理想的固定方案。

随着可吸收材料合成和改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生物医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改性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现已成为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与非降解的金属材料相比,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骨折固定材料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不断降解,器件强度不断降低,可有效减小或消除由于应力遮挡效应造成的骨质疏松症或功能退化;二是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减少手术开支和降低了病人的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桡骨头粉碎骨折,没有较好的固定方案,提供一种设计科学、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桩基内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桩基内固定装置,其固定理念为干骺端骨折髓内固定原理,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棱形固定钉、髓内固定桩和环形固定带三个部分,其中:

棱形固定钉采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一个截面为等边菱形的棱柱体,其直径分别为1.6mm、2.2mm或2.7mm;

髓内固定桩包括圆台和柱状体,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圆台设置在柱状体顶部,圆台直径为8-10mm,高度为5mm,柱状体直径为6-8mm,高度为30-50mm,髓内固定桩表面设计有微孔,微孔直径为0.2-0.3mm;

环形固定带采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自锁式扎带,包括软质束带和锁紧卡扣,软质束带宽4mm、长100mm、厚0.2mm,软质束带侧壁上设置有数个微孔,软质束带尾端表面上设置有锯齿状凸起,锁紧卡扣设置在软质束带头端,锁紧卡扣内壁上设置有锯齿状凸起,软质束带尾端穿过锁紧卡扣,通过凸起相互咬合锁紧。

本实用新型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桩基内固定装置,固定方法具体如下:

1)首先将粉碎的桡骨头骨折端清理干净,桡骨颈髓腔扩髓,测量髓腔直径;

2)运用桌面重建技术,在操作台上,将粉碎的桡骨头放入环形固定带内,根据骨块碎裂后的形状放置,将骨折块复位,收紧软质束带,通过锁紧卡扣锁紧软质束带;

3)取数枚直径1.2mm的普通骨圆针,从桡骨头侧面经环形复位器圆孔,将骨块两两固定,临时固定桡骨头;

4)将桡骨头顶面关节面翻转放在操作台上,确定桡骨头旋转中心,在旋转中心打入一枚1.5mm导针备用;

5)测量桡骨头直径后,选用与髓内固定桩的圆台形状直径一致的柱状空心打磨头,穿过打入桡骨头旋转中心的导针后,打磨桡骨头髓腔内部以形成一个凹槽,将尺寸合适的髓内固定桩的圆台置于桡骨头内;

6)在桡骨头合适位置用克氏针钻孔后打入数根棱形固定钉,通过菱形固定钉将桡骨头固定于髓内固定桩上,桡骨头各部分骨块之间也用同样的方法采用棱形固定钉进行固定;如桡骨头内部伴有骨缺损,则行植骨,形成桡骨头-髓内固定桩复合体;

7)固定完成后,剪去菱形固定钉外露部分,以环形固定带环形固定桡骨头并锁紧,锁扣装置位于安全区域,将桡骨头-髓内固定桩复合体放入术腔,髓内固定桩远端端插入髓腔内,待头颈部复位良好后,用锁钉锁定远端固定,完成手术。

本实用新型采用桡骨近端干骺端髓内钉的设计理念实现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的解剖重建,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本实用新型的桡骨头可吸收桩基固定装置,采用“桩基”固定原理,将髓内固定技术创新性引入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重建,采用髓内中心固定,避免钢板螺钉等髓外偏心固定产生的固定物放置范围受限、固定失效、应力不平衡等弊端;在桡骨头松质骨内置入可吸收固定桩基,为碎裂的软骨骨折块提供固定基础,并可提供多钉多角度固定,尤其适合于较小的软骨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的固定,并在桡骨头周缘辅以环形固定带环形捆扎,内外兼顾,增加了骨折块的稳定性;对于伴有软骨下塌陷及骨缺损的严重桡骨头损伤,配合植骨技术亦可实现修得。

本实用新型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桩基内固定装置,设计科学,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通过髓内固定桩和棱形固定钉、环形固定带从多方向多角度进行桡骨头粉碎骨折的修复,尤其适用于碎裂及菲薄的软骨骨折块的重建,可以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避免一期桡骨头置换,节省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采用可吸收材料,术后留于体内,不需二次手术取出;髓内固定桩表面采用微孔设计,利于骨长入,促进骨折愈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吸收软骨钉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吸收髓内固定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髓内固定桩固定状态示意图。

图4为环形固定带结构示意图。

图5为整体固定状态示意图。

其中,棱形固定钉1、圆台2,柱状体3,软质束带4,锁紧卡扣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桩基内固定装置,其固定理念为干骺端骨折髓内固定原理,该装置包括棱形固定钉1、髓内固定桩和环形固定带三个部分,其中:

棱形固定钉1采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一个截面为等边菱形的棱柱体,其直径分别为1.6mm、2.2mm或2.7mm;

髓内固定桩包括圆台2和柱状体3,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圆台2设置在柱状体3顶部,圆台2直径为8-10mm,高度为5mm,柱状体3直径为6-8mm,高度为30-50mm,髓内固定桩表面设计有微孔,微孔直径为0.2-0.3mm;

环形固定带采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自锁式扎带,包括软质束带4和锁紧卡扣5,软质束带4宽4mm、长100mm、厚0.2mm,软质束带4侧壁上设置有数个微孔,软质束带4尾端表面上设置有锯齿状凸起,锁紧卡扣5设置在软质束带4头端,锁紧卡扣5内壁上设置有锯齿状凸起,软质束带4尾端穿过锁紧卡扣5,通过凸起相互咬合锁紧。

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桩基内固定方法,具体如下:

1)首先将粉碎的桡骨头骨折端清理干净,桡骨颈髓腔扩髓,测量髓腔直径;

2)运用桌面重建技术,在操作台上,将粉碎的桡骨头放入环形固定带内,根据骨块碎裂后的形状放置,将骨折块复位,收紧软质束带4,通过锁紧卡扣5锁紧软质束带4;

3)取数枚直径1.2mm的普通骨圆针,从桡骨头侧面经环形复位器圆孔,将骨块两两固定,临时固定桡骨头;

4)将桡骨头顶面关节面翻转放在操作台上,确定桡骨头旋转中心,在旋转中心打入一枚1.5mm导针备用;

5)测量桡骨头直径后,选用与髓内固定桩的圆台2形状直径一致的柱状空心打磨头,穿过打入桡骨头旋转中心的导针后,打磨桡骨头髓腔内部以形成一个凹槽,将尺寸合适的髓内固定桩的圆台2置于桡骨头内;

6)在桡骨头合适位置用克氏针钻孔后打入数根棱形固定钉1,通过菱形固定钉11将桡骨头固定于髓内固定桩上,桡骨头各部分骨块之间也用同样的方法采用棱形固定钉1进行固定;如桡骨头内部伴有骨缺损,则行植骨,形成桡骨头-髓内固定桩复合体;

7)固定完成后,剪去菱形固定钉11外露部分,以环形固定带环形固定桡骨头并锁紧,锁扣装置位于安全区域,将桡骨头-髓内固定桩复合体放入术腔,髓内固定桩远端端插入髓腔内,待头颈部复位良好后,用锁钉锁定远端固定,完成手术。

本实用新型采用桡骨近端干骺端髓内钉的设计理念实现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的解剖重建,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本实用新型的桡骨头可吸收桩基固定装置,采用“桩基”固定原理,将髓内固定技术创新性引入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重建,采用髓内中心固定,避免钢板螺钉等髓外偏心固定产生的固定物放置范围受限、固定失效、应力不平衡等弊端;在桡骨头松质骨内置入可吸收固定桩基,为碎裂的软骨骨折块提供固定基础,并可提供多钉多角度固定,尤其适合于较小的软骨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的固定,并在桡骨头周缘辅以环形固定带环形捆扎,内外兼顾,增加了骨折块的稳定性;对于伴有软骨下塌陷及骨缺损的严重桡骨头损伤,配合植骨技术亦可实现修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