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利用针法对患者施针时,对于施针的深度、角度和力度均有一定的要求,医者目前多数情况下,医者在施针时实际施针深度是根据其经验来判断,俗称“得气针感”,一般为施针者或患者主观感受居多,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对于经验不足的医者来说,容易出现件针头刺进入穴位过深或不到位的情况,这都不利于治疗患者且给患者带来额外伤害,不便于施针的量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对施针的进针尺寸进行定量控制,实现精准进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包括针具,针具包括针柄、针体和针尖,针柄上可拆卸连接有针套,针套上沿其轴向刻有刻度线,刻度线对应设有刻度值;针套上连接有可沿针套轴向活动的导杆,导杆可使刻度线处于漏出和被遮挡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针套可拆卸连接在针柄上,当针套与针柄相互连接时,可以通过旋转针套,使针套带动针具转动而实现进针;针套上沿其轴向设有刻度线,同时针套上连接有可沿针套轴向活动的导杆,通过导杆在针套轴向上活动位置,使针套上刻度线的位置漏出或者被遮挡,当导杆同时遮挡刻度线和遮挡部分针体时,使导杆遮挡部分刻度线后所显露出来的最大刻度值等于针尖到导杆最短的距离值,在针具进针过程中,针尖会不断穿刺到患者体内,同时使患者的表皮与导杆的距离越来越小,当导杆与患者表皮接触后,此时针尖的进针深度就等于针套上可见刻度值的最大值,因此,通过调节导杆相对于针套的位置,使针套上可见的最大刻度值等于预计进针量,即可实现进针的定量控制。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
1.可实现进针的定量控制:通过调节导杆和针套的相对位置,使针套上可见最大刻度值等于预计进针量大小,然后再进行施针,当施针结束时,导杆会与皮肤接触,医者可清楚判断是否进针到位,从而实现了进针深度的定量控制,使施针更加精确。
2.便于掌握施针方向和力度:由于针具、针套和导杆是相互连接的,在施针过程中,针具、针套和导杆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且由实际情况可知,针套和导杆的尺寸与针具的尺寸差别不大,因此针套和导杆对于施针中力度控制和方向控制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医者的施针手感,使施针顺利进行。
进一步,针套的外壁开有外螺纹,导杆径向开有通孔,通孔内壁开有可与针套外螺纹螺接的内螺纹。
相比于将针套和导杆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设置为利用止动螺丝连接或者卡接等,虽然利用止动螺丝可以将导杆和针套相互固定,但是止动螺丝可能刮伤针套,使针套的使用受到影响。本方案中,导杆和针套之间为螺纹连接,通过调整导杆与针套的螺纹配合长度,实现导杆和针套相对位置的调整,同时通过螺纹配合的导杆和针套之间具有相互锁止功能,在不受到较大旋转力的情况下,导杆和针套的位置是固定的,不需要额外的部件将其固定在一起,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进一步,针套的外壁开有外螺纹,导杆径向开有通孔,通孔内壁开有可与针套外螺纹螺接的内螺纹。
相比于在针套上开设内螺纹、在导杆上开设外螺纹的方式,导杆是位于针套和针柄之间,而针套是与针柄连接的,为实现导杆、针套和针柄的连接,需要在针套上设置两层内环才能实现,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因此,本方案中,在针套的外壁开设外螺纹、在导杆上开设内螺纹,使针套位于导杆和针柄之间,使整个治疗装置结构更加简单,易于加工实现。
进一步,针套外壁上沿其轴向铣削有刻度平面,刻度线和刻度值均位于刻度平面上。
在针套外壁上沿针套的轴向铣削出刻度平面,铣削产生的刻度平面将针套外壁上的部分外螺纹铣掉,但是这不影响导杆与针套的螺纹配合,刻度线和刻度值均位于刻度平面上,便于被识别,能更加方便、快速地将导杆调整到对应位置。
进一步,刻度平面数量为两个,两个刻度平面上刻度线对应刻度值的单位不同。
刻度平面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刻度平面上刻度线对应刻度值的单位不同,其中一个刻度平面上刻度线对应刻度值的单位为毫米,另一个刻度平面上刻度线对应刻度值的单位为“寸”,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针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其传承历史悠久,现有的很多医者,特别是年长的医者,习惯使用“寸”来计量进针深度,因此设置两排刻度线并使用不同的单位,以符合各种医者的使用习惯。
进一步,针套开有盲孔,盲孔开口端固定连接有可与针柄过盈配合的橡胶套。
针套上开有盲孔,使用时可将针柄插入到盲孔中,同时盲孔开口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套,橡胶套可与针柄过盈配合,由于橡胶套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当需要将针具和针套连接时,只需将针柄头部穿过橡胶套后插入盲孔中,橡胶套可自动与针柄相互紧贴,使针套与针柄位置固定,当需要拆开针套和针具时,只需手动用力将针柄抽出盲孔即可,操作起来十分简便。
进一步,针套远离盲孔的端部开有防滑槽。
针套远离盲孔的端部开有防滑槽,便于在施针过程中对针具施力,使施针快速、平稳地进行。
进一步,导杆靠近针尖一端设有凸台。
由于导杆、针套和针具的尺寸结构较小,为防止施针中导杆刺伤患者,在导杆靠近针尖一端设置凸台,使凸台与患者表皮接触,凸台与表皮接触的面积更大,使患者被刺伤的可能性降低,施针过程更加安全。
进一步,凸台的边缘均倒有圆角。
在凸台的边缘均倒圆角,防止凸台边缘划伤患者,保证患者安全。
进一步,针尖表层设有镀银层。
在针尖表层设有镀银层,由于镀银层具有杀菌作用,且银的性质稳定,适合长期杀毒,使针尖在使用前更加清洁无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针柄1、针体2、针尖3、针套4、盲孔5、橡胶套6、防滑槽7、导杆8、刻度平面9、刻度线10、凸台11。
实施例基本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包括针具,针具包括一体成型的针柄1、针体2和针尖3,针体2位于针柄1和针尖3之间,针尖3的表层镀有镀银层,以减少针尖3被细菌污染的可能。
如图3所示,针柄1上同轴连接有针套4,结合图2,针套4为圆柱状,针套4的下端开有可以插入针柄1的盲孔5,针套4下端粘接有环状的橡胶套6,橡胶套6内孔的直径小于针柄1的直径,如果将针柄1穿过橡胶套6后可插入到盲孔5中,由于橡胶套6内孔直径小于针柄1直径,针柄1穿过橡胶套6后使橡胶套6被撑开而发生形变,使橡胶套6牢牢套在针柄1上,从而使针柄1和针套4相互固定。针套4上侧的外壁上开有防滑槽7,便于手动对针套4施力。
如图2所示,针套4外连接有圆管状的导杆8,针套4的外壁开有外螺纹,导杆8的内壁开有与针套4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通过将针套4旋入到导杆8的内螺纹内,即可实现针套4和导杆8的连接,结合图1,针套4的外壁竖向铣削有刻度平面9,刻度平面9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刻度平面9沿针套4的轴心对称设置,两个刻度平面9上均刻有沿针套4轴向均匀分布的多条刻度线10,每条刻度线10对应刻有一个刻度值,同时,两个刻度平面9上相邻刻度线的间距不相等,其中一个刻度平面9上刻度线10对应刻度值的单位为毫米,另一个刻度平面9上刻度线10对应刻度值的单位为“寸”,由于有的年长的医者习惯以“寸”为进针单位,因此设置两种单位的刻度,以满足不同施针人员的习惯。
刻度平面9上刻度线10和刻度值的设置方式如下:当将导杆8旋转到导杆8底端与针尖3齐平时,导杆8顶端在刻度平面9上的投影即为“0”刻度线10,由“0”刻度线10向上,刻度线10对应的刻度值依次增加。当导杆8旋入到针套4上后,导杆8可同时遮挡部分针体2和部分刻度线10,此时针套4上可见最大刻度值对应数值是等于针尖3到导杆8底端的距离值,施针时随着针尖3刺入患者体内,导杆8下端与患者表皮距离逐渐减小,当导杆8下端与患者表皮接触时,表示针尖3的进针尺寸等于此时针套4上可见最大刻度值。
结合图2和图3,导杆8下端设有凸台11,设置凸台11后,在施针过程中,凸台11端面与患者的表皮接触,防止导杆8刺伤患者;同时凸台11的边缘倒有圆角,防止凸台划伤患者;同时,导杆8的下端套设有保护筒(图中未画出),保护筒的一端开有盲孔,且位于盲孔的孔口处粘接有橡胶环,橡胶环的内径小于凸台11的外径,当不使用针具时,可以将橡胶环套设在导杆8的下侧,同时凸台11防止橡胶环滑脱导杆8,使针尖3和部分针体2位于保护筒的盲孔内而受到保护,防止针具插伤人和防止针具被污染。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在施针前,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施针部位,计算好预计进针的深度,然后旋转导杆8,使导杆8和针套4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调整导杆8和针套4的相对位置,使针套4上可见刻度值的最大值等于预计进针深度。然后手握针套4的上侧端部,依靠防滑槽7旋转针套4,针套4带动针具和导杆8一起转动,同时针尖3逐渐刺入到患者体内,当凸台11的底端与患者表皮相接触时,表示针尖3已经进针到预定深度。
施针完成后,将针尖3从患者体内抽出,然后使针套4和导杆8相对转动,使导杆8旋出针套4,手动将针柄1拉出盲孔5,使针套4、针具和导杆8分离开,然后对其进行消毒和储存,方便下次使用;同时将橡胶环套设在导杆8的下侧,凸台11对橡胶环进行限位,防止橡胶环脱离导杆8,与橡胶环粘接的保护筒将针具保护起来,防止针具刺伤人或者受到外界环境污染。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