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血助力采集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2925发布日期:2020-06-30 20:0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脐带血助力采集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集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脐带血助力采集袋。



背景技术:

脐血又称胎盘血或脐带血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通常是废弃不用的。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80多种疾病。因此,脐带血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的来源。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通过采集袋对脐带血进行采集,但由于现有的采集带没有助力结构,因此造成了血液的采集速度慢,并容易造成血液停滞流动而出现凝集现象,从而降低血液的采集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脐带血助力采集袋。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脐带血助力采集袋,脐带血助力采集袋与采血针相连接,以使脐带血助力采集袋采集脐带血,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采集袋体、采血管、助力管、第一堵头、第一止液夹、飞翼和注射器;采集袋体为中空腔体;采血管的一端与采集袋体相连通,采血管的另一端与采血针相连接;助力管呈y型,助力管包括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助力管的第一连接口与采集袋体相连通;第一堵头为弹性体,且至少部分第一堵头嵌入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中;第一止液夹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一止液夹的第一卡槽卡接在采血管上;至少两个飞翼与采集袋体的两侧相连接;注射器与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以使注射器向采集袋体注射空气。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采集袋体设置为中空腔体,以实现采集袋体内可容纳血液,以实现对血液的存储;其次,通过将采血管的一端与采集袋体相连通,并将采血管的另一端与采血针相连接,以实现通过采血针将血液输入至采集袋体内;再次,通过将助力管设置呈y型,并将助力管的第一连接口与采集袋体相连通,以实现采集袋体通过助力管相连通;再次,通过将第一堵头设置为弹性体,并将至少部分第一堵头嵌入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中,以实现对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的密封;再次,通过将第一止液夹的第一卡槽卡接在采血管上,以实现将采血管封闭,从而防止血液及空气在采血管内流动;再次,通过将至少两个飞翼与采集袋体的两侧相连接,以实现通过拉扯飞翼来扩大采集袋体的容积,同时,通过将注射器与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以实现注射器将空气注射至采集袋体内。在血液自然采集无法达到需求量时,通过将第一止液夹的第一卡槽卡接在采血管上,以防止血液及空气在采血管内流动;然后通过拉扯飞翼来以扩大采集袋体的容积,同时,通过将注射器与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以实现向采集袋体注射空气;在完成空气的注射后,将第一止液夹拆下,并将飞翼拉住,以维持采集袋体内的容积,同时通过注射器吸取采集袋体内的空气,以使采集袋体内出现负压,从而加快血液进入采集袋体内的速度,提高血液采集的效率,并避免因血液停滞流动而出现凝集现象,从而提高血液采集的质量。采用此种,结构简单,通过这种结构,使采集袋体内出现负压,在保证血液正常采集的前提下,提高血液采集速度,同时,还增加血液的采集量,确保血液的充分采集,从而避免血液的浪费。

具体地,注射器与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为分体式结构,因此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可与注射器分离,并单独制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脐带血助力采集袋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第二止液夹;第二止液夹设置有第二卡槽,第二止液夹的第二卡槽卡接在助力管的第一连接口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止液夹的第二卡槽卡接在助力管的第一连接口处,以实现将助力管的第一连接口封闭,同时,将第一堵头从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中拧开,以实现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和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之间形成可流通的管路,从而实现当注射器单次注入空气量不满足需求时,注射器通过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吸入空气,以使注射器可再次向采集袋体内注射空气,以确保采集袋体内出现负压,进一步加快血液进入采集袋体内的速度,提高血液采集的效率。

具体地,当注射器再次向采集袋体内注射空气时,应将第二止液夹拆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第三止液夹;第三止液夹设置有第三卡槽,第三止液夹的第三卡槽卡接在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三止液夹的第三卡槽卡接在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处,以实现将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封闭,以避免当注射器再次向采集袋体内注射空气时,空气从助力管的第三连接口中流出,以提高注射器注入空气的利用率,减少注射器注入空气的次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第二堵头;第二堵头为弹性体,且至少部分第二堵头嵌入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堵头设置为弹性体,并将至少部分第二堵头嵌入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中,以实现将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封闭,以保证注射器完成空气注射后,在进行正常的血液采集时,空气不从助力管的第二连接口中流出,从而确保采集袋体内保持负压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滤膜;滤膜设置在采血管内,且滤膜位于第一连接口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滤膜设置在采血管内,并使滤膜位于第一连接口内,以避免已注入采集袋体内的液体流出,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可避免空气中的颗粒及微生物进入采集袋体内,从而避免对血液的污染,提高血液的洁净度。

具体地,液体为血液和抗凝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飞翼与采集袋体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飞翼与采集袋体为一体式结构,以提高飞翼和采集袋体连接的牢固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飞翼的宽度为2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飞翼的宽度设置为20mm,以避免飞翼的宽度过小而不便于工作人员向外拉扯血袋,同时,也可避免飞翼的宽度过大而造成材料的浪费,从而不仅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还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脐带血助力采集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脐带血助力采集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脐带血助力采集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2采集袋体,14采血管,16助力管,162第一连接口,164第二连接口,166第三连接口,18第一堵头,20第一止液夹,22飞翼,24注射器,26第二止液夹,28第三止液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脐带血助力采集袋。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脐带血助力采集袋,脐带血助力采集袋与采血针相连接,以使脐带血助力采集袋采集脐带血,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采集袋体12、采血管14、助力管16、第一堵头18、第一止液夹20、飞翼22和注射器24;采集袋体12为中空腔体;采血管14的一端与采集袋体12相连通,采血管14的另一端与采血针相连接;助力管16呈y型,助力管16包括第一连接口162、第二连接口164和第三连接口166,助力管16的第一连接口162与采集袋体12相连通;第一堵头18为弹性体,且至少部分第一堵头18嵌入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中;第一止液夹20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一止液夹20的第一卡槽卡接在采血管14上;至少两个飞翼22与采集袋体12的两侧相连接;注射器24与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相连接,以使注射器24向采集袋体12注射空气。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将采集袋体12设置为中空腔体,以实现采集袋体12内可容纳血液,以实现对血液的存储;其次,通过将采血管14的一端与采集袋体12相连通,并将采血管14的另一端与采血针相连接,以实现通过采血针将血液输入至采集袋体12内;再次,通过将助力管16设置呈y型,并将助力管16的第一连接口162与采集袋体12相连通,以实现采集袋体12通过助力管16相连通;再次,通过将第一堵头18设置为弹性体,并将至少部分第一堵头18嵌入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中,以实现对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的密封;再次,通过将第一止液夹20的第一卡槽卡接在采血管14上,以实现将采血管14封闭,从而防止血液及空气在采血管14内流动;再次,通过将至少两个飞翼22与采集袋体12的两侧相连接,以实现通过拉扯飞翼22来扩大采集袋体12的容积,同时,通过将注射器24与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相连接,以实现注射器24将空气注射至采集袋体12内。在血液自然采集无法达到需求量时,通过将第一止液夹20的第一卡槽卡接在采血管14上,以防止血液及空气在采血管14内流动;然后通过拉扯飞翼22来以扩大采集袋体12的容积,同时,通过将注射器24与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相连接,以实现向采集袋体12注射空气;在完成空气的注射后,将第一止液夹20拆下,并将飞翼22拉住,以维持采集袋体12内的容积,同时通过注射器24吸取采集袋体12内的空气,以使采集袋体12内出现负压,从而加快血液进入采集袋体12内的速度,提高血液采集的效率,并避免因血液停滞流动而出现凝集现象,从而提高血液采集的质量。采用此种,结构简单,通过这种结构,使采集袋体12内出现负压,在保证血液正常采集的前提下,提高血液采集速度,同时,还增加血液的采集量,确保血液的充分采集,从而避免血液的浪费。

具体地,注射器24与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为分体式结构,因此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可与注射器24分离,并单独制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第二止液夹26;第二止液夹26设置有第二卡槽,第二止液夹26的第二卡槽卡接在助力管16的第一连接口162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止液夹26的第二卡槽卡接在助力管16的第一连接口162处,以实现将助力管16的第一连接口162封闭,同时,将第一堵头18从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中拧开,以实现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和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之间形成可流通的管路,从而实现当注射器24单次注入空气量不满足需求时,注射器24通过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吸入空气,以使注射器24可再次向采集袋体12内注射空气,以确保采集袋体12内出现负压,进一步加快血液进入采集袋体12内的速度,提高血液采集的效率。

具体地,当注射器24再次向采集袋体12内注射空气时,应将第二止液夹26拆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第三止液夹28;第三止液夹28设置有第三卡槽,第三止液夹28的第三卡槽卡接在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三止液夹28的第三卡槽卡接在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处,以实现将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封闭,以避免当注射器24再次向采集袋体12内注射空气时,空气从助力管16的第三连接口166中流出,以提高注射器24注入空气的利用率,减少注射器24注入空气的次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第二堵头;第二堵头为弹性体,且至少部分第二堵头嵌入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中。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堵头设置为弹性体,并将至少部分第二堵头嵌入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中,以实现将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封闭,以保证注射器24完成空气注射后,在进行正常的血液采集时,空气不从助力管16的第二连接口164中流出,从而确保采集袋体12内保持负压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脐带血助力采集袋包括:滤膜;滤膜设置在采血管14内,且滤膜位于第一连接口162内。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滤膜设置在采血管14内,并使滤膜位于第一连接口162内,以避免已注入采集袋体12内的液体流出,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可避免空气中的颗粒及微生物进入采集袋体12内,从而避免对血液的污染,提高血液的洁净度。

具体地,液体为血液和抗凝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飞翼22与采集袋体12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飞翼22与采集袋体12为一体式结构,以提高飞翼22和采集袋体12连接的牢固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飞翼22的宽度为20mm。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飞翼22的宽度设置为20mm,以避免飞翼22的宽度过小而不便于工作人员向外拉扯血袋,同时,也可避免飞翼22的宽度过大而造成材料的浪费,从而不仅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还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