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椎间孔镜下椎间融合通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0011发布日期:2020-05-26 17:50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椎间孔镜下椎间融合通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脊柱椎间孔镜下椎间融合通道装置。



背景技术:

椎间孔镜手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椎间孔镜手术用于椎间融合具有相当的技术难度。首先就是椎间融合术中需要撑开椎间隙,并放入椎间融合器,但现目前的椎间融合器通道是固定形状的,且不具有可扩张性的结构,在常规操作时,不便调整所需要的通道尺寸,在需要放入椎间融合器的时候不便于将通道撑开,也就不方便放入合适的椎间融合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便于调整通道尺寸的脊柱椎间孔镜下椎间融合通道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脊柱椎间孔镜下椎间融合通道装置,包括第一u形槽,在所述第一u形槽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板,在所述第一挡板的中部设有条形通孔,该第一u形槽的一端伸入条形通孔中,第一u形槽伸入端的端面与条形通孔对应端孔口所在平面齐平;在所述第一u形槽的槽内活动设有组合槽,所述组合槽包括第二u形槽和第三u形槽,所述第二u形槽的一端套设有与端面齐平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三u形槽的一端套设有与端面齐平的第三挡板;所述第二u形槽的槽口扣在第一u形槽的槽底形成轴向开口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三u形槽的槽口扣在第一u形槽的槽底形成轴向开口的第二通道,该第二u形槽和第三u形槽的槽口相对叠置,形成轴向开口的第三通道,并放置在第一u形槽内,三个通道分别形成时,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分别与第一挡板对应端端面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

采用上述结构,第二u形槽和第三u形槽的槽口分别扣置在第一u形槽的槽底,分别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另外,在第一u形槽内放入第二u形槽,并使第三u形槽与第二u形槽的槽口相对叠置,形成轴向开口的第三通道,所形成的三个通道能适配对应规格的椎间融合器;三个通道形成的同时,所对应的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分别与第一挡板对应端端面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且均形成台阶状结构,在需要扩张通道时,台阶突出部的第二挡板或第三挡板能够起到扩张支撑的作用,更有利于调整通道尺寸,以便多种规格椎间融合器的放入,结构简单紧凑,使用便捷,调整灵活,适用范围广。

为了提高放置的稳定性,减少窜动,作为优选,所述第二u形槽和第三u形槽的外侧壁等宽设置,且均与第一u形槽槽内壁的宽度相适配。

为了便于安装固定,以便提高使用时的定位效果,作为优选,所述第三u形槽竖直端侧板的高度低于第一u形槽竖直端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三u形槽竖直端侧板的高度高于第二u形槽竖直端侧板的高度,且低于第一u形槽竖直端侧板的高度。

为了简化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均为“u”形结构。

为了避免产生使用干涉,作为优选,所述第二u形槽和第三u形槽的内壁宽度相同,宽度范围为9~13mm。

为了使用多种规格的椎间融合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的高度为3~5mm;所述第二通道的高度为6~9mm;第三通道的高度为10~16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u形槽、第二u形槽和第三u形槽,相互搭配形成三个尺寸范围的通道,以便多种规格的椎间融合器在手术时顺利放入,便于扩张支撑,结构简单紧凑,使用便捷,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u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u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三u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三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第一u形槽1等组成,在所述第一u形槽1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板11,在所述第一挡板11的中部设有条形通孔,该第一u形槽1的一端伸入条形通孔中,第一u形槽1伸入端的端面与条形通孔对应端孔口所在平面齐平。

在所述第一u形槽1的槽内活动设有组合槽,所述组合槽包括第二u形槽2和第三u形槽3,所述第二u形槽2和第三u形槽3的外侧壁等宽设置,且均与第一u形槽1槽内壁的宽度相适配;所述第二u形槽2的一端套设有与端面齐平的第二挡板21,所述第三u形槽3的一端套设有与端面齐平的第三挡板31,所述第二挡板21和第三挡板31均为“u”形结构。

所述第三u形槽3竖直端侧板的高度低于第一u形槽1竖直端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三u形槽3竖直端侧板的高度高于第二u形槽2竖直端侧板的高度,且低于第一u形槽1竖直端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二u形槽2和第三u形槽3的内壁宽度相同,宽度范围为9~13mm,优选为12mm。

所述第二u形槽2的槽口扣在第一u形槽1的槽底形成轴向开口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三u形槽3的槽口扣在第一u形槽1的槽底形成轴向开口的第二通道,该第二u形槽2和第三u形槽3的槽口相对叠置,形成轴向开口的第三通道,并放置在第一u形槽1内,三个通道分别形成时,第二挡板21、第三挡板31分别与第一挡板11对应端端面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

所述第一通道的高度为3~5mm,优选为5mm;所述第二通道的高度为6~9mm,优选为9mm;第三通道的高度为10~16mm,优选为15mm。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1到图7所示,第二u形槽2和第三u形槽3的槽口分别扣置在第一u形槽1的槽底,分别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如图4和图5所示),另外,在第一u形槽1内放入第二u形槽2,第二u形槽2的槽口朝上,并使第三u形槽3与第二u形槽2的槽口相对叠置,形成轴向开口的第三通道(如图6所示),所形成的三个通道能适配对应规格的椎间融合器。

三个通道形成的同时,所对应的第二挡板21、第三挡板31分别与第一挡板11对应端端面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且均形成台阶状结构,在需要扩张通道时,台阶突出部的第二挡板21或第三挡板31能够起到扩张支撑的作用,更有利于调整通道尺寸,以便多种规格椎间融合器的放入。

在使用过程中,如图7中的a图和b图所示,由于第二u形槽2和第三u形槽3的外侧壁等宽设置,且均与第一u形槽1槽内壁的宽度相适配,再加上,第二u形槽2竖直端侧板的高度低于第一u形槽1竖直端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三u形槽3竖直端侧板的高度高于第二u形槽2竖直端侧板的高度,且低于第一u形槽1竖直端侧板的高度,在形成第三通道时,第三u形槽3的槽口位置位于第一u形槽内抵接且不会外移,第三通道内、外侧齐整,椎间融合器在移动方向不会发生干涉。

其中,结合图4和图5的截面结构,把第三u形槽3的槽口扣置在第一u形槽1的槽底时,第三挡板31与第一挡板11之间的装配结构与图7中的b图图示相同。

结构简单紧凑,使用便捷,调整灵活,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