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18214发布日期:2020-06-23 21:48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鼻咽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鼻咽镜。



背景技术:

鼻咽镜是一种微创医疗检查器械,广泛应用于鼻腔及咽喉部位检查,是一种内窥镜,无需形成创面,操作安全简便,患者无需住院即可在门诊完成检查,鼻咽镜手术现在已日趋成熟,通过配套的手术器械可以使手术变得更加惊喜,并可以达到传统手术无法达到的区域。

纤维鼻咽镜是以导光纤维作为光源的细条状、柔软而可弯曲的内镜。检查操作安全简便,可在门诊进行而无需住院。病人取坐位,先清楚鼻腔内鼻涕,继作鼻咽表面麻醉后,把条管式的纤维鼻咽镜,经前鼻孔送入鼻腔内部,再缓缓进入鼻咽部,详细观察鼻咽部情况。

现有技术中,在鼻咽镜诊疗过程中,由于受到鼻内的血液等污物的遮挡,使得摄像头无法清楚地观察到患者鼻咽部的情况,因而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此外,鼻咽镜的检查通常需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待患者进行鼻咽表面麻醉后,将鼻咽镜经前鼻孔送入鼻腔内部,再缓缓进入鼻咽部,详细观察鼻咽部情况,当发现病变时,将鼻咽镜取出,然后再将去除病灶的器械或输送药物的器械再次经患者前鼻孔送入鼻腔底部,使去除病灶的器械或输送药物的器械进入鼻咽部,去除病灶或定点送药,完成治疗。因而医护人员在去除病灶会输送药物时,需要再次寻找病变部位,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且多次将医疗器械从患者的鼻腔送入,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于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鼻咽镜,包括:插入管、摄像头、光源、手柄以及显示部,所述插入管一端设置有所述摄像头及所述光源,另一端与所述手柄相连,所述手柄还用于与所述显示部相连,且所述显示部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电性连接;所述鼻咽镜还包括:

隔开件,沿所述插入管的管长方向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插入管内,并用于将所述插入管分隔为第一容置区与第二容置区;

第一内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区内,用于供吸液装置将鼻腔内的污物吸出;

第二内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区内,并用于供去除病灶的器械或送药装置进入。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通过隔开件将插入患者鼻腔内的插入管分为第一容置区与第二容置区两个区域,并在第一容置区内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内管,而在第二容置区内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内管。对患者进行鼻咽镜治疗时,首先打开光源与摄像头,将插入管插入至患者鼻咽部,然后将吸液装置通过第一内管伸入,通过吸液装置将患者鼻咽处的血水等污物吸除,医护人员通过显示部观察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在发现病灶后,将去除病灶的器械通过第二内管伸入至患者鼻咽处,对病灶部位进行处理;或者,在需要对鼻咽处进行上药时,将送药装置通过第二内管送入鼻咽处,并在吸液装置对鼻咽内的污物进行吸除后,将药输送至患处,加快康复。据此,当需要对患者进行鼻咽镜诊疗时,只需要从患者鼻腔内插入一次插入管,减小了对患者鼻腔的伤害,且医护人员在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均可同时通过吸液器将患者鼻咽处的污物吸除,避免遮挡摄像头,提高寻找与治疗病灶部位的准确度,进而有效避免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推导出其他的附图中未出现的关联结构。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鼻咽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鼻咽镜的剖面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鼻咽镜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鼻咽镜调节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鼻咽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插入管;11-管主体;111-内管;1111-收线槽;1112-容置槽;112-外管;1121-第一入口;1122-第二入口;12—安装部;13-安装槽;2-摄像头;3-光源;4-手柄;41-握持部;411-防滑凹槽;42-连接部;5-显示部;6-隔开件;7-第一内管;8—第二内管;9-调节器;91-拉紧线;92-调节手柄;921-转动轴;922-转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鼻咽镜,如图1、图2所示,包括:插入管1、摄像头2、光源3、手柄4、显示部5、隔开件6、第一内管7及第二内管8。其中,插入管1用于通过患者的鼻腔插入鼻咽部,摄像头2及光源3设置在插入管1的一端,而手柄4设置在插入管1的另一端。此外,隔开件6沿插入管1的管长方向设置在插入管1内,并将插入管1的管内区域分隔为第一容置区与第二容置区,且隔开件6与插入管1之间可拆卸连接,因而当医护人员仅对患者进行诊断病情时,也可将隔开件6从插入管1内取出,方便医护人员使用。具体的说,实际使用时,可在插入管1的内壁上开设有安装槽13,安装槽13的槽深方向垂直于插入管1的管长方向,且隔开件6可沿插入管1的管长方向插入至插入管1内。为了进一步提高隔开件6与插入管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安装槽13可设置有两个,且两安装槽13分别沿插入管1的管径方向相对设置,因此,通过相对设置的两安装槽13可对隔开件6进行固定,使得隔开件6稳定固定在插入管1的管道内。实际使用时,隔开件6也可与插入管1一体成型。此外,第一内管7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容置区内,而第二内管8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容置区内,且第一内管7用于供吸液装置将鼻腔内的污物吸出,第二内管8用于供去除病灶的器械或送药装置进入,实际使用过程中,吸液装置可通过开设在插入管1上的第一入口1121插入至第一容置区内,而去除病灶的器械或送药装置则可通过开设在插入管1上的第二入口1122插入至第二容置区内。因而可保证在对患处进行切除病灶或对患处进行送药之前,均可通过吸液装置对鼻腔内的污物进行吸除,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际使用时,也可由第一内管7供去除病灶的器械或送药装置进入,而由第二内管8供吸液装置将鼻腔内的污物吸出,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5与摄像头2之间电性连接,具体的说,显示部5与摄像头2之间可通过导线进行连接。此外,手柄4还与显示部5相连,因而可方便医护人员可在握持手柄4的同时,观察显示部5,及时作出判断。据此,该鼻咽镜可同时满足多种使用需求,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减轻对患者的伤害。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插入管1包括与手柄4相连的管主体11及设置在管主体11远离手柄4一侧的安装部12。其中,安装部12与管主体11之间螺纹连接,且摄像头2与光源3均设置在安装部12内。因此,在实际使用时,为了避免不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可根据不同的患者更换不同的管主体11,并对安装部12进行相应的消毒杀菌。

进一步的,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管主体11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111与外管112,其中,安装槽13设置在内管111的管壁上,隔开件6与内管111之间可拆卸连接。使用过程中,内管111上可设置有外螺纹,对应的,在外管112上设置有内螺纹,内管111与外管112之间相互螺纹旋合,且安装部12分别与内管111、外管112螺纹连接,因而可实现外管112、内管111及安装部12之间的连接固定。同样地,实际使用时,安装部12也可设置为双层结构,摄像头2及光源3均设置在内层,医护人员只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对安装部12的外层进行更换即可,因而可进一步避免患者治疗时发生感染。

此外,如图3所示,为了方便对连接摄像头2及光源3与显示部5的导线进行收纳,内管111朝向外管112一侧的管壁上还可开设有收线槽1111,因此,在医护人员更换外管112的时候,可避免对导线造成损害,提高鼻咽镜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如图1、图2、图4所示,插入管1的内管111远离手柄4的一侧有部分向内折弯,并与内管111的管壁之间构成容置槽1112,且当第一内管111完全插入至第一容置区内后,第一内管7可抵住容置槽1112的槽底,同理,当第二内管8完全插入至第二容置区内后,第二内管8可抵住容置槽1112的槽底。因此,通过容置槽1112可方便医护人员对第一内管7及第二内管8进行更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为了更好地贴合患者的鼻咽部,内管111与外管112远离手柄4的一侧均有部分为弯曲部,对应的,外管112朝向手柄4的一侧还设置有调节器9,调节器9用于调整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可通过调节器9对弯曲部的弯曲角度进行调整,更加方便地找到患处,并对患处进行诊疗。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调节器9包括拉紧线91及与拉紧线91相连的调节手柄92,其中,拉紧线91设置在内管111与外管112之间,而调节手柄92用于调整拉紧线91的长度,进而调整弯曲部的弯曲角度。进一步的,内管111远离手柄4的一侧开设有第一穿孔,并在靠近手柄4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穿孔,拉紧线91的一端固定在内管111远离手柄4的一侧,另一端则依次穿过第一穿孔、第二穿孔连接到调节手柄92上,因而当医护人员需要对弯曲部的弯曲角度进行调整时,通过操作调节手柄92即可增加或缩短拉紧线91的长度,进而即可对弯曲部的弯曲角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调节手柄92包括:转动轴921及转臂922,其中,转动轴921可转动地设置在手柄4上,而转臂922与转动轴921相连,且转臂922用于带动转动轴921进行转动,当转臂922带动转动轴921转动时,可带动拉紧线91拉紧或放松,进而带动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增大或减小。

实际使用过程中,光源3可以为发光二极管,且为了更好地对患者的咽喉部进行拍摄,光源3及摄像头2均可设置有多个,插入管1可采用医用塑料制成,且显示部5与手柄4之间可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如在手柄4上设置一放置槽,使用时,将显示部5固定在放置槽内,而当检查完成后,医护人员可将显示部5取下,显示部5可采用智能移动终端,且显示部5还可与鼻咽镜的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或通讯,只要能够实现主控模块与显示部5之间的信息交换即可。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隔开件6将插入患者鼻腔内的插入管1分为第一容置区与第二容置区两部分,并分别在第一容置区与第二容置区内对应设置第一内管7、第二内管8。因此,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遵循如下步骤操作:首先,通过鼻咽镜的开关打开光源3及摄像头2,然后将插入管1通过患者的鼻腔插入至患者的鼻咽部,在插入管1插入至合适位置处后,将吸液装置通过第一内管7伸入至患者的鼻咽部,将患者鼻咽部的血水等污物吸除,医护人员通过显示部5观察到摄像头2拍摄的清晰的图像,然后,通过转动转臂922,调整拉紧线91的长度进而调整插入管1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并在调整至发现病灶时,停止转动,医护人员将去除病灶的器械通过第二内管8伸入至患者的鼻咽处,对病灶部位进行处理;或者,在对患者鼻咽处的患处进行上药时,可将送药装置通过第二内管8送入至鼻咽处,并在送药前通过位于第一内管7内的吸液装置对患者鼻咽处的污物进行吸除,因而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加快康复。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鼻咽镜在对患者进行鼻咽镜诊疗时,只需要从患者的鼻腔内插入一次插入管1即可,有效减小了对患者鼻腔的伤害,且医护人员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均可同时通过吸液器对患者鼻咽处的污物进行吸除,避免遮挡摄像头2,有效提高寻找于治疗病灶部位的准确度,进而可有效避免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同时,还可有效减少鼻咽处污物的影响,因此也可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实施方式二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当医护人员通过握持手持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由于医护人员诊疗时间较长时,手心会出汗,使得医护人员的手部与鼻咽镜的手持部之间会产生相对滑动,导致鼻咽镜会发生错位,极易伤害到患者的鼻咽部。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鼻咽镜,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手柄4包括握持部41及与握持部41相连的连接部42,其中,握持部41上设置有防滑凹槽411,并用于供医护人员进行握持,而连接部42用于与插入管1相连,由于插入管1为柔性件,因此连接件与插入管1相连的一侧可设置为柔性侧,因而使得柔性件可通过与柔性侧之间的连接,提高插入管1与手柄4握持部4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基本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