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康复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5516发布日期:2020-05-06 23:23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康复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康复护理床。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于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患者经常会伴随肢体或者是颈肩腰部位的麻木现象,导致身体协调性差,移动不便。特别是患者从手术床移动至康复护理床后,患者因自身行动不便难以配合医务人员移动,医务工作者需通过人工拖拽搬运的方式才能将患者移动至床体的最佳位置,这增大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且具有对术后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康复护理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患者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康复护理床,包括:行走部;支撑部,支撑部与行走部可拆卸地相连接;驱动部,驱动部与支撑部相连接;移动部,驱动部与移动部驱动连接,移动部可活动地与支撑部相连接,移动部具有承载患者的床面,通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部与行走部可拆卸地相连接,以便于根据患者需要可将支持部直接抬入救护车便于患者转移,驱动部可带动床面相对支撑部移动,以使患者移动至预设位置,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进一步地,移动部包括:转辊,转辊为多个,多个转辊沿支撑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转辊均与支撑部可转动地相连接,多个转辊中的至少一个与驱动部驱动连接;床体,床体与多个转辊配合连接,床体具有床面,驱动部驱动至少一个转辊以带动床体移动,以使床面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转辊可对床体起到支撑作用,而通过驱动至少一个转辊可带动床体移动,以使患者移动至预设位置,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进一步地,多个转辊包括:第一转辊,第一转辊的两端与支撑部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一转辊与驱动部驱动连接,第一转辊与床体配合连接;第二转辊,第二转辊的两端与支撑部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二转辊与第一转辊间隔地设置,第二转辊的外周面与床体配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辊,第一转辊带动床体移动,而第二转辊起到辅助支撑床体的作用,这样设置提高了床体移动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床体的朝向转辊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齿部,第一转辊包括:转辊本体,转辊本体的两端与支撑部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二齿部,第二齿部设置于转辊本体的外周面上,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传动配合连接;从动轮,从动轮设置于转辊本体的一端,从动轮与驱动部传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转辊的从动轮与驱动部相连接,第一转辊的第二齿部与第一齿部啮合连接,这样设置提高了床体移动的精确度。

进一步地,第二转辊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三齿部,第三齿部与第一齿部传动配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利用第二转辊的第三齿部与床体的第一齿部啮合连接,以提高床体与第二转辊本体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整体的传动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转辊可转动地位于支撑部的一端,第二转辊为多个,多个第二转辊沿支撑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辊可转动地位于支撑部的一端可提高第一转辊与床体的驱动稳定性。

进一步地,床体为柔性体,床体为环形,第一转辊和第二转辊均穿设于床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利用床体的环形围绕第一转辊和第二转辊转动,以带动患者移动。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安装基体,安装基体与行走部可拆卸地相连接;第一支撑体,第一支撑体与安装基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体,第二支撑体与第一支撑体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二支撑体具有供患者平躺的第一位置,以及具有供患者倚靠的第二位置;气缸,气缸的缸体与安装基体相连接,气缸的输出轴与第二支撑体相连接,气缸可驱动第二支撑体相对第一支撑体转动,以使第二支撑体相连接的部分床体的床面与第一支撑体相连接的部分床体的床面的角度变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可活动地相连接,以便于患者倚靠,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并通过移动床体可调节患者的倚靠位置。

进一步地,康复护理床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与驱动部和气缸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控制不控制患者的移动距离以及倚靠角度。

进一步地,康复护理床,还包括:挡板,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支撑部的四周,挡板具有高于支撑部的工作位置,以及低于支撑部的隐藏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挡板在隐藏位置时,移动床体使患者能够从床体在医务工作者的配合下转移到床下。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行走部上设置支撑部,在支撑部上设置移动部,利用驱动部驱动移动部,患者可置于移动部的床面上,以使患者根据需要移动至预设位置,这样设置减少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患者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康复护理床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康复护理床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康复护理床的移动部和支撑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康复护理床的第一转辊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康复护理床的第二转辊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康复护理床的床体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行走部;

20、支撑部;21、安装基体;22、第一支撑体;23、第二支撑体

30、驱动部;

40、移动部;41、床体;411、第一齿部;42、第一转辊;421、转辊本体;422、第二齿部;423、从动轮;43、第二转辊;431、第三齿部;

5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康复护理床。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康复护理床,包括行走部10、支撑部20、驱动部30、移动部40,支撑部20与行走部10可拆卸地相连接,驱动部30与支撑部20相连接,驱动部30与移动部40驱动连接,移动部40可活动地与支撑部20相连接,移动部40具有承载患者的床面,通过驱动部30可带动床面相对支撑部20移动,以使患者移动至预设位置。通过在行走部上设置支撑部,在支撑部上设置移动部,利用驱动部驱动移动部,患者可置于移动部的床面上,以使患者根据需要通过移动部移动至预设位置,这样设置减少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患者的住院体验。

如图3所示,移动部40包括转辊和床体41,转辊为多个,多个转辊沿支撑部20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转辊均与支撑部20可转动地相连接,多个转辊中的至少一个与驱动部30驱动连接;床体41与多个转辊配合连接,床体41具有床面,驱动部30驱动至少一个转辊以带动床体41移动,以使床面移动。通过驱动部30驱动转辊转动,转辊带动床体41沿支撑部20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患者能过床体41移动,移动至便于医务人员护理的合适位置,以及移动至患者的最舒适位置,这样设置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其中,驱动部可以为驱动电机。

如图3至图5所示,多个转辊包括:第一转辊42和第二转辊43,第一转辊42的两端与支撑部20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一转辊42与驱动部30驱动连接,第一转辊42与床体41配合连接,第二转辊43的两端与支撑部20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二转辊43与第一转辊42间隔地设置,第二转辊43的外周面与床体41配合连接。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辊42转动,第一转辊42转动带动床体41移动,床体41带动第二转辊43从动,其中,第二转辊43起到支撑和从动作用。这样设置提高了护理床运动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床体41的朝向转辊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齿部411,第一转辊42包括转辊本体421、第二齿部422和从动轮423,转辊本体421的两端与支撑部20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二齿部422设置于转辊本体421的外周面上,第一齿部411与第二齿部422传动配合连接,从动轮423设置于转辊本体421的一端,从动轮423与驱动部30传动连接。其中,驱动部30具有驱动轮,驱动轮与从动轮423链条传动连接或带传动连接,第一转辊42的第二齿部422为齿轮结构,床体41的一侧为第一齿部411,第一齿部411沿床体4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齿部411与第二齿部422啮合连接,这样设置可提高床体41移动的精度,以使患者可精确地移动至预设理想位置。

如图5所示,第二转辊4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三齿部431,第三齿部431与第一齿部411传动配合连接。这样设置便于提高系统传动的稳定性,当然,第二转辊43的外周面也可以为光滑面。

如图3所示,第一转辊42可转动地位于支撑部20的一端,第二转辊43为多个,多个第二转辊43沿支撑部20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优选地,第一转辊42可转动地位于支撑部20的靠近患者脚部的一端,这样设置便于通过端部设置第一转辊42,以使第一转辊42的外周面与床体充分接触,提高了驱动部与床体41之间的传动效率。

如图6所示,床体41为柔性体,床体41为环形,第一转辊42和第二转辊43均穿设于床体41内。床体41可以为橡胶体、海绵体、塑胶,这样设置便于第一转辊42和第二转辊43利用床体41的柔性,以使患者能够在护理床的有效范围内,大范围调整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部20包括:安装基体21、第一支撑体22、第二支撑体23和气缸,安装基体21与行走部10可拆卸地相连接,第一支撑体22与安装基体2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体23与第一支撑体22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二支撑体23具有供患者平躺的第一位置,以及具有供患者倚靠的第二位置,气缸的缸体与安装基体21相连接,气缸的输出轴与第二支撑体23相连接,气缸可驱动第二支撑体23相对第一支撑体22转动,以使第二支撑体23相连接的部分床体41的床面与第一支撑体22相连接的部分床体41的床面的角度变化。通过气缸将第二支撑体23抬升或下降,以使患者根据需要将上半身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而现有的护理床调整为合适的位置后会再通过人工调整患者,通过床体41的移动以消除患者上半身抬起后坐姿的不适,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康复护理床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与驱动部30和气缸电连接。控制部可通过驱动部30调整患者在床体41上的位置,控制部还可通过气缸调整第一支撑体22和第二支撑体23之间的相对角度,以调整人的坐姿。

如图1和图2所示,康复护理床,还包括挡板50,挡板50可活动地设置于支撑部20的四周,挡板50具有高于支撑部20的工作位置,以及低于支撑部20的隐藏位置。通过隐藏挡板50,可利用床体41的移动,直至将患者的脚部逐渐引导至床体外的站立面,再逐步将患者通过医务工作者扶起,降低了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强度。

工作原理:驱动部30与第一转辊42的从动轮423传动连接,从动轮423带动转辊本体421转动,以带动第二齿部422转动,以使床体41的第一齿部通过啮合运动,从而使床体带动患者移动,其中,床体设置于第一支撑体22和第二支撑体23上,第一支撑体22和第二支撑体23通过铰接连接,通过气缸驱动第二支撑体23使其抬高或降低。

使用方法:通过控制部控制驱动部启动,根据用户需要将患者放置在床体上,以使其沿床体的长度方向调整位置,当患者需要坐立时,通过控制部控制第二支撑体升起,此时再通过驱动部驱动床体移动,调整患者的坐姿,另外,在用户需要从床体转移到床下时,可通过控制部控制床体围绕第一转辊和第二转辊转动,同时将挡板折叠,通过医务工作者配合使患者的足部逐渐被床体移送到床下,再进而将患者扶起站立。

本实用新型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