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5843发布日期:2020-07-04 01:19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器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呼吸器。



背景技术:

在进行急救时,及时有效的供养是急救病人的最重要措施,目前在临床上主要是使用人工呼吸的方式,人工呼吸供氧时,一般采用嘴对嘴直接接触供氧,该种供氧方式存在以下问题,救护人员与急救病人之间嘴对嘴供养过程中,救护人员口中的唾液易进入至病人嘴中,病人如患有疾病也容易传染给救护人员,对双方的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呼吸器,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急救人工供氧,也可以用于氧气瓶供氧;安全卫生,可以有效避免供氧急救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提出的方案如下:

一种呼吸器,包括氧气罩、进氧管、卡接环、弹力卡件、输氧管、输氧筒、气体过滤器和弯曲接氧管,所述进氧管的一端与氧气罩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氧管的另一端密封滑动配合在输氧管一端的内侧;所述进氧管上固定连接卡接环;所述弹力卡件的一端固定在输氧管上,弹力卡件的另一端卡接连接在卡接环上;所述输氧管的另一端与输氧筒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气体过滤器连接在输氧筒内;所述输氧筒的筒面上设有接管口,接管口的内侧固定连接弯曲接氧管的一端。

所述卡接环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卡接槽。

所述弹力卡件包括固定柱、固定环、矩形导杆、l形卡接板和压缩弹簧;所述固定柱设有两个,两个固定柱的内外两端分别与输氧管和固定环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导杆设有两根,两根矩形导杆的内外两端分别与输氧管和固定环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l形卡接板的一端滑动配合在矩形导杆上,l形卡接板的另一端卡接连接在卡接槽内;套设在矩形导杆上的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l形卡接板和固定环的内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输氧筒包括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的筒体和筒盖;所述筒体与输氧管固定连接并连通。

所述气体过滤器包括过滤网、滤网架、丝杠和转块;所述丝杠的两端分别与滤网架和转块固定连接;所述滤网架上固定连接过滤网;所述丝杠的中部通过螺纹连接在筒盖上;所述滤网架滑动配合在筒体的内侧面上。

所述输氧管上设有单向阀。

所述氧气罩的两端分别与弹力绳的两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急救人工供氧,也可以用于氧气瓶供氧;用于急救人工供氧时可以通过过滤网对救护人员送入至氧气罩内部的气体进行适当过滤,过滤异味的同时可阻挡救护人员的唾液进入至病人口中,防止交叉感染;通过氧气瓶供氧时,可以控制过滤网运动至接管口的外端,防止过滤网影响输氧效率;且本实用新型内部的进氧管和输氧管之间通过卡接环和弹力卡件卡接连接,便于拆卸更换氧气罩和进氧管,也可以更换为与病人面部更适配的氧气罩,提高供氧效果,也便于其他部件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力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氧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体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氧气罩1;进氧管2;卡接环3;卡接槽301;弹力卡件4;固定柱401;固定环402;矩形导杆403;l形卡接板404;压缩弹簧405;输氧管5;输氧筒6;筒体601;筒盖602;气体过滤器7;过滤网701;滤网架702;丝杠703;转块704;弯曲接氧管8;弹力绳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7所示,一种呼吸器,包括氧气罩1、进氧管2、卡接环3、弹力卡件4、输氧管5、输氧筒6、气体过滤器7和弯曲接氧管8,所述进氧管2的一端与氧气罩1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氧管2的另一端密封滑动配合在输氧管5一端的内侧;所述进氧管2上固定连接卡接环3;所述弹力卡件4的一端固定在输氧管5上,弹力卡件4的另一端卡接连接在卡接环3上;所述输氧管5的另一端与输氧筒6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气体过滤器7连接在输氧筒6内;所述输氧筒6的筒面上设有接管口,接管口的内侧固定连接弯曲接氧管8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器,可用于急救人工供氧,也可以用于心血管内科的氧气瓶供氧;人工供氧时,将弯曲接氧管8与一次性呼气嘴连接并连通,将气体过滤器7内部的过滤网701调节至靠近输氧管5的一侧,使得过滤网701可以对由输氧筒6输送至输氧管5的气体进行过滤,救护人员的嘴部通过一次性呼气嘴向弯曲接氧管8内呼气,气体通过弯曲接氧管8进入至输氧筒6内,经气体过滤器7过滤后进入至输氧管5、进氧管2和氧气罩1内,将氧气输送给佩戴氧气罩1的病人;通过过滤网701对救护人员送入至氧气罩1内部的气体进行适当过滤,过滤异味的同时可阻挡救护人员的唾液进入至病人口中,防止交叉感染;通过氧气瓶供氧时,将弯曲接氧管8与氧气瓶连接并连通,可以控制过滤网701运动至输氧筒6内部的外端,防止过滤网701影响输氧效率;本实用新型内部的进氧管2和输氧管5之间通过卡接环3和弹力卡件4卡接连接,便于拆卸更换氧气罩1和进氧管2,也可以更换为与病人面部更适配的氧气罩1,提高供氧效果和安全性,也便于其他部件循环利用。

实施例二:

如图1-7所示,所述卡接环3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卡接槽301。

所述弹力卡件4包括固定柱401、固定环402、矩形导杆403、l形卡接板404和压缩弹簧405;所述固定柱401设有两个,两个固定柱401的内外两端分别与输氧管5和固定环40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导杆403设有两根,两根矩形导杆403的内外两端分别与输氧管5和固定环40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l形卡接板404的一端滑动配合在矩形导杆403上,l形卡接板404的另一端卡接连接在卡接槽301内;套设在矩形导杆403上的压缩弹簧405的两端分别与l形卡接板404和固定环40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在进氧管2和输氧管5连接并连通的常规状态下,两个l形卡接板404卡接在两个卡接槽301内,需要将进氧管2和输氧管5拆卸时,向外侧拨动两个l形卡接板404,两个l形卡接板404脱离两个卡接槽301并对两个压缩弹簧405进行压缩,可以将进氧管2和输氧管5分离,矩形导杆403用于对l形卡接板404进行导向限位,保证l形卡接板404插入至两个卡接槽301或从两个卡接槽301抽出,并保证其插入至卡接槽301时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

如图1-7所示,所述输氧筒6包括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的筒体601和筒盖602;所述筒体601与输氧管5固定连接并连通。筒体601和筒盖602可以拆卸,便于对其内部清洗,并清理气体过滤器7过滤出的过滤物。

实施例四:

如图1-7所示,所述气体过滤器7包括过滤网701、滤网架702、丝杠703和转块704;所述丝杠703的两端分别与滤网架702和转块704固定连接;所述滤网架702上固定连接过滤网701;所述丝杠703的中部通过螺纹连接在筒盖602上;所述滤网架702滑动配合在筒体601的内侧面上。所述气体过滤器7内部的过滤网701采用纤维棉过滤网或活性炭吸附过滤网均可,过滤网701采用胶黏剂粘贴在滤网架702上,用于人工呼吸时对救护人员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滤,还可以采用可以吸附二氧化碳的材料制成,例如沸石,便于提高气体纯净度;可以通过转动转块704带动丝杠703转动,丝杠703转动时丝杠703与筒盖602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进而调节滤网架702和过滤网701的位置,进而选择是否通过过滤网701对进入至筒体601的气体进行过滤,便于在不同情况下使用。

实施例五:

如图1-7所示,所述输氧管5上设有单向阀。单向阀采用市场上购置的即可,使得气体可以从输氧管5进入至进氧管2内,而无法从进氧管2进入至输氧管5,防止患者呼出的气体进入至输氧管5。

实施例六:

如图1-7所示,所述氧气罩1的两端分别与弹力绳9的两端固定连接。弹力绳9的设置,便于氧气罩1与患者头部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器,可用于急救人工供氧,也可以用于氧气瓶供氧;人工供氧时,将弯曲接氧管8与一次性呼气嘴连接并连通,将气体过滤器7内部的过滤网701调节至靠近输氧管5的一侧,使得过滤网701可以对由输氧筒6输送至输氧管5的气体进行过滤,救护人员的嘴部通过一次性呼气嘴向弯曲接氧管8内呼气,气体通过弯曲接氧管8进入至输氧筒6内,经气体过滤器7过滤后进入至输氧管5、进氧管2和氧气罩1内,将氧气输送给佩戴氧气罩1的病人;通过过滤网701对救护人员送入至氧气罩1内部的气体进行适当过滤,过滤异味的同时可阻挡救护人员的唾液进入至病人口中,防止交叉感染;通过氧气瓶供氧时,将弯曲接氧管8与氧气瓶连接并连通,可以控制过滤网701运动至输氧筒6内部的外端,防止过滤网701影响输氧效率;本实用新型内部的进氧管2和输氧管5之间通过卡接环3和弹力卡件4卡接连接,便于拆卸更换氧气罩1和进氧管2,也可以更换为与病人面部更适配的氧气罩1,提高供氧效果和安全性,也便于其他部件循环利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