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平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4950发布日期:2020-06-09 20:22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医用平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平车装置。



背景技术:

医用平车是医疗部门常用的转移病患专用设备,主要是运送病危、骨折、昏迷、术后、瘫痪等不能起床的病患入院、出院、做各种特殊检查、治疗、手术等。随着临床医疗需要,医用平车的结构已由具有固定床面和脚轮的框架车体,逐渐发展为更加人性化、尽量减轻病患痛苦而且更便于移动的设备,现在的医用平车设有便于移动或转向的脚轮、避免病患滑落的承载件以及可拆卸的担架式床面等,受到医务人员和病患的欢迎。但是大多数医用平车的不足之处在转移病患时,需要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可能对病患造成二次伤害,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平车装置,主要目的是便于移动重伤员,不对病患造成二次伤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平车装置,该装置包括:车架和转移部;所述转移部包括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位于所述车架的上方,所述第一平板的下侧面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用于使所述第一平板水平转动,所述第一平板的上侧面设有滑轨,所述第二平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滑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板和所述车架之间设有轴承,所述车架连接于所述轴承的外圈,所述第一平板连接于所述轴承的内圈。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板和所述车架之间设有固定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平板的转动。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为固定销,所述第一平板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车架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互对应,所述固定销分别可拆卸嵌套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均布于第一圆周,所述第二通孔均布于第二圆周,所述第一圆周的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周的圆心均位于所述轴承的中轴线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平板的下侧面设有滚轮,所述滚轮滚动连接于所述滑轨,所述滑轨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挡板,用于将所述滚轮限制于所述滑轨内。

可选的,所述滑轨的两端侧分别设有固定部,用于使所述滑轨的端部稳定对接于另一所述滑轨的端部。

可选的,所述车架的下方设有车轮,用于使所述车架方便移动。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在现有技术中,医护人员在救治重伤员时,将重伤员放置于担架上,在此之后,最好不再拖动伤员的身体,以免对重伤员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且在不同床之间移动担架时,也应该尽可能使担架保持水平移动。但是被抬担架的水平与否,人们一般很难把握,难免有误差,难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所述第二平板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担架,但是,不同于担架的是,在不同床之间移动伤员时,只要在不同床上按照相同规格标准设置滑轨,同时对接不同床上的滑轨端部,就可以推动所述第二平板从所述第一平板上的滑轨到达另一滑轨。在上述推动过程中,第二平板的水平与否,不再受人力控制,避免了人为误差。而且在对接不同床上的滑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平板可以相对于所述车架转动,不需要转动车架,就可以对接滑轨,提高了本装置适应救护现场的性能。所以,相对于担架,本装置进一步了避免伤员受到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平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部分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平车装置的滑轨间的一种对接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车架1、第一平板2、第二平板3、伸缩杆4、挡板5、轴承6、固定件7、第一通孔8、第二通孔9、滚轮10、限位杆11、卡槽12、卡杆13、车轮14、滑轨15。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平车装置,其包括:车架1和转移部;转移部包括第一平板2和第二平板3,第一平板2位于车架1的上方,第一平板2的下侧面转动连接于车架1,用于使第一平板2水平转动,第一平板2的上侧面设有滑轨15,第二平板3滑动连接于滑轨15。

医用平车装置工作过程如下:

在现有技术中,医护人员在救治重伤员时,将重伤员放置于担架上,在此之后,最好不再拖动伤员的身体,以免对重伤员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且在不同床之间移动担架时,也应该尽可能使担架保持水平移动。但是被抬担架的水平与否,人们一般很难把握,难免有误差,难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第二平板3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担架,但是,不同于担架的是,在不同床之间移动伤员时,只要在不同床上按照相同规格标准设置滑轨15,同时对接不同床上的滑轨15端部,而且在对接不同床上的滑轨15的过程中,第二平板3可以相对于车架1转动,不需要转动车架1,就可以对接滑轨15,提高了本装置适应复杂或者狭小救护现场的能力。然后,就可以推动第二平板3,并使其从第一平板2上的滑轨15到达另一滑轨15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在上述推动过程中,第二平板3的水平与否,不再受人力控制,避免了人为误差。所以,相对于担架,本装置进一步了避免伤员受到二次伤害。

如图1所示,具体的,车架1的下部可以设置伸缩杆4,通过控制伸缩杆4的长度来控制第一平板2的高度,以便使本装置中的滑轨15对接不同高度的床上的滑轨15,以便进一步提高本装置适应环境的能力。

如图2所示,具体的,滑轨15的两端下侧转动连接有挡板5,在不需对接滑轨15时,转动挡板5,使挡板5挡于滑轨15的两端,防止第二平板3脱离滑轨15,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具体的,第一平板2的边缘设有第一卡接部,车架1的上端边缘设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和第一卡接部可以相互配合,卡接固定第一平板2和车架1的位置关系,防止第一平板2的转动不受人为控制。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板2和车架1之间设有轴承6,车架1连接于轴承6的外圈,第一平板2连接于轴承6的内圈。

具体的,车架1焊接于轴承6的外圈的下端,第一平板2焊接于轴承6的内圈的上端。轴承6在市面上比较常见,方便购买,容易更换。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板2和车架1之间设有固定件7,用于限制第一平板2的转动。

具体的,固定件7的使用,稳定了第一平板2和车架1的位置关系,避免人们移动车架1时,第一平板2的意外转动,造成医疗事故。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件7为固定销,第一平板2设有第一通孔8,车架1设有第二通孔9,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相互对应,固定销分别可拆卸嵌套于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

具体的,需要在不同支架或者不同床之间转移第二平板3时,可以将固定销自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拔出,再对接不同滑轨15。所以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决定固定销的插拔。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的数量均为多个,第一通孔8均布于第一圆周,第二通孔9均布于第二圆周,第一圆周的圆心和第二圆周的圆心均位于轴承6的中轴线上。

具体的,第一通孔8的数量和第二通孔9的数量可以设置为相同,在对接完滑轨15后,可以将固定销再次插入相邻的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以适应只允许转动第一平板2而不能移动车架1的复杂、狭小救护现场情况,同时固定销再次稳定了第一平板2和车架1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保证第二平板3在滑轨15上稳定滑动。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平板3的下侧面设有滚轮10,滚轮10滚动连接于滑轨15,滑轨15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挡板5,用于将滚轮10限制于滑轨15内。

相对于上一实施方式,滚轮10在滑轨15内滚动,使第二平板3在不同滑轨15间移动时,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摩擦系数减小。

如图3所示,具体的,滑轨1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限位杆11的两端,挡板5滑动于限位杆11和滑轨15的端面之间,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将挡板5拉出限位杆11和滑轨15端面之间的空间。当对接不同滑轨15时,拉出挡板5;当不对接滑轨15时,将挡板5置于限位杆11和滑轨15端面之间。

如图4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滑轨15的两端侧分别设有固定部,用于使滑轨15的端部稳定对接于另一滑轨15的端部。

如图4所示,具体的,滑轨15的一端侧设有卡槽12,另一端侧转动连接有卡杆13,卡槽12和卡杆13构成固定部。在需要对接不同的两个滑轨15时,其中一个滑轨15的卡槽端对接另一个滑轨15的卡杆端,转动卡杆13,使卡杆13落于卡槽12内,使两个滑轨15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使第二平板3沿直线滑动,避免第二平板3发生不必要的振动,以免对伤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车架1的下方设有车轮14,用于使车架1方便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架1的四角均设有车轮14,便于人们根据需要,移动车架1至所需位置。

具体的,该车轮14为万向轮,保证车架1的随意转向,以适应滑轨15的对接方向等需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