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结构、连接组件及心电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动态心电记录仪包括心电仪主机和心电导联线,记录仪可以对被监测者进行持续不间断的心电功能监测,病人可随身携带记录仪,心电波形信号可通过心电仪与服务器连接,并能够将心电数据实时上传到医院监护中心,主要用于不易在短时间内察觉确认和诊断心脏病的早期患者的诊断操作,或用于对易引起突发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监测,医院监护中心通过监测异常波形或急救信号后,对患者进行gps定位发现患者位置,进行及时抢救,在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上发挥了确切的功效。
监测人体动态心电信号需要在待监测者身体上安装多个心电电极,一般由插头连接导联排线,导联排线再通过分线件分为多股单条导联线以连接心电电极,但在使用时,单条导联线之间容易相互缠绕,既不利于待监测者的佩戴,同时也会影响监测效果,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结构、连接组件及心电监测装置,用于解决现如今的心电电极在使用时,多股导联线之间容易互相缠绕,既不利于待监测者的佩戴,同时也会影响监测效果,使用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心电电极结构,包括:
接收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用于接收电极信号;以及
导联排线,所述导联排线包括第一导联线和第二导联线,所述第一导联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且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电极接收到的电极信号,所述第二导联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且用于传输所述第二电极接收到的电极信号,所述第一导联线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极上,所述第一导联线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二电极的两侧穿出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导联线并排设置且相互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穿入端和穿出端,所述第一导联线还包括第三段,所述第三段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极上,所述第一段由所述穿入端穿出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二段由所述穿出端穿出所述第二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为y型电极,所述y型电极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穿入端和一个所述穿出端,所述第一电极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导联线至少为两条,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一一对应地连接于至少两条所述第一导联线,至少两条所述第一导联线分别从至少两个所述穿入端穿入所述第二电极并一同从所述穿出端穿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为i型电极,所述i型电极具有一个所述穿入端和一个所述穿出端,所述第一电极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导联线至少为两条,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一一对应地连接于至少两条所述第一导联线,至少两条所述第一导联线一同从所述穿入端穿入所述第二电极并一同从所述穿出端穿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联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联线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且所述第一导联线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接收件还包括第三电极,所述导联排线还包括第三导联线,所述第三导联线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极,所述第一导联线还固定于所述第三电极上,且所述第二导联线固定于所述第三电极上,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二导联线和所述第三导联线并排且连接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极具有第三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三导联线连接于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且所述第一导联线和所述第二导联线均与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包括:
上述任一种电极结构;还包括
连接器,所述第一导联线和所述第二导联线均电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用于连接外部设备。
可选地,本连接组件还包括束线器,所述束线器包括一个第一连接端和若干个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导联线和所述第二段分别从若干个所述第二连接端穿入所述束线器,并一同从所述第一连接端穿出所述束线器,所述束线器用于固定且分隔所述第一导联线和所述第二导联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心电监测装置,包括:
上述任一种连接组件;以及
心电记录仪,所述心电记录仪连接于所述连接器。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心电监测装置,将连接于第一电极的第一导联线固定穿设在第二电极上,并将从第二电极穿出的第二段与第二导联线并排设置,在使用时,可以避免第一导联线与第二导联线相互缠绕,从而保证佩戴舒适度和心电信号的监测效果,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中的连接组件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i型电极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y型电极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中的连接组件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电极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中的连接组件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心电监测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电极结构,其包括接收件1和导联排线2,接收件1信号连接于导联排线2,接收件1接收电极信号并通过导联排线2传输。
进一步的,接收件1包括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分别用于连接不同的电极贴片以接收电极信号。同时导联排线2包括第一导联线201和第二导联线202,第一导联线201和第二导联线202分别连接于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接收电极信号之后分别通过第一导联线201和第二导联线202传输。
第一导联线201固定于第二电极102上,具体的,第一导联线201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三段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三段固定于第二电极102上。
如图2至图3所示,第二电极102包括穿入端1023和穿出端1024,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由穿入端1023和穿出端1024穿出第二电极102,第一段远离第三段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极101,第二段与第二导联线202并排设置且相互贴合,从而避免导联线之间相互缠绕。
第一电极101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一导电连接件1011,第二电极102包括第二外壳和第二导电连接件1025,第一导电连接件1011固定设置在第一外壳内中心的位置,第一导联线201穿入第一外壳之后与第一导电连接件1011信号连接,第一电极101接收电极信号之后通过第一导联线201传输;第二导电连接件1025固定设置在第二外壳内中心的位置,第二导联线202穿入第二外壳之后与第二导电连接件1025信号连接,第二电极102接收电极信号之后通过第二导联线202传输。
第二外壳内设置有第一布线槽,第一布线槽的两端分别与穿入端1023和穿出端1024相对应,且第一布线槽与第二导电连接件1025间隔设置,第三段固定在第一布线槽内,即实现了第一导联线201在第二电极102上的固定,又能够避免第一导联线201与第二导电连接件1025接触而影响第二导电连接件1025接收信号。进一步的,第一导联线201的数目至少为一条,第一电极101的数目至少为一个,且至少一条的第一导联线201一一对应地连接于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01,穿入端1023的数目至少为一个,穿出端1024的数量为一个,至少一条的第一导联线201分别从至少一个穿入端1023穿入第二电极102并固定在第一布线槽内,且至少一条的第一导联线201一同从穿出端1024穿出第二电极102。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02为i型电极1021,穿入端1023的数目为一个,第一导联线201的数目为一条,第一电极101的数目为一个,第一导联线201由穿入端1023穿入第二外壳并固定在第一布线槽内,第一导联线201由穿出端1024穿出第二外壳之后与第二导联线202并排设置且相互贴合。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极102为y型电极1022,且穿入端1023a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穿入端1023a间隔设置,并且两个穿入端1023a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第一导联线201的数目为两条,第一电极101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导联线201一一对应地连接于两个第一电极101;第一布线槽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布线槽分别设置在第二导电连接件1025的相对两侧,两条第一导联线201分别从两个穿入端1023a穿入第二外壳并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一布线槽内,两条第一导联线201一同从穿出端1024穿出第二外壳之后与第二导联线202并排设置且相互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两条第一导联线201和一条第二导联线202一同从第二外壳中并排穿出,并使三条单股导联线粘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可防止三条导联线之间相互缠绕,同时由于两个穿入端1023a的延伸方向具有一定夹角,从而可以避免两个第一导联线201的两个第一段之间相互接触并缠绕,以进一步提高本电极的防缠绕效果。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连接件1011和第二导电连接件1025均为电极按扣,通过电极按扣与电极贴片进行扣合,以接收电极信号。
实施例三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是在二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本实施例中的接收件1还包括第三电极103,导联排线2还包括第三导联线203,第三导联线203连接于第三电极103,第一导联线201还固定于第三电极103上,同时第二导联线202也固定于第三电极103上,并且第一导联线201和第二导联线202一同从第三电极103上穿出且与第三导联线203并排设置且相互贴合。
具体的,第三电极103包括第三外壳和第三导电连接件1031,第三外壳内设置有两个第二布线槽,第一导联线201和第二导联线202穿入第三外壳之后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布线槽内,第三导电连接件1031设置在第三外壳内中心的位置,且两个第二布线槽均与第三导电连接件1031间隔设置,即实现了第一导联线201和第二导联线202在第三电极103上的固定,又能够避免第一导联线201和第二导联线202与第三导电连接件1031接触而影响第三导电连接件1031接收信号。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电连接件1031为电极按扣,通过电极按扣与电极贴片进行扣合,以接收电极信号。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电监测装置,其包括连接组件和心电记录仪5,连接组件信号连接于心电记录仪5,心电记录仪5通过连接组件传输电极结构接收的电极信号。该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电极结构、连接器3和束线器4,连接器3连接于电极结构,电极结构接收的电极信号通过导联排线2传输至连接器3,束线器4固定于电极结构的导联线上。
具体的,束线器4包括一个第一连接端和若干个第二连接端,第一导联线201、第二导联线202和第三导联线203分别从若干个第二连接端穿入并固定于束线器4,通过束线器4将多股导联线并为扁平状的导联排线2,扁平状的导联排线2与人体贴合,从而可以避免导联线之间相互缠绕,使用效果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极结构的数目为三组,其中一组电极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的电极结构相同,另外两组电极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电极结构相同,导联线的总数目为七条,其中,第一导联线201的数目为四条,第二导联线202的数目为三条,七条导联线远离电极的一端并排设置且相互贴合,并固定于束线器4上同时从束线器4穿出。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该电极结构的数目为三组,其中一组电极结构与实施例三中的电极结构相同,另外两组电极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电极结构相同,导联线的总数目为七条,其中,第一导联线201的数目为三条,第二导联线202的数目为三条,第三导联线203的数目为一条,七条导联线远离电极的一端平行且相互连接,并固定于束线器4上同时从束线器4穿出。
实施例六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该电极结构的数目为一组,且该电极结构与实施例三中的电极结构相同,进一步的,接收件1还包括第四电极、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导联排线2还包括分别与第四电极、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一一对应连接的第四导联线、第五导联线和第六导联线,导联线的总数目为七条,其中,第一导联线201的数目为两条,第二导联线202、第三导联线203、第四导联线、第五导联线和第六导联线的数目均为一条,两条第一导联线201均依次穿过且固定于第二电极102、第三电极103、第四电极、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第二导联线202依次穿过且固定于第三电极103、第四电极、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第三导联线203依次穿过且固定于第四电极、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第四导联线依次穿过且固定于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第五导联线固定于第六电极,七条导联线远离电极的一端并排且相互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本心电监测装置的连接组件并不仅限于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所说明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组件可包括任意组电极结构,且连接组件中的每一组电极结构的具体样式可根据需要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进行选择。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组件中多组电极结构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使用时,在人体皮肤上设置有电极贴片,将导电连接件与电极贴片连接,即可实现通过导电连接件接收信号并由扁平状的导联排线2输送至心电记录仪5进行记录,通过将各条导联线固定在相应的电极上以及通过束线器4对导联排线2进行固定,可以避免导联线之间的相互缠绕,从而保证佩戴舒适度和心电信号的监测效果,使用效果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