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0833发布日期:2020-09-04 12:5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冷冻消融针。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冻消融针往往设置了短型和长型两种针杆长度的型号,针杆长度决定了针尖插入人体的深度,若肿瘤位置较浅且进针方向安全无阻碍时,可选择短型针杆的冷冻消融针插入肿瘤进行冷冻消融治疗,若肿瘤位置较深(例如病人肥胖导致)或较浅一侧无法进针需从较深一侧进针时,可选择长型针杆的冷冻消融针。

冷冻消融手术中,当针杆插入人体后,最安全的状态是针杆完全插入人体,但不论选择长型或短型的的冷冻消融针,总有一段针杆外露于人体,当外露与人体的针杆长度较长时,由于冷冻消融针的自身重力或其他拉扯力的作用,针杆会发生弯曲,弯曲可能导致真空绝热管处的冷量外泄,还会对人体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拉扯,严重时,可能撕裂组织,还有可能导致针杆折断。针杆外露的越长,相对人体的力矩越大,危险系数越高。

可见,现有相关技术中,针杆长度固定的冷冻消融针难以满足多样的治疗需求,且易于在手术过程中形成裸露在外的针杆部分,从而导致针杆弯曲或对人体造成损伤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冷冻消融针,以解决针杆长度固定的冷冻消融针难以满足多样的治疗需求,且易于在手术过程中形成裸露在外的针杆部分,从而导致针杆弯曲或对人体造成损伤危险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冷冻消融针,包括:针杆、前段绝热管与后段绝热管;所述前段绝热管自所述针杆的后端插入所述针杆,所述前段绝热管自所述后段绝热管的前端接入所述后段绝热管内;

所述针杆能够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沿所述后段绝热管的轴向移动,以调整所述后段绝热管前端与所述针杆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所述前段绝热管能够随所述针杆同步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沿所述后段绝热管的轴向移动,以使得所述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靶向区的长度保持不变;

其中,所述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有效针杆段的长度是随所述后段绝热管前端与所述针杆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变化的。

可选的,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针杆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沿所述后段绝热管的轴向移动的针杆调节结构,所述针杆调节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针杆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包括手柄;

所述针杆自所述手柄的前端插入所述手柄,所述后段绝热管设于所述手柄内,且与所述手柄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有效针杆段的长度为所述手柄的前端与所述针杆前端之间的轴向的距离;所述手柄的管壁沿所述轴向开设有针杆调节槽,所述针杆调节结构穿过所述针杆调节槽,并能够沿所述针杆调节槽移动。

可选的,所述针杆调节结构包括固定连接所述针杆的针杆滑块与连接于所述针杆滑块部的针杆靶向区拨杆,所述针杆靶向区拨杆处于所述针杆调节槽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包括进气结构,所述进气结构包括第一进气管与呈弹簧状的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的前端延伸至所述针杆,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位置与所述针杆相对固定,所述第一进气管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前端,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后端直接或间接连接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固定,所述第二进气管沿所述轴向能够被压缩与拉伸。

可选的,所述进气结构还包括翅片管与芯轴,所述翅片管缠绕于所述芯轴,所述翅片管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后端,所述翅片管的后端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进气通道,所述芯轴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的位置固定。

可选的,所述有效针杆段的长度为最小值时,所述第二进气管处于未被拉伸的自然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二进气管的材料为以下任意之一:不锈钢、弹簧钢与记忆金属材料。

可选的,所述进气结构还包括芯轴,所述第二进气管缠绕于所述芯轴,所述芯轴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的位置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二进气管表面设有换热翅片。

可选的,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包括位于所述针杆后端的针杆密封组件,所述针杆密封组件用于密封所述针杆内壁与所述前段绝热管外壁之间的间隙。

可选的,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其还包括位于所述后段绝热管前端的后绝热管密封组件;所述后段绝热密封组件用于密封所述后段绝热管的内壁内侧的间隙。

可选的,所述前段绝热管包括前段内管与前段外管,所述前段内管与所述前段外管之间形成有前段真空夹层,所述前段内管的前端与所述前段外管的前端连接,所述前段内管的后端与所述前段外管的后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前段内管的后端与所述前段外管的后端通过绝热管垫圈连接,所述绝热管垫圈的后端具有锥形内孔。

可选的,所述前段绝热管沿轴向分别具有第一管段、连接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后端连接所述连接管段的前端,所述连接管段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前端,所述第二管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内径,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

可选的,所述后段绝热管包括后段内管与后段外管,所述后段内管与所述后段外管之间形成有后段真空夹层,所述后段内管的前端与所述后段外管的前端连接,所述后段内管的后端与所述后段外管的后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中,由于所述后段绝热管前端与所述针杆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是可调的,且所述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有效针杆段的长度是随该轴向距离变化的,其可使得可调节冷冻消融针中能够用于进针的有效针杆段的长度是可变化的,进而,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自由变化该长度,从而满足多样的治疗需求。故而,本实用新型可避免医生选择可调节冷冻消融针型号而带来的不变,也可充分适应不同的进针深度,便于使得外露在外的针杆部分的长度尽量短,避免针杆弯曲,以及对人体组织造成撕扯等损伤危险。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随着有效针杆段的长度变化,靶向区的长度可以是不变化的,避免了靶向区长度随有效针杆段的变化而同步变化,对应的,本实用新型所形成的冰球尺寸可以是确定的,进而,可满足不同进针深度下尺寸相近肿瘤的治疗需求,从而便于同时兼顾进针深浅与肿瘤大小,也可在对肿瘤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保障靶向区不会发生变化,避免因治疗过程中靶向区的变化而造成的损伤隐患。

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前段绝热管与后段绝热管,可实现一个长度可变的绝热区,在该绝热区中,可保障绝热区的后端始终处于所需的位置,进而使得保障绝热区能始终覆盖所需绝热的位置,而不会因绝热管的移动而难以保持覆盖。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方案中既实现调节,又可使得针杆与第一进气管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通过针杆与第一进气管位置的相对固定,可避第一进气管前端与针尖的距离过大,进而可避免因此而使得冰球无法完全覆盖住针尖,防止对脏器、血管的穿刺风险。同时,还可防止针杆被高压气体射出,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1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原理示意图三;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针杆与针杆调节结构的端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一种调整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另一种调整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部分截面示意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部分截面示意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段绝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段绝热管;

101-前段外管;

102-前段内管;

103-绝热管垫圈;

104-第一管段;

105-第二管段;

106-连接管段;

2-后段绝热管;

201-后段外管;

202-后段内管;

3-针杆;

301-针尖;

4-有效针杆段;

5-靶向区;

6-绝热区;

7-进气结构;

701-第一进气管;

702-第二进气管;

703-进气通道;

704-翅片管;

705-芯轴;

706-节流孔;

8-回气结构;

9-后绝热管密封组件;

901-后绝热管密封圈;

902-后绝热管前挡圈;

903-后绝热管后挡圈;

10-针杆调节结构;

1001-针杆滑块;

1002-针杆拨杆;

1003-靶向区调节槽;

1004-前限位部;

1005-后限位部;

11-手柄;

1101-针杆调节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原理示意图一;图1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原理示意图二;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原理示意图三。

请参考图1a与图1b,可调节冷冻消融针,包括:针杆3、前段绝热管1与后段绝热管2;所述前段绝热管1自所述针杆3的后端插入所述针杆3内,所述前段绝热管1还自所述后段绝热管2的前端接入所述后段绝热管2内。装配后,所述针杆3、所述前段绝热管1与所述后段绝热管2的轴向为相同的轴向。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前段绝热管1、后段绝热管2与针杆3三者之间的位置、装配关系,基于该关系,任意的形状的变化,以及任意结构的增加均不脱离本实施例的描述。

其中,本实施例通过前段绝热管与后段绝热管,可实现一个长度可变的绝热区,在该绝热区中,可保障绝热区的后端始终处于所需的位置,进而使得保障绝热区能始终覆盖所需绝热的位置,而不会因绝热管的移动而难以保持覆盖,例如可使得进气结构的至少部分结构(进一步例如第二进气管)可始终处于绝热区内。也就是说,只有在需要变化绝热区长度,从而兼顾绝热的覆盖范围与靶向区长度的情况下,才需要产生前后两段绝热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针杆3能够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2沿所述后段绝热管2的轴向移动,以调整所述后段绝热管2前端与所述针杆3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该轴向距离的长度可被表征如图1a与图1b所示的l1与

l1+δx1。同时,该轴向距离可被表征为轴向第一距离。

其中,因前段绝热管1接入后段绝热管2,其可形成绝热区6,其长度可被表征如图1a与图1b所示的l4。

所述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可以是随所述后段绝热管前端与所述针杆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变化的。

其中,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可理解为针杆3的裸露在外的用于进针的管段部分的长度,即手术的可插入段。

一种举例中,其可以等于轴向第一距离,同时,图1a、图1b与图2均利用该轴向第一距离来表征有效针杆段4,另一举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后段绝热管2的前端一侧可具有部分用于保护、限位或其他作用的结构部分,其可包围在针杆3外侧,针杆的暴露在外的部分会相对减小,进而,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则可小于该轴向第一距离。不论何种方式,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均可随轴向第一距离变化。

可见,以上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后段绝热管前端与所述针杆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是可调的,且所述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有效针杆段的长度是随该轴向距离变化的,其可使得可调节冷冻消融针中能够用于进针的有效针杆段的长度是可变化的,进而,以上实施方式可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自由变化该长度,从而满足多样的治疗需求。故而,以上实施方式可避免医生选择可调节冷冻消融针型号而带来的不变,也可充分适应不同的进针深度,便于使得外露在外的针杆部分的长度尽量短,避免针杆弯曲,以及对人体组织造成撕扯等损伤危险。

然而,在有效针杆段4变化时,有效针杆段的长度越长,若绝热管均不发生变化,则靶向区的长度也越长,对应形成的冰球越大,此时,在人体深部位置只能消融大肿瘤,有效针杆段的长度越短,靶向区的长度也越短,对应形成的冰球越小,此时,在人体浅部位置只能消融小肿瘤。因此,靶向区长度随着有效针杆段长度的调节而变化时,无法兼顾进针深浅和肿瘤大小。

故而,本实施例还利用图1a与图1b所示实施方式,避免在有效针杆段变长时使得靶向区也同步变长。

其中,所述前段绝热管1能够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2沿所述后段绝热管的轴向移动,以调整所述前段绝热管1前端与所述后段绝热管2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该轴向距离的长度可被表征为图1a和图1b所示的l2。同时,该轴向距离可被表征为轴向第二距离。

请参考图1a与图1b,在所述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发生变化时,所述前段绝热管1可以相对于所述针杆3的位置相对固定,进而,所述前段绝热管1能够随所述针杆3同步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2沿轴向移动,以使得所述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靶向区5的长度保持不变。

以图1a与图1b为例,针杆3沿轴向移动时,其轴向第一距离可以自l1伸长至l1+δx1,对应的,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也对应可伸长δx1,绝热区6的长度也可对应伸长δx1。同时,由于前段绝热管1与针杆3的位置相对固定,两者一同发生移动,靶向区5的长度可保持在l2而不发生变化。

请参考图2,由于所述前段绝热管1自所述后段绝热管2的前端接入所述后端绝热管2内,可使得前段绝热管1和后段绝热管2之间可始终存在一段重叠区域,防止针内冷气外泄。

换言之,本实施例通过两个绝热管的相对运动,一方面避免了绝热区因绝热管移动而难以保障对部分所需位置的覆盖,另一方面还可有利于实现以上所述涉及的靶向区的调节,从而兼顾了绝热区的覆盖与靶向区的调节。

请参考图2,其中的绝热管可具体理解为其中可形成真空间隙层的管结构,其形成真空间隙层的结构形式可以是任意的,后文相关描述中可对其进行具体的举例。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可包括进气结构7和/或回气结构8。

其中的进气结构7的前端可延伸至针杆3,具体可延伸至针杆3的靠近前端的位置,例如延伸至针杆3的针尖,进气结构7的后端可通过进气通道对外连通,例如可直接或间接连通气源。

其中的回气结构8的前端可延伸至针杆3与前段绝热管1的后端一侧,且可处于后段绝热管2的内侧,回气结构8可理解为能够引导与流通针杆3的气体向后返回的任意结构,回气结构8的后端可直接或间接连接例如抽真空设备等设备,可为气体的返回提供动力。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针杆与针杆调节结构的端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一种调整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另一种调整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6示意了针杆3与前段绝热管1位置相对固定的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3至图6,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针杆3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2沿轴向移动的针杆调节结构10,所述针杆调节结构10固定连接于所述针杆3的外侧。

请参考图4至图6,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包括手柄11。此处的手柄11也可理解为刀壳。

所述针杆3自所述手柄的前端插入所述手柄11,所述后段绝热管2设于所述手柄11内,且与所述手柄11的位置相对固定。基于手柄11的设置,所述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可以为所述手柄11的前端与所述针杆3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

请参考图5和图6,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所述手柄11的管壁沿轴向开设有针杆调节槽1101,所述针杆调节结构10穿过所述针杆调节槽1101,并能够沿所述针杆调节槽1101移动。

以图5为例,针杆3可相对于手柄11与后段绝热管2向后移动至极限位置,此时可被针杆调节槽1101的后端所限制,再以图6为例,针杆3可相对于手柄11与后段绝热管2向前移动至极限位置,此时可被针杆调节槽1101的前端所限制。

因针杆调节结构10是固定连接于针杆3的,针杆调节结构10的沿轴向的移动即为针杆3的沿轴向移动,通过对针杆调节结构10的移动操作,可使得针杆3沿轴向移动。可见,针杆调节结构10可为处于内部的针杆3的移动操作提供可操作的结构,便于实现针杆3的操控移动。

请参考图4至图6,具体实施过程中,针杆调节结构10可包括针杆滑块1001与连接于所述针杆滑块1001的针杆拨杆1002,所述针杆拨杆1002处于所述针杆调节槽1101的外侧,对应的,针杆滑块1001可卡于针杆调节槽1101,进而沿该针杆调节槽1101移动。

其中,针杆3的后端可与前段绝热管1相互固定,还可密封,由此,靶向区5的长度被固定,针杆滑块1001被固定于针杆3的中间靠后位置,针杆拨杆1002与针杆滑块1001固定,因此拨动针杆拨杆1002可带动整个针杆3与前段绝热管1移动。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部分截面示意图一;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部分截面示意图二。

请参考图7和图8,并结合图5和图6,所述进气结构7包括第一进气管701与呈弹簧状的第二进气管702。该第一进气管701可采用j-t槽。该j-t槽例如可插入针杆3,直至到达针尖301,并插入针尖301后端的沉孔内焊接固定。

相较而言,在部分现有技术中,出于对靶向区调节等目的,针杆3与例如j-t槽的进气管之间的位置未相互固定,此时,由于刀壳、针杆与j-t槽的之间的空隙过大,形成的冰球位置位于针尖的后侧,冰球无法完全覆盖住针尖,以致于刀头会戳伤其他组织。可见,其会导致冰球无法覆盖针尖,增加手术穿刺风险。

具体地,若针杆与j-t槽之间不相互固定,在靶向区调节过程中,例如由于j-t槽通常是与绝热管的位置相对固定的,这就导致j-t槽与绝热管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导致j-t槽前端与针尖之间的距离会随着靶向区一起变化。当调节到较长的靶向区时,j-t槽前端与针尖的距离也较大,从j-t槽喷出的冷冻介质无法在j-t槽前方的针杆空间里形成流动状态,由此会导致冰球无法完全覆盖针尖。若冰球无法覆盖针尖,这就导致了手术中针尖必须完全穿过肿瘤并插入正常组织,若肿瘤贴近大血管或重要脏器,此时针尖完全穿过肿瘤会有很大的穿刺风险。

此外,通过针杆与j-t槽的固定,可进一步防止针杆被高压气体射出,增加了一道安全保障,使手术更加安全。

所述第一进气管701的前端延伸至所述针杆3,具体可延伸至针杆3的针尖301,所述第一进气管701的位置与所述针杆3相对固定,所述第一进气管701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702的前端,所述第二进气管702的后端直接或间接连接进气通道703,所述进气通道703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2固定。

其中的第二进气管702,可理解为呈弹簧状,且该弹簧状可沿所述轴向被拉伸与压缩的结构,其可通过弹簧装的伸缩满足针杆3相对于后段绝热管2与手柄11的移动需求。

此外,弹簧的第二进气管可以理解为是空心管材,具体例如可以是独立的弹簧,也可以是将j-t槽绕制而成,可见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可以是相同材质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其中,第二进气管的材料具体可以为记忆金属材料,也可以为不锈钢或弹簧钢或镍钛合金或其他记忆类金属材料。

请参考图5,当针杆调节结构10位于针杆调节槽1101后端时,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最短,弹簧状的第二进气管702可处于自然状态。拨动针杆拨杆1002向前调节,针杆拨杆将带动整个针杆调节结构10与针杆3沿轴向向前移动,从而使得有效针杆段4变长,弹簧状的第二进气管702逐渐被拉伸。

请参考图6,当针杆调节结构10移动至针杆调节槽1101前端时,有效针杆段4的长度最长,此时弹簧状的第二进气管702处于最大拉伸状态。

此外,通过手柄11,可防止针杆3被高压气体射出,但若手柄的材料为塑料材料,其强度有限且易老化,若手柄发生断裂,针杆3将不再有任何额外安全保障措施而被高压气体射出。故而,本实施例可选方案中,第一进气管与针尖301之间可固定连接,为防止针杆3被高压气体射出又增加了一道安全保障。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8,其可理解为在图7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进,其中,所述进气结构7还包括翅片管704与芯轴705,所述翅片管704缠绕于所述芯轴705,所述翅片管704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702的后端,所述翅片管704的后端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进气通道703。其中芯轴705的位置可以是与后段绝热管2、手柄11是固定的。

具体实施过程中,芯轴705、进气通道703和回气通道8三者可焊接固定于后段绝热管2的后端。第一进气管701、第二进气管702、翅片管704与进气通道703之间可依次焊接固定。

此外,该翅片管也可采用弹簧状的第二进气管来替代。第二进气管替代翅片管时,弹簧状的第二进气管内部可插有芯轴,也可在弹簧外表面增加换热翅片。

即:在一种举例中,所述进气结构7还可包括芯轴,所述第二进气管缠绕于所述芯轴,所述芯轴相对于所述后段绝热管的位置固定。所述第二进气管表面设有换热翅片。

可见,不论是否设置翅片管704与芯轴705,均不脱离本实施例的描述。同时,不设置翅片管704的方案有利于减小整个手柄11的长度,设置翅片管704与芯轴705的方案可有利于提高进气结构7的位置稳固。

以上所涉及的芯轴705可以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其中中空的空间可例如供测温线穿过,测温线可延伸至绝热管的最前端,以测该位置的温度,并向后端反馈,测温线与芯轴之间可通过灌胶密封。

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进气管701中还设有节流孔706。一种举例中,节流孔706可始终处于绝热管的前端一侧,以保证在任意调节位置时,节流孔706始终位于靶向区的内部。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针杆3与前段绝热管1之间可以是密封固定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针杆3与前段绝热管1之间也可未在连接时实现密封,进而是利用针杆密封组件(未图示)来实现密封的,例如: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包括位于所述针杆3后端的针杆密封组件,其可固定设置于针杆3的后端,所述针杆密封组件用于密封所述针杆3内壁与所述前段绝热管1外壁之间的间隙。通过针杆密封组件,可有效防止针内气体外泄。

请参考图3、图5和图6,并结合其他附图,所述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还包括位于所述后段绝热管2前端的后绝热管密封组件9,其可固定设置于后段绝热管2的前端,本实施例也不排除将其设置于手柄11或其他结构的实施方式。所述后段绝热密封组件9用于密封所述后段绝热管2的内壁内侧的间隙。

一种举例中,若所述针杆3插入所述后段绝热管2的前端,则:所述后绝热管密封组件9用于密封所述针杆3的外壁与所述后段绝热管2内壁之间的间隙。

另一种举例中,若所述前段绝热管1插入所述后段绝热管2,所述针杆未插入所述后段绝热管,则:所述后绝热管密封组件9用于密封所述前段绝热管1的外壁与所述后段绝热管2内壁之间的间隙。

后绝热管密封组件9可有利于防止针内冷气外泄。

具体实施过程中,后绝热管密封组件9可以包括后绝热管前挡圈902、后绝热管密封圈901、后绝热管后挡圈903。

后绝热管后挡圈903可连接于后段绝热管2的前端,后绝热管前挡圈902可自后绝热管后挡圈903的内侧与前侧连接后绝热管后挡圈903,其中,后绝热管前挡圈902的后端一侧、后绝热管后挡圈903的前端一侧与后绝热管后挡圈的内侧可形成用于容置后绝热管密封圈901的的空间。

其中,后绝热管前挡圈902与后绝热管后挡圈903之间可以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在一起。

具体实施过程中,后绝热管后挡圈903可封闭连接于后段绝热管2中的间隙。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段绝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请参考图9,并结合其他附图,所述前段绝热管1包括前段内管102与前段外管101,所述前段内管102与所述前段外管101之间形成有前段真空夹层,所述前段内管102的前端与所述前段外管101的前端连接,所述前段内管102的后端与所述前段外管101的后端连接。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前段真空夹层的至少一端可真空焊接密封,形成带永久真空夹层。

具体实施过程中,请参考图9,所述前段内管102的后端与所述前段外管101的后端可通过绝热管垫圈103连接,所述绝热管垫圈103的后端可具有锥形内孔。进而,可通过锥形内孔适于对外的连接。

其中的绝热管垫圈103可用于前段外管101与前段内管102之间的间隙内衬。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4,前段绝热管1的内径与外径可保持不变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9,所述前段绝热管1沿轴向分别包括第一管段104、连接管段106与第二管段105,所述第一管段104的后端连接所述连接管段106的前端,所述连接管段106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管段105的前端,所述第二管段105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104的内径,所述第二管段105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104的外径。

通过内径、外径的变化,可使得:前段绝热管1的第一管段104能便于匹配插入针杆3中,前段绝热管1的第二管段104能便于匹配插入后段绝热管2。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7和图8,所述后段绝热管2包括后段内管202与后段外管201,所述后段内管202与所述后段外管201之间形成有后段真空夹层,所述后段内管202的前端与所述后段外管201的前端连接,所述后段内管202的后端与所述后段外管201的后端连接。

其中,后段内管202的前端与后段外管201的前端可通过后绝热管密封组件9连接,后段内管202的后端与后段外管201的后端可通过真空焊接密封,从而形成带永久真空间隙层。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冷冻消融针中,由于所述后段绝热管前端与所述针杆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是可调的,且所述可调节冷冻消融针的有效针杆段的长度是随该轴向距离变化的,其可使得可调节冷冻消融针中能够用于进针的有效针杆段的长度是可变化的,进而,本实施例可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自由变化该长度,从而满足多样的治疗需求。故而,本实施例可避免医生选择可调节冷冻消融针型号而带来的不变,也可充分适应不同的进针深度,便于使得外露在外的针杆部分的长度尽量短,避免针杆弯曲,以及对人体组织造成撕扯等损伤危险。

同时,本实施例中随着有效针杆段的长度变化,避免了靶向区长度随有效针杆段的变化而同步变化,对应的,本实施例所形成的冰球尺寸可以是确定的,进而,可满足不同进针深度下尺寸相近肿瘤的治疗需求,从而便于同时兼顾进针深浅与肿瘤大小,也可在对肿瘤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保障靶向区不会发生变化,避免因治疗过程中靶向区的变化而造成的损伤隐患。

此外,在可选方案中既实现调节,又可使得针杆与j-t槽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通过针杆与j-t槽位置的相对固定,可避免j-t槽前端与针尖的距离过大,进而可避免因此而使得冰球无法完全覆盖住针尖,防止对脏器、血管的穿刺风险。同时,还可防止针杆被高压气体射出,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