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腔内治疗的双极导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0910发布日期:2020-06-23 22:0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腔内治疗的双极导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腔内治疗的双极导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治疗领域的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发展,越来越靠近无创化、无痛化、精准化;对于病人来说,更微创、更精准、痛苦更低、恢复时间更短的治疗方法,是其首选。

利用双极导管治疗血管、胆管等腔内疾病是现代医学最新且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微创导管治疗系统问世前,普遍采用手术的方式对血管、胆管等腔内疾病进行治疗,比如静脉曲张疾病,就是通过手术将相应的静脉血管剥离,该手术对人损伤大,手术时间长,费用高,病人恢复周期长,手术过程病人疼痛大,随着微创导管治疗系统的问世,治疗血管、胆管等腔内疾病的技术就有了较大提升。

但是,在现有的微创治疗导管中,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单极的治疗导管,在工作过程中不锈钢管工作头需要贴负极板才能形成电流回路;双极的治疗导管,在工作过程中不锈钢管工作头不需要贴负极板,电流从一极不锈钢管流出,流经病灶组织,再通过另外一极不锈钢管流回,其工作端裸露,直接跟人体接触,电流要流过人体,不可避免的使工作端与治疗部位产生粘连、结痂,造成病人疼痛且恢复周期长,而且裸露的工作端在粘连、结痂之后导电能力变差导致治疗效果变差,要想继续治疗,就需要将工作头拉出病灶腔道进行清理,然后才能继续治疗,造成了手术时间长,手术效果不稳定。

一次工作周期,治疗病灶腔道长度较小,而且工作头在依次移动治疗的时候容易出现漏空现象,导致部分病灶腔道没有得到完全治疗,工作头治疗过程中不能控温,输出有效能量的大小跟工作头导电性有关,工作头工作过程中随时出现粘连,导电性能变差,所以导电性不可控,工作头的温度也就不可控,并且现有的单极导管的端头为不锈钢材料,没有弹性,不能伸入存在一定弯折度的腔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腔内治疗的双极导管系统,能够使导管本体在弯曲腔道内依然可以到达病灶位置;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高频电流仅在双极导管系统内流动,不流经人体;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发热均匀、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腔内治疗的双极导管系统,包括用于释放高频能量的输出设备;还包括具有柔性的导管本体、与导管本体连接的置物腔和包漆电热丝;所述导管本体包括第一腔;所述置物腔的外部套设有手柄;所述包漆电热丝缠绕在导管本体的前端,所述包漆电热丝的外侧设有防粘连绝缘层;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伸入置物腔,并固定于置物腔的内部;所述置物腔与手柄可拆卸连接;所述包漆电热丝靠近手柄的一端伸入第一腔的内侧,通过第一导线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包漆电热丝确保了电流仅在双极导管系统的内部流动,并以防粘连绝缘层套设,使电流不经人体,从而避免了治疗部位产生粘连、结痂等问题,同时也相应的缩短了治疗部位的恢复周期,此外,也解决了因导管本体的裸露而造成的导电能力变差,确保了本实用新型的治疗效果。

优选的,所述包漆电热丝呈双排并绕的结构缠绕在导管本体的前端。

有益效果:双排并绕的结构类似于弹簧结构,因此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能够在弯曲的腔道内行进;在一些较长病灶腔道治疗过程中,其治疗时间较长,需要人工进行多次操作,此时,本实用新型就因为能够在弯曲的腔道内行进,一个周期治疗区段较长,下一个治疗周期,可以与第一个治疗周期的区段进行部分叠加,避免了部分病灶区域镂空而不能达到治疗效果;此外,双排并绕的结构能够产生稳定的发热,并且发热均匀,能够提高治疗效率。

优选的,所述导管本体还包括第二腔;所述第二腔内设有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通过测温线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测温元件能够准确测的实际工作温度;由于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病灶之间或则相同类型的病灶不同深浅的位置,所需要的最佳治疗温度均不同,所以,通过测温元件对工作温度的检测,能够使医生及时调整输出设备的能量输出,以确保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治疗温度。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调节温度的变温装置;所述变温装置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变温装置,能够使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病灶区域,以及相同类型不同深浅位置的病灶;由于不同类型的病灶区域以及相同类型不同深浅的病灶区域所需要的治疗温度不同,因此,变温装置能够通过实时改变温度来使本实用新型适应不同类型的病灶以及相同类型不同深度的病灶。

优选的,所述变温装置为滑动变阻器;所述滑动变阻器设置于手柄的内侧,所述滑动变阻器的滑块贯穿手柄的侧壁并向外伸出;所述手柄设有与滑块配合的滑槽;所述滑动变阻器通过第二导线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通过滑动变阻器的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温度进行直接控制,从而方便医生的直接操作;医生可以通过推动滑块,使温度得到调节,并根据测温元件测得的数据随时调整,此时,输出设备就能够输出与该病灶位置相适应的工作温度,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测温线集成为六芯插座;所述输出设备设有与六芯插座配合的接头;所述六芯插座与接头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包漆电热丝为双排并绕结构,所以第一导线为双排导线;第二导线电性连接滑动变阻器,所以第二导线包括输入连接线和输出连接线;此外测温线也由输入连接线和输出连接线组成;所以,六芯插座能够集成上述三组导线,以使得各个功能部分同时得电、同时使用,避免了单独接线的麻烦。

优选的,所述输出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提示操作人员实时温度情况的提示模块,以及用于改变实时输出能量的控制模块;所述提示模块和控制模块分别与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测温元件与提示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提示模块的设置能够方便医生对温度的管控;通过滑动变阻器对控制模块进行作用,实现了医生对温度的调节,以此使输出设备输出医生所需要的治疗温度。

优选的,所述输出设备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通讯模块还与外部的移动设备通信连接。

有益效果: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除了医生外,还有辅助医生,通过两者的沟通,辅助医生可以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完成对温度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导管本体还包括第三腔;所述导管本体设有第三腔与外部环境连通的腔口;所述手柄远离导管本体的一端设有注液口;所述第三腔远离腔口的一端与注液口连通。

有益效果:在现有的单极或者双极导管系统中并没有集成注液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三腔的设置,能够使医生通过注液口注入药物,药物通过腔口注往病灶所在区域,以此起到联合治疗的作用,使治疗效果更佳;此外,在腔道弯曲较大时,导管本体不容易直接插入病灶区域,此时需要引导丝进行引导,即,先将引导丝插入病灶区域,此时引导丝所在区域就是导管本体所需要通过的引导通道,再将将引导丝另外一端穿入第三腔后,然后将导管本体沿着引导通道在腔道内行进,从而使导管本体到达病灶区域。

优选的,所述导管本体远离置物腔的一端为圆头结构。

有益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导管本体远离置物腔的一端设置为圆头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导管本体在腔道内行进时,对腔道内壁造成划伤等影响,从而避免了二次创伤,而且穿刺过程顺畅,阻力小。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导管本体与人体接触,且导管本体上工作的包漆电热丝不直接与人体接触,包漆电热丝的外侧设有防粘连绝缘层,使电流不经人体,避免了导管本体与治疗部位产生粘连、结痂造成的病人疼痛与恢复周期长,而且避免了导管本体在粘连、结痂之后导电能力变差导致治疗效果变差;

2、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针对不同腔内病灶而调节治疗的最佳温度,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3、常规技术导管本体不能弯曲,为了保证能够插入腔内病灶区域,导管本体前端的工作头就会较短,而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双极导管系统前端的工作头可以做的较长,同时也可以弯曲,针对治疗较长的腔内病灶时的人工多次治疗,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双极导管系统能够在弯曲腔道内行进,并且一个治疗周期治疗区段较长,下一个治疗周期,可以与第一个治疗周期的区段进行部分叠加,避免了部分病灶区域镂空而不能达到治疗效果;

4、常规技术没有注液组件,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第三腔将药物注入到病灶区域,起到联合治疗的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够通过导丝穿过第三腔,使导管本体在弯曲度较大的腔道内行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框图。

图中:1-导管本体;2-第一腔;3-置物腔;4-手柄;5-包漆电热丝;6-防粘连绝缘层;7-第一导线;8-第二腔;9-测温元件;10-测温线;11-滑动变阻器;12-滑块;13-第二导线;14-六芯插座;15-第三腔;16-腔口;17-注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腔内治疗的双极导管系统,包括用于释放高频能量的输出设备;还包括导管本体1、与导管本体1连接的置物腔3和包漆电热丝5;所述导管本体1包括第一腔2;所述置物腔3的外部套设有手柄4;所述包漆电热丝5缠绕在导管本体1的前端,所述包漆电热丝5的外侧设有防粘连绝缘层6;所述导管本体1的一端伸入置物腔3,并固定于置物腔3的内部;所述置物腔3与手柄4可拆卸连接;所述包漆电热丝5靠近手柄4的一端伸入第一腔2的内侧,通过第一导线7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包漆电热丝5确保了电流仅在双极导管系统的内部流动,并以防粘连绝缘层6套设,使电流不经人体,从而避免了治疗部位产生粘连、结痂等问题,同时也相应的缩短了治疗部位的恢复周期,此外,也解决了因导管本体1的裸露而造成的导电能力变差,确保了本实用新型的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包漆电热丝5呈双排并绕的结构缠绕在导管本体1的前端。双排并绕的结构类似于弹簧结构,因此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能够在弯曲的腔道内行进;在一些病灶治疗过程中,其治疗时间较长,需要人工进行多次操作,此时,本实用新型就因为能够在弯曲的腔道内行进,避免了部分病灶区域镂空而不能达到治疗效果;此外,双排并绕的结构能够产生稳定的发热,并且发热均匀,能够提高治疗效率。

例如,常规的导管系统,前端的金属管工作头较短,只有5mm长度,工作一个周期,治疗的区段长度才5mm;而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端可以制作为50mm长度,且有弹性;工作一个周期,治疗的区段长度可以达到50mm,医生也不用多次移动导管系统;现有导管系统如果需要治疗50mm的长度,医生至少需要移动10个周期,而且这10个周期内,医生要是多移动了,就会造成漏空没有治疗到的情况,比如治疗一个周期结束后,医生需要将导管移动5mm,进行下一个周期的治疗,如果说移动多了,实际移动距离的8mm,就会造成中间有3mm长度出现漏空,没有治疗到;并且,常规的导管系统,前端的金属管工作头不能做的太长,否则将没有弹性,过不了弯折腔道;所以,本申请可以制作较长的工作端,以满足医生的需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7为双排低阻镀银铜线,镀银铜线是在优质无氧铜上镀银或者再经拉制而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和高温抗氧化性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导管本体1中第一腔2的下侧设置了第二腔8,即,所述导管本体1还包括第二腔8;所述第二腔8内设有测温元件9;所述测温元件9通过测温线10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测温元件9能够准确测的实际工作温度;由于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的病灶位置,所需要的治疗温度不同,所以,通过测温元件9对工作温度的检测,能够使医生及时调整输出设备的能量输出,以确保本实施例达到最佳治疗温度。

为了更好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测温元件9位于包漆电热丝5的中点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9位于包漆电热丝5的中点一侧,且不直接与包漆电热丝5接触,这样能够较为准确的测得整根包漆电热丝5的均温;并且,实际上双极导管系统的实际工作点位于导管本体1的外侧,所以,将测温元件9设置在该处还能够避免直接测温而获得误差较大的测温值。

为了更好的使用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调节温度的变温装置;所述变温装置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变温装置,能够使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病灶区域,以及相同类型不同深浅位置的病灶区域;由于不同的病灶区域所需要的治疗温度不同,例如静脉曲张与胆管病灶所需的最佳治疗温度不一样;大腿的静脉曲张到皮肤距离较远,需要的最佳治疗温度较大,小腿的静脉曲张距离皮肤较近,所需的治疗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话,易烫伤表层皮肤;因此,变温装置能够通过实时改变温度来使本实用新型适应不同的病灶。

在本实施例中,变温装置是滑动变阻器11,具体的,所述滑动变阻器11设置于手柄4的内侧,所述滑动变阻器11的滑块12贯穿手柄4的侧壁并向外伸出;所述手柄4设有与滑块12配合的滑槽;所述滑动变阻器11通过第二导线13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通过滑动变阻器11的设置,本实施例能够对温度进行直接控制,从而方便医生的直接操作;医生可以通过推动滑块12,使温度得到调节,并根据测温元件9的测得数据随时调整,此时,输出设备就能够输出与该病灶位置相适应的工作温度,从而确保治疗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变温装置是具体为按钮进行温度选择的。

为了更好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导线7、第二导线13和测温线10集成为六芯插座14;所述输出设备设有与六芯插座14配合的接头;所述六芯插座14与接头电性连接。包漆电热丝5为双排并绕结构,所以第一导线7为双排导线;第二导线13电性连接滑动变阻器11,所以第二导线13包括输入连接线和输出连接线;此外测温线10也由输入连接线和输出连接线组成;所以,六芯插座14能够集成上述三组导线,以使得各个功能部分同时得电、同时使用,避免了单独接线的麻烦。

为了更好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输出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提示操作人员实时温度情况的提示模块,以及用于改变实时输出能量的控制模块;所述提示模块和控制模块分别与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测温元件9与提示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11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提示模块的设置能够方便医生对温度的管控;通过滑动变阻器11对控制模块进行作用,实现了医生对温度的调节,以此使输出设备输出医生所需要的治疗温度。

为了更好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输出设备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通讯模块还与外部的移动设备通信连接。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除了医生外,还有辅助医生,通过两者的沟通,辅助医生可以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完成对温度的调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设备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只需要在内安装好应用软件,通过无线网络与输出设备连接,即可对输出设备进行操作。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管本体1还设置了第三腔15,第三腔15设置于第一腔2和第二腔8之间,即,所述导管本体1还包括第三腔15;所述导管本体1设有第三腔15与外部环境连通的腔口16;所述手柄4远离导管本体1的一端设有注液口17;所述第三腔15远离腔口16的一端与注液口17连通。在现有的双极导管系统中并没有集成注液组件;本实施例通过第三腔15的设置,能够使医生通过注液口17注入药物,药物通过腔口16注往病灶所在区域,以此起到联合治疗的作用,使治疗效果更佳;此外,在腔道弯曲较大时,导管本体1不容易直接插入病灶区域,此时需要引导丝进行引导,即,先将引导丝的一端插入病灶区域,此时引导丝所在区域就是导管本体1所需要通过的引导通道,再将引导丝的另一端穿入第三腔15,然后将导管本体1沿着引导通道在腔道内行进,从而使导管本体1到达病灶区域。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管本体1设置有第一腔2和第三腔15,即在导管本体1包括第一腔2、第二腔8和第三腔15的基础上,未设置第二腔8;在该实施例中,双极导管系统仅针对某一个特定病灶进行治疗;该实施例包含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腔2和第三腔15所拥有的全部技术特征,具体为:

一种腔内治疗的双极导管系统,包括用于释放高频能量的输出设备;还包括导管本体1、与导管本体1连接的置物腔3和包漆电热丝5;所述导管本体1包括第一腔2;所述置物腔3的外部套设有手柄4;所述包漆电热丝5呈双排并绕的结构缠绕在导管本体1的前端,所述包漆电热丝5的外侧设有防粘连绝缘层6;所述导管本体1的一端伸入置物腔3,并固定于置物腔3的内部;所述置物腔3与手柄4可拆卸连接;所述包漆电热丝5靠近手柄4的一端伸入第一腔2的内侧,通过第一导线7与输出设备电性连接。

为了更好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导管本体1还包括第三腔15;所述导管本体1设有第三腔15与外部环境连通的腔口16;所述手柄4远离导管本体1的一端设有注液口17;所述第三腔15远离腔口16的一端与注液口17连通。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或者在其他未提及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1远离置物腔3的一端为圆头结构。将导管本体1远离置物腔3的一端设置为圆头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导管本体1在腔道内行进时,对腔道内壁造成划伤等影响,从而避免了二次创伤,而且行进过程顺畅,阻力小。

此外,所述导管本体1和防粘连绝缘层6均由特氟龙材料制成。特氟龙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其具备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耐气候、高润滑的性能,同时还具备不粘性、无毒害等优点。

除了使用特氟龙材料制作导管本体1和防粘连绝缘层6外,还可以使用peek材料。peek是一种具有耐高温、自润滑、易加工和高机械强度等优异性能的特种工程塑料,并且可耐反复的高压灭菌,也与人体有很好的相融性;所以,用peek也能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防粘连绝缘层6是热缩在包漆电热丝5表面的。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