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0835发布日期:2020-10-02 08:3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用于药品包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采用输液软袋来包装输液药品。输液软袋的顶部需要密封盖进行密封,该密封盖带有能够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管。现有的密封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隔液膜与盖体一体成型,如图1所示,为隔液膜一体成型密封盖结构示意图,该密封盖包括pp盖本体3.1,所述的pp盖本体3.1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以及形成于该接口上侧并与该接口相连通的管路,所述的管路呈中空结构,其内腔由隔液膜7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热塑性弹性体6置于上腔体内,热塑性弹性体6设于隔液膜7的上侧,隔液膜7与热塑性弹性体6之间设有隔离介质13如硅油等,隔离介质13在隔液膜7的中间,起到热塑性弹性体6与隔液膜7的部分不粘合,提高热塑性弹性体6回弹性能的作用,pp盖本体3.1、隔液膜7与热塑性弹性体6采用双色注塑技术一体注塑成型。热塑性弹性体6上设有针刺孔2,pp盖本体3.1上侧设有贴膜5。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由于隔液膜7的存在,在pp盖本体3.1内注塑热塑性弹性体6时存在困气现象,影响注塑质量;2、由于热流道系统原因,热塑性弹性体6在注塑流动过程中无法按照设计理念流动,导致热塑性弹性体6在实际注塑过程中存在不规则流动,从而使隔离介质13被冲移到其他部位,热塑性弹性体6与隔液膜7产生粘合,降低了热塑性弹性体6回弹性能。3、当外径为0.8mm(或1.2mm或1.6mm)的穿刺针刺穿热塑性弹性体6与隔液膜7注射完药水拔出一体盖后,由于穿刺针外径细的原因,无法使pp盖本体3.1与热塑性弹性体6剥离,导致穿刺针刺穿部位的隔液膜7牵制住热塑性弹性体6,减少了热塑性弹性体6穿刺破口部位厚度,降低了热塑性弹性体6的回弹效果,存在漏液现象。另一种是隔液膜是在pp盖本体和热塑性弹性体采用双色成型技术一体注塑成型之后,再焊接在pp盖本体中,如图2所示,为隔液膜单独焊接单管密封盖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密封盖包括pp盖本体3.1,所述的pp盖本体3.1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以及形成于该接口上侧并与该接口相连通的一个管路,该管路呈中空结构,其内腔由隔液膜7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热塑性弹性体6置于上腔体内,热塑性弹性体6设有针刺孔2和避空位9,pp盖本体3.1上侧设有贴膜5,pp盖本体3.1以及热塑性弹性体6采用双色注塑技术一体成型,在pp盖本体3.1以及热塑性弹性体6注塑成型后,再将隔液膜7经管路的底部送入管路内,并与管路内壁热熔焊接,这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管路过长,隔液膜7在焊接过程中经常出现焊接不完整,产品合格率不高。如图3所示,为隔液膜单独焊接双管密封盖结构示意图,该密封盖结构类似于图2中所示的隔液膜单独焊接单管密封盖,区别仅在于所述的pp盖本体3.1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以及形成于该接口上侧并与该接口相连通的两个管路,图2中所示的隔液膜单独焊接单管密封盖中存在的问题在该密封盖产品中同样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生产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其能够避免注塑热塑性弹性体时遇到的困气问题,且能够提高产品合格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的第一盖体设于第二盖体上侧并与第二盖体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盖体内设有热塑性弹性体,第二盖体的上部设有隔液膜,隔液膜设于热塑性弹性体下侧。

优选地,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与第一盖体的内壁密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盖体的下端与第二盖体的上端密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隔液膜与第二盖体密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分别注塑成型。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盖体与热塑性弹性体采用双色注塑技术一体注塑成型。

优选地,所述的隔液膜与第二盖体一体成型,或者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盖体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以及形成于该接口上侧并与该接口相连通的至少一个中空的管路,第一盖体设于该管路的上侧并与该管路的顶端密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管路的内壁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的接口的内壁为锥形。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盖体的上侧设有贴膜、拉环式压盖、易折式压盖或易扳式压盖。

更优选地,所述的拉环式压盖包括置于第一盖体上侧的压盖本体,压盖本体的边缘和中部能够借助于外力而分离,压盖本体的中部连接拉环,当压盖本体的边缘和中部分离时,压盖本体的边缘保留在第一盖体上侧;所述的易折式压盖包括置于第一盖体上侧的压盖本体,压盖本体上设有允许穿刺针穿过的输液孔,压盖本体的输液孔中设有易折手柄,易折手柄与压盖本体连为一体,易折手柄与压盖本体能够借助于外力互相分离,进而露出输液孔;所述的易扳式压盖包括置于第一盖体上侧的压盖本体,压盖本体上设有允许穿刺针穿过的输液孔,压盖本体的输液孔中设有易扳手柄,易扳手柄与压盖本体连为一体,易扳手柄与压盖本体能够借助于外力互相分离,进而露出输液孔。

更优选地,所述的易折手柄沿垂直于压盖本体上端面的方向设置,所述的易扳手柄沿平行于压盖本体上端面的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设有至少一个凹槽(也称避空位),所述的凹槽位于热塑性弹性体的上侧和/或下侧。

更优选地,所述的凹槽的侧壁为直面(即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面)或锥面。所述的凹槽的形状可以根据产品的结构不同与孔数不同更改。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盖体设有至少一个凹槽(也称避空位)。

优选地,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的上侧和/或下侧设有一个或多个针刺孔。

更优选地,所述的针刺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类椭圆形。

更优选地,所述的针刺孔的纵截面为方形、梯形或弓形。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盖体的外壁上设有定位块。

优选地,所述的隔液膜为硬片或软膜。

优选地,所述的隔液膜与热塑性弹性体呈分离状态。

优选地,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的上表面中部喷有医用级硅油。

优选地,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的上侧设有挡水筋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二个盖体单独制备,在注塑热塑性弹性体时,第一盖体内不存在隔液膜阻挡气体排出,也就不会产生困气问题,同时,在制备第二盖体时,可以使隔液膜与第二盖体一体成型,或在第二盖体的管路顶部与第二盖体焊接,避免现有技术中隔液膜经细长的管路底部进入管路再与管路焊接所导致的合格率不高的问题,解决了隔液膜在焊接过程中经常出现焊接不完整、漏焊等,产品合格率不高的难题,在第二盖体的管路顶部焊接隔液膜操作简单、直观、方便,减少了检验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产量与合格率;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分别注塑成型,后经过加热焊接而成,能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量;

3、本实用新型中热塑性弹性体中避空位的设置是为了增加热塑性弹性体的截面积,加速热塑性弹性体的冷却定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产量;同时也是为了节约热塑性弹性体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4、本实用新型中针刺孔的目的是便于穿刺,设置针刺孔后,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该从什么部位穿刺;

5、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盖体的外壁上设置定位块的作用是在热熔焊接贴膜或各式压盖时起定位作用。

6、本实用新型中隔液膜的作用是为了隔离液体与热塑性弹性体的接触,更好的确保输液软袋中液体药品的安全长期储存。

7、本实用新型中在盖体设置避空位的作用是为了在注塑后加速冷却定型。当盖体侧壁较厚时,在冷却过程中易产生收缩变形,造成外观缺陷,在盖体中设置避空位可以有效地避免收缩变形,克服上述问题。在盖体设置避空位还可以减少pp原料的重量,降低成本;

8、本实用新型的接口的内壁为锥形,是为了在输液过程中,输液软袋内的液体能够流的更干净;

9、本实用新型中隔液膜用于隔离液体与热塑性弹性体,隔液膜与热塑性弹性体呈分离状态,使用过程中当穿刺针拔出热塑性弹性体时,热塑性弹性体不受到隔液膜的牵制,充分发挥了热塑性弹性体的回弹性能,阻止液体流出/渗出。

附图说明

图1为隔液膜一体成型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2为隔液膜单独焊接单管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隔液膜单独焊接双管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第一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6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第一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第一盖体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第二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第二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爆炸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4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5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1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8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9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10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7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7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第二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11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第二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11中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包括分别注塑成型的第一盖体14和第二盖体15,第一盖体14设于第二盖体15上侧,第一盖体14的下端与第二盖体15的上端密封固定连接。第一盖体14的上侧设有贴膜5。

如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盖体14和第二盖体15均为pp(聚丙烯)材质,第一盖体14内设有热塑性弹性体6,第一盖体14与热塑性弹性体6采用双色注塑技术一体注塑成型,热塑性弹性体6与第一盖体14的内壁密封固定连接。

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6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9(也称避空位),所述的第一凹槽9位于热塑性弹性体的下侧,所述的第一凹槽9的侧壁为直面(即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面)。第一凹槽9可以增加热塑性弹性体6的截面积,加速热塑性弹性体6的冷却定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产量;同时也可以节约热塑性弹性体6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6的上侧设有一个针刺孔2。针刺孔2处tpe较薄,便于穿刺,针刺孔2的横截面为圆形,纵截面为弓形。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6的上侧周向设有挡水筋槽1,用于容纳注塑模具的挡水筋,挡水筋槽1为圆环形的凹槽,挡水筋用于缓解注塑过程中热塑性弹性体6的困气、回弹问题。

所述的第一盖体14设有第二凹槽10(也称避空位)。第二凹槽10的作用是为了在注塑后加速冷却定型,在冷却过程中避免第一盖体14收缩变形,同时减少pp原料的重量,降低成本。如图6所示,所述的第一盖体14的外壁上设有定位块12。在热熔焊接贴膜时起定位作用。

如图7所示,所述的第二盖体15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11以及形成于该接口11上侧并与该接口11相连通的一个中空的管路16,第一盖体14设于该管路16的上侧并与该管路16的顶端密封固定连接。管路16的内壁的横截面为圆形,接口11的内壁为锥形。第二盖体15的上部设有隔液膜7,所述的隔液膜7与第二盖体15一体成型,隔液膜7设于热塑性弹性体6下侧。隔液膜7为pp硬片。

所述的热塑性弹性体6的上表面中部为工作面(c面),喷有医用级硅油,改善了产品因干燥而产生的不美观现象,杜绝了树脂针穿刺时相互碰擦所产生的微粒,减轻了树脂针穿刺的力量,减少了树脂针穿刺落屑的数量。

所述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1:用多物料双色注塑模具在多物料双色注塑机的盖体注射区上一次注塑成型出第一盖体14,多物料双色注塑机打开模具,旋转机台,再合模,在多物料双色注塑机的热塑性弹性体注射区在第一盖体14中注塑热塑性弹性体6,使热塑性弹性体6与第一盖体14咬合成一体,热塑性弹性体6与第一盖体14的内壁密封固定连接;由于第一盖体14中并无隔液膜,此时注塑热塑性弹性体6并不会存在困气现象。

步骤2:用单色注塑模具在单色注塑机上一次注塑成型出第二盖体15以及隔液膜7,第二盖体15以及隔液膜7一体成型;

步骤3:在贴膜机将第一盖体14的下端的a面和b面分别与第二盖体15的上端的a1面和b1面进行焊接(热熔式焊接或超声波式焊接),使得第一盖体14与第二盖体15密封固定连接,进行焊接合格性检测;

步骤4:利用贴膜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的c面喷涂医用级硅油,再利用贴膜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上面热熔焊接贴膜5,在热熔焊接过程中,采用定位块12进行定位,进行合格性检测,得到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

所述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使用方法包括:将第二盖体15的接口11与盛有液体药品的输液软袋进行热熔焊接,隔液膜7能够隔离液体与热塑性弹性体6的接触,更好的确保液体的安全长期储存。在需要加药或输液时,将贴膜5撕开,使用穿刺针(穿刺针可为树脂针或注射钢针)经针刺孔2刺破热塑性弹性体6和隔液膜7进行加药或输液。由于隔液膜7与热塑性弹性体6呈分离状态,当穿刺针拔出热塑性弹性体6时,热塑性弹性体6不受到隔液膜7的牵制,充分发挥了热塑性弹性体6的回弹性能,阻止液体流出/渗出。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如图8所示,所述的隔液膜7与第二盖体15内壁采用焊接方式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的焊接可为热熔式焊接或超声波式焊接。隔液膜7为pp软膜。

所述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1:用多物料双色注塑模具在多物料双色注塑机的盖体注射区上一次注塑成型出第一盖体14,多物料双色注塑机打开模具,旋转机台,再合模,在多物料双色注塑机的热塑性弹性体注射区在第一盖体14中注塑热塑性弹性体6,使热塑性弹性体6与第一盖体14咬合成一体,热塑性弹性体6与第一盖体14的内壁密封固定连接;由于第一盖体14中并无隔液膜,此时注塑热塑性弹性体6并不会存在困气现象。

步骤2:用单色注塑模具在单色注塑机上一次注塑成型出第二盖体15;

步骤3:使用贴膜机从第二盖体15的顶部送入隔液膜7并将该隔液膜7与第二盖体15的上部内壁焊接(热熔式焊接或超声波式焊接);隔液膜7从第二盖体15的顶部送入、焊接,极大地便利了焊接操作,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步骤4:将第一盖体14的下端的a面和b面分别与第二盖体15的上端的a1面和b1面进行焊接,使得第一盖体14与第二盖体15密封固定连接,进行焊接合格性检测;

步骤5:利用贴膜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的c面喷涂医用级硅油,再在热塑性弹性体6上面热熔焊接贴膜5,在热熔焊接过程中,采用定位块12进行定位,进行合格性检测,得到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

所述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使用方法包括:将第二盖体15的接口11与盛有液体药品的输液软袋进行热熔焊接,隔液膜7能够隔离液体与热塑性弹性体6的接触,更好的确保液体的安全长期储存。在需要加药或输液时,将贴膜5撕开,使用穿刺针(穿刺针可为树脂针或注射钢针)经针刺孔2刺破热塑性弹性体6和隔液膜7进行加药或输液。由于隔液膜7与热塑性弹性体6呈分离状态,当穿刺针拔出热塑性弹性体6时,热塑性弹性体6不受到隔液膜7的牵制,充分发挥了热塑性弹性体6的回弹性能,阻止液体流出/渗出。

实施例3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的贴膜5换成易折式压盖。所述的易折式压盖包括置于第一盖体上侧的压盖本体5.2,压盖本体5.2上设有允许穿刺针穿过的输液孔,压盖本体的输液孔中设有易折手柄5.3,易折手柄5.3与压盖本体5.2连为一体,易折手柄5.3与压盖本体5.2能够借助于外力互相分离,进而露出输液孔。所述的易折手柄5.3沿垂直于压盖本体5.2上端面的方向设置。

所述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制备方法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4中,将“利用贴膜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上面热熔焊接贴膜5”替换为“利用压盖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上面热熔焊接易折式压盖”。

使用时,第二盖体15的接口11与盛有液体药品的输液软袋进行热熔焊接,隔液膜7能够隔离液体与热塑性弹性体6的接触,更好的确保液体的安全长期储存。在需要加药或输液时,将易折手柄5.3折断,使得易折手柄5.3与压盖本体5.2分离,露出输液孔,使用穿刺针(穿刺针可为树脂针或注射钢针)经针刺孔2刺破热塑性弹性体6和隔液膜7进行加药或输液。由于隔液膜7与热塑性弹性体6呈分离状态,当穿刺针拔出热塑性弹性体6时,热塑性弹性体6不受到隔液膜7的牵制,充分发挥了热塑性弹性体6的回弹性能,阻止液体流出/渗出。

实施例4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的贴膜5换成易扳式压盖。所述的易扳式压盖包括置于第一盖体上侧的压盖本体5.2,压盖本体5.2上设有允许穿刺针穿过的输液孔,压盖本体的输液孔中设有易扳手柄5.4,易扳手柄5.4与压盖本体5.2连为一体,易扳手柄5.4与压盖本体5.2能够借助于外力互相分离,进而露出输液孔。所述的易扳手柄沿平行于压盖本体5.2上端面的方向设置。

所述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制备方法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4中,将“利用贴膜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上面热熔焊接贴膜5”替换为“利用压盖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上面热熔焊接易扳式压盖”。

使用时,第二盖体15的接口11与盛有液体药品的输液软袋进行热熔焊接,隔液膜7能够隔离液体与热塑性弹性体6的接触,更好的确保液体的安全长期储存。在需要加药或输液时,使得易扳手柄5.4与压盖本体5.2分离,露出输液孔,使用穿刺针(穿刺针可为树脂针或注射钢针)经针刺孔2刺破热塑性弹性体6和隔液膜7进行加药或输液。由于隔液膜7与热塑性弹性体6呈分离状态,当穿刺针拔出热塑性弹性体6时,热塑性弹性体6不受到隔液膜7的牵制,充分发挥了热塑性弹性体6的回弹性能,阻止液体流出/渗出。

实施例5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的贴膜5换成拉环式压盖。所述的拉环式压盖包括置于第一盖体上侧的压盖本体5.2,压盖本体5.2的边缘和中部能够借助于外力而分离,压盖本体的中部连接拉环5.5,当压盖本体5.2的边缘和中部分离时,压盖本体5.2的边缘保留在第一盖体上侧。

所述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的制备方法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4中,将“利用贴膜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上面热熔焊接贴膜5”替换为“利用压盖机在热塑性弹性体6上面热熔焊接拉环式压盖”。

使用时,第二盖体15的接口11与盛有液体药品的输液软袋进行热熔焊接,隔液膜7能够隔离液体与热塑性弹性体6的接触,更好的确保液体的安全长期储存。在需要加药或输液时,拉动拉环5.5带动压盖本体5.2的中部与边缘分离露出输液孔,使用穿刺针(穿刺针可为树脂针或注射钢针)经针刺孔2刺破热塑性弹性体6和隔液膜7进行加药或输液。由于隔液膜7与热塑性弹性体6呈分离状态,当穿刺针拔出热塑性弹性体6时,热塑性弹性体6不受到隔液膜7的牵制,充分发挥了热塑性弹性体6的回弹性能,阻止液体流出/渗出。

实施例6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的第一盖体14不设置第二凹槽(也称避空位)。

实施例7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如图18所示,所述的第二盖体15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11以及形成于该接口11上侧并与该接口11相连通的两个中空的管路16,第一盖体14共有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管路16的上侧并与管路16的顶端密封固定连接。

实施例8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3,区别在于,所述的第二盖体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11以及形成于该接口11上侧并与该接口11相连通的两个中空的管路16,第一盖体14共有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管路16的上侧并与管路16的顶端密封固定连接。

实施例9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4,区别在于,所述的第二盖体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11以及形成于该接口11上侧并与该接口11相连通的两个中空的管路16,第一盖体14共有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管路16的上侧并与管路16的顶端密封固定连接。

实施例10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5,区别在于,所述的第二盖体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11以及形成于该接口11上侧并与该接口11相连通的两个中空的管路16,第一盖体14共有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管路16的上侧并与管路16的顶端密封固定连接。

实施例11

如图19和20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软袋用组合密封盖类似于实施例2,区别在于,所述的第二盖体15包括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的接口11以及形成于该接口11上侧并与该接口11相连通的两个中空的管路16,第一盖体14共有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管路16的上侧并与管路16的顶端密封固定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