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13676发布日期:2020-08-11 21:2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融合器,具体涉及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属于医疗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骼开始老化,容易造成脊柱退行性疾病,例如椎间盘退行形变、椎管狭窄、脊椎滑脱等。上述疾病长期困扰着人们,给人们的身心和生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椎间融合器来治疗脊柱疾病,有效缓解病人的痛苦。但是现有的融合器结构复杂且外形固定,采用开放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在盲视下操作,容易损伤神经根,而且手术费用较高,使很多患者难以接受,而且复杂的内部结构导致融合器内部可填充骨屑的空间减小,从而使融合器无法与人体腰椎很好地融合,甚至出现脱落的风险,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具有结构简单和可填充空间大的有点,不但价格便宜还能够很好地与脊椎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包括一体式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

第一抵压部,其板面上形成有第一过孔,两个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导向槽,其外板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齿,其内板面上具有第一导滑面;

第二抵压部,与所述第一抵压部为对称结构,其板面上形成有第二过孔,两个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导向槽,其外板面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齿,其内板面上具有第二导滑面;

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抵压部和所述第二抵压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抵压部和所述第二抵压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安装过孔;

撑开块,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抵压部和所述第二抵压部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导滑面和所述第二导滑面相抵接。

前述的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中,优选地,自靠近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导滑面与所述第二导滑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前述的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中,优选地,所述融合器本体为钛合金材质。

前述的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滑面和/或所述第二导滑面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形成有定位槽。

前述的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中,优选地,所述撑开块包括撑开部和导滑杆,所述导滑杆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撑开部的两侧,所述撑开部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一导滑面和所述第二导滑面均为圆弧形面,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构成导向孔,所述导滑杆容置在所述导向孔内。

前述的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中,优选地,所述撑开部朝向所述安装过孔的面上具有定位盲孔。

前述的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齿的齿间距为1.5mm-1.7mm,齿的角度为55°-60°。

前述的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齿的齿间距为1.6mm,齿的角度为5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式结构,利用融合器本体自身的弹性,并在撑开块的作用下使其变形,从而增加其尺寸,使其能够牢固地与脊椎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大部分消费者容易接受。此外在第一抵压部和第二抵压部上均开设有过孔和导向槽,使填充在融合器本体内的骨屑能够大面积与脊椎接触,增强融合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脊柱内镜的辅助下进行椎间融合手术。利用未撑开时的体积,在脊柱内镜辅助下,置入椎体之间。再利用工具将其撑开,有效的与上下椎体紧密贴合,随后再从后方植入自体骨和人工骨,有效填充融合器里面的空间,为以后的椎间融合提供充分的生长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融合器本体撑开后的剖视图;

图4是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抵压部,2-第一过孔,3-第一导向槽,4-第一定位齿,5-第一导滑面,6-第二抵压部,7-第二过孔,8-第二导向槽,9-第二定位齿,10-第二导滑面,11-安装部,12-安装过孔,13-撑开块,14-定位槽,15-撑开部,16-导滑杆,17-定位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包括一体式融合器本体,该融合器本体包括:第一抵压部1、第二抵压部6、安装部11和撑开块13,第一抵压部1为板状结构,它的板面上形成有第一过孔2,两个侧面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导向槽3,其外板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齿4,其内板面上具有第一导滑面5;第二抵压部6与第一抵压部1为对称结构,其板面上形成有第二过孔7,两个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导向槽8,其外板面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齿9,其内板面上具有第二导滑面10;第一抵压部1与第二抵压部6的一端通过安装部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安装部11上开设有安装过孔12;第一抵压部1和第二抵压部6之间设置有与二者滑动连接的撑开块13,撑开块13与第一导滑面5和第二导滑面10相抵接。为了保证融合器本体的结构强度,优选采用钛合金材料制作。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11的外侧壁上还应当具有安装手柄连接槽,用于与融合器安装手柄上的卡爪配合,融合器安装手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在使用时,通过安装手柄将本实用新型送至患处,然后通过安装手柄上的顶杆推动撑开块13,撑开块13向远离安装部11的方向滑动,在滑动的同时挤压第一导滑面5和第二导滑面10,从而将第一抵压部1和第二抵压部6的自由端撑开,使融合器本体1的体积增大,使第一定位齿4和第二定位齿9与上下椎节牢固地咬合在一起,防止融合器脱落。然后便可通过安装部11上的安装过孔12填充骨屑,由于本实用新型内部没有其它结构设计,因此内部空间非常大,可以填充大量自体骨或人工骨,而且填充的骨屑可通过第一过孔2、第一导向槽3、第二过孔7和第二导向槽8充分与椎节接触,提高融合效率,保证了椎体间的稳定性。

在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中,从安装部11所在的一端至远离安装部11一端的方向,第一导滑面5与第二导滑面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当撑开块13位于靠近安装部11的一端时,第一抵压部1的自由端与第二抵压部6的自由端是相接触的,当撑开块13移动至第一抵压部1和第二抵压部6的自由端时,二者的自由端则被撑开而分离,从而使融合器本体的体积增大。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融合器本体通常设计为三种规格,

规格一:融合器本体自然状态下,安装部11所在的一端的高度为9mm,自由端的高度为8-9mm,撑开后自由端的高度为11-12mm;规格二:融合器本体自然状态下,安装部11所在的一端的高度为10mm,自由端的高度为9-10mm,撑开后自由端的高度为12-13mm;规格三:融合器本体自然状态下,安装部11所在的一端的高度为11mm,自由端的高度为10-11mm,撑开后自由端的高度为13-14mm。

进一步,由于融合器本体被撑开后,其自由端会对撑开块13一个较大的压力,虽然撑开块13与第一导滑面5和第二导滑面10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克服该压力,但是为了提高安全性,优选地,在第一导滑面5和/或第二导滑面10远离安装部11的一端设置定位槽14。从而防止撑开块13移动或脱落。当然,也可通过提高第一导滑面5和第二导滑面10与撑开块13之间摩擦力的方式解决该问题,例如增加限位齿牙,增加限位凸起等。

为了提高融合器的安全性,优选地,第一抵压部1和第二抵压部6的自由端设计为圆头结构,使其表面光滑,没有棱角,以解决融合器插入人体内时无伤人体内器官的问题。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撑开块13包括撑开部15和导滑杆16,导滑杆16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撑开部15的两侧,撑开部15为圆柱形结构,第一导滑面5和第二导滑面10均为圆弧形面,第一导向槽3与第二导向槽8构成导向孔,导滑杆16容置在导向孔内。采用该结构的撑开块13既能够提高撑开块13滑动时的稳定性,又能够防止撑开块13错位。进一步,撑开部15朝向安装过孔12的面上具有定位盲孔17。通过定位盲孔17的设置可以使其更好地与安装手柄上的顶杆配合。

进一步,为了提高融合器与椎节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优选地,第一定位齿4和第二定位齿9的齿间距均为1.5mm-1.7mm,优选1.6mm,齿的角度为55°-60°,优选为59°。齿的倾斜方向朝向第一抵压部1和第二抵压部6的自由端。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