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人翻身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5435发布日期:2020-09-11 22:2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颈椎病人翻身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椎病人翻身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的脊柱外科发展日益成熟,在脊椎外科的疾病中,颈椎疾病是比较常见的,除了保守治疗外,颈椎手术是临床治疗颈椎疾患的最基本的方法。目前,临床颈椎骨折或伴有颈椎脱位者,以及脊髓损伤等长期卧床的患者平卧位改侧卧位的护理包括颈椎手术以后的翻身,需三人操作,搬动前将患者双下肢屈曲,两上肢放于身体两侧,以向左侧翻身时,一人在患者头顶部双手托住下颌及枕部保持轻度向头顶牵引或采用托肩夹头的方法(即双手掌插入患者双肩下,双肘夹住头部),另外二人站在患者两侧,乙站在右侧一手掌放在患者髋部,另一手掌放在肩部将患者翻至左侧,同时甲扶持头颈部随躯干协同转动,丙站在患者右侧,双手放在患者腰部协助乙,翻至对侧后观察背部及头颈部皮肤情况。将事先准备好的毛巾垫于头颈部,并在背部放置翻身枕,将大浴巾垫在床上,协助给予背部皮肤护理并予叩背以利于痰液咳出。翻完一侧以同样的方法翻对侧,一般一天翻身2次,一次翻一侧。每给病人翻身都需要三个护理人员辅助翻身,给病人带来很昂贵的护理费用,并且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不足,给护理工作增加一定的难度。每次翻身需30分种,护理人员操作时大多弯腰操作,给自身腰椎带来了很大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降低工作强度以及减少护理人员的颈椎病人翻身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两片分开并对称设置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的左侧设有支撑杆一,所述支撑杆一的上端头和下端头分别固定有垂直于支撑杆一的上承口和下承口,所述上承口和下承口分别为内壁设有螺纹的螺纹管;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截面为从内向外逐步抬高的弧形;

所述右支撑板的右侧设有支撑杆二,所述支撑杆二的上端头和下端头分别可转动设有垂直于支撑杆二的上插口和下插口,所述上插口和下插口为分别与上承口和下承口适配的螺杆,使用时,上插口插在上承口中、下插口插在下承口中;

所述左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两个同列设置的方形凹槽一,所述方形凹槽一中适配有顶块一,所述顶块一伸出方形凹槽一的一面为垂直于左支撑板的垂直面、一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底边与左支撑板的顶面接触;

所述右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两个同列设置的方形凹槽二,所述方形凹槽二中适配有顶块二,所述顶块二伸出方形凹槽二的一面为垂直于右支撑板的垂直面、一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底边与右支撑板的顶面接触;

螺杆通过电机驱动转动。

所述支撑杆一和支撑杆二的两个端头分别设有一个通过连杆与各端头连接的支撑杆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圆环一、适配在圆环一内的圆环二以及连接圆环一和圆环二的环形弹簧,所述圆环一的圆心角大于180°,所述圆环一的圆周上设有容置圆环二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环形弹簧设在环形槽中,所述环形弹簧一端固定在环形槽的封闭端、另一端固定在圆环二位于环形槽中的一端,在不受外力情况下,环形弹簧将圆环二推出圆环一的开口端并且抵在圆环一的封闭端;

所述圆环一的外圆周上设有与环形槽连通的环形通孔,所述圆环一靠近封闭端的外凸面上设有固定钮,所述圆环二的外凸面上设有从环形通孔中伸出的活动钮;

所述连杆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承杆、插杆以及适配在承杆和插杆上的螺母,所述承杆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一,所述插杆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二,所述螺母为阶梯螺母,所述阶梯螺母的一端的内螺纹与螺纹一适配、另一端的内螺纹与螺纹二适配。

所述电机有两个,两个电机分别带动一根螺杆转动。

所述电机有一个,所述电机位于支撑杆二的中部,两根螺杆的端头分别通过一根皮带与电机的转轴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分为左、右两块支撑板,翻身时,将两块支撑板插入病人身下,然后通过螺纹配合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通过顶块的弧形面使得病人身体倾斜,达到翻身的目的。采用本装置对病人进行翻身,只需两人将两块支撑板上的承插口对接即可,启动电机使螺杆插入螺纹管中,不需要过多的人力辅助,省时省力,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一人也能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种状态图;

图中:1、左支撑板;11、支撑杆一;12、上承口;13、下承口;14、顶块一;2、右支撑板;21、支撑杆二;22、上插口;23、下插口;24、顶块二;31、圆环一;32、圆环二;33、固定钮;34、活动钮;35、承杆;36、插杆;37、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两片分开并对称设置的左支撑板1和右支撑板2,所述左支撑板1的左侧设有支撑杆一11,所述支撑杆一11的上端头和下端头分别固定有垂直于支撑杆一11的上承口12和下承口13,所述上承口12和下承口13分别为内壁设有螺纹的螺纹管;所述左支撑板1和右支撑板2的截面为从内向外逐步抬高的弧形,抬高的高度为2cm以上,这样支撑杆就不会与床垫接触,设在支撑杆上的电机也不会被床垫干涉。

所述右支撑板2的右侧设有支撑杆二21,所述支撑杆二21的上端头和下端头分别可转动(通过轴承连接)设有垂直于支撑杆二21的上插口22和下插口23,所述上插口22和下插口23为分别与上承口12和下承口13适配的螺杆,使用时,上插口22插在上承口12中、下插口23插在下承口13中;

所述左支撑板1上设有至少两个同列设置的方形凹槽一,所述方形凹槽一中适配有顶块一14,所述顶块一14伸出方形凹槽一的一面为垂直于左支撑板1的垂直面、一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底边与左支撑板1的顶面接触;

所述右支撑板2上设有至少两个同列设置的方形凹槽二,所述方形凹槽二中适配有顶块二24,所述顶块二24伸出方形凹槽二的一面为垂直于右支撑板2的垂直面、一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底边与右支撑板2的顶面接触;

螺杆通过电机驱动转动。

所述支撑杆一11和支撑杆二21的两个端头分别设有一个通过连杆与各端头连接的支撑杆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圆环一31、适配在圆环一31内的圆环二32以及连接圆环一31和圆环二32的环形弹簧,所述圆环一31的圆心角大于180°,所述圆环一31的圆周上设有容置圆环二32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环形弹簧设在环形槽中,所述环形弹簧一端固定在环形槽的封闭端、另一端固定在圆环二32位于环形槽中的一端,在不受外力情况下,环形弹簧将圆环二32推出圆环一31的开口端并且抵在圆环一31的封闭端;

所述圆环一31的外圆周上设有与环形槽连通的环形通孔,所述圆环一31靠近封闭端的外凸面上设有固定钮33,所述圆环二32的外凸面上设有从环形通孔中伸出的活动钮34;

所述连杆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承杆35、插杆36以及适配在承杆35和插杆36上的螺母,所述承杆35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一,所述插杆36的外壁上设有螺纹二,所述螺母为阶梯螺母37,所述阶梯螺母37的一端的内螺纹与螺纹一适配、另一端的内螺纹与螺纹二适配。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向左翻身时,先将支撑杆一上的伸缩杆伸长(支撑杆二上的伸缩杆缩短,使得支撑杆二与连杆以及定位结构的总长度小于床头架到床尾架的距离),使得两头的定位结构与床头和床位的挡板对齐捏住固定钮33和活动钮34(如图4所示),使得圆环二32缩进圆环一31中,然后对准床头或床位架,松开固定钮33和活动钮34(如图3所示),圆环二32从圆环一31中伸出构成整环抱住床架,使得支撑杆一固定在床架上;左支撑板1上的顶块一14的垂直面对着病人、右支撑板2上的顶块二24的弧形面对着病人,然后启动电机,螺杆转动,插入螺纹管中,从而拉近两块支撑板的距离,挨着弧形面的右侧身体被弧形面翻转(在翻转初始,如果出现病人两侧卡死情况,护理人员手动辅助将待翻侧略抬起即可,不需要很大的力气),待翻至一定角度(如35°-60°)后,人工将病人翻至90°(相对于从0°开始翻身,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和难度),从而达到翻身的目的;同理可右侧翻身(相对于左侧翻身,顶块一14和顶块二24需进行转180°设置,支撑杆二固定在床架上)。

所述电机有两个,两个电机分别带动一根螺杆转动。两个电机由一个开关同时控制启闭,达到两根螺杆动作同步的目的。

所述电机有一个,所述电机位于支撑杆二21的中部,两根螺杆的端头分别通过一根皮带与电机的转轴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