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止血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07955发布日期:2020-08-18 19:28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止血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止血夹,属于人体内使用的医用装置。



背景技术:

内窥镜诞生50多年来,经历了从疾病诊断到疾病治疗的阶段,对特定疾病的治疗已经十分有效和可靠,得到广泛应用。生物体的胃、肠道经常会因各种疾病、意外损伤或内镜诊疗术中损伤导致出血或黏膜损伤,甚至穿孔。对于活动性出血一般进行药物喷洒、高频电刀灼烧、或是止血夹机械压迫止血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止血夹机械压迫止血对于非静脉曲张造成的活动性出血治疗效果较为可靠,并且也已经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认可,且随着内镜下止血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应用止血夹进行活动性出血治疗已成为首选。

现有临床手术常用止血夹多为单发夹,一套止血夹组件中仅有一发夹子,也只能释放一次,夹子被释放后止血夹需要从内镜中抽出,如果创面大或出血点多,需要使用多个夹子闭合组织时,就需要反复更换止血夹组件,反复定位,不仅极大的增加医生手术的工作量,增加治疗成本,而且重复插入、抽出止血夹组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会出现导致患者消化道大量出血的可能。因此,目前连发夹基于其可以实现一次插入可以多次释放夹子的优点,得到了逐步认可。

同时,临床应用止血夹进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针对病灶组织位置、形态及状态等对止血夹的角度做出精确的调整,并且灵活、快速地调整夹子的角度以便更好的对病灶进行夹闭。快速、准确、灵活的调整止血夹旋转角度,对消化道病灶闭合十分重要,也是医生在实际手术中迫切需要的。同样,由于人体腔道的正常蠕动,夹子闭合到一半时,待夹持的组织容易从夹子中滑脱,此时需要重新张开夹子,进行二次夹持,因此,需要夹子具有可重复开闭的性能。此外,通过控制线能够有效地将远端夹子释放又不影响其他夹子形态、性能也是连发夹子需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有技术wo2006098994a1公开了一种连发夹子,该连发夹子的不足之处在于,多个夹子依次首尾连接,控制线仅与最近端夹子连接,当向最远端夹子施加拉力以释放远端夹子时,需要通过其后的各个夹子来传递力,为了有效将力传递给远端夹子并保证在后夹子间不断开,在后夹子间连接强度就需要逐渐增加,若最远端夹子没有成功释放,则后端的夹子极可能因拉力过大而失效,此时就需要更换整套止血夹组件,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手术时间延误而且加大增加患者成本。此外,在释放最远端夹子时后端夹子均承受了一定的力,因此夹子的性能会受到一些损伤,这样会导致每个夹子的稳定性、可靠性不一致,影响治疗效果。

现有技术cn107280723a公开了一种连发夹子,该连发夹子的不足之处在于该止血夹的设计结构无法实现夹子的重复开闭,也无法实现夹子的灵活转动,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很难调整夹子与病灶的角度,当组织脱出后只能释放远端夹子,采用后面的夹子重新夹持组织,而很难使用同一夹子进行重复定位,增加了手术成本和手术难度。

现有技术cn107106181a公开了一种连发夹子,该连发夹子的不足之处在于该连发夹子的结构同样无法实现夹的重复张开,当夹子从待夹持的组织滑脱时,远端夹子就无法再次展开,只能释放掉,重新加载在后的夹子,增加了手术成本。

可见现有连发夹子结构中存在一定设计缺陷,导致夹子或是无法重复开闭,或是无法灵活调整角度,亦或夹子释放过程中,后面待释放夹子会受到远端夹子释放的影响而导致夹子性能的下降。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重复开闭、角度调整不灵活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重复开闭,可灵活旋转准确调整角度的医用止血夹,至少包括如下结构:

夹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沿轴向排列的夹子;

控制线,沿轴向将所述夹子组件串接,并通过移动所述控制线控制最远端夹子的打开或闭合,所述夹子包括夹体和夹座,所述控制线远端与所述最远端夹子的夹体可释放连接;

手柄,位于所述控制线近端,用于控制所述控制线的前后移动;

鞘管,所述控制线沿所述鞘管内腔延伸,所述夹子组件位于所述鞘管内腔的远端侧;

所述鞘管远端具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近端侧具有朝向鞘管轴向方向的限位空间,所述最远端夹子的至少一部分可释放地被所述限位组件限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限位组件远端具有周向设置的限位凸台以在该限位凸台的近端侧形成所述限位空间,所述最远端夹子的夹座外周壁上设有偏压机构,所述偏压机构被可释放地限位于所述限位凸台近端侧的限位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限位凸台朝向鞘管轴向方向延伸,当所述限位凸台的凸出面受到的径向扩张力大于一阈值时,所述限位凸台径向扩张并释放所述最远端夹子。

优选地,所述鞘管包括内鞘管和套设于所述内鞘管外侧的外鞘管,所述限位组件位于外鞘管远端,且所述限位凸台近端侧与内鞘管远端间构成用于限位所述最远端夹子的所述限位空间。

优选地,所述控制线包括远端侧的第一控制线以及与近端侧的第二控制线,所述第一控制线的近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线的远端活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线近端具有控制所述第一控制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控制线转动的旋转控制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重复开闭,可灵活旋转准确调整角度的医用止血夹,至少包括如下结构:

夹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沿轴向排列的夹子;

控制线,沿轴向将所述夹子组件串接,通过移动所述控制线控制最远端夹子的打开或闭合,所述夹子包括夹体和夹座,所述控制线远端与所述最远端夹子的夹体可释放连接;

手柄,位于所述控制线近端,用于控制所述控制线的前后移动;

鞘管,所述控制线沿所述鞘管内腔延伸,所述夹子组件位于所述鞘管内腔的远端侧;

所述控制线包括远端侧的第一控制线以及与近端侧的第二控制线,所述第一控制线的近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线的远端活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线近端设有控制所述第一控制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控制线转动的旋转控制组件。

优选地,旋转控制组件包括位于第一控制线近侧自由端的末端旋钮,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控制线近侧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控制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控制线在轴向上的位移。

优选地,所述鞘管包括内鞘管和套设于所述内鞘管外侧的外鞘管,所述限位组件位于外鞘管远端,且所述限位组件近端侧与内鞘管远端间构成用于限位所述最远端夹子的限位空间。优选地,所述内鞘管包括位于远端的用于容纳若干所述夹子的第一内鞘管以及位于近端的容纳所述控制线的第二内鞘管,两者末端固定连接,所述夹子初始状态下为限位在所述第一内鞘管中。

优选地,所述旋转控制组件位于所述内鞘管近端部,所述旋转控制组件与所述内鞘管的连接方式如下述(1)或(2)中的任意一种:

(1)内鞘管上具有旋钮滑槽,当控制线前后滑动时,所述旋转控制组件位于旋钮滑槽内轴向限位移动;

(2)内鞘管上具有所述旋转控制组件的伸出孔,所述第一控制线近侧自由端可移动地由所述伸出孔伸出。

优选地,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管能够相对移动,所述外鞘管近端通过活动限位件活动连接至内鞘管近端部外壁。

优选地,所述活动限位件的结构如下述(1)或(2)中的任意一种:

(1)所述活动限位件近端与内鞘管外壁固定连接,远端具有限位轨道,所述外鞘管近端沿所述限位轨道轴向限位移动;

(2)所述外鞘管近端具有设有滑动通道的定位件,所述活动限位件近端与内鞘管外壁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所述固定连接部上设有向远端延伸穿过所述滑动通道的定位滑杆且所述定位滑杆远端限位于所述定位件中。

优选地,每个所述夹子中夹体近端具有释放孔道,所述控制线远端具有与所述释放孔道可释放连接的释放组件,当控制线受到的拉力大于一阈值时,所述释放组件由所述释放孔道中脱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首先,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通过限位组件的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夹子的重复开闭,夹子可至少反复开闭五次以上,方便多次重新预夹持重复定位,以利于将止血夹持放置在最适当的位置,达到最佳止血效果,避免了由于不适当的夹持而重新加载新的夹子。临床使用中,医生可以一次插入该止血夹装置,在能够释放多个止血夹对病灶部位进行充分止血夹持的情况下,保证每个夹子的释放过程都稳定可靠,不会存在夹子夹持不成功导致的无效释放过程。

其次,本实用新型的连发夹子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单方便,释放稳定可靠,通过旋转控制组件设计,可以实现在使用过程中灵活旋转调整角度,使医生可以迅速准确的调整夹子和病灶的角度,更好的对病灶进行夹闭。

此外,本实用新型将夹子设置在输送装置内,这样大大缩短了夹子的长度,使其更简单、更可靠,结构更短小,更适合通过弯曲的内窥镜钳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可广泛适用于消化道各个部位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整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远端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远端夹子装配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远端夹子展开状态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远端夹子展开状态单独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远端夹子展开状态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远端夹子闭合状态单独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未加载夹子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外鞘管与内鞘管连接处视图;

图10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止血夹装置限位组件轴向截面图和立体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最远端夹子的释放过程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止血夹装置外鞘管与内鞘管连接处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最远端夹子的释放过程示意图;

图1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限位组件轴向截面图和立体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限位组件轴向截面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限位组件轴向截面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限位组件轴向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夹子,11-最远端夹子,12-未加载夹子,13-夹臂,14-夹座,15-偏压机构,16-弹片,17-弹片滑槽,18-锁止槽,19-释放孔道,2-控制线,21-第一控制线,22-第二控制线,23-释放组件,3-手柄,31-滑块,4-鞘管,41-外鞘管,42-第一内鞘管,43-第二内鞘管,44-定位件,45-滑动通道,5-限位组件,51-限位凸台,52-槽口,53-限位部,6-旋转控制组件,61-末端旋钮,62-第一限位块,63-第二限位块,7-活动限位件,71-固定连接部,72-定位滑杆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作详细说明。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对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一些名词进行说明。近端是指靠近体外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位于体内待闭合组织的一端;轴向是指沿止血夹控制线纵轴延伸的方向;径向是指与轴向垂直方向延伸方向;周向是指沿环绕轴向的圆周方向。

实施例1

如图1-10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中医用止血夹的第一实施例,其中该止血夹为连发夹子(如图1所示),具有包括两个以上沿轴向排列的夹子1的夹子组件(图中未标示),沿轴向将所述夹子组件中各个夹子1串接并能够控制最远端夹子的打开或闭合的控制线2,所述夹子1包括夹体(图中未标示)和夹座14,所述控制线2的远端与所述最远端夹子11的夹体可释放连接;连发夹子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线2的近端并用于控制所述控制线2沿轴向前后移动的手柄3,以及鞘管4,所述控制线2沿所述鞘管4内腔延伸,控制线近端与手柄3上的滑块31固定连接,所述夹子组件位于所述鞘管内腔的远端侧。其中,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鞘管4包括内鞘管(如图2所示,内鞘管包括远端的第一内鞘管42和近端的第二内鞘管43)和套设于所述内鞘管外侧的外鞘管41,所述外鞘管41远端具有突出于第一内鞘管42远端的限位组件5,所述最远端夹子11可释放地被所述限位组件5限位于鞘管的远端。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前后移动手柄3上的滑块31而带动控制线2的前后滑动,进而使得最远端夹子11打开或者闭合,当控制线向近端拉动的力大于一阈值(即能够实现夹子进入到锁止位置的力)时最远端夹子11夹子中的夹体被锁止在夹座14内,继续向近端拉动控制线,当控制线向近端拉动的力大于一阈值(即能够实现释放组件由所述释放孔道脱出)时,夹子与释放组件分离。如图11所示,沿虚线方向移动控制线2,控制线远端部推动最远端夹子11向远端移动进而全部由所述鞘管4远端脱出,从而实现最远端夹子11的释放。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5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说明。如图3-4,10所示,该限位组件5近端与外鞘管41的远端固定连接,远端具有周向排布的若干限位凸台51,各所述限位凸台51的凸出面朝向鞘管轴向方向。如图10所示,该实施例1中具有4个周向分布的限位凸台51,各个限位凸台51件形成槽口52,槽口深度和宽度限定了限位凸台51受压而向外扩张的形变幅度。所述最远端夹子11的夹座14外周壁上设有偏压机构15,所述偏压机构15被可释放地限位于所述限位凸台51和所述第一内鞘管42远端间构成的空间内。具体而言,夹座14上的偏压机构51预先成型为向外扩张的形态,当最远端夹子11由第一内鞘管42内腔中向远端推送至加载状态下时,原本被第一内鞘管内壁弹性约束的偏压机构15不再受到约束而向外扩张;偏压机构15的近端抵接与内鞘管42远端面,偏压机构15的外侧面抵接于限位凸台51内侧的凸出面,进而使得偏压机构15被可释放地限位于所述限位凸台51和所述第一内鞘管42远端间构成的空间内。此时,由于夹座14被限位,当前后滑动控制线2时,夹子可以在夹座内前后滑动,进而实现夹臂可重复的打开或闭合。

在释放夹子的过程中,首先向近端拉动控制线2并使最远端夹子11处于锁止状态,继续向近端拉动控制线2并使释放组件从所述释放孔道脱出,然后如图11所示,通过向远端推动控制线2,在控制线远端抵接夹体近端后,夹体受到控制线2的推动向远端移动并带动夹座14一并向远端移动,当偏压机构15抵压限位凸台51内侧的凸出面的力大于一阈值时,限位凸台51径向扩张并释放最远端夹子11。

此外,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5和外鞘管远端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通过对实施例1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限位组件5结构实现了夹子的可重复开闭,夹子可至少反复开闭五次以上,方便多次重新预夹持重复定位,以利于将止血夹持放置在最适当的位置,达到最佳止血效果,避免了由于不适当的夹持而重新加载新的夹子。临床使用中,医生可以一次插入该止血夹装置,在能够释放多个止血夹对病灶部位进行充分止血夹持的情况下,保证每个夹子的释放过程都稳定可靠,不会存在夹子夹持不成功导致的无效释放过程。

为了实现夹子近操作者端的可旋转操作,本实施例1中在近端设置旋转控制组件6,接下来对具体结构和操作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9所示,第二内鞘管43向近端延伸与手柄远端固定连接,其近端延伸出外鞘管41的区域设有旋转控制组件6;本实施例1中控制线包括远端侧的第一控制线21以及与近端侧的第二控制线22,所述第一控制线21的近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线22的远端活动连接;其中,所述旋转控制组件6固定连接于第一控制线21近端,通过旋转该旋转控制组件6控制所述第一控制线21相对于所述第二控制线转动。旋转控制组件6包括位于第一控制线21近侧自由端的末端旋钮6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控制线21近侧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62和第二限位块63,所述第一限位块62和所述第二限位块63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控制线22相对于所述第一控制线21在纵轴方向上的位移。

对本实施例1中驱动第一控制线21转动的具体结构和实施方式具体进行详述,第二内鞘管43上具有第一控制线21的伸出孔(图中未标示)。第一控制线21近端侧间隔固定有第一限位块62和第二限位块63,第二控制线22远端具有孔道结构(图中未标示),第一控制线21末端由该孔道结构穿过并由第二内鞘管43上的伸出孔中伸出,从而实现第一控制线21与第二控制线22的活动连接,第二控制线相对于第一控制线可自由移动距离被限制在第一限位块62和第二限位块63间。第二控制线22近端与手柄3上的滑块31固定连接。当滑动滑块31时带动第二控制线22前后滑动,在第二控制线22向远端移动时,第二控制线22远端抵接并推动第一限位块62,进而带动第一控制线21向前移动;在第二控制线22向近端移动时,第二控制线远端抵接并拉动第二限位块63,第二控制线22末端拖动第一控制线21向近端移动。由于第一控制线21可移动地由第二内鞘管43上的伸出孔中伸出,故当第一控制线21沿轴向前后移动时,第一控制线21末端自由端不受鞘管等部件的约束,实现控制线在轴向上的有效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靠近医生操作端额外设计以旋转控制组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仅能通过护士操作手柄端控制夹子旋转的技术缺陷,实现了医生操作位置处同样能够任意调整远端的第一控制线21的旋转角度进而调整夹子角度的技术效果,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手术中医生位置灵活调整旋转控制组件伸出鞘管位置,极大提升了手术中操作灵活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最远端夹子11加载后,在夹臂打开状态下,医生可以根据实际病灶位置、形态等,通过旋转末端旋钮61来调整夹臂的旋转角度,而不需要整体转动止血夹,也不需要调整护士手术中的操作位置,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鞘管臂人体腔体组织的摩擦,降低器械对人体的损伤,提高器械的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大大提高角度调整的灵活性,提升操作的便捷性。

作为对本实施例1于第二内鞘管43上设置伸出孔的一种替换结构,将上述实施例1中伸出孔变换为在第二内鞘管43上设置的一轴向延伸的旋钮滑槽,第二限位块63位于该旋钮滑槽内侧并与第一控制线21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控制组件位于滑槽内轴向限位移动。当滑动滑块31时带动第二控制线22前后滑动,在第二控制线22向远端移动时,第二控制线22远端抵接并推动第一限位块62,进而带动第一控制线21向前移动;在第二控制线22向近端移动时,第二控制线22末端拖动第一控制线21向近端移动。由于第一控制线21可移动地由第二内鞘管43上的旋钮滑槽中伸出,故当第一控制线21沿轴向前后移动时,第一控制线21末端自由端不受鞘管等部件的约束,实现控制线在轴向上的有效移动。

此外,对于实施例1中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连接方式,以能够实现在确保第二控制线能够带动第一控制线前后移动的前提下,第一控制线能够相对于第二控制线自由转动,任意可实现的连接方式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接下来对外鞘管和内鞘管的连接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如图9所示,实施例1中所述外鞘管41与第二内鞘管43能够相对移动,所述外鞘管41的近端通过活动限位件7活动连接至第二内鞘管43近端部外壁。所述活动限位件7近端具有一固定连接部71与内鞘管外壁固定连接,由该固定连接部71上设有向远端延伸设有定位滑杆72,相对应的,所述外鞘管41近端具有定位件44,定位件44上设有滑动通道45,所述定位滑杆72向远端延伸穿过所述滑动通道45,且在该定位滑杆72的远端设置凸缘以使所述定位件44不会由定位滑杆远端脱出,则外鞘管41上的定位件44可以在定位滑杆72凸缘结构和固定连接部71间限位移动,移动的最大位移为限位组件5上的限位凸台51拉至内鞘管的远端外侧,以使夹子释放状态间所需外鞘管移动距离相对应。

作为对本实施例1外鞘管和内鞘管活动连接方式的一种替换结构,将实施例1中定位滑杆72和滑动通道45配合移动的方式进行变换,具体而言,所述活动限位件具有限位轨道结构,活动限位件的近端与内鞘管外壁固定连接,设置限位轨道的结构沿纵轴向远端延伸,相应地所述外鞘管远端具有与该限位轨道适配的限位滑块并可沿所述限位轨道轴向滑动,同样能够实现外鞘管41与内鞘管的活动限位连接。当然除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方式外,任何能够实现外鞘管41与内鞘管的活动限位连接的现有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3-7所示,以最远端夹子为代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夹子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每个所述夹子1包括夹体(图中未标示)和套设于夹体近端的夹座14,其中夹体远端为一对相对设置的夹臂13,其近端收纳在夹座通道内并在夹座14内壁的偏压作用下,夹臂可以打开或闭合;夹体近端具有释放孔道19,控制线2远端具有与所述释放孔道19可释放连接的释放组件23,当控制线2受到的拉力大于一阈值时,所述释放组件23由所述释放孔道19中脱出,所述阈值指的是释放瞬间控制线受到的最大拉力,其由释放孔道径向扩张弹性以及控制线远端的释放组件23形变特性决定。本实施例中释放组件轴向截面呈近“工”字型,释放孔道19在未脱出状态下卡合于“工”字型的凹槽内,释放孔道19呈可释放的长条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可实现上述技术效果的结构。

进一步,如图4-6所示,夹体为一体成型的近“u”型夹,夹体远端具有轴向对称的一对夹臂13,近端部具有用于穿过控制线2远端的释放孔道19,以及径向对称设置与释放孔道19远端侧的弹片16,弹片在受到径向偏压力时可以被压缩。夹座14呈圆筒状,夹座14远端侧壁轴向对称设有偏压机构15,偏压机构为可径向偏压的弹性件,夹座14近端侧壁开设弹片滑槽17,当夹子1未被锁止时,夹体近端的弹片16在弹片滑槽17内前后滑动,从而为夹子能够可重复开闭提供结构支持;此外在弹片滑槽17近端具有锁止槽18,当控制线向近端拉动并使得弹片16进入到锁止槽18中时,夹子被锁止。

结合图2、8对夹子组件整体结构和释放、加载过程做进一步说明。对于本实施例1中,夹子组件可以大致划分为最远端夹子11(如图2所示)和位于第一内鞘管近端的未加载夹子(如图8所示),其中,所述内鞘管包括位于远端的用于容纳若干所述夹子的第一内鞘管42以及位于近端的容纳所述控制线的第二内鞘管43,两者末端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夹子初始状态下为限位在所述第一内鞘管42中。当最远端夹子11加载后位于第一内鞘管的最远端,控制线远端的释放组件与夹体尾端的释放孔道19可释放连接。未加载夹子位于最远端夹子11的近端,夹臂近端收纳于夹座14通道内,控制线依次将各个未加载夹子串接,即控制线由最近端的夹子尾部的释放孔道穿过并由夹子的两夹臂间传出,随后顺次将各个未加载夹子以相同方式串接,各个夹子与控制线间没有连接,进而控制线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影响各个未加载夹子的形态、性能。当释放最远端夹子11后,控制线向近端移动,直至控制线远端的释放组件与此时最远端夹子的尾部的释放孔道开合,实现新夹子的加载。从夹子释放到新夹子的加载过程,不会影响在后未加载夹子,确保夹子性能的稳定,而不受夹子释放、加载等过程的影响。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对实施例1中的外鞘管与内鞘管连接进行变换。本实施例2中,所述外鞘管41近端与所述第二内鞘管43的外壁直接通过固定连接部71固定连接,相应地,在释放过程中可以单一使用控制线的移动来控制最远端夹子11的释放,具体操作过程可以参见实施例1中利用控制线释放夹子的操作方式,此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基于实施例1的基本结构,作为替换方式,本实施例4中外鞘管41和内鞘管间替换为可相对移动的方式。在释放最远端夹子11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移动外鞘管41的方式,具体而言,在释放夹子的过程中,同样是先使释放组件从最远端夹子11释放孔道脱离,然后沿图13中虚线方向所示,通过向近端拉动外鞘管,限位凸台51内侧的凸出面受第一内鞘管径向和轴向的压迫径向扩张后被拉至第一内鞘管远端端部的外周,并释放最远端夹子11。可见,基于实施例1和本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夹子的释放,操作更加灵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手术的不同部位、形态选择适当的操作方式。

实施例4

如图14所示,对实施例1中的限位组件结构进行变换,将实施例1中具有4个周向分布的限位凸台51替换为具有3个周向分布的限位凸台51,各个限位凸台51件形成槽口52,槽口深度和宽度限定了限位凸台51受压而向外扩张的形变幅度。可以通过变换限位凸台的数量,控制限位凸台的径向扩张的张力和形变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手术场景灵活选择适当的限位组件形态,当然,根据实际尺寸、应用场景等需求可以相应增减限位凸台数量,以获得最有的释放效果。

实施例5

如图15所示,对实施例1中的限位组件结构进行变换,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与外鞘管41一体形成,限位组件5是由外鞘管端部向远端延伸的对称弹片,弹片向轴向方向折弯构成限位凸台51结构,两个对称设置的两个限位凸台51与内鞘管42远端面间构成了限制最远端夹子的空间。夹子释放过程中,弹片受夹子外周表面偏压机构压迫而向外扩展。通过调整弹片材质,可以实现限位凸台51向外扩张的形变幅度。该实施例中的结构简单,释放过程容易控制。

实施例6

如图16所示,对实施例1中的限位组件结构进行变换,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与外鞘管41一体形成,限位组件5是由外鞘管端部向远端延伸的筒形结构,筒形结构远端周向分布有向轴向方向折弯的弹片,进而构成限位凸台51,周向分布的折弯形限位凸台51与内鞘管42远端面间构成了限制最远端夹子的空间。夹子释放过程中,向内折弯的弹片受夹子外周表面偏压机构压迫而向外扩展。通过调整弹片材质,可以实现限位凸台51向外扩张的形变幅度。该实施例中的结构简单,释放过程容易控制。

实施例7

如图17所示,对实施例1中的内外鞘管结构进行变换,本实施例中采用单一鞘管结构,所述鞘管4远端具有限位组件5,所述限位组件5近端侧具有朝向鞘管轴向方向的限位空间,所述最远端夹子11的至少一部分可释放地被所述限位组件5限位于限位空间内。本实施例中,限位空间是由若干轴向布置的限位凸台51和限位组件5近端部向内侧突出的限位部53限定而成,所述最远端夹子11的夹座14外周壁上设有偏压机构15(结合图2-3所示最远端夹子结构),所述偏压机构15被可释放地限位于所述限位凸台51和限位部53间形成的限位空间内。释放过程中,首先向近端拉动控制线2并使最远端夹子11处于锁止状态,继续向近端拉动控制线2并使释放组件从所述释放孔道脱出,然后通过向远端推动控制线2,在控制线远端抵接夹体近端后,夹体受到控制线2的推动向远端移动并带动夹座14一并向远端移动,当偏压机构15抵压限位凸台51内侧的凸出面的力大于一阈值时,限位凸台51径向扩张并释放最远端夹子11。

本实施例中,所述鞘管4和所述限位组件5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根据实际装配制造需要,分别制造后组装而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