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用辅助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9456发布日期:2020-08-05 01:2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外科护理用辅助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科护理用辅助带。



背景技术:

外科护理是一门将外科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应用型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对外科疾病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整体优质护理。随着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外科护理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既包括外科学理论,也包括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操作,以及基础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人文关怀学以及医疗法规等医学和人文科学知识。

外科护理服务的对象包括创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感染患者、肿瘤患者及功能障碍患者等。外科护理是在尊重患者的需要和权利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健康、恢复健康及减轻痛苦的目标。

目前,患者由躺卧状态变为端坐状态或由端坐状态变为站立状态的过程中,仅依靠医护人员臂力搀扶的方式实现,操作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患者由躺卧状态变为端坐状态或由端坐状态变为站立状态的过程中,仅依靠医护人员臂力搀扶的方式实现,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科护理用辅助带。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的一种外科护理用辅助带,包括支撑装置;

支撑装置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固定装置,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固定装置;

第一固定装置远离支撑装置的一端与第二固定装置远离支撑装置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第一固定装置上活动连接有第一调节装置;第一调节装置能够沿第一固定装置的延伸方向移动;

第二固定装置上活动连接有第二调节装置;第二调节装置能够沿第二固定装置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支撑装置为板状结构;且支撑装置从顶部向底部的正投影为弧形结构,从一侧向另一侧的正投影为方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和龙虾插扣的公扣;第一连接带与支撑装置固定连接;

第二固定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带、第四连接带和龙虾插扣的母扣;第三连接带和支撑装置固定连接;

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第三连接带和第四连接带均为长条结构。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带和第三连接带的尺寸相同;

第二连接带和第四连接带的尺寸相同;

第二连接带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带的尺寸。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调节装置包括圆环结构的套接部;

套接部套接于第一连接带的中部,且能够沿第一连接带的延伸方向移动;

套接部上固定有方向板状结构的抓握部;

第二调节装置与第一调节装置的结构相同;第二调节装置的套接部套接于第三连接带的中部,且能够沿第三连接带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抓握部的四个拐角均进行倒角处理。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第三连接带和第四连接带的材质均为尼龙;

第一调节装置的套接部和第二调节装置的套接部均为涤纶。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带、第四连接带、公扣和母扣均为一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护理用辅助带通过设置支撑装置、第一固定装置、第二固定装置、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节装置,以便于医护人员能够借助腰部的力量,并配合手臂的力量辅助患者完成体位的转换,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护理用辅助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护理用辅助带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0-支撑装置;120-第一固定装置;121-第一连接带;122-第二连接带;123-龙虾插扣的公扣;130-第二固定装置;131-第三连接带;132-第四连接带;133-龙虾插扣的母扣;140-第一调节装置;141-套接部;142-抓握部;150-第二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衔接”、“铰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外科护理用辅助带包括支撑装置110。支撑装置110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固定装置120,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固定装置130。其中,第一固定装置120远离支撑装置110的一端与第二固定装置130远离支撑装置11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一固定装置120上活动连接有第一调节装置140,第一调节装置140能够沿第一固定装置120的延伸方向移动。第二固定装置130上活动连接有第二调节装置150,第二调节装置150能够沿第二固定装置130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装置120和第二固定装置130使得外科护理用辅助带佩戴在医护人员的腰部时较为方便。同时,第一固定装置120和第二固定装置130使得外科护理用辅助带从医护人员的腰部脱离时也较为方便。当第一固定装置120远离支撑装置110的一端与第二固定装置130远离支撑装置110的一端连接时,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分别位于医护人员腰部的两侧。支撑装置110位于医护人员腰部的后侧。患者的双手能够抓取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医护人员借助腰部的力量,通过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带动患者移动。同时,配合医护人员手臂的力量,使患者由躺卧状态变为端坐状态或由端坐状态变为站立状态。如此,有效地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在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受力时,医护人员的后腰处受力最大。此时,位于人体腰部的后侧的支撑装置110能够较好地缓冲受力。而且,第一调节装置140能够沿第一固定装置120的延伸方向移动。即第一调节装置140能够在医护人员的腰部的前侧和后侧的方向上进行调节。第二调节装置150能够沿第二固定装置130的延伸方向移动。即第二调节装置150也能够在医护人员的腰部的前侧和后侧的方向上进行调节。如此,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装置140在第一固定装置120上的位置,以及调节第二调节装置150在第二固定装置130上的位置,以便于患者抓取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同时,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的位置,以便于患者抓取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时,医护人员的身体能够保持平衡。

具体地,支撑装置110为板状结构。且支撑装置110从顶部向底部的正投影为弧形结构,从一侧向另一侧的正投影为方形结构。弧形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医护人员腰部后侧的人体结构,进一步有效地缓冲了腰部后侧的受力。并且,当外科护理用辅助带使用时,弧形结构使得支撑装置110不易在医护人员腰部的后侧发生位置的偏离。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装置1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带121、第二连接带122和龙虾插扣的公扣123。其中,第一连接带121与支撑装置11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装置1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带131、第四连接带132和龙虾插扣的母扣133。其中,第三连接带131和支撑装置11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带121、第二连接带122、第三连接带131和第四连接带132均为长条结构。如此,通过龙虾插扣的公扣123和母扣133的配合,使得第一固定装置120远离支撑装置110的一端与第二固定装置130远离支撑装置11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并且,当龙虾插扣的公扣123和母扣133连接时,龙虾插扣的公扣123和母扣133均位于医护人员腰部的前侧。整体上,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操作。而且,第一连接带121和第三连接带131的尺寸相同。第二连接带122和第四连接带132的尺寸相同。第二连接带122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带121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调节装置140包括圆环结构的套接部141。套接部141套接于第一连接带121的中部,且能够沿第一连接带121的延伸方向移动。套接部141上固定有方向板状结构的抓握部142。抓握部142能够被患者的手抓取。第二调节装置150与第一调节装置140的结构相同。如此,通过第一调节装置140的套接部141能够调节第一调节装置140在第一连接带121上的位置。第二调节装置150的套接部141套接于第三连接带131的中部,且能够沿第三连接带131的延伸方向移动。如此,通过第二调节装置150的套接部141能够调节第二调节装置150在第三连接带131上的位置。而且,抓握部142的四个拐角均进行倒角处理。如此,当患者的手部抓取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的抓握部142时,有效降低抓握部142划伤患者手部的可能性。

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连接带121、第二连接带122、第三连接带131和第四连接带132的材质均为尼龙,具有较强的耐磨性。第一调节装置140的套接部141和第二调节装置150的套接部141均为涤纶,具有较好地排湿性和透气性。第二连接带122、第四连接带132、公扣123和母扣133均为一个以上。具体地,第二连接带122、第四连接带132、公扣123和母扣133可均为两个,有效地增强连接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将支撑装置110抵至医护人员腰部的后侧,通过龙虾插扣的公扣123和龙虾插扣的母扣133相互配合,连接第一固定装置120和第二固定装置130。此时,龙虾插扣的公扣123和母扣133均位于医护人员腰部的前侧,第一连接带121和第二连接带122位于医护人员腰部的右侧,第三连接带131和第四连接带132位于医护人员腰部的左侧。然后,通过第一调节装置140的套接部141调节第一调节装置140在第一连接带121上的位置,通过第二调节装置150的套接部141能够调节第二调节装置150在第三连接带131上的位置。之后,分别旋转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的抓握部142,以使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的套接部141发生形变。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旋转前,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的套接部141为圆环结构;旋转后,第一调节装置140和第二调节装置150的套接部141为“8”型结构。如此,有效地防止第一调节装置140的套接部141相对第一连接带121发生相对位移,以及防止第二调节装置150的套接部141相对第三连接带131发生相对位移。最后,患者的一只手抓取第一调节装置140的抓握部142,另一只手抓取第二调节装置150的抓握部142。通过医护人员腰部的力量,带动患者身体移动,同时,配合医护人员的手臂力量辅助患者完成体位的转换。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