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85043发布日期:2020-08-25 19:22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



背景技术:

眩晕是一种患者对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运动错觉,通常主诉旋转性眩晕,有时是一种线性移位或者倾斜感等症状,常在头部运动时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是由前庭-皮质通路神经活动的不平衡引起的。眩晕可由周围性前庭器官(迷路或者前庭神经)损伤引起,也可由中枢前庭系统(前庭神经核、前庭-丘脑通路、前庭-皮质通路及小脑等)损伤引起。由此可见,眩晕诊断问题涉及前庭周围及中枢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神经科、耳科及其他专科医师而言,都需要准确掌握这些知识。

目前,临床医师面对眩晕患者,存在以下问题:①对前庭-眼、脊髓反射及眼动解剖、生理等机制认识不足;②缺乏对眩晕疾病的病因分布情况及临床特征知识的掌握;③缺乏眩晕诊治流程及框架体系相关知识;④眩晕床旁检查方法尚不规范。

如何规范眩晕患者床旁检查,是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最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近年来眩晕临床工作的发展,眩晕床旁规范检查技术日臻完善,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神经系统及听力检查、眼部检查、头动检查、姿势步态及变位检查6部分内容。

然而目前在对听神经瘤术后主管视觉垂直实验时,均术后患者在床上完成;但是患者一般术后头晕无法配合,都是靠家属和护士人力撑;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同时测量时也不准确。

中国专利文献:cn2112379,公开日:1992.08.12,公开了一种床旁x射线摄影暗匣肢体固定器,由主体框架、活动锁架、投影暗匣和肢体固定带组成;通过主体框架上的固定轴与活动锁架的活动槽夹连接,并能在固定轴轨道上活动,同时活动槽夹夹住摄影暗匣,又将肢体固定带穿过主体框架的带孔后,就构成该固定器。

优点在于:适用于流动床边x射线摄影时,能将肢体、暗匣固定,特别是对失控的重患者和不能自控的婴幼儿患者更为适宜。但是该技术方案只用于对肢体、暗匣固定的固定,并不能对患者进行固定;此外该装置在结构上和本申请也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专利文献:cn208989444u,公开日:2019.06.18,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床旁多导管固定器,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上部设置导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固定结构分为上部分的导管固定孔以及下部分与固定板连接的底座,导管固定孔与底座之间相互连接;固定板下部设置一万向调节结构,万向调节结构包括转动部分和锁死部分,万向调节结构的上侧与固定板的下侧连接;在万向调节结构的下方设置一床沿固定结构,所述床沿固定结构的上侧与万向调节结构的下侧相连接。

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床的角度灵活地调整固定板的方向,使固定板能够稳定的固定在床栏杆上而不必占用床铺的位置。但是该技术方案是用于导管固定器并没有涉及到对术后患者的固定。

综上,亟需一种在患者进行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时,对患者进行固定支撑,节约时间人力的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所述的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包括底盘1、侧栏2、靠背3、头部固定器4、旋转轴5、手摇杆6、锁紧螺栓7;所述底盘1的前面边口和后面边口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轴孔11,所述底盘1的上面设有两个锁紧螺栓孔13;所述底盘1的左端设有螺纹孔12;所述的螺纹孔12中安装有旋转轴5;

所述的旋转轴5呈六棱柱状,所述旋转轴5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锁定装置51;所述的锁定装置51上连接有螺杆52,所述的螺杆52一端和锁定装置51连接、另一端固定有旋钮53;

所述的轴孔11中安装有轴承22,将底盘1和侧栏2进行铰接;所述侧栏2的中部设有锁紧孔21,所述的锁紧孔21中安装有锁紧螺栓7;所述侧栏2的下端边口固定连接有四个轴承22;

所述靠背3的下端设有贯穿的六棱柱孔31,所述的六棱柱孔31套在旋转轴5上;所述靠背3的左面设有摇杆孔32;所述的摇杆孔32中安装有手摇杆6,所述手摇杆6的前端固定有齿轮61;所述靠背3的上端设有固定器安装口33,所述固定器安装口33的内部安装有齿轮传送带34;

所述的头部固定器4安装在所述的固定器安装口33中,所述头部固定器4下部的前面和后面均设有两排齿轮带41,所述头部固定器4上部的前面设有头部放置槽42,所述头部放置槽42的底部设有软垫43。

所述的手摇杆6通过齿轮61带动齿轮传送带34,进而带动头部固定器4上下移动。

所述的旋转轴5用于调节底盘1与靠背3之间的夹角,所述的锁定装置51用于对角度进行锁定。

所述的锁紧螺栓7和所述的锁紧螺栓孔13相吻合。

所述的头部固定器4的表面套有一次性隔离层。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在对听神经瘤术后主管视觉垂直实验时,无需家属和护士人力撑患者;患者坐靠在本装置上即可,节约人力和时间,提高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广泛推广使用。

3、本实用新型的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可以帮助患者有效保持检查体位,提高患者检查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底盘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侧栏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靠背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头部固定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旋转轴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手摇杆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调节图。

附图9是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拆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底盘

11、轴孔

12、螺纹孔

13、锁紧螺栓孔

2、侧栏

21、锁紧孔

22、轴承

3、靠背

31、六棱柱孔

32、摇杆孔

33、固定器安装口

34、齿轮传送带

4、头部固定器

41、齿轮带

42、头部放置槽

43、软垫

5、旋转轴

51、锁定装置

52、螺杆

53、旋钮

6、手摇杆

61、齿轮

7、锁紧螺栓

实施例1

请参照附图9,附图9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拆开图。所述的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包括底盘1、侧栏2、靠背3、头部固定器4、旋转轴5、手摇杆6、锁紧螺栓7;

请参照附图2,附图2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底盘结构示意图。所述底盘1的前面边口和后面边口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轴孔11,所述底盘1的上面设有两个锁紧螺栓孔13;所述底盘1的左端设有螺纹孔12;所述的螺纹孔12中安装有旋转轴5;

请参照附图6,附图6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旋转轴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旋转轴5呈六棱柱状,所述旋转轴5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锁定装置51;所述的锁定装置51上连接有螺杆52,所述的螺杆52一端和锁定装置51连接、另一端固定有旋钮53;

请参照附图1、附图2,附图1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底盘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轴孔11中安装有轴承22,将底盘1和侧栏2进行铰接;所述侧栏2的中部设有锁紧孔21,所述的锁紧孔21中安装有锁紧螺栓7;所述侧栏2的下端边口固定连接有四个轴承22;

请参照附图4、附图7,附图4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靠背结构示意图,附图7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手摇杆结构示意图。所述靠背3的下端设有贯穿的六棱柱孔31,所述的六棱柱孔31套在旋转轴5上;所述靠背3的左面设有摇杆孔32;所述的摇杆孔32中安装有手摇杆6,所述手摇杆6的前端固定有齿轮61;所述靠背3的上端设有固定器安装口33,所述固定器安装口33的内部安装有齿轮传送带34;

请参照附图5,附图5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头部固定器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头部固定器4安装在所述的固定器安装口33中,所述头部固定器4下部的前面和后面均设有两排齿轮带41,所述头部固定器4上部的前面设有头部放置槽42,所述头部放置槽42的底部设有软垫43。

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的手摇杆6通过齿轮61带动齿轮传送带34,进而带动头部固定器4上下移动;所述的旋转轴5用于调节底盘1与靠背3之间的夹角,所述的锁定装置51用于对角度进行锁定;所述的锁紧螺栓7和所述的锁紧螺栓孔13相吻合;所述的头部固定器4的表面套有一次性隔离层。

实施例2

请参照附图1、附图8,附图1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8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调节图。

所述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的使用过程及方法:

使用时,将床旁主观视觉垂直实验固定器放于病床上,将软垫或者床单等柔软的物品垫于底盘1的上面;接着将需要进行听神经瘤术后主管视觉垂直实验的患者,扶到底盘1的上面坐下。患者的背部靠在靠背3上,患者所需要的靠背角度,可以根据旋转轴5进行调节;当角度调节完成后,旋转旋钮53,对角度进行锁紧。

然后摇动手摇杆6,将头部固定器4的高度调节至患者所需的高度;接着患者头部固定于头部放置槽42中,软垫43的设计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最后对患者进行主管视觉垂直实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