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覆盖注入药液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5141发布日期:2020-09-15 19:4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持续覆盖注入药液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装置,具体为一种可持续覆盖注射药液的装置。



背景技术:

此部分的陈述仅仅提供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技术信息,并且这些陈述可能构成现有技术。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很多需要对患处进行持续性、覆盖性治疗的疾病,如血管瘤等,一般采用的都是直接在患处持续滴药水的方式,不仅浪费药水,治疗效果还很差;部分是采用的敷贴方式,使药水能持续浸泡患处。但这种方式只能在皮肤表面实施,不能深入表皮直接进行治疗,效果也很有限。

最近有采用微针阵列来对患处进行治疗的方式,如申请号201910029211.0专利名称为“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微针透皮给药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或申请号201820741785.1专利名称为“一种无痛可溶性疫苗微针贴片”,都是采用覆盖排列的微针深入表皮来对患处或需治疗部位进行治疗。由于仅深入表皮,不会对真皮造成伤害,故患者并不会感到疼痛,即使有疼痛感也很轻微。但正是由于其深入表皮,使得药液能直接作用于皮下,较之在皮肤上涂药、敷药有更直接的效果。且微针技术也有很好的覆盖治疗效果,也能缓释药液,持续对患处进行治疗。但微针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上述两个专利可知,目前都采用的是将药物包埋在微针内的方法,只能包埋一种药物,且是一次性的,非常不灵活,尤其不适合一些需要不时更换药物注入的疾病,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且微针大多都呈标准等间距排列,由于微针中的药液在皮下基本呈圆形的治疗辐射范围,导致药液渗入创面不均匀,药液覆盖重复。且微针也过于密集,也不方便对治疗区域进行观察,从而无法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或是更换治疗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部分问题,或至少缓解这些问题。

一种可持续覆盖注入药液的装置,包括

管道,包括管体、管道出药口和管道进药口;

多个中空的微针,分布在所述管道的下端;所述微针的进药端与所述管道连通。

可持续覆盖注入药液的装置,还包括封闭层,位于所述微针的出药端,用于封闭所述微针的所述出药端。

可选的,所述管道为预负压真空管,所述管道进药口设有密封膜,所述管道出药口密闭。

可持续覆盖注入药液的装置,还包括挤压装置,部分或全部包裹所述管道;所述管道部分或全部为软管。

进一步的,所述微针的进药端与所述管道之间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微针的针底座。

可选的,所述管道包括上部软管部分和下部硬管部分,所述微针的进药端与所述下部硬管部分连通。

所述挤压装置包括密闭腔和负压压缩件;所述负压压缩件由可压缩材料构成,位于所述密闭腔内,包裹所述管道;所述密闭腔设有挤压装置连接口,用于连接负压装置;或,所述密闭腔连接有导气管,用于连接负压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压缩件包裹外围的所述管道,所述密闭腔为透明腔体。

所述微针呈预设角度和预设间距排列。

所述管道出药口设有显色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与中空微针连通的管道,使得药液可以通过管道均匀的注入中空的微针内部,与微针包埋药液技术相比,药液使用更加灵活,且也适合根据不同的治疗阶段更换药液,可多次使用,不用频繁更换微针贴片,也减小了对药液造成浪费,节约治疗费用;且微针深入表皮,也使得治疗效果更佳;

2、管道采用预负压真空管,从而使注入药液更加方便,只需要将药液瓶口插入管道进药口的密封膜内,负压即可使药液充满管道,从而完成向微针注药的操作;

3、通过设置部分或全部包裹管道的挤压装置,可帮助药液从管道顺利进入微针并注入治疗部位;

4、管道采用下部硬管部分和上部软管部分结合的方式,或是在微针与管道之间设置针底座,避免管道完全采用软管导致微针不能很好在管道进行着力的问题,使得微针更容易深入表皮;

5、采用回型或螺旋型管道,挤压装置的负压压缩件部分包裹外围的管道,密闭腔采用透明腔体,配合与管道呈预设角度、预设间距连通的微针的方案相协同,从而在保证挤压装置对管道有效施压的同时,可以很方便的对治疗部位进行观察,以便进行下阶段换药或是更换治疗方案;

6、微针呈预设角度、预设间距排列与管道连通,较之现有技术的微针,减少了微针注入药液的覆盖范围重复,提高了微针的利用率,且有效的减少了微针数量,降低了该装置的成本,也使得微针不那么密集,更方便对治疗部位进行观察。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可以通过以下的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敷贴层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微针排列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微针排列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管道为部分软管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管道为全部软管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微针排列的又一实施例的药水覆盖治疗区域效果图。

其中:1-挤压装置;2-储药池;3-管道;4-开口;5-封闭层;6-微针;7-密闭腔;8-管道进药口;9-粘贴件;10-挤压装置连接口;11-管道出药口;12-进药端;13-出药端;14-负压压缩件;15-导气管;16-上部软管部分;17-下部硬管部分;18-针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作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一种可持续覆盖注入药液的装置,包括

管道3,包括管体、管道出药口11和管道进药口8;

多个中空的微针6,分布在所述管道3的下端;所述微针6的进药端12与所述管道3连通;所述微针6用于深入人体表皮。

使用时,只需将本申请装置按压在待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微针6深入表皮,再向管道进药口8加入药液,从而能通过设置与中空的微针6连通的管道3,使得药液可以通过管道3注入中空的微针6内。与微针包埋药液技术相比,药液使用更加灵活,且也适合根据不同的治疗阶段更换药液,可多次使用,更加节约治疗的费用,也减少了对药液的浪费,提高了利用率。最后再用胶布等粘贴件9将本申请的装置贴紧在皮肤上,如图2所示,即完成操作,非常方便。粘贴件9也可连接在本申请的装置上。

微针6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微针,针径小且长度适中,只会深入表皮而不会伤及真皮组织,从而不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或疼痛感很轻微。由于微针6比较细,可能存在渗入微针6内的药液较少的情况。在管道3充满药液后,可将管道出药口11封堵住,从管道进药口8通过空针等增大管道3内的压力,从而迫使管道3内的药液流入微针6并最终至所需治疗的部位。可采用手或物品自行封堵管道出药口11,也可通过在管道出药口11设置密封盖,需要封堵时盖上盖子即可。

由于需要覆盖治疗部位,管道3可采用诸如回型或螺旋形等覆盖面积大的管道形式,配合管道3下端分布的微针6,可很好对治疗部位进行药液覆盖注入治疗。也可均匀分布微针6,使得尽量将治疗部位覆盖。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某种病情或某些治疗部位的管道形状。

可与所述管道进药口8连通的储药池2,来向管道进药口8加入药液,如图2或3所示,储药池2的上部设置有开口4和密封开口4的盖子,药液可在储药池2内流入充满管道3及微针6。

也可使用负压装置,在管道出药口11处对管道3进行负压操作,从而将药液从储药池2或其他储药装置,如眼药瓶等,吸至管道出药口11,使药液充满管道3和微针6,从而帮助药液能顺利流入并充满管道3和微针6,避免因管道3和微针6较细产生药液不能很好进入的问题。

负压装置可以是负压球或空针等,通过对负压球按压,或是对空针推杆的拉动,从而使管道3产生负压,使药液向管道出药口11流动。也可采用专门的电动负压装置来持续、缓慢抽压。

也可采用向管道进药口8通过外力注射药液的方法,如通过推压注射器或挤压软性药液瓶,如眼药水瓶,使药液充满管道3和微针6,从而帮助药液能顺利流入并充满管道3和微针6。采用该方法,只需要向管道进药口8进行注药操作即可,不需要对管道进药口8和管道出药口11都进行操作,使得操作更加简便。

可持续覆盖注入药液的装置还包括封闭层5,位于所述微针6的出药端13,用于封闭所述微针6的所述出药端13,如图2所示。平时位于微针6的出药端13下方。当需要使用本申请的装置时,可先将药液通过管道进药口8注入管道3,由于有封闭层5封闭微针6的出药端13,药液逐渐充满管道3和微针6后才会从管道出药口11流出。当管道3及微针6充满药液后,再将封闭层5撕掉,并将本申请的装置按压在治疗区域的皮肤上,微针6就可带着药液深入表皮进行治疗了。采用封闭层5预先封闭微针6的出药端13,可不需要先将微针6扎入表皮再通过外力将药液注入管道3和微针6,避免因为外力可能导致已经深入表皮的微针6对皮肤造成损伤,尤其适用婴幼儿等皮肤比较脆弱的患者。

可选的,所述管道3为预负压真空管,所述管道进药口8设有密封膜,所述管道出药口11密闭。管道3采用预负压真空管,从而使注入药液更加方便,只需要将药液瓶口或针管口插入管道进药口8的密封膜内,负压即可使药液充满管道3,使得治疗操作更加简便。再撕开封闭层5,将本申请的装置按压在治疗部位即可。密封层5的撕开操作和将本申请装置按压在皮肤上的操作也可同时进行。

如图2或3所示,可持续覆盖注入药液的装置还包括挤压装置1,部分或全部包裹所述管道3;所述管道3部分或全部为软管。在管道3充满药液后封闭管道出药口11和管道进药口8,挤压装置1通过外力挤压管道3的软管部分,使软管受外力塌陷,从而减小了管道3内的容积,迫使药液向微针6流入,从而确保微针6内充满药液。管道出药口11、管道进药口8都可设有密封件,如密封盖等,方便封堵,也可直接用手堵住即可,从而防止药液从两边端口挤出。通过设置部分或全部包裹管道3的挤压装置1,使外界负压挤压软管部分,保证管道3内药液受压能顺利流入微针6,避免因管道3和微针6细小,药液从管道进药口8流到管道出药口11后,药液不易渗入微针6或渗入很少,影响治疗效果。同时,也有利于药液均匀注入所有微针6内。

同时,挤压装置1也有利于将微针6内的药液挤入到治疗部位。通过外力挤压管道3,使得药液不会因为微针6过于细小而不易流入治疗部位,影响治疗效果。具体操作为:当药液充满管道3后,通过挤压装置1将管道3内的药液挤入微针6,并通过深入表皮的微针6注入到治疗部位。再将管道3充满药液,并通过挤压装置1进行挤压。通过循环操作,多次挤压,使得药液能顺利进入治疗部位,对所需治疗部位进行覆盖治疗,也有利于需要长时间、持续进行覆盖治疗的疾病,操作也非常方便,在家都能操作。与药物包埋在微针比起来,药液不需要等微针6被吸收后才进行治疗,能快速作用患处,且也能很好的循环将药液注入治疗部位。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当管道3全部为软管时,所述微针6的进药端12与所述管道3之间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微针6的针底座18,如图7所示,微针6穿过针底座18与管道3连通。针底座18采用有一定硬度的材质,上端面通过粘接等方式与管道3固定连接,能很好的支撑和固定微针6,避免微针6因为连接在全软管的管道3上,按压在皮肤上时软管变形而产生微针移位不能很好扎入皮肤的问题。针底座18可以如图6所示,部分包裹管道3,支撑和固定微针6。下端面可为水平面,使得管道3按压在皮肤上时更平整,有利于本申请的装置贴紧皮肤。下端面也可设成一定弧度的形状,从而配合一些不太平整的治疗部位贴紧皮肤,如与额头、手肘等部位相适配,从而更好的密闭创面。

针底座18可设有整个管道3的下端;也可只在微针6与管道3连通的部分设置针底座18,便于节约成本。

管道3也可部分为软管,采用软硬管组合的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管道3包括上部软管部分16和下部硬管部分17,所述微针6的进药端12与所述下部硬管部分17连通。由于微针6与下部硬管部分17连通,使得下部硬管部分17能较好的支撑和固定微针6,避免按压时管道3移位导致微针6不能很好扎入皮肤的问题发生。上部软管部分16可占管道3的三分之二,如图6所示,受外力塌陷,将管道3内的药液挤入连通的微针6中。下部硬管部分17可设置成底部平整的形状,也可配合一些不太平整的治疗部位设成一定弧度的形状,从而与皮肤接触更紧密,有利于避免创面的感染。

管道3的软硬管组合,上部软管部分16与下部硬管部分17可通过粘合等方式连接。也可通过模具实现,将上部软管部分16的管壁设置的较薄,下部硬管部分17的管壁设置成较厚的状态,从而使得上部软管部分16能容易受外力塌陷,而下部硬管部分17不容易变形而更好的支撑微针6。

采用上述几种方案,解决了管道3完全采用软管时可能存在的微针6不能很好在管道3进行着力的问题,使得微针6更容易深入表皮进行治疗。

如图2或3所示,所述挤压装置1包括密闭腔7和负压压缩件14;所述负压压缩件14由可压缩材料构成,位于所述密闭腔7内,包裹所述管道3;所述密闭腔7设有挤压装置连接口10,用于连接负压装置;或,所述密闭腔7连接有导气管15,用于连接负压装置。如图3所示,当本申请的装置按压在皮肤上贴紧时,密闭腔7与皮肤构成包裹管道3和负压压缩件14的密闭空间。负压装置通过挤压装置连接口10或导气管15减小该密闭空间气压时,负压压缩件14产生收缩而向管道3的软管部分进行均匀施压,从而迫使管道3内的药液向微针6挤入,从而充满微针6。负压压缩件14在未负压时,体积较大,可使密闭空间较大;负压时则收缩体积,不会压迫到治疗部位的创面,或对创面的压迫有一定的缓冲,避免长时间压迫创面导致损伤皮肤,尤其适合需要长时间持续治疗的情况。也有利于根据治疗的需要多次加入不同的药液。且负压压缩件14负压后施压力度较大,配合被挤压的软管,能很好的将药液挤入微针6。

当然,也可不采用负压压缩件14,仅采用密闭腔7来配合形成包裹管道3的密闭空间,如收纳被子的负压套。

所述负压压缩件14可以是海绵,或是泡沫等受到负压会收缩体积的材料构成。

密封腔7与外围的管道3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再通过粘贴件9将本申请装置紧固在皮肤上,从而与皮肤共同构成密闭空间,也是对创面的密封保护,能有效避免创面被外界感染。密封腔7也可完全包裹管道,仅使微针6能穿过密封腔7,从而形成密封空间。

所述负压压缩件14包裹外围的所述管道3,所述密闭腔7为透明腔体,如图3所示。负压压缩件14包裹外围的管道3,从而在负压时能对管道3外围的软管部分收缩施压。使得整个管道3内的压力增大,将管道3内的药液挤入微针6。也可封闭管道进药口8和管道出药口11,使得压力增大时药液不易从两边端口挤出。因为负压压缩件14仅包裹外围的管道3,且密闭腔7为透明腔体,从而在保证挤压装置1对管道3有效施压的同时,也很方便的对治疗部位进行观察,以便进行下阶段换药或是更换治疗方案。

由于微针6深入表皮后药液成一定覆盖治疗区域,所述微针6呈预设角度或和预设间距排列,如图4或5或6或7所示,使得微针6能更好的覆盖整个治疗部位。如图6或7所示,管道3同一横截面与两个微针6连通,微针呈预设角度排列,较之现有技术的微针,避免了微针6注入药液的覆盖范围重复,提高了微针6的利用效率,有效的减少了微针数量,降低了该装置的成本,也使得微针6和管道3不需要排列那么密集,更方便对治疗部位进行观察。所述预设角度为两个微针6的延长线所成的夹角角度,可选择在10°到150°之间,根据药液的覆盖面积进行实际选择,只要能确保微针6能深入表皮即可。微针6不呈标准等间距排列,而是以微针6出药端13为圆心,药液覆盖范围为圆,临近的两个微针6呈相切状态,保证药物渗透范围不重叠,如图6或7所示。

可选的,管道3的同一横截面连通的两个微针6的延长线成60°夹角,使药液覆盖的圆形以针尖为圆心,圆形与针管相切的状态。由于一根微针6能覆盖一个圆形覆盖治疗范围,采用上述的方式,可减小针管的药液覆盖重复,又能基本覆盖治疗区域。同时,微针6不会太密集,方便对治疗区域进行观察。

管道3的同一横截面连通的三个微针6,如图4所示。微针组设定合理的预设间距,从而可将治疗覆盖面积更大化。

也可采用如图5所示的微针6排列方式,即两个微针6和一个微针6以预设角度和预设间距排列,并配合临近的管道3的微针6的排列方式。如,两个微针6以夹角为60°设于管道3的同一横截面,一定间距设置一个垂直向下的微针6,以此类推。由于微针6的药液深入表皮后基本呈圆形覆盖治疗区域,故上述排列方式可形成如图8所示的覆盖治疗区域的效果,可以看出,配合临近的管道3的微针6的错位排列,该方案能基本达到治疗部位的全覆盖,且重合的区域也很少。在保证治疗部位的治疗覆盖面积外,减少重复覆盖的面积,并大大减少了微针6的数量,更方便治疗部位的观察。

上述微针6排列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和药液覆盖范围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微针间夹角可以在20°到150°之间,保证微针6数量最少,方便观察;或是,微针间夹角在50°到120°之间,保证治疗覆盖范围的同时减少微针6的数量。也可由其他多种排列方式,并均可配合管道3错位设计,从而在保证覆盖范围和减小重复覆盖范围的情况下,减小微针6数量,节约了成本,并使得治疗部位更容易进行观察。

微针6也可由可吸收材料构成,包含促进表皮愈合的材料。这样药液改良了透皮的缓慢以及避免了穿刺的不均匀,保证创面均匀渗入药液,微针6在送完药液一定时间后自行吸收,促进创面愈合。也可采用不能吸收的材料,一段时间后整个更换即可。

所述管道出药口11设有显色装置。当药液快充满管道3时,药液使得显色装置显色,从而被操作者观察到,方便操作者对本申请的装置进行注药操作。

在使用本申请装置之前,可对治疗部位进行麻醉处理,如在该部位涂抹麻醉剂,或是将带有麻醉剂的封闭层5撕下后在治疗部位进行涂抹,避免一些疼痛比较敏感的患者对微针6扎入皮肤引起不适。

负压、加压装置等外部抽压、加压的装置,可选用低力度、缓慢抽压的电动负压或加压装置,或手动的负压、加压装置,从而在抽压或加压的时候不会因为快速抽加压导致药液通过微针6过快流入治疗部位,避免造成人体损伤。

管道3和微针6也采用相应比较安全的管径和长度,避免部分药液注入过多可能导致的对身体的伤害。可选的,将管道3和微针6一次容纳药液的总的容积设置成多个容积类型。医生可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来计算药液药量,如需要5毫升药液;再选择总容积小于药液药量的管道3,如选择总容积为1毫升的管道3,通过5次注入就可达到所需药液的效果。采用这种方式,只需要医生定药量就行了,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制备即可控制药液注入。且相对于将药物包埋在微针中药物剂量固定,可以更有针对的注入适合的药量,更加灵活可靠。分次注入,也能很好的观察药液对治疗部位的治疗效果,来决定药液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更换等问题。也可先注入少量药液,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再进行正常注入,将药液可能对人体的损伤的危险降到最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