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配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0920发布日期:2020-09-15 19:32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药品配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品配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注射操作过程中先要用注射器抽出溶媒(即注射用水),再将注射器针头扎入溶质瓶(粉针剂或水针剂),然后推出溶媒与溶质进行混合溶化,最后再抽出混合药液到注射器内才能对人体进行注射或给输液瓶内加药。这种操作方法程序复杂,护士劳动量大,药液要经几次转移,浪费时间,况且在慌乱过程中还容易导致失误等情况。在战争情况下或者一些需要急救的场景下,特别是在高强度作战过程中,为了与死神争夺生命,就需要尽可能的缩短救治时间,因此,提高药品的配制速度,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量就迫在眉睫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药品配制装置,能够快速的进行药品的配制,省去了一些操作步骤,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药品配制装置,包括混药部、活塞部、尖刺部和储药瓶,所述混药部、活塞部和储药瓶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状,所述活塞部包括活塞端和空心的柱端,所述柱端一端连接活塞端另一端为第一开口,所述活塞端从混药部上的第二开口插入混药部并与混药部形成密封的第一空腔,所述储药瓶上的第三开口端的外壁与柱端的内壁相适配且可在柱端内部沿柱端轴线方向移动,所述储药瓶上的第三开口端还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插入储药瓶上的第三开口,通过堵头在储药瓶上形成封闭的第二空腔,所述尖刺部包括含有尖头的空心管,所述尖刺部设置在柱端的内部,且所述尖刺部设置在活塞和堵头之间,所述尖刺部用于刺穿活塞和/或堵头将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尖刺部一端设置尖头,另一端设置在活塞上并贯穿活塞与第一空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尖头端还设置有硅胶棒,所述硅胶棒套设在尖头上用于封闭尖刺部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尖刺部一端设置尖头,另一端设置在堵头上并与第二空腔连通,所述尖头端还设置有硅胶棒,所述硅胶棒套设在尖头上用于封闭尖刺部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尖刺部还中间板,所述空心管贯穿中间板后固定设置在中间板上,所述空心管的两端均为尖头,所述中间板的周面与柱端的内壁相匹配,且所述中间板可滑动的设置在柱端的空心部分,所述空心管的轴线与柱端的轴线重合,所述中间板与堵头间还设置有相匹配的卡扣,通过卡扣将中间板扣合到堵头上。

进一步,所述混药部的内壁为椭圆形,所述活塞端的外周面与混药部的内壁相适配,所述柱端的内壁为圆柱形。

进一步,所述柱端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储药瓶上的第三开口端外壁设置有与柱端内壁相匹配的螺纹,通过将储药瓶旋拧进柱端抵压尖刺部从而使尖刺部刺穿活塞和/或堵头将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药品配制装置,包括混药部、活塞部、尖刺部和储药瓶,所述混药部、活塞部和储药瓶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状,所述活塞部包括活塞端和空心的柱端,所述柱端一端连接活塞端另一端为第一开口,所述活塞端从混药部上的第二开口插入混药部并与混药部形成密封的第一空腔,所述储药瓶上的第三开口端的外壁与柱端的内壁相适配且可在柱端内部沿柱端轴线方向移动,所述储药瓶上的第三开口端还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插入储药瓶上的第三开口,通过堵头在储药瓶上形成封闭的第二空腔,所述尖刺部包括含有尖头的空心管,所述尖刺部设置在柱端的内部,且所述尖刺部设置在活塞和堵头之间,所述尖刺部用于刺穿活塞和/或堵头将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通过将需要的液体药剂和粉剂分装在混药部和储药部,并在活塞端和堵头之间设置尖刺部,在使用时直接推动储药瓶通过尖刺部连通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使得分别储存的液体要件和粉剂混合,减少了配制药品时还要使用注射器在药瓶中取出液体药剂在将液体药剂注入粉剂中进行混合的步骤,提高了药品的配制速度,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储药时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的活塞部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配制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的储药部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储药时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配制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储药时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药品配制装置配制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混药部;2-活塞部;3-尖刺部;4-储药瓶;21-活塞端;22-柱端;221-第一开口;11-第二开口;13-第一空腔;41-第三开口;42-堵头;43-第二空腔;31-空心管;32-尖头;33-硅胶棒;34-中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药品配制装置,包括混药部1、活塞部2、尖刺部3和储药瓶4,所述混药部1、活塞部2和储药瓶4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状,所述活塞部2包括活塞端21和空心的柱端22,所述柱端22一端连接活塞端21另一端为第一开口221,所述活塞端21从混药部1上的第二开口11插入混药部1并与混药部1形成密封的第一空腔13,所述储药瓶4上的第三开口41端的外壁与柱端22的内壁相适配且可在柱端22内部沿柱端22轴线方向移动,所述储药瓶4上的第三开口41端还设置有堵头42,所述堵头42插入储药瓶4上的第三开口41,通过堵头42在储药瓶4上形成封闭的第二空腔43,所述尖刺部3包括含有尖头32的空心管31,所述尖刺部3设置在柱端22的内部,且所述尖刺部3设置在活塞和堵头42之间,所述尖刺部用于刺穿活塞和/或堵头42将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连通。优选地,所述活塞端、堵头和封头均采用硅胶制成。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尖刺部3一端设置尖头,另一端设置在活塞上并贯穿活塞与第一空腔13连通。将尖刺部3一端固定设置在活塞上并贯穿活塞,使得尖刺部3的内的通孔能与第一空腔13连通并与药液的通过,一端设置尖头使用尖头刺穿储药瓶4上的堵头42,使得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连通进行药品的混合配制。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尖头端还设置有硅胶棒33,所述硅胶棒33的一端套设在尖头上用于封闭尖刺部3的通孔。设置硅胶板套设在尖刺部3上用于封堵尖刺部3上的通孔防止第一空腔13内的药液流出。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药部的内壁为椭圆形,所述活塞端的外周面与混药部的内壁相适配,所述柱端的内壁为圆柱形。使得在旋拧储药瓶时活塞部不会跟随储药瓶一起转动,便于使尖头刺破堵头或活塞端。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端22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储药瓶4上的第三开口41端外壁设置有与柱端22内壁相匹配的螺纹,通过将储药瓶4旋拧进柱端22抵压尖刺部3从而使尖刺部3刺穿活塞和/或堵头42将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连通。

首先在混药部1的第一空腔13内装好适量的生理盐水或糖水等液体药剂,将活塞插入第二开口11,将第二开口11和第一开口221密封,然后放入无菌塑料外包装储存,在储药瓶4内装好需要配制的粉剂药品使用封头封住然后密封,然后放入无论塑料外包装内储存。优先地,还可以直接将常用配合使用的液体药剂和粉剂分别储存在混药部1和储药部内后,将储药部插入柱端22且使堵头42不接触到硅胶棒33的位置,然后将整个装置封入无菌塑料真空外包装内,在使用时,打开无菌真空塑料包装后,直接旋转储药瓶4使尖头刺破堵头42,使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连通,使得配制药液更迅速、简洁。在急救治疗时节约更多时间。

在使用时,打开无菌塑料外包装,将储药瓶4的第三开口41端插入第一开口221,并将储药瓶4旋拧到柱端22直到尖头刺破硅胶棒33和堵头42使得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通过尖刺部3内的通孔连通,优选地,在在活塞和堵头42之间设置垫板,控制垫板的厚度使得储药瓶4完全拧紧时尖头刚好刺破堵头42,防止过度拧入储药瓶4压坏硅胶棒33,然后向混药部的封闭端推动活塞,使混药部1内的液体在压力的作用下穿过尖刺部的通孔进入储药瓶4与储药瓶4内的粉剂药品混合形成配制液,混合完成后反向拉出活塞使储药瓶4内的配制液在负压的作用下进入混药部1,待配制液完全进入混药部1后,在拧松储药瓶4使储药瓶4从柱端22推出直到尖刺部的尖头完全退出使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的连通中断,尖头上的硅胶棒33在弹性作用下回弹并挤压尖头的出口使得出口位置封闭,防止配制液从尖头位置流出,优选地,在硅胶棒33与活塞之间添加弹簧,在尖头插入堵头42时压缩硅胶棒33和弹簧露出尖头使尖头插入堵头42,在拔出尖头后弹簧回弹带动硅胶棒33回弹使硅胶棒33继续套住尖头从而封闭尖头的出口。

实施例二,请参阅图4~6,所述尖刺部3一端设置尖头,另一端设置在堵头42上并与第二空腔43连通,所述尖头端还设置有硅胶棒33,所述硅胶棒33套设在尖头上用于封闭尖刺部3的通孔。将尖刺部3设置在堵头42上并贯穿堵头42与第二空腔43连通,尖头端悬空,在使用时,通过尖头刺穿活塞从而使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连通。优选地,活塞为硅胶制成,在尖刺部3拨出活塞后,活塞上由尖头刺穿的缝隙会自动闭合从而防止配制液流出。在尖头上设置硅胶棒33可以用其封闭尖刺部3的通孔从而对药品进行密封,在使用时取下硅胶棒33然后将第三开口41端插入柱端22。

实施例三,请参阅图7~9,所述尖刺部3还中间板34,所述空心管31贯穿中间板34后固定设置在中间板34上,所述空心管31的两端均为尖头,尖头位于中间板34的端,在使用时分别刺穿堵头42和活塞使得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连通,所述中间板34的周面与柱端22的内壁相匹配,且所述中间板34可滑动的设置在柱端22的空心部分,所述空心管31的轴线与柱端22的轴线重合,所述中间板34与堵头42间还设置有相匹配的卡扣,卡扣的卡盘和卡座分别设置在中间板和堵头上,当中间板和堵头碰触后,卡扣扣合,使中间板固定到堵头上,通过卡扣将中间板34扣合到堵头42上,使得当堵头42将中间板34压紧后中间板34通过卡扣固定到堵头42上。在未使用时,使尖刺部3与活塞和堵头42分离,使得活塞和堵头42可以更好的密封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使得混药部1的药剂和储药瓶4内的药剂能更好的进行密封保存,在使用时,在活塞部2上旋拧储药瓶4,使其拧紧,并通过中间板34两端的尖头刺穿活塞和堵头42,然后继续拧紧使得堵头42和中间板34上的卡扣扣合,使尖刺部3固定到堵头42上,通过在混药部1内推动活塞使得混药部1内的液体药剂进入储药瓶4内和储药瓶4内的粉剂混合形成配制液,然后拉出活塞使得配制液在负压的作用下进入混药部1,然后拧松储药瓶4使得尖刺部3和活塞分离,中断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的连通,使得配制液停留在混药部1内进行使用。在拧松储药瓶4的过程中因为中间板34被卡扣固定到堵头42上了,尖刺部会跟随储药瓶4退出活塞。

另外地,当在混药部1储存粉剂药剂,在储药瓶4内储存液体药剂时,将活塞部2推动到混药部1的封闭端,在插入储药瓶4并使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43连通后拉出活塞使得在负压的作用下第二空腔43内的液体药剂进入第一空腔13和粉剂混合形成配制液。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