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拆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21475发布日期:2020-08-28 16:3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拆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手术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从一螺钉上拆卸万向活头的工具。



背景技术:

在治疗脊柱创伤和疾病造成的病症时,都是将脊柱螺钉打入椎弓根中,之后进行减压、复位、固定等操作,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疾病治疗的“金标准”。

传统的椎弓根钉经椎弓根解剖轴,靠松质骨把持固定至椎体,存在钉道松动问题。据此,提出了一种采用腰椎皮质骨轨迹置钉(corticalbonetrajectory,cbt)技术,进针点位于椎弓峡部,向近端偏外置入,为新型微创脊柱置钉技术。由于手术位置的限制,在手术中需要先植入皮质骨螺钉确定合适位置后再装入万向活头,后续还需要将万向活头从螺钉中拆掉,这一步骤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完成,故需要一把用于拆卸万向活头的手术工具。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拆卸工具,以解决在拆卸过程中舌状件发生扭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拆卸工具,用于从一螺钉上拆卸一万向活头,所述万向活头包括内锁芯和外活头,所述拆卸工具包括外壳、胀套及芯杆,外壳呈管状,所述外壳包括第一远端部,所述第一远端部用于与所述外活头连接;胀套呈管状,设于所述外壳内并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胀套包括第二远端部,所述第二远端部包括至少三个舌状件,相邻两个所述舌状件之间被一切槽分隔,所述切槽沿所述胀套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三个舌状件被配置为能沿所述胀套的径向方向向外扩张和/或向内收缩;所述第二远端部的外部设有至少三个接合部,所述至少三个接合部一一对应设于所述至少三个舌状件的外部轮廓,所述至少三个接合部沿轴向方向突出于所述外壳的第一远端面,以与所述内锁芯的凹槽配合;芯杆设于所述胀套内,并能沿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芯杆包括第三远端部,所述第三远端部的外部设有至少三个凸条,所述至少三个凸条一一对应设于至少三个所述切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芯杆相对所述胀套包括自然状态和锁合状态;

在自然状态时,所述芯杆的每个所述凸条的近端部抵接于与其一一对应的所述切槽的根部;

在锁合状态时,每个所述凸条的一部分沿轴向方向突出于所述胀套的第二远端面或每个所述凸条的远端面与所述胀套的第二远端面对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每个所述舌状件沿所述胀套的轴向方向的长度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每个所述舌状件沿所述胀套的周向方向的宽度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套设于所述芯杆的外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胀套内的一凸肩,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顶于一轴套,所述轴套固定连接于所述芯杆的近端部;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具有一弹力,所述弹力推抵所述轴套带动所述芯杆向所述胀套的近端部移动,以使所述芯杆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操作者克服所述弹力驱使所述芯杆向所述胀套的远端部移动,以使所述芯杆处于所述锁合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轴套,操作者推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以使所述芯杆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销轴、第二弹性元件、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所述外壳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腰型孔,两个所述第一腰型孔沿所述外壳轴向方向延伸;所述胀套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腰型孔,两个所述第二腰型孔沿所述胀套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一一对应于两个所述第一腰型孔;

所述销轴横向连接于所述轴套,并穿过两个所述第一腰型孔和两个所述第二腰型孔,所述销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按钮,所述销轴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按钮;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套设于所述销轴,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按钮,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轴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腰型孔的近端部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贯穿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第二腰型孔的远端部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贯穿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而不贯穿所述外壳的外表面;

所述第一按钮的外轮廓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两个所述凸起被配置为对齐两个所述第一缺口以进入所述外壳内,并沿轴向方向向远端滑动直至卡入两个所述第二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胀套向所述外壳的近端部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手柄,所述手柄通过一销铰接于所述外壳,并以铰接点为界分为摆动部和下压部,所述摆动部被配置为通过摆动以驱动所述胀套移动,所述下压部的朝向所述外壳的一侧具有导向槽;以及

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弹片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下压部的所述导向槽。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工具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工具,由于在芯杆的第三远端部的外部轮廓设有至少三个凸条,至少三个凸条一一对应设于胀套的第二远端部的至少三个切槽内,当芯杆相对于胀套沿轴向方向移动时,每个凸条能够在与之对应的切槽内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凸条有效限制了胀套的至少三个舌状件沿周向方向的扭转,显著提高了万向活头的拆卸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拆卸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拆卸工具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胀套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芯杆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自然状态下芯杆和胀套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拆卸工具在锁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在锁合状态下芯杆和胀套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芯杆、第一弹性元件和轴套的装配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第一驱动组件与外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第一驱动组件与胀套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第一按钮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拆卸工具的爆炸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外壳

101、移动空间

102、第一管状腔

103、第二管状腔

104、凸肩

110、第一远端部

111、外螺纹

112、台阶部

120、第一腰型孔

121、第一缺口

122、第二缺口

210、销轴

220、第一按钮

221、凸起

230、第二按钮

240、第二弹性元件

30、胀套

301、凸台

310、第二远端部

311、舌状件

312、切槽

313、接合部

314、第二远端面

320、第二腰型孔

330、凹槽

410、手柄

411、下压部

412、摆动部

420、弹片

50、芯杆

501、第一弹性元件

502、轴套

510、第三远端部

511、凸条

60、帽盖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其他相对性的用语,例如“顶”、“底”等也作具有类似含义。用语“一个”、“一”、“该”和“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文件中所述的“近端”、“近端部”、“近端面”和“远端”、“远端部”、“远端面”是指相对于被拆卸的万向活头而言,即靠近万向活头的一端/端部为“远”,远离万向活头的一端/端部为“近”。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文件中所述的“自然状态”是指,操作人员未操作第一驱动组件时,芯杆所处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文件中所述的“锁合状态”是指,操作人员驱动第一驱动组件,而使芯杆相对于胀套沿轴向方向向远端移动,直至第一按钮的凸起卡入第二缺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拆卸工具,用于从一螺钉上拆卸一万向活头,拆卸工具包括外壳、胀套和芯杆。外壳呈管状,外壳包括第一远端部,第一远端部用于与外活头连接;胀套呈管状,胀套设于外壳内并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胀套包括第二远端部,第二远端部包括至少三个舌状件,相邻两个舌状件之间被一切槽分隔,切槽沿胀套的轴向方向延伸,至少三个舌状件被配置为能沿胀套的径向方向向外扩张和/或向内收缩;第二远端部的外部设有至少三个接合部,至少三个接合部一一对应设于至少三个舌状件的外部轮廓,至少三个接合部沿轴向方向突出于外壳的第一远端面,以与内锁芯的凹槽配合;芯杆设于胀套内,并能沿轴向方向移动,芯杆包括第三远端部,第三远端部的外部设有至少三个凸条,至少三个凸条一一对应设于至少三个切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工具,由于在芯杆的第三远端部的外部轮廓设有至少三个凸条,至少三个凸条一一对应设于胀套的第二远端部的至少三个切槽内,当芯杆相对于胀套沿轴向方向移动时,每个凸条能够在与之对应的切槽内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凸条有效限制了胀套的至少三个舌状件沿周向方向的扭转,显著提高了万向活头的拆卸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拆卸工具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以及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拆卸工具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拆卸工具的剖视图。在一示例实施方式中,拆卸工具包括外壳10、胀套30和芯杆50,外壳10和胀套30均呈管状,胀套30设于外壳10内。外壳10的内壁包括第一管状腔102和第二管状腔103,第一管状腔102的直径大于第二管状腔103的直径,并且在第一管状腔102和第二管状腔103的接合处形成凸肩104。胀套30的外周部与外壳10的内壁共形,并且胀套30具有与外壳10的凸肩104抵接的凸台301,外壳10的凸肩104用以限制胀套30向远端移动。外壳10的近端部内具有移动空间101,该移动空间101为胀套30向近端移动预留出空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操作者通过操作第二驱动组件,使得胀套30向近端移动,后续将详细说明)。

外壳10包括第一近端部和第一远端部110,外壳10的第一远端部110具有外螺纹111,在拆卸万向活头过程中,该外螺纹111用于与外活头的内螺纹螺纹连接,以将外壳10与外活头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10的第一远端部110也可以通过卡接与外活头连接。外壳10的靠近该外螺纹111的部分设有台阶部112,该台阶部112的外径大于外螺纹的外径,当外壳10与外活头螺接时,台阶部112与外活头抵接。外壳10的第一近端部具有外螺纹,该外螺纹能够与一帽盖60螺纹配合,以将外壳10的近端部封闭。

如图2和图3所示,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胀套的立体图。胀套30设于外壳10内并能够沿轴向方向向近端移动,胀套30包括第二远端部310,第二远端部310包括四个舌状件311,相邻两个舌状件311之间被一切槽312分隔,切槽312沿胀套30的轴向方向延伸,切槽312的一端贯穿胀套30的第二远端面314,切槽312的另一端延伸一既定长度。胀套30的第二远端部310的外部设有四个接合部313,四个个接合部313一一对应设于四个舌状件311的外部轮廓并向外延伸,四个接合部313沿轴向方向突出于外壳10的第一远端面,以与内锁芯的凹槽配合。

当胀套30的第二远端部310为空心时(即芯杆50未容置在胀套30的第二远端部310内),由于四个舌状件311的刚性变低且未受到向外的径向力作用,一定程度上会沿胀套30的径向方向向内收缩,胀套30的第二远端部310收缩后的直径会小于内锁芯的直径,以使第二远端部310的四个接合部313进入内锁芯内。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胀套30的第二远端部310也可以包括三个、五个或其他合适数量的舌状件311。

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切槽312的沿轴向方向的长度相等,相应的,每个舌状件311的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也相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每个舌状件311的结构强度相同,每个舌状件311沿胀套30的周向方向的宽度设计为相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当四个舌状件311沿径向方向向内收缩或向外扩张时,每个舌状件311的变形量是相同的。

如图4所示,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芯杆的局部立体图。芯杆50包括第三远端部510,第三远端部510的外部轮廓设有四个凸条511,每个凸条511沿轴向方向延伸。四个凸条511一一对应设于胀套30的四个切槽312内,并能够沿切槽312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选的,凸条511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五个或者其他合适数量。凸条511的数量与切槽312的数量相等即可。

如图5所示,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自然状态下芯杆和胀套的局部剖视图。在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工具处于自然状态,即操作者未操作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时,芯杆50的四个凸条511抵接于胀套30的四个切槽312的的根部(即切槽312的近端),此时,由于四个舌状件311自身的结构强度会向内收缩。

如图6和图7所示,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拆卸工具在锁合状态下的剖视图,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在锁合状态下芯杆和胀套的局部立体图。在芯杆50相对于胀套30向远端移动的过程中,四个凸条511会沿切槽312的延伸方向向远端移动,随着芯杆50的移动,四个舌状件311逐渐被芯杆50撑开,直至芯杆50移动至锁合状态,在锁合状态下,每个凸条511的一部分沿轴向方向突出于胀套30的第二远端面314。在芯杆50由自然状态移动至锁合状态时,四个凸条511分别一一对应位于四个切槽312内。通过这样的设计,在四个舌状件311由收缩状态向扩张状态转化过程中,相邻两个舌状件311之间始终设有一个凸条511,凸条511的插入有效避免了舌状件311沿周向方向发生扭转的问题,确保了后续接合部313能够准确地卡入内锁芯的凹槽内。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锁合状态下,每个凸条511的远端面也可以是与胀套30的第二远端面314对齐。通过这样的设计,同样能够保证在四个舌状件311由收缩状态向扩张状态转化过程中,相邻两个舌状件311之间始终设有一个凸条511,避免舌状件311沿周向方向发生扭转。

在一实施方式中,凸条511的沿胀套30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切槽312的沿胀套30的轴向方向的长度。

如图2和图8所示,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芯杆、第一弹性元件和轴套的装配图。在一示例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501,第一弹性元件501可以为压簧,第一弹性元件501套设于芯杆50的外部,第一弹性元件501的一端抵顶于胀套30内的一凸肩,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另一端抵顶于一轴套502,轴套502固定连接于芯杆50的近端部,例如轴套502通过一销连接于芯杆50的近端部。

如图2所示,在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弹力的作用下,第一弹性元件501的近端会抵顶轴套502,使得轴套502连同芯杆50向外壳10的近端移动,直至芯杆50的第二远端部310的四个凸条511抵顶于四个切槽312的根部时,芯杆50即处于自然状态下。

图9所示,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第一驱动组件与外壳的装配示意图。拆卸工具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轴套502,操作者推动第一驱动组件以使芯杆50移动。在一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件包括销轴210、第二弹性元件240、第一按钮220和第二按钮230,销轴210横向连接于轴套502,销轴2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按钮220,销轴21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按钮230,第一按钮220和轴套502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元件240,第二弹性元件240例如为压簧,第二弹性元件240套设于销轴210的外部,第二弹性元件240的两端分别抵顶于第一按钮220和轴套502。外壳10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腰型孔120,第一腰型孔120沿外壳10轴向方向延伸。

当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件的结构也可以设计为: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两个第二弹性元件240,其中一个第二弹性元件240按照上述实施方式装配,此处不再赘述;另一个第二弹性元件240套设于销轴210的外部,且该第二弹性元件240的两端分别抵顶于第二按钮230和轴套502。

如图10所示,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第一驱动组件与胀套的装配示意图。胀套30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腰型孔320,两个第二腰型孔320沿胀套30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一一对应于两个第一腰型孔120。

如图9和图10所示,销轴210横向连接于轴套502,并穿过两个第一腰型孔120和两个第二腰型孔320。当操作者向远端方向驱动第一按钮220和第二按钮230时,销轴210沿第一腰型孔120和第二腰型孔320滑动,同时,芯杆50也相应地向远端移动。

第一腰型孔120的近端部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121,两个第一缺口121贯穿外壳1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第一腰型孔120的远端部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缺口122,第二缺口122仅贯穿外壳10的内表面而不贯穿外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钮220的外轮廓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221,凸起221可以能够对齐两个第一缺口121以进入外壳10内部,并沿轴向方向向远端滑动直至卡入两个第二缺口122。

如图11所示,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第一按钮的示意图。第一按钮220的外轮廓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221。如图9所示,自然状态下,凸起221位于第一缺口121及第二缺口122之间且靠近第一缺口121。当需要芯杆50移动至锁合状态时,操作者沿第一腰型孔120的延伸方向滑动第一按钮220和第二按钮230,使第一按钮220沿径向方向向内移动,直至第一按钮220的两个凸起221进入外壳10内部,接着操作者沿轴向方向向远端推抵第一按钮220,使第一按钮220的两个凸起221分别沿着外壳10的内壁向远端滑动,直至第一按钮220的两个凸起221分别对齐于两个第二缺口122,最后操作者不再对第一按钮220施加推力,第一按钮220借助第二弹性元件240的弹力沿径向方向向外移动,直至两个凸起221卡入两个第二缺口122,由于第二缺口122的两侧内壁限制了凸起221沿轴向移动,即芯杆50处于锁合状态。

同理,当需要芯杆50从锁合状态转化为自然状态时,操作者仅需反向操作第一按钮220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胀套30向外壳10的近端部移动。第二驱动组件包括手柄410和弹片420,手柄410通过一销铰接于外壳10,并以铰接点为界分为摆动部412和下压部411,摆动部412被配置为通过摆动以驱动胀套30移动,下压部411的朝向外壳10的一侧设有导向槽。举例来说,如如图2和图3所示,当下压手柄410时,摆动部412向近端摆动并与胀套30的凹槽330配合,驱使胀套30向近端移动。弹片420的一端连接于外壳10,弹片420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下压部411的导向槽。

当操作者下压手柄410的下压部411时,由于杠杆原理,手柄410的摆动部412会向近端摆动,从而带动胀套30相对于外壳10和芯杆50向近端移动。弹片420的与下压部411接触的一端受到下压部411的下压而沿导向槽滑动,最终弹片420夹设于外壳10与下压部411之间。当手柄410不在受到操作者的下压力时,由于弹片420自身的弹力,弹片420会推抵下压部411以铰接点向远离外壳10方向转动,最终恢复至自然状态。

下面结合图12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工具的一种装配过程。

如图12所示,将芯杆50的近端部由胀套30的远端部插入,直至芯杆50的四个凸条511抵接于胀套30的四个切槽312的根部;接着,由芯杆50的近端部装入第一弹性元件501,并将轴套502固定于芯杆50的近端部;之后,将组装好的芯杆50、第一弹性元件501、轴套502和胀套30从外壳10的近端部装入,并将外壳10的第一腰型孔120与胀套30的第二腰型孔320对齐;然后,装入销轴210并依次穿过第一腰型孔120和第二腰型孔320,在销轴210的两端分别装入第一按钮220、第二按钮230和第二弹性元件240;最后,装入弹片420和手柄410,并将手柄410的摆动部412插入胀套30。

下面详细说明拆卸工具拆卸万向活头的过程。

首先,将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拆卸工具的外壳10的第一远端部110螺接于万向活头的外活头,此时,由于四个舌状件311处于收缩状态,故舌状件311上的接合部313也一同伸入内锁芯内;接着,沿轴向方向向远端驱动第一按钮220和第二按钮230,以使芯杆50向远端移动,随着芯杆50的移动,四个舌状件311逐渐被芯杆50撑开,当芯杆50移动至锁合状态时,四个接合部313卡入内锁芯的凹槽内;最后,操作者下压手柄410的下压部411,利用杠杆原理,摆动部412向近端摆动,并驱使胀套30相对于外壳10和芯杆50向近端移动,从而胀套30的四个接合部313将内锁芯相对于外活头向近端处移动,内锁芯移动至外活头内径较大处,外活头对内锁定的限制变弱,从而使内锁芯对螺钉头的抓紧力也变弱,将万向活头从皮质骨钉上拆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工具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工具,由于在芯杆50的第三远端部510的外部轮廓设有至少三个凸条511,至少三个凸条511一一对应设于胀套30的第二远端部310的至少三个切槽312内,当芯杆50相对于胀套30沿轴向方向移动时,每个凸条511能够在与之对应的切槽312内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凸条511有效限制了胀套30的至少三个舌状件311沿周向方向的扭转,显著提高了万向活头的拆卸效率。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拆卸工具仅仅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一个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说明书中描述的装置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