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5599发布日期:2020-09-11 22:25阅读:1408来源:国知局
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大医院,对于骨科病人,在对其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病人躺在病床上张开双腿而以使其双腿处于外展中立位,以便于病人术后髋关节的快速修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病人躺在病床上时,其双腿则难以自主维持较长时间的张开状态,为此,现有技术则通常使用等腰梯形结构的梯形枕放置于病人双腿之间,以使辅助撑开病人双腿。

对于上述所述操作方式,其虽然使用广泛,但其依然具有一定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相应梯形枕左侧面及右侧面均为平面,使得不能很好的限位或固定病人双腿,病人在平躺时,存在不经意的抬腿动作,使得易脱离相应梯形枕而不能及时感官察觉,另一方面,当病人侧躺时,相应梯形枕则不能很好的撑开病人双腿,其侧立夹在病人双腿之间或仅托起病人其中一条腿时均容易翻倒,即便在其上设置固定带来将其与病人双腿或单腿相绑设,病人双腿或单腿也会因限位性不是很好而易滑离相应梯形枕左侧面和/或右侧面,与此同时,当病人侧躺而仅托起固定病人其中一条腿时,相应梯形枕侧立稳固性差,使得易向内侧翻倒而使其下底面倾斜朝上致使病人侧躺时身姿扭曲,使得病人使用不舒适,且相应梯形枕侧立稳固性差,还使得易向内侧翻倒而使其下底面完全朝上,使得病人侧躺时身体会被动侧翻而呈俯卧位导致其双腿靠拢,使得病人双腿难以处于外展中立位而影响到病人术后髋关节的快速修复。

藉此,现有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包括用以撑开病人双腿以使病人双腿处于外展中立位的梯形枕;

所述梯形枕左侧面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为适于容置病人左腿的左弧形容置槽;所述梯形枕右侧面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为适于容置病人右腿的右弧形容置槽。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还包括用以将病人左腿绑设至所述左弧形容置槽的左固定带;

优选地,所述左固定带设有两根,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两所述左固定带右端对应固设于所述梯形枕左侧面前下部及所述梯形枕左侧面后下部。

优选地,还包括用以将病人右腿绑设至所述右弧形容置槽的右固定带。

优选地,所述右固定带设有两根,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两所述右固定带左端对应固设于所述梯形枕右侧面前下部及所述梯形枕右侧面后下部。

优选地,两所述右固定带对应与两所述左固定带相错位布设。

优选地,所述梯形枕上端面前端沿左右方向相平行的设置有两强力公魔术贴a;所述梯形枕上端面后端沿左右方向相平行的设置有两强力公魔术贴b;

其中一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左端位置与所述梯形枕左侧面前下部所述左固定带右端位置上下相对;另一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右端位置与所述梯形枕右侧面前下部所述右固定带左端位置上下相对;

其中一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左端位置与左侧面后下部所述左固定带右端位置上下相对;另一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右端位置与右侧面后下部所述右固定带左端位置上下相对;

左侧面前下部所述左固定带上端面及右侧面前下部所述右固定带上端面分别固有用以粘设与其位置相对的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的强力母魔术贴a;

左侧面后下部所述左固定带上端面及右侧面后下部所述右固定带上端面分别固有用以粘设与其位置相对的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的强力母魔术贴b。

优选地,所述梯形枕横截面成型为直角梯形,其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左侧面或其右侧面相垂直;

所述梯形枕上端面左侧沿前后方向向上突出设有左支撑块;所述梯形枕上端面右侧沿前后方向向上突出设有右支撑块;所述左支撑块左端面与所述梯形枕左侧面相齐平;所述右支撑块右端面与所述梯形枕右侧面相齐平。

优选地,所述梯形枕横截面成型为等腰梯形,其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左侧面及其右侧面呈锐角;

所述梯形枕上端面左侧沿前后方向向上突出设有左支撑块;所述梯形枕上端面右侧沿前后方向向上突出设有右支撑块;所述左支撑块左端面与所述梯形枕左侧面相齐平;所述右支撑块右端面与所述梯形枕右侧面相齐平。

优选地,所述梯形枕下底面前端中部向上开设有用以容置所述梯形枕左侧面前下部所述左固定带和/或所述梯形枕右侧面前下部所述右固定带的前容置腔;所述梯形枕下底面后端中部向上开设有用以容置所述梯形枕左侧面后下部所述左固定带和/或所述梯形枕右侧面后下部所述右固定带的后容置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在具体实施时,所设置的所述梯形枕左侧面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为适于容置病人左腿的左弧形容置槽,且所设置的所述梯形枕右侧面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为适于容置病人右腿的右弧形容置槽,如此一来,一方面,在使用时,病人平躺于病床上,将本实用新型放置于病人双腿之间,病人左腿的一半左右即可卡入所述左弧形容置槽,病人右腿的一半左右即可卡入所述右弧形容置槽,当病人在不经意间的抬腿时,其左腿及右腿则均会受到本实用新型的牵制,使得病人能及时感官察觉,进而能及时自住的规范其双腿所要求的外展中立位放置姿势,以使有助于其术后髋关节的快速修复,另一方面,当病人侧躺时,其双腿或单腿能被卡设限位,使得所述梯形枕侧立夹持性好而不易翻倒,还使得病人双腿或单腿也不易因限位固定性不好而滑离相应梯形枕左侧面和/或右侧面,使得病人侧躺时本实用新型依然能兼容兼顾使用,进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其二、在本技术方案中,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以将病人左腿绑设至所述左弧形容置槽的左固定带及用以将病人右腿绑设至所述右弧形容置槽的右固定带,如此,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可通过所述左固定带绑设病人左腿于所述左弧形容置槽,并可通过所述右固定带绑设病人右腿于所述右弧形容置槽,使得本实用新型与病人双腿之间固定更佳牢固可靠,且当只需固定病人左腿时,仅使用所述左固定带即可,当只需固定病人右腿时,仅使用所述左固定带即可,使得本实用新型使用灵活性好,另一方面,当病人侧躺而使所述梯形枕呈现为侧立状态来撑开病人双腿时,病人双腿或单腿被卡设限位并被相应的固定带加以固定,使得病人双腿或单腿更加不易因限位固定性不好而滑离相应梯形枕左侧面和/或右侧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

其三、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所述左固定带及所述右固定带均为通过魔术贴粘固于所述梯形枕上来固定病人大腿,操作简易,省时省力,另一方面,当病人侧躺而仅托起固定病人其中一条腿时,所述梯形枕的抵贴于病床床面的一面通过相应位置所述支撑块的支撑,使得所述梯形枕侧立时稳固性好,使得其不易向病人正面所在一侧翻倒而使其下底面倾斜朝上致使病人侧躺时身姿扭曲,使得病人使用舒适,且所述梯形枕在侧立时稳固性好,还使得不易向病人正面所在一侧翻倒而使其下底面完全朝上,使得病人侧躺时身体不易被动侧翻而呈俯卧位导致其双腿靠拢而使不能处于所要求的外展中立位,并且,当只需要使用所述左固定带时,可将两所述右固定带对应塞至所述前容置腔及所述后容置腔,当只需要使用所述右固定带时,同样可将两所述左固定带对应塞至所述前容置腔及所述后容置腔,使得不需要使用所述左固定带或所述右固定带时,其均收纳性好而不占用外部空间,使得不会凌乱的摊放于病床上而摁到病人身体给病人造成不适,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所述梯形枕的仰视图;

图3是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所述梯形枕的仰视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

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1000;

梯形枕10;

左弧形容置槽101;右弧形容置槽102;强力公魔术贴a103;强力公魔术贴b104;左支撑块105;右支撑块106;前容置腔107;后容置腔108;左限位槽109;右限位槽110;

左固定带20;

左强力母魔术贴a201;左强力母魔术贴b202;

右固定带30;

右强力母魔术贴a301;右强力母魔术贴b30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实质。

结合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1000,包括用以撑开病人双腿以使病人双腿处于外展中立位的梯形枕10;

其中,所述梯形枕10左侧面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为适于容置病人左腿的左弧形容置槽101;所述梯形枕10右侧面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为适于容置病人右腿的右弧形容置槽102。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则主要用以作为能撑开病人双腿以使病人双腿处于外展中立位的骨关节科专用腿部撑开装置1000使用。

因所设置的所述梯形枕10左侧面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为适于容置病人左腿的左弧形容置槽101,且所设置的所述梯形枕10右侧面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为适于容置病人右腿的右弧形容置槽102。

由此,可以明确:

一方面,在使用时,病人平躺于病床上,将本实用新型放置于病人双腿之间,病人左腿的一半左右即可卡入所述左弧形容置槽101,病人右腿的一半左右即可卡入所述右弧形容置槽102,当病人在不经意间的抬腿时,其左腿及右腿则均会受到本实用新型的牵制,使得病人能及时感官察觉,进而能及时自住的规范其双腿所要求的外展中立位放置姿势,以使有助于其术后髋关节的快速修复。

另一方面,当病人侧躺时,其双腿或单腿能被卡设限位,使得所述梯形枕10侧立夹持性好而不易翻倒,还使得病人双腿或单腿也不易因限位固定性不好而滑离相应梯形枕10左侧面和/或右侧面,使得病人侧躺时本实用新型依然能兼容兼顾使用。

进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以将病人左腿绑设至所述左弧形容置槽101的左固定带20;

优选的,所述左固定带20设有两根,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两所述左固定带20右端对应固设于所述梯形枕10左侧面前下部及所述梯形枕10左侧面后下部。

并且,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以将病人右腿绑设至所述右弧形容置槽102的右固定带30。

优选的,所述右固定带30设有两根,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两所述右固定带30左端对应固设于所述梯形枕10右侧面前下部及所述梯形枕10右侧面后下部。

且优选的,在具体实施时,为便于在所述左固定带20及所述右固定带30对应绑设病人双腿时不易抵触,本技术方案中的两所述右固定带30则对应与两所述左固定带20相错位布设。

相应的,基于上述实施例,可以知晓:

一方面,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可通过所述左固定带20绑设病人左腿于所述左弧形容置槽101,并可通过所述右固定带30绑设病人右腿于所述右弧形容置槽102,使得本实用新型与病人双腿之间固定更加牢固可靠,且当只需固定病人左腿时,仅使用所述左固定带20即可,当只需固定病人右腿时,仅使用所述左固定带20即可,使得本实用新型使用灵活性好。

另一方面,当病人侧躺而使所述梯形枕10呈现为侧立状态来撑开病人双腿时,病人双腿或单腿被卡设限位并被相应的固定带加以固定,使得病人双腿或单腿更加不易因限位固定性不好而滑离相应梯形枕10左侧面和/或右侧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梯形枕10上端面前端沿左右方向相平行的设置有两强力公魔术贴a103;所述梯形枕10上端面后端沿左右方向相平行的设置有两强力公魔术贴b104;

其中一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103左端位置与所述梯形枕10左侧面前下部所述左固定带20右端位置上下相对;另一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103右端位置与所述梯形枕10右侧面前下部所述右固定带30左端位置上下相对;

其中一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104左端位置与左侧面后下部所述左固定带20右端位置上下相对;另一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104右端位置与右侧面后下部所述右固定带30左端位置上下相对;

左侧面前下部所述左固定带20上端面及右侧面前下部所述右固定带30上端面分别固有用以粘设与其位置相对的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103的强力母魔术贴a;

具体的,左侧面前下部所述左固定带20上端面固有用以粘设与其位置相对的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103的左强力母魔术贴a201;右侧面前下部所述右固定带30上端面固有用以粘设与其位置相对的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103的右强力母魔术贴a301;

左侧面后下部所述左固定带20上端面及右侧面后下部所述右固定带30上端面分别固有用以粘设与其位置相对的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104的强力母魔术贴b。

具体的,左侧面后下部所述左固定带20上端面固有用以粘设与其位置相对的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104的左强力母魔术贴b202;右侧面后下部所述右固定带30上端面固有用以粘设与其位置相对的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104的右强力母魔术贴b302;

由此,所述左固定带20及所述右固定带30均为通过魔术贴粘固于所述梯形枕10上来固定病人大腿,其操作简易,使得省时省力。

并且,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梯形枕10横截面成型为直角梯形,其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左侧面或其右侧面相垂直;

在实施例一中,参照图1及图2所示,所述梯形枕10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左侧面相垂直;

在实施例二中,参照图3及图4所示,所述梯形枕10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左侧面相垂直;

当所述梯形枕10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左侧面相垂直时,则便于将本实用新型直放于病床上,以使病人左腿直放,右腿向右张开;当所述梯形枕10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右侧面相垂直时,则便于将本实用新型直放于病床上,以使病人右腿直放,左腿向左张开。

在实施例三中,所述梯形枕10横截面成型为等腰梯形(未图示),其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左侧面及其右侧面呈锐角;

相应实施例三与上述实施例一及上述实施例二大同小异,故而,此处则不做图示说明。

由此,可以理解,当所述梯形枕10前、后端面分别与其左侧面及其右侧面呈锐角时,则便于将本实用新型直放于病床上,以使病人左腿向左张开,右腿向右张开;

从而,对于上述三种方案,则可根据病人单腿髋关节置换或双腿髋关节置换来自由选取合适结构的所述梯形枕10使用。

并且,无论上述哪种实施例,所述梯形枕10上端面左侧沿前后方向向上突出设有左支撑块105;所述梯形枕10上端面右侧沿前后方向向上突出设有右支撑块106;所述左支撑块105左端面与所述梯形枕10左侧面相齐平;所述右支撑块106右端面与所述梯形枕10右侧面相齐平。

由此,当病人侧躺而仅托起固定病人其中一条腿时,所述梯形枕10的抵贴于病床床面的一面通过相应位置所述支撑块的支撑,使得所述梯形枕10侧立时稳固性好,使得其不易向病人正面所在一侧翻倒而使其下底面倾斜朝上致使病人侧躺时身姿扭曲,使得病人使用舒适,且所述梯形枕10在侧立时稳固性好,还使得不易向病人正面所在一侧翻倒而使其下底面完全朝上,使得病人侧躺时身体不易被动侧翻而呈俯卧位导致其双腿靠拢而使不能处于所要求的外展中立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显著提高。

再者,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梯形枕10下底面前端中部向上开设有用以容置所述梯形枕10左侧面前下部所述左固定带20和/或所述梯形枕10右侧面前下部所述右固定带30的前容置腔107;所述梯形枕10下底面后端中部向上开设有用以容置所述梯形枕10左侧面后下部所述左固定带20和/或所述梯形枕10右侧面后下部所述右固定带30的后容置腔108。

由此,当只需要使用所述左固定带20时,可将两所述右固定带30对应塞至所述前容置腔107及所述后容置腔108,当只需要使用所述右固定带30时,同样可将两所述左固定带20对应塞至所述前容置腔107及所述后容置腔108,使得不需要使用所述左固定带20或所述右固定带30时,其均收纳性好而不占用外部空间,使得不会凌乱的摊放于病床上而摁到病人身体给病人造成不适。

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需要补充的是,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梯形枕10上端面左侧沿对应两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103及两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104所在位置分别开设有一左限位槽109,以使在使用两所述左固定带20时能对应卡固限位两所述左固定带20,以避免其绑设病人左腿时前后移位;

并且,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梯形枕10上端面右侧沿对应两所述强力公魔术贴a103及两所述强力公魔术贴b104所在位置分别开设有一右限位槽110,以使在使用两所述右固定带30时能对应卡固限位两所述右固定带30,以避免其绑设病人右腿时前后移位。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则不做一一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易实施,易操作,实用性强,专用性强,制造成本低,在结构的改进及技术的改进中,均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使得本实用新型必然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会非常的受欢迎,能得到有效普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而因此限制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