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69040发布日期:2020-07-14 16:54阅读:1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据报道美国约有1.9%的术后患者发生ssi,欧洲ssi居医院获得性感染第二位,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可能更高。手术部位出现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会给患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手术部位感染位居我国医院感染前三位,其中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研究显示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58.04%,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占38.22%,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3.74%。

感染伴随着临床抗生素的过度应用,耐药病原菌普遍产生,致使抗生素疗效欠佳。研究显示,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细菌对临床中常见的抗生素普遍产生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8%;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2%;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87%;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达80%。甚至出现了广泛耐药的细菌以及超级细菌,对人类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抗生素与消毒剂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抗菌药物,虽然其抑菌、杀菌机制不同,但相关研究表明,低浓度的消毒剂与抗生素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后,会对同样作用机制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并且对低浓度的消毒剂也会产生交叉耐药。另外,当细菌对低浓度消毒剂产生耐药后,其同样也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现代研究发现传统中草药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不易产生细菌耐药,尤其是复方制剂。中草药的抑菌作用的药理学研究及中药成方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受到关注。

研究显示许多清热解毒类中药及其复方对细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干预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因此,中药在临床抗菌应用中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菌性的中药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

在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药泡腾片,其包含中药提取物、泡腾崩解剂和其他辅料,其中所述中药提取物由原料1)大黄、黄连、黄柏和苦参和原料2)蒲公英、地丁、白鲜皮、地肤子和蛇床子经提取而成。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辅料包括粘合剂和助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发明,所述粘合剂可以是聚乙二醇,例如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所述助崩剂可以是微晶纤维素和/或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根据本发明,所述泡腾崩解剂包含碱性化合物和酸性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碱性化合物选自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钾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酸性化合物选自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富马酸和己二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重量份数计,所述中药提取物为300-500份,泡腾剂为80-150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重量份数计,粘合剂10-20重量份,助崩剂1-5重量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重量份数计,原料1)为20-30份,原料2)为15-20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原料1)的总重量份数与原料2)的重量份数之比为(1-2):1,优选为4:3-5: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大黄、黄连、黄柏和苦参的重量比为(0.8-1.2):(0.8-1.2):(0.8-1.2):(0.8-1.2),优选为(0.9-1.1):(0.9-1.1):(0.9-1.1):(0.9-1.1),进一步优选为1:1:1:1;蒲公英、地丁、白鲜皮、地肤子和蛇床子的重量比为(0.8-1.2):(0.8-1.2):(0.8-1.2):(0.8-1.2):(0.8-1.2),优选为(0.9-1.1):(0.9-1.1):(0.9-1.1):(0.9-1.1):(0.9-1.1),进一步优选为1:1:1:1:1。

在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中药泡腾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原料1)大黄、黄连、黄柏和苦参;原料2)蒲公英、地丁、白鲜皮、地肤子和蛇床子粉碎后进行提取优选用水进行热提取,以制备得到所述中药提取物;

将所述中药提取物与泡腾崩解剂以及其他辅料混合,造粒,干燥,过筛和压片。

根据所述制备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中药提取物的制备包括:将所述原料1)和2)粉碎并混匀后,加入6-10倍量的水进行第一次煎煮,优选第一次煎煮温度为95-100℃,时间为30-90min,第一次煎煮完成后进行过滤,得到药液1;向过滤后的残留药粉中加入中药6-10倍量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优选第一次煎煮温度为95-100℃,时间为30-90min,第二次煎煮完成后进行过滤,制成药液2;将药液1与药液2混合,浓缩至浸干,获取干燥粉末。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中药提取物的制备包括将大黄、黄连、黄柏、苦参各100重量份,蒲公英、地丁、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75重量份置于粉碎机中粉碎并充分混匀后,置入恒温水浴锅中,加入蒸馏水7000-9000重量份例如8000重量份,调节温度为100℃,时间55-65min例如60min,煎煮完成后,过滤,制成药液1;再次加入中药6-10倍例如-10倍例如8倍量蒸馏水即6200重量份置于恒温水浴锅100℃55-65min例如60min,制成药液2;将药液1与药液2充分混匀,将混合药液置于真空干燥箱中55-65℃例如60℃下浓缩至浸干,获取干燥粉末。

根据所述制备方法的另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中药提取物的制备包括:将所述原料1)和2)粉碎并混匀后,加入8-12倍量水进行浸泡,优选浸泡温度为20-50℃,时间为30-90min,浸泡完成后进行第一次煎煮,优选第一次煎煮温度为100℃,时间为1-2h,第一次煎煮完成后进行过滤,得到药液1;向过滤后的残留药粉中加入中药8-12倍量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优选第二次煎煮温度为100℃,时间为1-2h,第二次煎煮完成后进行过滤,制成药液2;将药液1与药液2混合,浓缩至药物浓度为0.5-2g/ml。

本发明中的活性组分中药提取物由大黄、黄连、黄柏、苦参、蒲公英、地丁、白鲜皮、地肤子和蛇床子作为药材制备而成,以三黄洗剂为主方,三黄洗剂为《中医外科学》中收录经验方,旨在清热、止痒、收涩,用于治疗一切急性皮肤病及疖病有红肿焮痒出水者。原方去黄芩,以清热燥湿力量更强、作用偏于中下焦的黄连替换之,黄连中的生物碱对于皮肤表面真菌及细菌的抑制作用比较原方中的黄芩更强,后辅以地丁、蒲公英、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以成方。本发明的中药泡腾剂中,以大黄、黄连、黄柏、苦参四味苦寒药物为主药清热燥湿解毒,辅以蒲公英、地丁散结消痈,再加上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三味药物增强方中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之能。

本发明的中药泡腾剂具有显著抗菌活性,不易产生耐药性,用于预防或治疗因细菌或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肤感染及围手术期皮肤准备,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使用时直接投入水中即可溶解,携带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一些具体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其不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中药干粉的制备

大黄、黄连、黄柏、苦参各100g,蒲公英、地丁、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75g置于粉碎机中粉碎并充分混匀后,置入智能恒温水浴锅中,加入蒸馏水8000ml,调节温度为100℃,时间60min,煎煮完成后,过滤,制成药液1;再次加入中药8倍量蒸馏水即6200ml置于智能恒温水浴锅100℃60min,制成药液2;将药液1与药液2充分混匀,将混合药液置于zk-82b型真空干燥箱中60℃下浓缩至浸干,获取干燥粉末共177g,1g粉末相当于原药4.37g,低温干燥处储存备用。

实施例2中药泡腾剂的制备

取按照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干粉100g、碳酸氢钠10g、柠檬酸13g、聚乙二醇40005g、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0.75g,混匀,造粒,干燥,过筛和压片,红外线消毒,制得中药泡腾剂。

实施例3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取大黄、黄连、黄柏、苦参各25g,蒲公英、地丁、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15g,将以上中药粉碎混匀后置入水浴锅中,加入10倍水浸泡1h,然后大火煮开锅后,小火煎煮30min,用纱布滤出药液。再向水浴锅中加入10倍水,大火煮开锅后,小火煎煮30min,用纱布滤出药液,扔弃药渣,将两次所得药液混匀后置入水浴锅浓缩至175ml,制得药物浓度为1g/ml的药液。

将所制备的药液装入无菌玻璃杯中并密封,再将玻璃杯置入100℃水中加热30min。待药液冷却后,使用接种环蘸取药液涂布于琼脂培养基上,放入37℃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培养基上有无细菌生长来判定药液的灭菌情况。

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实验药物

大黄,黄连,黄柏,苦参,蒲公英,地丁,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以上药物均购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药剂科。

实验材料

增菌培养基(哥伦比亚型),规格:10mm×90mm,批号:xwo1801786,赛默飞世尔生物化学制品(北京)有限公司。

医用棉签,备案编号:皖宣食药监械生产备20160001号,北京德康卫生用品有限责任公司。

1μl接种环,型号d80001,标普(常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设备

中药粉碎机,型号800y,永康市铂欧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智能恒温水浴锅,型号:hw.sy21-kp6,北京市长风仪器仪表公司。

真空干燥箱,型号:zk-82b,上海市实验仪器总厂。

真空泵,型号:2xz-1,北京市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

电子天平,型号:pwc214,英国艾德姆adam公司。

芬兰雷勃(finnpipette)移液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涡旋振荡器,型号:xh-d,江苏康健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densichekplus比浊仪,法国biomérieux公司。

微生物培养箱,型号psh-300,中科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实验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以上菌株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检验科提供。

菌种活化

从冰箱中取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六种菌种冻干粉,用微量0.85%生理盐水活化,分别用1μl接种环蘸取菌种后在羊血琼脂培养基中,尽量均匀,培养基底部做好菌株种类标记(,再将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24-48h(见表1),获得第一代菌种,置入4℃冰箱冷藏保存。

表1各菌种活化培养条件

菌悬液制备

步骤一:制备0.5麦氏浊度菌悬液,从冰箱中取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取一支无菌试管,向其中加入2ml生理盐水,用无菌棉签蘸取2-3个直径为1mm左右的菌落于试管中,于振荡器中充分混匀,再置于比浊仪中,观察屏幕显示的麦氏单位浊度值,用移液器滴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不断矫正浓度直至菌悬液麦氏浊度值为0.5,含菌量为1.5×108cfu/ml。

步骤二:稀释:另取两支无菌试管中各加入1ml生理盐水,用移液器取100μl0.5麦氏浊度的菌悬液加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再将此试管中菌悬液用移液器吸入10μl至另一支有1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此试管中菌悬液含菌量为105cfu/ml,将该试管中菌悬液倒入一无菌杯中。重复该步骤,使无菌杯中菌悬液不少于9ml,并在无菌杯杯体和杯盖上标记atcc25923。

其余五种菌株菌悬液制备方法同上,分别获得不少于9ml的含菌量为105cfu/ml的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菌悬液,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菌悬液,白色念珠菌(atcc14053)菌悬液,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菌悬液,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菌悬液,在五个无菌杯杯体和杯盖上做好标记。中药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

步骤一:中药药液制备:用电子天平称取中药干粉50g,置入无菌杯中,加入生理盐水100ml,充分振荡混匀,药液浓度为0.5g/ml。

步骤二:取8支试管,标记数字1,2,3……7,8,试管1中加入0.5g/ml中药药液1ml,试管2-8各加入1ml生理盐水。再向试管2中0.5g/ml中药药液1ml,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吸取试管2中的液体1ml于试管3中,将试管3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吸取试管3中的液体1ml于试管4中,将试管4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吸取试管4中的液体1ml于试管5中,依次加入至试管8中,将试管8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药液,吸取1ml扔掉。

步骤三:向以上8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制备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菌悬液,此时8支试管的中药浓度分别为0.25g/ml,0.125g/ml,0.0625g/ml,0.03125g/ml,0.015625g/ml,0.007813g/ml,0.003906g/ml,0.00195g/ml。将8支试管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振荡混匀,倒入8个无菌杯中,加盖密封,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48h。每个杯体上应标记菌种类,中药浓度,放入培养箱的日期和时间。其余五种菌株实验过程按照步骤二、三进行。

步骤四:24h后,将无菌杯从培养箱中取出,取6个羊血琼脂培养基,每个培养基底部划分为九个区域,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标记中药稀释比例为1:1,1:2,1:4,1:8,1:16,1:32,1:64,1:128,标记菌种类。

将无菌杯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振荡混匀,用1μl移液器吸取0.25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1:1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0.125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1:2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0.0625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1:4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0.03125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1:8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0.015625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1:16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0.007813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1:32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0.003906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1:64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0.00195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1:128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1μl中药于最后一个区域作为空白对照。接种完成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24-48h,记录放入培养箱日期及时间。

步骤五:24h后,取出培养基,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在无细菌生长的区域,所含中药浓度最低者为中药对该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实验重复三次。

不同剂型的复方中药体外抑菌对比实验

步骤一:中药药液制备:用电子天平称取中药干粉50g,置入无菌杯中,加入生理盐水100ml,充分振荡混匀,浓度为0.5g/ml(相当于生药浓度2.185g/ml)中药干粉混悬液;将浓度为1g/ml的药液175ml,入水浴锅浓缩至80ml,制得药物浓度为2.18g/ml的中药水煎液。

步骤二:取8支试管,标记数字1,2,3……7,8,试管1中加入0.5g/ml中药药液1ml,试管2-8各加入1ml生理盐水。再向试管2中0.5g/ml中药干粉混悬液1ml,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吸取试管2中的液体1ml于试管3中,将试管3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吸取试管3中的液体1ml于试管4中,将试管4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吸取试管4中的液体1ml于试管5中,依次加入至试管8中,将试管8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混匀药液,吸取1ml扔掉。

步骤三:向以上8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制备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菌悬液,此时8支试管的中药浓度分别为0.25g/ml,0.125g/ml,0.0625g/ml,0.03125g/ml,0.015625g/ml,0.007813g/ml,0.003906g/ml,0.00195g/ml。将8支试管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振荡混匀,倒入8个无菌杯中,加盖密封,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48h。每个杯体上应标记菌种类,中药浓度,放入培养箱的日期和时间。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菌株实验过程按照步骤二、三进行;同样按照步骤二、三分别制备不同浓度中药水煎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混悬液。

步骤四:24h后,将2组无菌杯从培养箱中取出,取2个羊血琼脂培养基,每个培养基底部划分为九个区域,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标记中药稀释比例为1:1,1:2,1:4,1:8,1:16,1:32,1:64,1:128,标记菌种类。将无菌杯置于振荡器上充分振荡混匀,用1μl移液器吸取0.25g/ml中药菌悬液混合物滴至不同浓度标记区域的培养基中,吸取1μl中药于最后一个区域作为空白对照。接种完成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24-48h,记录放入培养箱日期及时间。

步骤五:24h后,取出培养基,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对比两种剂型复方中药的抑菌效果。

结果

复方中药干粉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始终无细菌生长,说明整个实验过程无细菌交叉污染,不同细菌对中药的敏感性不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来自临床标本采集,菌株经微生物鉴定仪进行了鉴定,此菌株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对中药敏感性最高;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对中药敏感性最低。中药复方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如下(见表2):中药对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的mic值为0.015625g/ml,中药对白色念珠菌(atcc14053)无抑菌作用,中药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mic值为0.125g/ml,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mic值为0.03125g/ml,中药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mic值为0.015625g/ml,中药对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的mic值为0.03125g/ml。结果显示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干粉的抑菌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抑菌作用是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抑菌;对于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但其抑菌效果同样与中药浓度呈正比。

表2中药复方干粉对6种菌株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复方中药不同剂型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实验根据上述中药干粉制剂对细菌抑菌作用试验结果,选取对复方中药敏感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对比相同浓度的复方中药干粉和水煎液通过倍比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相同浓度的复方中药干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atcc25923)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抑制效果均优于复方中药水煎液。

实施例4临床试验

1.1试验对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及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

纳入标准:

①住院病人,双下肢健全;

②受试者足部无外伤或感染灶;

③年龄区间为20-65岁之间,足长22-29cm(35-45码)之间

④纳入前24h内未进行过双足皮肤消毒,试验期间不必接受足踝部治疗。

⑤试验前12h内未清洗过双足。

⑥自愿参加本试验,能按要求完成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

①顽固、严重足踝部真菌、细菌感染行疾病患者。

②近一月内曾接受皮肤疾病治疗者;

③近周内接受过放疗、抗病毒、抗细菌治疗者;

④长期卧床,双足接触周围环境较少者

⑤双足接触环境过于恶劣,污染过于严重者

⑥长期口服或外用激素类药物者;

⑦哺乳及怀孕期妇女;

⑧不能耐受足部泡洗者;

⑨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⑩已知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

剔除标准:

①违反质量控制手册或执行人员操作手册的病例

②隐瞒可能影响试验的病史

③中途退出或未完成用药流程者。

1.2试验例数计算

根据预试验结果:试验组泡洗前后菌株减少比例平均数63.34%,阳性对照组菌株平均减少比例为35.36%,本发明为配对样本的组间比较,明确用药前后菌株数减少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故取α=0.05(单侧),β=0.1,π1=0.63,π2=0.35,q1=q2=0.5,πc=q1π1+q2π2=0.49。代入两样本频率检验计算公式得出n≈106,按照10%的剔除比例,得出最少试验样本总数为118即59人,故确定选取试验人数为60人共120足。

纳入试验的受试者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6.3岁。足码大小36-45号均有录入,女性平均足码大小37.8码,男性平均足码大小42.3码。

1.3随机分组

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原则,同一患者双足随机分入试验组及对照组,组成同源性配对样本对子,最大程度减少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影响。

首先将60例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b两组,根据查得的随机数(随机表第17-19行)(表3),可被2整除为a组,其余为b组,a组受试者取左足为试验组,b组受试者取右足为试验组,对侧足自动归入对照组。同一受试者左右足入试验组机会均等。同时按照纳入试验顺序从左致右编号为1-120号足,作为取样编号,隐藏受试者以及左右足分组信息。

表3随机数字表

加粗字体编号对应受试者入a组,其左足为试验组。其余受试者入b组,右足为试验组。

1.4试验试剂的制备

1.4.1试验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将大黄20g、黄连20g、黄柏20g、苦参20g,蒲公英15g、地丁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共155g,洗净粉碎,置于水中浸泡30min后,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煮15min,倾出煎液后同法再煎一次,合并煎液,文火加热浓缩成200ml煎剂,浓度约为0.78g/ml。采样后取150ml药液封存备用,采样液于实验室行菌培养48h,无细菌生长为合格。

1.4.2对照组

将五味消毒饮组成药物(金银花45g,野菊花18g,紫花地丁18g,紫背天葵子18g,蒲公英18g)共117g,洗净粉碎,置于水中浸泡30min后,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煮15min,倾出煎液后同法再煎一次,合并煎液,文火加热浓缩成150ml煎剂,浓度约为0.78g/ml。采样后封存备用,采样液于实验室行菌培养48h,无细菌生长为合格。

1.4.3试验用水制备方法:

泡洗用“温水”(根据煮沸灭菌原则,普通自来水加热沸腾20min后,降温至40℃,后文“温水”皆经此法处理),冲洗用无菌生理盐水500ml。

1.4.4含2ml无菌洗脱液咽拭子准备方法:

咽拭子使用前2h,于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打开咽拭子,注入2ml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无菌洗脱液,酒精灯烧灼封口并2-4℃冷藏保存。

1.4.5试剂分装装置使用前95%酒精擦拭表面并紫外线灯照射2h。

1.5用药方法

受试者开始试验验前,入无菌操作间,于操作人员的监督下,双足相互搓揉1min,尽量使得双足菌群、环境一致。后由试验操作人员带口罩及无菌手套后“温水”、肥皂清洗,后以无菌敷料拭干。每足皂液搓洗用时30s,模拟传统术前清洗步骤。而后直接以棉拭子进行泡洗前采样。

试验组:取一次性无菌塑料袋套在浴足盆内,将足外洗一号方水煎液150ml(加温)与850ml“温水”倾入袋中,液体总量1000ml,应用电子测温计测得水温约40±1℃。试验足浸入药液,使得采样部位完全浸没于药液中。泡洗20min,期间受试者每隔五分钟适当活动踝部及趾部关节30s。后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无菌敷料拭干皮肤、采样后,由操作者遵照无菌原则套上无菌足套。

对照组:取一次性无菌塑料袋套在浴足盆内,将五味消毒饮水煎液150ml(加温)与850ml“温水”倾入袋中,经电子测温计测得水温约40±1℃。试验足浸入药液,使得采样部位完全浸没于药液中。泡洗20min,期间受试者每隔五分钟适当活动踝部及趾部关节30s。后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无菌敷料拭干皮肤、采样后,由操作者遵照无菌原则套上无菌足套。

③两组进行试验时,药液温度均为40℃,泡足液体容积均为1000ml,浴盆、肥皂、塑料袋均采用相同品牌、批次,并干燥保存。试验药剂即制即用,每个受试者都使用新开封肥皂不再重复利用,尽可能减少干扰因素。

1.6采样方法及时间

1.6.1采样方法:

操作者取含有采样液的棉拭子,握持帽端,于趾蹼处分别涂擦2次(每趾蹼面积约为2cm2,总计16cm2),后取无菌规格板(3×4cm)分别置于足背及足底跖骨头处,分别以拭子棉头往复涂擦2遍,约48cm2,后嘱受试者踝关节背伸,于足跟后侧皮肤褶皱处(近跟腱止点周围)涂擦2遍,面积约为6cm2,涂擦过程中,不断转动拭子,使得棉头各处与皮肤充分接触,总采样面积约为70cm2。酒精灯外焰烧灼管口后将拭子插入封闭,标号送检。

1.6.2采样时间:

泡洗前(以a表示):受试者双足互搓,由操作者依照流程以肥皂清洗,无菌敷料拭干后依照规程进行采样并编号送检。

泡洗后(以b表示):受试足完成泡洗流程并拭干皮肤后,立即按规程采样并编号送检。

泡洗12h后(以c表示):患者入无菌室,由操作者拆除足套后,按照规程进行采样并编号送检。

送检编号规则为:受试足编号+采样时间(a、b、c),如5号足的三个送检标本编号分别为:5a、5b、5c

在进行菌培养取样时,严格遵照取样面积在规格板中取样,与受试人员足号大小无关。将患者足号与泡洗前培养数据相关联,结果显示两者无相关性。

1.7菌落总数的测定

1.7.1原液培养:将咽拭子试管置于振荡器15s,以10μl定量接种环取液后,用密涂法将洗脱液均匀涂布到琼脂平板,扣盖并标记后翻转平板35±1℃培养48h。

1.7.2应用微量进样器套移液管,取490μl无菌生理盐水注入试管,后再用另一移液管取10μl原液注入,后将试管置于振荡器10s,以10μl定量接种环取液并密涂于琼脂平板,扣盖并标记后翻转平板35±1℃培养48h。

1.7.3计数原则:平板出培养箱后,采用肉眼观察(必要时放大镜)的方法记录菌落数量,菌落数小于300为合格样本,如原液及稀释50倍培养皿均合格时,优先选取原液培养皿计数。而后利用公式计算出菌落总数。公式如下:

1.8致敏性评价

浴足后询问患者皮肤感觉,并于48小时内观察局部皮肤反应,计算致敏率以及过敏反应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

1.9质量控制

随机原则,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

试验过程中,通过入无菌室、规范操作、试验试剂煮沸20min以上、无菌塑料袋及无菌足套的应用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做到无菌操作,尽可能排除外来杂菌影响。

采用盲法评价,以足部编号匹配试验数据,数据整合分析人员不知样本及分组情况。

1.10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统计,数据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上标表示,分别对于同组泡洗前、泡洗后以及术前数据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试验、对照组配对样本泡洗前、泡洗后数据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秩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分析

泡洗前两组数据对比

试验组及对照组泡洗前培养结果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两组数据组间比较,以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两组数据间无明显差异,证明两配对样本对子成立。

表4两组样本泡洗前培养结果对比分析

两组比较结果,p>0.05,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

泡洗前后对比

根据两组泡洗前后数据,分别计算两种药物即时杀菌率,即:

试验组及对照组杀菌率数据利用配对样本非参数件检验(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表5及时抑菌疗效评价分析

两组数据比较,p<0.01,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泡洗后即刻与12h后对比

分别根据泡洗后及12h后数据,分别计算受试足增菌率,即:

试验组及对照组增菌率数据利用配对样本非参数件检验(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表6两组样本12h延时抑菌疗效评价分析

两组数据比较,p<0.01,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两种药物致敏反应率比较

全部受试者分别应用两种药物泡洗完成48h后,均为出现皮肤刺激反应,治疗组及对照组致敏率均为0,均有可靠地用药安全性。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