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358488发布日期:2020-07-04 04:31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消毒药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预防和控制皮肤、粘膜、伤口、创面的病菌感染,皮肤消毒剂被广泛使用在临床医疗和护理消毒领域。尤其在伤口和创面的愈合过程中,消毒剂具有局部生物利用率高,不会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优点。消毒剂的杀菌效果直接影响了细菌的负荷,因此,高效的皮肤消毒剂能够预防病菌的过度生长和繁殖,改善伤口愈合环境,实现损伤后皮肤完整性和保护功能的快速恢复。

金、银等金属化合物对真菌、细菌、酵母菌、病毒等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菌剂,但是单质银并不能杀灭细菌,只有游离出银正离子与细菌作用才具有强效杀菌作用。因此当银以宏观形式存在于消毒剂中时,释放出的ag+有限,杀菌作用并不显著。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纯银被设计成直径小于100nm的颗粒,使其原子排列呈现固体与分子之间的“介态”。由于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极大的比表面积,使其能够快速游离出ag+,达到nmol级的杀菌有效浓度,表现出常规抗菌剂无法比拟的抗菌效果,同时兼具安全性高,效力持久的优点。目前,纳米银的杀菌机理被普遍认为是纳米银持续游离出ag+,通过库伦引力黏附在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上,攻击细胞壁(膜)结构,改变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容物外泄,同时进入细胞内部损伤细菌dna,中断细胞信号传导,直接介入细菌的新陈代谢,快速杀灭细菌并使菌体丧失分裂和增殖能力。当菌体失活后,ag+可以从菌体内游离出来,继续重复上述杀菌过程,因此可以产生持久抑菌的效果。

同时,纳米银还具备了更突出的抗病毒机制。主要体现在:纳米银对病毒表面蛋白质壳结构和多糖类物质的机械吸附和固定作用,阻止了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通过结合病毒表面蛋白保守的空间结构抑制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或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形成ags复合物,使蛋白变性,使病毒失去感染性;与病毒核酸结合,改变病毒的dna或rna结构,阻止病毒核酸的复制,使病毒失活。

目前广泛使用的皮肤消毒剂有碘类、季铵盐类、双胍类、过氧化物等。在各类消毒剂中,碘类消毒剂的广谱杀菌效果最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释放游离碘,促使碘与细菌结合,穿透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结构,使其内部的蛋白质、还原糖、脂质和巯基化合物氧化,变性沉淀,进而杀灭微生物。其中水溶液是最常见的形式。但是,较低浓度的碘水溶液消毒剂,在存放过程中溶液中的游离碘持续释放,导致有效碘含量不稳定,杀菌活性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受到溶液自身ph,外界温度、光照的影响失活,严重影响了消毒剂的杀菌效果。

虽然碘系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和真菌具有较强杀灭作用,但是由于其对微生物核酸物质的作用灵敏度较低,因此单独的碘系消毒剂对噬菌体和病毒的杀灭作用并不理想。

现有的纳米银混合型消毒剂,仅仅是单纯的纳米银颗粒或银正离子与其它消毒材料的机械混合,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纳米银稳定分散、不聚沉,有效成分稳定缓释的问题,并且现有市售皮肤消毒剂主要为水剂溶液形式,在涂抹擦拭皮肤、黏膜、伤口创面处存在着有效浓度偏低、易发生二次污染、着色染色严重、有效成分稳定性不理想等问题。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确保了所合成的纳米银颗粒粒径均匀、分散性好、不聚沉,同时克服了纳米银颗粒和碘单质结合过程中,银易氧化的技术难点,达到了将具有强效抑菌效果的纳米银与杀菌效果优越的碘形成复合材料的目的,实现协同杀菌的设想。该方法制备路线简便高效,无需二次分离纯化,易于工业化量产。本发明将所合成的消毒材料设计成非水介质混悬形式的干粉气雾剂体系,最大限度的保证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实现创面伤口的非接触性给药,为创口提供有效的杀菌浓度,避免了因接触产生的二次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剂由以下重量份原料组成:单质碘1-20份,银源1-20份,高分子聚合物10-50份,抗凝保护剂1-10份,溶剂500-2000份,稳定剂1-10份,成膜剂1-5份,分散保护剂1-5份,抛射剂200-2000份。

进一步,银源为硝酸银、乙酸银、硫酸银、溴化银、纳米银胶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高分子聚合物为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乙烯烷基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抗凝保护剂为柠檬酸、柠檬酸钠、甲酸、乙酸、碘化钾、碘酸钾、高碘酸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溶剂为甲醇、乙醇、正(异)丙醇、正(异)丁醇、正(异)戊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稳定剂为脂肪酸聚氧乙烯脂、丙二醇、丙三醇、十二烷基磺酸钠、十六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酸异丙酯、十四烷基酸异丙酯、十六烷基酸异丙酯、聚乙二醇、聚乙二醇硬脂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成膜剂为壳聚糖、明胶、聚乙烯醇、聚氨酯、聚甲基乙烯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分散保护剂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泊洛沙姆、卡波姆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抛射剂为氮气、二氧化碳、二氯一氟甲烷、三氯一氟甲烷、三氯三氟乙烷、1,1,1,2-四氟乙烷、1,1-二氟乙烷、七氟丙烷、一氯二氟甲烷、一氯一氟乙烷、化妆品级液化石油气、医药级二甲醚、压缩空气中的一种或多种。

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1)微球型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采用超声波分散低温还原法,将高分子聚合物加入1/2量的溶剂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超声分散10-40min,加入银源,超声分散10-40min,在30-70℃下缓慢搅拌回流8-15h,0.1mpa下减压蒸馏,得到核壳结构的微球型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

2)微球型纳米银络合碘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单质碘充分研磨至200-500目粉末,溶于剩余溶剂,加入抗凝保护剂,搅拌均匀,缓慢滴入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超声分散10-40min,通过二次配位,在0-30℃低温下机械搅拌2-8h,0.1mpa下减压蒸馏,烘干,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研磨备用;

3)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混悬消毒气雾剂的制备

使用液化抛射剂-混悬灌装法,将1/4抛射剂先行压缩液化,注入气雾罐罐体,向罐中加入混匀的稳定剂、成膜剂和分散保护剂以及合成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作为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搅拌均匀,制成混悬液,将气雾罐封口,充入剩余气体抛射剂,水浴检测,罐底射码,安装喷嘴,安装外盖,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混悬干粉消毒气雾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1)本发明以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作为消毒气雾剂的有效成分,该材料的制备采用超声波分散低温还原法,所合成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粒径均匀、结构稳定、键合牢固、分散性好,解决了现有纳米银材料易聚沉、易团聚变性以及有效成分游离释放过快、有效含量不稳定的现象;

2)本发明以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作为有效成分,该材料的制备使用一元醇同时作为合成过程中的还原剂和溶剂,反应兼容性好,无需额外添加强还原剂,制备方法绿色环保、简便高效,产物无需二次分离纯化,易于工业化放大量产;

3)本发明以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作为有效成分,该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添加了优选配比的抗凝保护剂,有效解决了合成过程中银纳米颗粒氧化成银正离子和碘单质发生歧化反应的技术难点,克服了碘化银沉淀的生成,保证了材料中有效成分的稳定存在,本发明得到的复合材料,零价银含量在1-15%之间,有效碘含量在5-20%之间。

3)本发明合成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以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内核,表面键合零价银纳米颗粒和碘单质,形成核壳结构高分子纳米材料,其粒径分布在10-50nm之间。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分散性,且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中均有良好的溶解性,长期存放不聚沉。该材料水溶液的ph值为4.0-5.0,呈弱酸性偏中性,贴近人体皮肤ph值,与常规碘系消毒剂(ph=2.0-4.0)相比,对皮肤、粘膜、创面的刺激性小,亲和性高。

4)本发明通过液化抛射剂-混悬灌装体系,提供了消毒剂的非溶液形式储存方式,确保了有效成分的长久保存,实现了对伤口创面的瞬间快速给药。喷剂给药后,消毒剂有效成分与体液迅速形成局部微环境,使纳米银和有效碘持续游离释放,从技术层面保证了对创面伤口广谱杀菌和长效抑菌的可能;

5)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区别于传统溶液型消毒剂的涂擦方式,提供了粉喷剂型的消毒方式,通过按压气雾罐阀门,将内容物直接喷洒至患处表面,约3-5秒即可快速成粉,1-5分钟可达到杀菌效果,实现了有效成分的非接触性给药和快速微粉化覆盖的特点,避免了二次污染,可在创面表层形成均匀覆盖的致密封闭保护膜,有效抵御外界空气中的灰尘、细菌,为伤口提供理想的治愈环境,有助于调节成纤维细胞因子,减少组织炎症,促进创面组织愈合、降低瘢痕产生;

6)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使用范围广泛、对伤口的刺激性小,可用于人体体表各种原因导致的小面积开放性伤口的创面消毒,如小面积溃伤、擦伤、划伤、烧伤及其它皮肤损伤。

7)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同时兼具了碘和纳米银的杀菌特性,协同杀菌效果显著,有效对抗了细菌变异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弥补了单纯碘系消毒剂对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菌穿透力不足以及对噬菌体和病毒的杀灭时效长的缺点,具有杀菌力强,杀菌范围广、有效成分缓释长效等特点。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性酵母菌、医院常见感染细菌以及芽孢、真菌、病毒等病原体。本发明合成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的最低抑菌浓度低于传统络合碘的8-16倍,低于纳米银的4倍;最低杀菌浓度低于传统络合碘的2-8倍,低于纳米银的2-4倍。

附图说明

图1为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的外观照片,a为该材料的固体性状照片;b为该材料分散为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放置30天后的外观照片;c为该材料分散为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放置30天的外观照片,图中所示浓度依次为1:50g/l,2:25g/l,3:10g/l,4:1g/l,5:0.1g/l,6:0.01g/l;

图2为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图;

图3为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的透射电镜(tem)图,a,b分别为该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不同放大倍数的代表性照片;

图4为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的x射线电子能谱(xps)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由以下重量份原料组成:单质碘4份,银源3份,高分子聚合物40份,抗凝保护剂2份,溶剂1500份,稳定剂5份,成膜剂1份,分散保护剂1份,抛射剂1000份。

所述的银源为硫酸银。

高分子聚合物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所述的抗凝保护剂为柠檬酸和碘酸钾。

所述的溶剂为甲醇和正丙醇。

所述的稳定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和聚乙二醇。

所述的成膜剂为壳聚糖。

所述的分散保护剂为卡波姆。

所述的抛射剂为氮气和三氯三氟乙烷。

一种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的制备方法的步骤为:

1)微球型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采用超声波分散低温还原法,将高分子聚合物加入1/2量的溶剂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超声分散10min,加入银源,超声分散10min,在60℃下缓慢搅拌回流8h,0.1mpa下减压蒸馏,得到核壳结构的微球型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

2)微球型纳米银络合碘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单质碘充分研磨至250目粉末,溶于剩余溶剂,加入抗凝保护剂,搅拌均匀,缓慢滴入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超声分散30min,通过二次配位,在10℃低温下机械搅拌6h,0.1mpa下减压蒸馏,烘干,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

3)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混悬消毒气雾剂的制备

使用液化抛射剂-混悬灌装法,将1/4抛射剂先行压缩液化,注入气雾罐罐体,向罐中加入混匀的稳定剂、成膜剂和分散保护剂以及合成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作为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搅拌均匀,制成混悬液,将气雾罐封口,充入剩余气体抛射剂,水浴检测,罐底射码,安装喷嘴,安装外盖,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混悬干粉消毒气雾剂。

实施例一所制备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混悬消毒气雾剂得有效碘含量为7.98%,总银含量为5.64%。

实施例二:

一种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由以下重量份原料组成:单质碘6份,银源8份,高分子聚合物50份,抗凝保护剂10份,溶剂1500份,稳定剂10份,成膜剂5份,分散保护剂5份,抛射剂1200份。

所述的银源为硝酸盐。

高分子聚合物为脂肪酸聚氧乙烯酯。

所述的抗凝保护剂为甲酸和碘化钾。

所述的溶剂为异丁醇。

所述的稳定剂为丙三醇和聚乙二醇。

所述的成膜剂为明胶。

所述的分散保护剂为甲基纤维素。

所述的抛射剂为化妆品级液化石油气。

一种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的制备方法的步骤为:

1)微球型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采用超声波分散低温还原法,将高分子聚合物加入1/2量的溶剂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超声分散30min,加入银源,超声分散30min,在50℃下缓慢搅拌回流12h,0.1mpa下减压蒸馏,得到核壳结构的微球型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

2)微球型纳米银络合碘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单质碘充分研磨至250目粉末,溶于剩余溶剂,加入抗凝保护剂,搅拌均匀,缓慢滴入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超声分散15min,通过二次配位,在30℃低温下机械搅拌6h,0.1mpa下减压蒸馏,烘干,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

3)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混悬消毒气雾剂的制备

使用液化抛射剂-混悬灌装法,将1/4抛射剂先行压缩液化,注入气雾罐罐体,向罐中加入混匀的稳定剂、成膜剂和分散保护剂以及合成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作为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搅拌均匀,制成混悬液,将气雾罐封口,充入剩余气体抛射剂,水浴检测,罐底射码,安装喷嘴,安装外盖,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混悬干粉消毒气雾剂。

实施例二所制备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混悬消毒气雾剂得有效碘含量为9.02%,总银含量为10.51%。

实施例三:

一种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由以下重量份原料组成:单质碘6份,银源2份,高分子聚合物40份,抗凝保护剂4份,溶剂1500份,稳定剂5份,成膜剂4份,分散保护剂4份,抛射剂1000份。

所述的银源为硝酸银。

高分子聚合物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所述的抗凝保护剂为乙酸和碘酸钾。

所述的溶剂为正丙醇。

所述的稳定剂为丙三醇和十四烷基酸异丙酯。

所述的成膜剂为聚乙烯醇。

所述的分散保护剂为甲基纤维素。

所述的抛射剂为氮气和1,1,1,2-四氟乙烷。

一种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的制备方法的步骤为:

1)微球型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采用超声波分散低温还原法,将高分子聚合物加入1/2量的溶剂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超声分散20min,加入银源,超声分散20min,在60℃下缓慢搅拌回流8h,0.1mpa下减压蒸馏,得到核壳结构的微球型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

2)微球型纳米银络合碘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单质碘充分研磨至350目粉末,溶于剩余溶剂,加入抗凝保护剂,搅拌均匀,缓慢滴入纳米银-高分子聚合物,超声分散20min,通过二次配位,在20℃低温下机械搅拌4h,0.1mpa下减压蒸馏,烘干,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

3)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混悬消毒气雾剂的制备

使用液化抛射剂-混悬灌装法,将1/4抛射剂先行压缩液化,注入气雾罐罐体,向罐中加入混匀的稳定剂、成膜剂和分散保护剂以及合成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作为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搅拌均匀,制成混悬液,将气雾罐封口,充入剩余气体抛射剂,水浴检测,罐底射码,安装喷嘴,安装外盖,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混悬干粉消毒气雾剂。

实施例三所制备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混悬消毒气雾剂得有效碘含量为11.82%,总银含量为3.23%。

采用实施例三进行测试:

1、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理化性质表征:

(1)分散性

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研磨观察,产物为固体粉末,见图1a。将该材料分散为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和醇溶液,放置30天,无聚沉现象,见图1b、c。因此,该材料在水溶液和醇溶液中均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峰的测定

将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分散成浓度为0.1g/l的水溶液,测量其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具体实验参数和操作步骤符合gb/t36083-2018《纳米技术纳米银材料生物学效应相关的理化性质表征指南》a.5的相关要求。实验结果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材料在208nm处有明显i2的特征吸收峰,在420nm处有明显ag0的特征吸收峰,定性表征该材料为碘和银均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复合材料。

(3)透射电镜(tem)测定

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进行透射电镜(tem)扫描,具体实验参数和操作步骤符合gb/t36083-2018a.2.1的相关要求。图3a、b分别为该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不同放大倍数的代表性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材料为球形,粒径分布在25±5nm,符合纳米材料要求。

(4)x射线电子能谱(xps)测定

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进行x射线电子能谱(xps)表征,具体实验参数和操作步骤符合gb/t36083-2018a.7的相关要求。得到该材料的xps能谱,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368.2和374.2ev出现的谱峰分别对应金属ag0的ag3d5/2和ag3d3/2的结合能,说明ag以单质形式存在于复合材料中。

(5)ph测定

根据gb/t36083-2018的相关要求和a.4的检测方法,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的ph进行测定,将样品分散成浓度为0.1g/l的水溶液,使用离子选择电极测量该水溶液的ph为5.0。结果表明,该材料呈弱酸性偏中性,贴近人体皮肤ph值,与常规碘系消毒剂(ph=2.0-4.0)相比,对皮肤、粘膜、创面的刺激性小,亲和性高。

(6)总银含量测定

根据gb/t36083-2018的相关要求和a.6的检测要求,使用电热板消解法对该材料进行前处理,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对该材料样品进行总银含量的检测。检测结果表示,该材料的总银含量为3.23%。

(6)有效碘含量测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2002版的相关要求和2.2.1.2.2的检测方法,对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进行有效碘含量的测定,使用0.1mol/l的硫代硫酸钠对该材料分散水溶液进行滴定试验。结果表示,该材料的有效碘含量为11.82%。

2、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的消毒效果测试

(1)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和纳米银、络合碘的抑菌环试验对比测试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1.8.2抑菌环试验的操作要求,采用大肠杆菌(8099)作为细菌繁殖体中肠道菌的代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作为细菌繁殖体中化脓性球菌的代表、铜绿假单胞菌(atcc15442)作为医院感染中最常分离的细菌繁殖体的代表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作为致病性真菌的代表,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和单独的络合碘、纳米银进行抗菌性能的对比测试。选择试验例合成的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有效碘含量11.82%,总银含量3.23%)作为检测样品,选择单独的络合碘和纳米银作为对比样品。将本发明材料、络合碘、纳米银按试验所需浓度(因三种消毒产品的有效成分不同,故试验例中所提到的浓度除特殊说明外,均以各自主要成分的有效浓度表示)分散成抗菌母液备用。试验时,将上述母液稀释成所需的抗菌备用液。将使用浓度为:大肠杆菌5.2×105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5.9×105cfu/ml、白色念珠菌6.2×105cfu/ml、铜绿假单胞菌6.3×105cfu/ml的4种试验菌悬液涂抹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表面皿,以无菌蒸馏水作为阴性对照。分别将滴加20μl无菌蒸馏水、络合碘使用液(有效碘含量1000mg/l)、纳米银使用液(纳米银含量273mg/l)、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使用液(有效碘含量1000mg/l,纳米银含量273mg/l)的5mm抑菌片贴放于培养基表面,放置在37℃温箱中培养18h。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环的直径(包括贴片)并记录。试验重复3次。抑菌环测试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对4种试验菌均显示出较纳米银和络合碘更好的抑菌效果。

表1抑菌环抗菌性能检测结果

(2)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的中和剂鉴定试验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1.1.5中和剂鉴定试验的操作要求,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试验分为6组,依次为,第1组:消毒剂+菌悬液→培养;第2组:(消毒剂+菌悬液)+中和剂→培养;第3组:中和剂+菌悬液→培养;第4组:(消毒剂+中和剂)+菌液→培养;第5组:稀释液+菌悬液→培养,菌数对照;第6组:稀释液+中和剂+培养基→培养,阴性对照。试验结果以第六组无菌生长,第一组不长菌或仅有极少数菌落生长,第二组有菌落生长且较第一组为多,但较第三、四、五组为少,第三、四、五组组间菌落误差不超过15%,表明所选中和剂及其浓度适宜。

该试验的中和剂鉴定选用含3g/l硫代硫酸钠、10g/l卵磷脂、10g/l吐温-80、1g/l组氨酸的0.03mol/lpbs缓冲溶液的中和剂。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株,经培养,第一组和第六组没有菌落生长;第二组有少量菌落生长;第三、四、五组均有大量菌落生长,平均生长菌落数均在1.5×107cfu/ml~2.8×107cfu/ml范围之内,且第三、四、五组间菌落数误差率都小于15%。以白色念珠菌作为试验菌株,第一组和第六组没有菌落生长;第二组有少量菌落生长;第三、四、五组均有大量菌落生长,平均生长菌落数为2.2×107cfu/ml,2.4×107cfu/ml、2.8×107cfu/ml,且第三、四、五组间菌落数误差率为7.69%、6.57%、6.06%,均小于15%。且第三、四、五组间菌落数误差率都小于15%。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所选用的中和剂对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杀灭细菌和真菌起中和作用,且中和剂及中和产物对试验菌株及培养基无影响。

(3)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和纳米银、络合碘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的对比测试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1.8.4最低抑菌浓度测定试验的操作要求,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纳米银、络合碘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检测。采用大肠杆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铜绿假单胞菌(atcc15442)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作为试验菌种。分别将络合碘、纳米银、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对倍稀释至有效浓度(络合碘以有效碘计;纳米银以含银量计;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以有效碘计,含银量根据质量百分含量计算)依次为100、50、25、12.5、6.25、3.13、1.56、0.78、0.39、0.20、0.10和0.05mg/l。将各稀释液2.5ml加入到2.5ml双倍浓度液体培养基试管中,混匀后,再向各试管中分别接种0.1ml含菌量约为108cfu/ml的4种相应试验菌悬液。设阳性对照组(菌悬液+液体培养基)和阴性对照组(液体培养基)。将各试管在37℃条件下恒温避光培养48h,取出观察结果。以无菌生长的最低质量浓度作为各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络合碘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均为6.25mg/l、对白色念珠球菌的mic值为12.5mg/l;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56mg/l、对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球菌的mic值为3.13mg/l;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39mg/l,对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球菌的mic值为0.78mg/l。表明该材料的mic低于络合碘的8-16倍,低于银纳米的4倍。

表2最低抑菌浓度检测结果

(4)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和纳米银、络合碘的最低杀菌浓度(mbc)试验的对比测试

采用大肠杆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铜绿假单胞菌(atcc15442)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作为试验菌种。从测试例3试验结果中无菌生长的实验组和对应浓度的阳性对照组试管中分别取0.1ml溶液,涂布于经鉴定合格符合试验条件的相应中和剂的无菌固体琼脂培养基中,并分别取一个不做任何处理的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将以上培养基在37℃条件下培养48h,取出观察结果。以仍无细菌生长的最低稀释浓度作为最低杀菌浓度,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络合碘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bc值均为25mg/l、对白色念珠球菌的mbc值为50mg/l;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值为12.5mg/l、对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球菌的mbc值为25mg/l;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值为3.13mg/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6.25mg/l、白色念珠球菌的mic值为12.5mg/l。该材料的mbc低于络合碘的2-8倍,低于银纳米的2-4倍。

表3最低杀菌浓度检测结果

(5)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细菌定量杀灭试验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1.1.7细菌定量杀灭试验的操作要求,采用大肠杆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铜绿假单胞菌(atcc15442)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作为试验菌种,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进行细菌定量杀灭试验的测试。在20℃水浴条件下进行,预先对该材料使用液和菌悬液进行恒温。在无菌试管内加入0.5ml浓度范围为2.3×108-2.9×108cfu/ml的菌悬液,水浴5min,再加入4.5ml有效碘含量为1250mg/l,银含量为341mg/l(评价浓度的1.25倍)的消毒剂使用液,迅速混匀,开始计时。分别作用1.5min、3min和4.5min三个时间段,用无菌吸管分别移取作用后药液0.5ml投入含4.5ml中和剂的试管内,充分混匀并作用10min后适当稀释。分别吸取1.0ml样液接种营养琼脂培养基,接种2个平皿。用无菌蒸馏水代替药液做相同处理,作为阳性对照进行活菌计数培养。将所有接种的平板置于37℃条件下培养48h,观察结果,记录平板菌落数,计算杀灭对数值。所有试验重复3次。试验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用该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作用3min,其结果满足《消毒技术规范》对微生物定量杀灭实验的要求,即对悬液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杀灭对数值均大于5.0,对悬液内白色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大于4.0。

表4为微生物定量杀灭实验结果(平均菌落对数值)

3、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的性能测试

根据gb/t14449-2017《气雾剂产品测试方法》的相关要求和检测方法,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进行安全性能(包括喷雾状态、内压力、喷出率、泄漏试验)的检测。试验结果见表5。试验表明,本发明气雾剂符合气雾剂产品安全性能要求。

表5安全性能指标

根据gb/t14449-2017的相关要求和检测方法,对本发明纳米银修饰的络合碘复合材料干粉消毒气雾剂进行稳定性指标的加速试验检测。在37℃的恒温箱中放置90天后,有效含量下降率小于10%。试验表明,本发明气雾剂符合气雾剂产品稳定性指标要求,即有效期为24个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