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5428发布日期:2020-07-29 02:4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



背景技术:

人工呼吸器是抢救危重病人不可缺少的设备,它是用机械的方法维持和辅助病人呼吸的一种装置,临床使用人工呼吸器比较普遍,常用于各种病因所致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的抢救及麻醉期间呼吸管理。目前,使用的输氧装置主要是由面罩和氧气管组成,当在进行输氧的患者或者急症患者突然无法自主呼吸或者呼吸停止时,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前者往往是先需要将输氧装置拆去,然后通过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后者则直接进行人工呼吸,前者的方式需要拆卸输氧口罩,但由于口罩佩戴的特殊性,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拆解口罩,这就导致人工呼吸的延误,严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该两种情况皆需要医者与患者口对口直接接触,该方式极易传播疾病,危及医者的健康,同时也容易导致医生患者交叉感染,因此一种可供氧可进行人工呼吸的、在急救过程中避免使医护人员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人工呼吸器的出现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包括呼吸器佩戴带、呼吸罩、排气孔、人工呼吸装置接口、按压鼻夹、人工呼吸装置、自动呼吸装置、自动呼吸装置接口、输氧管接口以及贴脸密封条,所述呼吸器佩戴带共设有两条,两条所述呼吸器佩戴带两端分别固定于呼吸罩上侧以及下侧左右侧面,所述贴脸密封条固定于呼吸罩靠近人脸一侧的边缘上,所述呼吸罩左右侧面固定有排气孔,所述呼吸罩上侧内嵌有按压鼻夹,所述按压鼻夹与呼吸罩密封滑动配合,所述呼吸罩下侧固定有输氧管接口,所述输氧管接口贯穿呼吸罩内外侧壁,所述人工呼吸装置接口以及自动呼吸装置接口皆固定于呼吸罩外侧壁上,且人工呼吸装置接口位于按压鼻夹下侧,自动呼吸装置接口位于人工呼吸装置接口下侧,所述人工呼吸装置接口以及自动呼吸装置接口贯穿呼吸罩内外侧壁,所述人工呼吸装置通过人工呼吸装置接口与呼吸罩内侧贯通连接,所述自动呼吸装置通过自动呼吸装置接口与呼吸罩内侧贯通连接,所述人工呼吸装置接口、自动呼吸装置接口以及输氧管接口皆为单向联通阀。

进一步地,所述人工呼吸装置接口包括旋转套、挤压弹簧、滑动轴、单向阀外壳、单向阀内壳、接口壳体、通气缝以及活塞,所述接口壳体为无顶无底空心圆柱体,所述接口壳体固定于呼吸罩外侧壁上,且接口壳体下端穿透呼吸罩外侧壁与呼吸罩内部贯通连接,所述旋转套套于接口壳体上端外侧壁上,所述旋转套内侧壁底部设有内凸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内嵌于接口壳体上端外侧壁上,且限位环与接口壳体外侧壁滑动配合,所述旋转套内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单向阀外壳为无底有顶空心圆柱体,所述单向阀内壳为无顶有底空心圆柱体,所述单向阀内壳设于单向阀外壳内侧,且单向阀内壳顶端与单向阀外壳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设于单向阀内壳顶端,且活塞贯穿单向阀外壳顶端,所述活塞末端与滑动轴首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轴末端穿透单向阀内壳底端面,所述活塞以及滑动轴与单向阀内壳滑动配合,所述挤压弹簧设于单向阀内壳内侧,且挤压弹簧套于滑动轴上,所述挤压弹簧一端与活塞末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单向阀内壳内侧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单向阀内壳外侧壁上均匀设有通气缝,所述通气缝贯穿单向阀内壳内侧与单向阀外壳内侧,所述单向阀外壳内嵌于接口壳体内侧壁上,且单向阀外壳末端与接口壳体末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呼吸装置接口结构与人工呼吸装置接口结构完全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鼻夹包括按压头、限位条、鼻夹以及阻挡块,所述鼻夹为倒置的y状,所述鼻夹固定于按压头下端面上,所述限位条均匀固定于按压头左右侧壁上,所述阻挡块设于限位条上端且固定于按压头上,所述按压头内嵌于呼吸罩上,且按压头与呼吸罩滑动配合,所述鼻夹设于呼吸罩内侧,所述限位条与呼吸罩滑动配合,且限位条与呼吸罩之间设有阻尼橡胶。

进一步地,所述人工呼吸装置包括人工呼吸罩、第一连接管、第一滤网、第一净化接口、液体回收瓶、第二净化接口、出气管、下层透气棉花、活性炭、隔离网、消菌层、上层透气棉花、气液分离板以及第二连接管,所述人工呼吸罩为漏斗状,所述人工呼吸罩下端与第一连接管首端贯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末端贯通连接于第一净化接口外侧壁上,且第一连接管与第一净化接口内侧贯通连接,所述第一净化接口下端面固定有液体回收瓶,且液体回收瓶与一净化接口内部相贯通,所述液体回收瓶与第一净化接口下端面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净化接口上端与第二连接管首端贯通连接,所述第一净化接口内侧固定有倾斜固定的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上侧固定有横向布置的气液分离板,所述第一滤网以及气液分离板位于第一连接管末端与第二连接管首端之间,所述第一净化接口内侧底面为向内凹陷的漏斗状,所述第二连接管末端与第二净化接口上端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净化接口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布置有上层透气棉花、消菌层、隔离网、活性炭以及下层透气棉花,所述上层透气棉花、消菌层、隔离网、活性炭以及下层透气棉花皆与第二净化接口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为无顶无底空心圆柱,所述出气管贯通固定于第二净化接口下端面上,所述出气管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出气管下端面与接口壳体首端相配合,且出气管外侧壁螺纹与旋转套内侧壁螺纹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呼吸装置包括第一摇杆、自动呼吸出气管道、第一储气槽、联通管道、上盖、呼吸进气管道、进气口、进气网、储气槽活塞、第二储气槽、推杆、推杆转轴、第二摇杆、电机固定架以及电机,所述电机内嵌于电机固定架,所述电机固定架固定于第二储气槽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储气槽为有顶有底空心圆柱体,所述第二储气槽首端通过联通管道与第一储气槽侧壁固定连接,且第二储气槽通过联通管道与第一储气槽相贯通,所述储气槽活塞内嵌于第二储气槽内,且活塞侧面与第二储气槽内侧面滑动配合,所述活塞末端面与推杆首端固定连接,所述推杆末端穿透第二储气槽末端与推杆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推杆转轴与第二摇杆首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摇杆末端与第一摇杆首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摇杆末端与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摇杆长于第一摇杆,所述第一储气槽为无顶有底空心圆柱体,所述第一储气槽下端固定有自动呼吸出气管道,所述自动呼吸出气管道贯穿第一储气槽内侧,所述自动呼吸出气管道为无顶无底空心圆柱,所述自动呼吸出气管道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自动呼吸出气管道下端面与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接口壳体首端相配合,且自动呼吸出气管道外侧壁螺纹与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旋转套内侧壁螺纹相配合,所述上盖密封固定于第一储气槽上端面上,所述呼吸进气管道末端与上盖固定连接,且呼吸进气管道贯穿上盖上下端面,所述呼吸进气管道首端与进气口贯通连接,所述进气口上套有进气网,所述进气网上贴有单向透气膜;

所述电机固定架内设有蓄电池以及开关,所述蓄电池与开关电性连接,所述开关与电机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氧管接口包括接口外壳、接口活塞、接口通气槽、接口推杆、密封底座盖、回位弹簧、接口单向阀内壳以及接口单向阀外壳,所述接口外壳为无顶无底空心圆柱,所述接口外壳固定于呼吸罩外侧面上,且接口外壳末端穿透呼吸罩外侧面与呼吸罩内侧相贯通,所述接口外壳首端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接口外壳首端外侧壁螺纹与氧气瓶供氧管道螺纹配合,所述接口单向阀外壳为无底无顶空心圆柱体,所述接口单向阀内壳为无底无顶空心圆柱体,所述接口单向阀内壳设于接口单向阀外壳内侧,且接口单向阀内壳首端边缘与接口单向阀外壳首端边缘密封固定连接,所述接口单向阀内壳末端固定有密封底座盖,所述接口单向阀内壳侧壁上设有接口通气槽,所述接口单向阀内壳内部通过接口通气槽与接口单向阀外壳内部相贯通,所述接口活塞固定于接口推杆上,且接口活塞以及接口推杆皆设于接口单向阀内壳内侧,所述接口活塞外侧壁与接口单向阀内壳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接口推杆一端穿透密封底座盖与密封底座盖滑动配合,另一端伸于接口单向阀内壳以及接口单向阀外壳首端外侧,所述回位弹簧设于接口单向阀内壳内侧,且套于接口推杆上,所述回位弹簧一端与接口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密封底座盖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贴脸密封条为截面是u型的橡胶环,所述口罩封边的封边上端面与呼吸罩边缘固定密封连接,所述贴脸密封条的凹槽面与佩戴者面部相对。

进一步地,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工作步骤,所述工作步骤具体如下:

1)将呼吸罩罩在病人的口鼻上,轻轻按压呼吸罩,使贴脸密封条与病人面部紧密贴合,将呼吸器佩戴带戴在病人头上;

2)将接口外壳首端与氧气瓶供氧管道螺纹配合,对病人进行输氧;

3)当临床病人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时;

4)将出气管与接口壳体配合,拧动旋转套,使旋转套将出气管固定;

5)向下按压按压鼻夹,使按压头下移,鼻夹将病人鼻子夹住;

6)同时医护人员向人工呼吸罩吹入空气,空气经过第一连接管、第一净化接口、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净化接口,最终通过出气管进入呼吸罩内,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7)当临床病人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时,也可将自动呼吸出气管道与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接口壳体配合,拧动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旋转套,使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旋转套将自动呼吸出气管道固定;

8)开动电机固定架处的开关,电机转动;

9)电机转动带动第一摇杆转动,使第二摇杆不断摇臂,进而使推杆带动储气槽活塞来回移动;

10)储气槽活塞朝向推杆一侧移动时,储气槽活塞吸收第一储气槽内的气体,第一储气槽内产生负压,进而第一储气槽通过呼吸进气管道、进气口以及进气网向外界吸收空气;

11)储气槽活塞远离推杆一侧移动时,储气槽活塞压缩第一储气槽内的空气,第一储气槽内产生高压,进而第一储气槽内的空气通过自动呼吸出气管道进入自动呼吸装置接口,通过自动呼吸装置接口进入呼吸罩内,对病人进行自动人工呼吸;

12)当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时,打开氧气瓶供氧,向上抽动按压鼻夹,使鼻夹与病人鼻子分离,同时反向拧动旋转套和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旋转套,将自动呼吸装置与人工呼吸装置拆卸下来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设有的按压鼻夹可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将病人的鼻子密封,避免人工呼吸时导致空气由病人鼻子泄露出去,导致无效人工呼吸,设有的人工呼吸装置接口和自动呼吸装置接口,具有安装拆卸能力以及单向通气能力,一方面可在病人需要人工呼吸时,能够及时连接人工呼吸装置,另一方面,避免在进行输氧时,氧气泄露,设有的第一滤网可对进行人工呼吸的人的口腔杂物进行过滤,避免杂物进入病患口腔,导致病患口腔堵塞导致窒息死亡,设有的气液分离板可对人工呼吸的人吹入的空气中的唾液进行过滤,保证空气洁净,设有的消菌层以及活性炭可对进入病患体内的空气进行消毒和过滤,一方面保证人工呼吸时的洁净,避免病患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避免施救人员与被救人员交叉感染,设有的自动呼吸装置,可自行对病患进行人工呼吸,降低了施救医生的负担,同时无需医者与患者口对口直接接触,避免了疾病传播,保证了医者的健康,同时也避免了医生患者交叉感染,设有的输氧管接口可在本发明进行供氧时作为有效供氧面罩,另一方面可在本发明进行人工呼吸时避免空气由输氧管接口处泄露,导致无效人工呼吸,贴脸密封条使呼吸罩更加贴合病患脸部,一方面避免氧气泄露,另一方面避免人工呼吸时空气泄露。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吸氧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人工呼吸装置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按压鼻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人工呼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自动呼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输氧管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贴脸密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8所示,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包括呼吸器佩戴带1、呼吸罩2、排气孔3、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按压鼻夹5、人工呼吸装置6、自动呼吸装置7、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输氧管接口9以及贴脸密封条10,呼吸器佩戴带1共设有两条,两条呼吸器佩戴带1两端分别固定于呼吸罩2上侧以及下侧左右侧面,贴脸密封条10固定于呼吸罩2靠近人脸一侧的边缘上,呼吸罩2左右侧面固定有排气孔3,呼吸罩2上侧内嵌有按压鼻夹5,按压鼻夹5与呼吸罩2密封滑动配合,呼吸罩2下侧固定有输氧管接口9,输氧管接口9贯穿呼吸罩2内外侧壁,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以及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皆固定于呼吸罩2外侧壁上,且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位于按压鼻夹5下侧,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位于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下侧,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以及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贯穿呼吸罩2内外侧壁,人工呼吸装置6通过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与呼吸罩2内侧贯通连接,自动呼吸装置7通过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与呼吸罩2内侧贯通连接,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以及输氧管接口9皆为单向联通阀。

如图3所示,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包括旋转套41、挤压弹簧42、滑动轴43、单向阀外壳44、单向阀内壳45、接口壳体46、通气缝47以及活塞48,接口壳体46为无顶无底空心圆柱体,接口壳体46固定于呼吸罩2外侧壁上,且接口壳体46下端穿透呼吸罩2外侧壁与呼吸罩2内部贯通连接,旋转套41套于接口壳体46上端外侧壁上,旋转套41内侧壁底部设有内凸的限位环,限位环内嵌于接口壳体46上端外侧壁上,且限位环与接口壳体46外侧壁滑动配合,旋转套41内侧壁上设有螺纹,单向阀外壳44为无底有顶空心圆柱体,单向阀内壳45为无顶有底空心圆柱体,单向阀内壳45设于单向阀外壳44内侧,且单向阀内壳45顶端与单向阀外壳44顶端固定连接,活塞48设于单向阀内壳45顶端,且活塞48贯穿单向阀外壳44顶端,活塞48末端与滑动轴43首端固定连接,滑动轴43末端穿透单向阀内壳45底端面,活塞48以及滑动轴43与单向阀内壳45滑动配合,挤压弹簧42设于单向阀内壳45内侧,且挤压弹簧42套于滑动轴43上,挤压弹簧42一端与活塞48末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单向阀内壳45内侧底面固定连接,单向阀内壳45外侧壁上均匀设有通气缝47,通气缝47贯穿单向阀内壳45内侧与单向阀外壳44内侧,单向阀外壳44内嵌于接口壳体46内侧壁上,且单向阀外壳44末端与接口壳体46末端固定连接。

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结构与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结构完全相同,设有的人工呼吸装置接口4和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具有安装拆卸能力以及单向通气能力,一方面可在病人需要人工呼吸时,能够及时连接人工呼吸装置,另一方面,避免在进行输氧时,氧气泄露。

如图4所示,按压鼻夹5包括按压头51、限位条52、鼻夹53以及阻挡块54,鼻夹53为倒置的y状,鼻夹53固定于按压头51下端面上,限位条52均匀固定于按压头51左右侧壁上,阻挡块54设于限位条52上端且固定于按压头51上,按压头51内嵌于呼吸罩2上,且按压头51与呼吸罩2滑动配合,鼻夹53设于呼吸罩2内侧,限位条52与呼吸罩2滑动配合,且限位条52与呼吸罩2之间设有阻尼橡胶,设有的按压鼻夹5可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将病人的鼻子密封,避免人工呼吸时导致空气由病人鼻子泄露出去,导致无效人工呼吸。

如图5所示,人工呼吸装置6包括人工呼吸罩61、第一连接管62、第一滤网63、第一净化接口64、液体回收瓶65、第二净化接口66、出气管67、下层透气棉花68、活性炭69、隔离网610、消菌层611、上层透气棉花612、气液分离板613以及第二连接管614,人工呼吸罩61为漏斗状,人工呼吸罩61下端与第一连接管62首端贯通连接,第一连接管62末端贯通连接于第一净化接口64外侧壁上,且第一连接管62与第一净化接口64内侧贯通连接,第一净化接口64下端面固定有液体回收瓶65,且液体回收瓶65与一净化接口64内部相贯通,液体回收瓶65与第一净化接口64下端面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第一净化接口64上端与第二连接管614首端贯通连接,第一净化接口64内侧固定有倾斜固定的第一滤网63,第一滤网63上侧固定有横向布置的气液分离板613,第一滤网63以及气液分离板613位于第一连接管62末端与第二连接管614首端之间,第一净化接口64内侧底面为向内凹陷的漏斗状,第二连接管614末端与第二净化接口66上端贯通连接,第二净化接口66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布置有上层透气棉花612、消菌层611、隔离网610、活性炭69以及下层透气棉花68,上层透气棉花612、消菌层611、隔离网610、活性炭69以及下层透气棉花68皆与第二净化接口66内侧壁固定连接,出气管67为无顶无底空心圆柱,出气管67贯通固定于第二净化接口66下端面上,出气管67外侧壁上设有螺纹,出气管67下端面与接口壳体46首端相配合,且出气管67外侧壁螺纹与旋转套41内侧壁螺纹相配合,设有的第一滤网63可对进行人工呼吸的人的口腔杂物进行过滤,避免杂物进入病患口腔,导致病患口腔堵塞导致窒息死亡,设有的气液分离板613可对人工呼吸的人吹入的空气中的唾液进行过滤,保证空气洁净,设有的消菌层611以及活性炭69可对进入病患体内的空气进行消毒和过滤,一方面保证人工呼吸时的洁净,避免病患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避免施救人员与被救人员交叉感染。

如图6所示,自动呼吸装置7包括第一摇杆71、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第一储气槽73、联通管道74、上盖75、呼吸进气管道76、进气口77、进气网78、储气槽活塞79、第二储气槽710、推杆711、推杆转轴712、第二摇杆713、电机固定架714以及电机715,电机715内嵌于电机固定架714,电机固定架714固定于第二储气槽710外侧壁上,第二储气槽710为有顶有底空心圆柱体,第二储气槽710首端通过联通管道74与第一储气槽73侧壁固定连接,且第二储气槽710通过联通管道74与第一储气槽73相贯通,储气槽活塞79内嵌于第二储气槽710内,且活塞79侧面与第二储气槽710内侧面滑动配合,活塞79末端面与推杆711首端固定连接,推杆711末端穿透第二储气槽710末端与推杆转轴712固定连接,推杆转轴712与第二摇杆713首端转动连接,第二摇杆713末端与第一摇杆71首端转动连接,第一摇杆71末端与电机715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摇杆713长于第一摇杆71,第一储气槽73为无顶有底空心圆柱体,第一储气槽73下端固定有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贯穿第一储气槽73内侧,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为无顶无底空心圆柱,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外侧壁上设有螺纹,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下端面与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接口壳体首端相配合,且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外侧壁螺纹与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旋转套内侧壁螺纹相配合,上盖75密封固定于第一储气槽73上端面上,呼吸进气管道76末端与上盖75固定连接,且呼吸进气管道76贯穿上盖75上下端面,呼吸进气管道76首端与进气口77贯通连接,进气口77上套有进气网78,进气网78上贴有单向透气膜,设有的自动呼吸装置7,可自行对病患进行人工呼吸,降低了施救医生的负担,同时无需医者与患者口对口直接接触,避免了疾病传播,保证了医者的健康,同时也避免了医生患者交叉感染。

电机固定架714内设有蓄电池以及开关,蓄电池与开关电性连接,开关与电机715电性连接。

如图7所示,输氧管接口9包括接口外壳91、接口活塞92、接口通气槽93、接口推杆94、密封底座盖95、回位弹簧96、接口单向阀内壳97以及接口单向阀外壳98,接口外壳91为无顶无底空心圆柱,接口外壳91固定于呼吸罩2外侧面上,且接口外壳91末端穿透呼吸罩2外侧面与呼吸罩2内侧相贯通,接口外壳91首端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接口外壳91首端外侧壁螺纹与氧气瓶供氧管道螺纹配合,接口单向阀外壳98为无底无顶空心圆柱体,接口单向阀内壳97为无底无顶空心圆柱体,接口单向阀内壳97设于接口单向阀外壳98内侧,且接口单向阀内壳97首端边缘与接口单向阀外壳98首端边缘密封固定连接,接口单向阀内壳97末端固定有密封底座盖95,接口单向阀内壳97侧壁上设有接口通气槽93,接口单向阀内壳97内部通过接口通气槽93与接口单向阀外壳98内部相贯通,接口活塞92固定于接口推杆94上,且接口活塞92以及接口推杆94皆设于接口单向阀内壳97内侧,接口活塞92外侧壁与接口单向阀内壳97内侧壁滑动配合,接口推杆94一端穿透密封底座盖95与密封底座盖95滑动配合,另一端伸于接口单向阀内壳97以及接口单向阀外壳98首端外侧,回位弹簧96设于接口单向阀内壳97内侧,且套于接口推杆94上,回位弹簧96一端与接口活塞9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密封底座盖95固定连接,设有的输氧管接口9可在本发明进行供氧时作为有效供氧面罩,另一方面可在本发明进行人工呼吸时避免空气由输氧管接口9处泄露,导致无效人工呼吸。

如图8所示,贴脸密封条10为截面是u型的橡胶环,口罩封边10的封边上端面101与呼吸罩2边缘固定密封连接,贴脸密封条10的凹槽面102与佩戴者面部相对,贴脸密封条10使呼吸罩2更加贴合病患脸部,一方面避免氧气泄露,另一方面避免人工呼吸时空气泄露。

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的工作步骤,工作步骤具体如下:

1)将呼吸罩2罩在病人的口鼻上,轻轻按压呼吸罩2,使贴脸密封条10与病人面部紧密贴合,将呼吸器佩戴带1戴在病人头上;

2)将接口外壳91首端与氧气瓶供氧管道螺纹配合,对病人进行输氧

3)当临床病人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时;

4)将出气管67与接口壳体46配合,拧动旋转套41,使旋转套41将出气管67固定;

5)向下按压按压鼻夹5,使按压头51下移,鼻夹53将病人鼻子夹住;

6)同时医护人员向人工呼吸罩61吹入空气,空气经过第一连接管62、第一净化接口64、第二连接管614以及第二净化接口66,最终通过出气管67进入呼吸罩2内,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7)当临床病人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时,也可将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与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接口壳体配合,拧动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旋转套,使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旋转套将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固定;

8)开动电机固定架714处的开关,电机715转动;

9)电机715转动带动第一摇杆71转动,使第二摇杆713不断摇臂,进而使推杆711带动储气槽活塞79来回移动;

10)储气槽活塞79朝向推杆711一侧移动时,储气槽活塞79吸收第一储气槽73内的气体,第一储气槽73内产生负压,进而第一储气槽73通过呼吸进气管道76、进气口77以及进气网78向外界吸收空气;

11)储气槽活塞79远离推杆711一侧移动时,储气槽活塞79压缩第一储气槽73内的空气,第一储气槽73内产生高压,进而第一储气槽73内的空气通过自动呼吸出气管道72进入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通过自动呼吸装置接口8进入呼吸罩2内,对病人进行自动人工呼吸;

12)当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时,打开氧气瓶供氧,向上抽动按压鼻夹5,使鼻夹53与病人鼻子分离,同时反向拧动旋转套41和自动呼吸装置接口旋转套,将自动呼吸装置7与人工呼吸装置6拆卸下来即可。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