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流行病防护的辅助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9876发布日期:2020-07-14 16:5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流行病防护的辅助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流行病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流行病防护的辅助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流行病指可以感染众多人口的传染病,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广泛蔓延的传染病,当某一疾病之观察值超过预期值时,就称之为流行;流行病可以只是在某地区发生,可以是全球性的大流行。当前传统流行病学上报与统计,都是通过医院临床诊断后,再由疾控工作人员进行上报,整个统计数据由多个医疗机构与部门进行完成,流行病统计数据由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再制定防范措施。

传统的流行病监测方式对于群众来说无法准确及时获取流行病的爆发信息与分布区域信息。针对这一问题,公开号为cn10812261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流行病分布监测的智能客户端,包括: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用于获取智能客户端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报单元,所述上报单元接收输入的流行病初期疫情信息,并将所述疫情信息发送至云端服务器,其实所述疫情信息包括:流行病的症状或流行病的种类、疾病名称、用户信息和地理位置。

上述现有方案中的流行病分布监测的智能客户端也是一种流行病辅助监测系统,其通过对目标区域内疾病种类和患病人数等数据的监测来实现对目标区域流行病监测,即实现了流行病的区域性监测。但在流行病防控的期间,仅进行区域性监测是不够的,而需要具体到每个用户的个人监测才能够有效防控流行病。例如在“新冠肺炎”期间,现有技术中出现了“绿码”和“渝康码”等针对个人监测的流行病监测方式,具体的:用户通过携带的用户移动终端输入个人信息、身体状态信息,以及是否经过疫区,或是否与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等信息,由监测系统的服务器对应生成存储有用户健康数据的“健康码”,并将“健康码”对应发送至用户的用户移动终端上,使得能够通过健康码获知用户的健康数据。其中用户移动终端在接收到“健康码”时会产生两个健康状态:1)危险状态,表示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为确诊患者或为疑似感染者或为密切接触者(即具备传染性);2)安全状态,表示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为健康人群(即不具备传染性)。

现有的辅助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流行病的个人监测,并通过结合用户移动终端的定位功能来确定用户的活动轨迹,以更好的实现流行病防控。但现有辅助监测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用户的健康数据只有用户本人知晓,或通过读取用户移动终端上的“健康码”才能获知,那么,在公交车或轻轨等用户聚集的公共场合,由于用户与用户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健康数据,使得一旦用户中存在确诊患者或为疑似感染者或为密切接触者,就很容易使得与其接触的健康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因此现有辅助监测系统存在病患隔离效果不好的问题;此外,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不知道其已经被感染,这不但使得该类用户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还会使得该类用户继续活动在公共场造成进一步传染,使得现有辅助监测系统存在病患管理效果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病患隔离效果和病患管理效果的用于流行病的流行病辅助监测系统,以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流行病防护的辅助监测系统,包括系统服务器,以及与所述系统服务器网络连接的若干个用户移动终端;

所述系统服务器用于记录各个用户对应的健康数据,并能够将用户的健康数据对应发送至相应的用户移动终端;

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生成相应的健康状态;

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在预设的可监测范围内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且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之间能够交互健康状态;当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与所述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对应发出隔离报警信号,且与所述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其他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对应生成健康状态修改信号;

所述系统服务器能够根据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信号对应修改相应用户的健康数据,使得相应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能够被调整为危险状态。

本方案中,用户移动终端由用户随身携带,用户通过用户移动终端输入个人信息、身体状态信息,以及是否经过疫区,或是否与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等信息;用户移动终端将用户输入的各种信息发送到系统服务器;系统服务器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生成该用户相应的健康数据,并发送到对应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移动终端接收相应的用户健康数据并生成相应的健康状态,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包括:1)危险状态,表示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为确诊患者或为疑似感染者或为密切接触者(即具备传染性);2)安全状态,表示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为健康人群(即不具备传染性)。

本方案中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携带用户移动终端(用户)间的间距位于可监测范围之内时,各个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建立连接;此时,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之间能够交互健康状态,且当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发出对应的隔离报警信号,以能够提醒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注意隔离和防护,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隔离效果;其次,当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生成相应的健康状态修改信号,使得系统服务器能够修改用户的健康数据,使得相应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能够被调整为危险状态,那么,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能够及时知晓已经被感染,这不但有利于用户及时进行治疗,还能够避免用户因不知道被感染而继续在公共场活动造成进一步传染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此外,本方案中对于流行病的接触监测、隔离提醒和健康状态修改信号的计均由用户移动终端完成,使得能够减轻系统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近场通信建立连接的方式,能够在电梯、车库等没有信号(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样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因此,本方案中用于流行病防护的辅助监测系统能够兼顾病患隔离效果和病患管理效果,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优选的,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时根据建立连接时的信号强度计算自身与对应用户移动终端间的距离数据,且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在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时相应的获取对应用户移动终端的位置数据;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自身与多个已建立连接的用户移动终端间的距离数据,以及多个用户移动终端对应的位置数据,利用多点定位算法计算生成自身的位置数据。

在实际防护过程中,并不是每个用户移动终端都具有定位功能(即不能向系统服务器发送其位置信息),例如没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环或智能手机;对于这些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而言,系统服务器难以确定其位置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一旦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被感染(处于危险状态,具备传染性),就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导致监测系统存在病患管理效果不好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方案中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计算自身与对应用户移动终端间的距离数据和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能够根据相应的距离数据和位置数据计算自身的位置数据,使得没有定位功能的用户移动终端仍然能够生成位置数据,并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自身位置数据,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进行管理,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同样的,对于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的计算由用户移动终端完成,使得能够减轻系统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近场通信建立连接的方式,能够在电梯、车库等没有信号(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样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优选的,所述辅助监测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系统服务器网络连接且能够在预设的固定监测范围内与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若干个固定终端,且若干个固定终端之间呈间隔布置;

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与固定终端建立连接时根据建立连接时的信号强度对应计算自身与对应固定终端间的距离数据,且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在与固定终端建立连接时相应的获取对应固定终端的位置数据;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自身与多个已建立连接的固定终端间的距离数据,以及多个固定终端对应的位置数据,利用多点定位算法计算生成自身的位置数据。

在实际防护过程中,并不是每个用户移动终端都具有定位功能(即不能向系统服务器发送其位置信息),例如没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环或智能手机;对于这些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而言,系统服务器难以确定其位置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一旦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被感染(处于危险状态,具备传染性),就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导致监测系统存在病患管理效果不好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方案中在公共场所(人口聚集的场所)间隔布置有固定终端,当用户移动终端(特指没有定位功能的用户移动终端)位于固定终端的固定监测范围内时能够与固定终端建立连接,此时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计算自身与对应固定终端间的距离数据和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能够根据相应的距离数据和位置数据计算自身的位置数据,使得没有定位功能的用户移动终端仍然能够生成位置数据,并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自身位置数据,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进行管理,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同样的,对于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的计算由用户移动终端完成,使得能够减轻系统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近场通信建立连接的方式,能够在电梯、车库等没有信号(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样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优选的,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实时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自身的位置数据;所述系统服务器能够根据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的变化情况计算生成对应用户移动终端相应的活动轨迹数据。

在实际防控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控位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或活动轨迹,以对其进行控制并防止其继续对其他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造成感染。为此,本方案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实时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自身的位置数据,以便实时监控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从而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此外,系统服务器还能够根据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的变化情况生成对应的活动轨迹数据,即能够确定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活动轨迹和活动范围,这既有利于对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行管理,还能够进一步预测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活动路径,以进一步避免其感染其他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从而能够兼顾监测系统的病患隔离效果和病患管理效果。

优选的,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已建立连接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记录并存储建立连接时相应的时间数据和位置数据。

在实际防护过程中,流行病会有发病周期(即从被感染开始到有明显症状的过程)或传染周期(即从被感染开始到具备传染性);本方案中,当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即表明与该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其他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已被感染,此时,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记录的时间数据和位置数据即是用户被感染的时间和地点,那么,通过对用户被感染时间和地点的记录,有利于及时控制被感染的用户,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此外,通过用户移动终端对用户被感染时间的记录,再结合用户的发病时间和传染时间等数据,有利于对流行病的发病周期和传染周期等数据进行计算和优化,这更有利于流行病的防护,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同样的,对于时间数据和位置数据的获取由用户移动终端完成,使得能够减轻系统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近场通信建立连接的方式,能够在电梯、车库等没有信号(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样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优选的,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自身健康状态从安全状态变为危险状态时发出相应的状态变化提醒信号。

在实际防护过程中,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在被感染后可能还不知道已被感染;本方案中,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在健康状态变化时(即从安全状态变为危险状态)能够发出相应的状态变化提醒信号,以提醒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已被感染,这不但有利于用户及时进行治疗,还能够避免用户因不知道被感染而继续在公共场活动造成进一步感染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

优选的,用户移动终端健康状态中的危险状态包括预设的若干个等级,且已确诊用户对应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为最高等级:零级;处于安全状态或危险状态等级小于零级的用户移动终端与零级的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后,所述处于安全状态或危险状态等级小于零级的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能够被调整为一级;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建立连接的用户移动终端中除等级最高的用户移动终端外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均能够被调整至等级最高用户移动终端的等级加一后的等级。

在实际防控过程中,已确诊的用户为情况最严重用户,而现有技术中与确诊用户有过接触的会被定义为疑似感染用户或密切接触者,但是这样的定义(或者说分级)方式并不利于建立流行病的接触传染网络,因此各个等级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导致监测系统对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管理效果不好。为此,本方案中,将确诊用户定义为最高等级零级,与零级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接触后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危险状态被定义为一级,与一级用户移动终端接触后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危险状态被定义为二级,以此类推,一直可以将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危险状态等级定义至n级;这样,由于各个危险状态等级间的用户移动终端具有接触和分级的联系,使得更有利于建立流行病的接触传染网络,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对用户移动终端的管理效果;此外,在实际防控时,各个公共区域也可以根据用户危险状态等级来对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行限制,例如:公共餐厅限制十级以上(本方案中的以上指的是数字小于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入,或轻轨站限制五级以上(本方案中的以上指的是数字小于五)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乘坐等,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流行病防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

优选的,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之间还能够交互危险状态等级和预设的用户个人数据,且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时根据建立连接时的信号强度计算自身与对应用户移动终端间的接触距离;

当用户移动终端间的接触距离小于预设的安全接触距离时,用户移动终端根据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危险状态等级最高用户移动终端的等级对应调整自身危险状态,且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记录所述等级最高的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个人数据。

在实际防控过程中,需要确定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所属用户的各种信息,以便更好的在现实中对用户进行管控和治疗。为此,本方案中,用户移动终端内运存有用户的用户个人数据(包括用户的姓名、住址和联系方式等),当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之间接触时(即建立连接),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记录对应的用户个人数据,从而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进行管理,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管理效果;其次,通过对用户个人数据的获取,更有利于流行病的接触传染网络的建立,同样能够提升监测系统对用户移动终端的管理,从而能够更好的辅助防控流行病;此外,本方案在判断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之间是否接触时,将用户移动终端间的接触距离和预设的安全距离进行计算,一方面,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更准确的判断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是否接触,从而对应调整用户移动终端健康状态的等级;另一方面,能够根据不同流行病传染能力不同的特点来对应的设定安全接触距离的数值,使得本方案中的监测系统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流行病。

优选的,当用户移动终端间的接触距离小于预设的安全接触距离时,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记录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接触时间;

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根据上一次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时的接触时间计算相应的无接触时长,当用户移动终端的无接触时长大于预设的降级时长且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未发生变化时,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能够相应的被下调;当用户的无接触时间大于预设的治愈时长且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未发生变化时,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能够被调整为安装状态。

在实际防控过程中,及时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之间接触,也不意味着用户就一定被感染。为此,本方案中根据用户的接触时间来计算用户的无接触时长(即位于任何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时间),当无接触时长大于预设的降级时长且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未变化时,表明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没有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再发生接触且该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病情没有加重,那么该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等级会对应降低,这样的调整方式使得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危险状态等级能够与实际更贴合,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行管理,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此外当用户移动终端的无接触时长大于预设的治愈时长且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未发生变化时,表面用户并没有被感染或已被治愈,此时将对应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调整为安全状态,这样的调整方式同样使得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健康状态的等级能够与实际更贴合,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行管理。

优选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自身的用户个人数据、危险状态等级、建立连接时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个人数据和建立连接时的接触时间计算生成相应的接触历史数据;

所述系统服务器用于根据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的接触历史数据计算生成能够包括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的接触传播网络。

这样,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自身用户个人数据、健康状态的等级、建立连接时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个人数据和建立连接时的接触时间计算生成相应的接触历史数据,而系统服务器能够根据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的接触历史数据计算生成包括了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的接触传播网络,那么,通过这种建立的接触传播网络的方式,能够更有效的对各个用户移动终端进行管理,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管理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实施例中辅助监测系统的逻辑框图;

图2为实施例中增设了固定终端的监测系统的逻辑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流行病防护的辅助监测系统。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流行病防护的辅助监测系统,包括系统服务器,以及与系统服务器网络连接的若干个用户移动终端;本实施例中,用户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环、手表、眼镜、头盔、手机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和近场通信功能(近场通信功能包括蓝牙通信、射频通信、wifi通信、zigbee协议通信和超宽带通信等)的移动设备;而系统服务器为现有的后台服务器,例如塔式服务器,用户移动终端通过现有无线通信的方式与系统服务器网络连接。

系统服务器用于记录各个用户对应的健康数据,并能够将用户的健康数据对应发送至相应的用户移动终端;

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生成相应的健康状态;

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在预设的可监测范围内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且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之间能够交互健康状态;当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与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对应发出隔离报警信号,且与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其他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对应生成健康状态修改信号;本实施例中,预设的可监测范围即是指用户移动终端间近场通信的可通信范围;在这里,当多个用户移动终端之间建立连接时,其建立通信连接方式,可以是一一依次配对建立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通过广播通信、并行通信等方式进行一对多、多对多建立连接的通信方式;系统服务器能够根据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信号对应修改相应用户的健康数据,使得相应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能够被调整为危险状态。本实施例中,用户移动终端与系统服务器之间每间隔预定的更新时间便由系统服务器核查、更新一次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以对用户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同步;而由系统服务器更新健康状态的方式能够避免用户自行修改其健康状态,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

本实施例中,用户移动终端由用户随身携带,用户通过用户移动终端输入个人信息、身体状态信息,以及是否经过疫区,或是否与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等信息;用户移动终端将用户输入的各种信息发送到系统服务器;系统服务器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生成该用户相应的健康数据,并发送到对应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移动终端接收相应的用户健康数据并生成相应的健康状态,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包括:1)危险状态,表示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为确诊患者或为疑似感染者或为密切接触者(即具备传染性);2)安全状态,表示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为健康人群(即不具备传染性)。

本实施例中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携带用户移动终端(用户)间的间距位于可监测范围之内时,各个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建立连接;此时,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之间能够交互健康状态,且当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发出对应的隔离报警信号,以能够提醒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注意隔离和防护,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隔离效果;其次,当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生成相应的健康状态修改信号,使得系统服务器能够修改用户的健康数据,使得相应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能够被调整为危险状态,那么,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能够及时知晓已经被感染,这不但有利于用户及时进行治疗,还能够避免用户因不知道被感染而继续在公共场活动造成进一步传染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中对于流行病的接触监测、隔离提醒和健康状态修改信号的计均由用户移动终端完成,使得能够减轻系统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近场通信建立连接的方式,能够在电梯、车库等没有信号(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样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时根据建立连接时的信号强度计算自身与对应用户移动终端间的距离数据,且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在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时相应的获取对应用户移动终端的位置数据;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自身与多个已建立连接的用户移动终端间的距离数据,以及多个用户移动终端对应的位置数据,利用多点定位算法计算生成自身的位置数据。

在实际防护过程中,并不是每个用户移动终端都具有定位功能(即不能向系统服务器发送其位置信息),例如没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环或智能手机;对于这些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而言,系统服务器难以确定其位置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一旦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被感染(处于危险状态,具备传染性),就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导致监测系统存在病患管理效果不好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计算自身与对应用户移动终端间的距离数据和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能够根据多个相应的距离数据和位置数据计算自身的位置数据(待测用户移动终端至少需要同时和三个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并获取相应的距离数据和位置数据,以能够通过三点定位法确定待测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使得没有定位功能的用户移动终端仍然能够生成位置数据,并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自身位置数据,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进行管理,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同样的,对于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的计算由用户移动终端完成,使得能够减轻系统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近场通信建立连接的方式,能够在电梯、车库等没有信号(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样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2所示:辅助监测系统还包括与系统服务器网络连接且能够在预设的固定监测范围内与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若干个固定终端,且若干个固定终端之间呈间隔布置;本实施例中,固定终端为现有的ap装置(accesspoint),即能将蓝牙设备连入互联网的设备;固定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与系统服务器网络连接;预设的固定监测范围即是指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间的可通信范围;固定终端与系统服务器有线网络连接(其他优选实施例中也可采用无线网络连接)。

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与固定终端建立连接时根据建立连接时的信号强度对应计算自身与对应固定终端间的距离数据,且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在与固定终端建立连接时相应的获取对应固定终端的位置数据;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自身与多个已建立连接的固定终端间的距离数据,以及多个固定终端对应的位置数据,利用多点定位算法计算生成自身的位置数据。

在实际防护过程中,并不是每个用户移动终端都具有定位功能(即不能向系统服务器发送其位置信息),例如没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环或智能手机;对于这些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而言,系统服务器难以确定其位置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一旦该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被感染(处于危险状态,具备传染性),就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导致监测系统存在病患管理效果不好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在公共场所(人口聚集的场所)间隔布置有固定终端,当用户移动终端(特指没有定位功能的用户移动终端)位于固定终端的固定监测范围内时能够与固定终端建立连接,此时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计算自身与对应固定终端间的距离数据和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能够根据相应的距离数据和位置数据计算自身的位置数据,使得没有定位功能的用户移动终端仍然能够生成位置数据,并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自身位置数据,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进行管理,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同样的,对于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的计算由用户移动终端完成,使得能够减轻系统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近场通信建立连接的方式,能够在电梯、车库等没有信号(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样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实时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自身的位置数据;系统服务器能够根据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的变化情况计算生成对应用户移动终端相应的活动轨迹数据。

在实际防控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控位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或活动轨迹,以对其进行控制并防止其继续对其他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造成感染。为此,本实施例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实时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自身的位置数据,以便实时监控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从而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此外,系统服务器还能够根据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数据的变化情况生成对应的活动轨迹数据,即能够确定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活动轨迹和活动范围,这既有利于对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行管理,还能够进一步预测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活动路径,以进一步避免其感染其他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从而能够兼顾监测系统的病患隔离效果和病患管理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已建立连接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记录并存储建立连接时相应的时间数据和位置数据。

在实际防护过程中,流行病会有发病周期(即从被感染开始到有明显症状的过程)或传染周期(即从被感染开始到具备传染性);本实施例中,当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存在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时,即表明与该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其他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已被感染,此时,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记录的时间数据和位置数据即是用户被感染的时间和地点,那么,通过对用户被感染时间和地点的记录,有利于及时控制被感染的用户,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此外,通过用户移动终端对用户被感染时间的记录,再结合用户的发病时间和传染时间等数据,有利于对流行病的发病周期和传染周期等数据进行计算和优化,这更有利于流行病的防护,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同样的,对于时间数据和位置数据的获取由用户移动终端完成,使得能够减轻系统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近场通信建立连接的方式,能够在电梯、车库等没有信号(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样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的流行病辅助监测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自身健康状态从安全状态变为危险状态时发出相应的状态变化提醒信号。

在实际防护过程中,原本处于安全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在被感染后可能还不知道已被感染;本实施例中,用户移动终端能够在健康状态变化时(即从安全状态变为危险状态)能够发出相应的状态变化提醒信号,以提醒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已被感染,这不但有利于用户及时进行治疗,还能够避免用户因不知道被感染而继续在公共场活动造成进一步感染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病患管理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用户移动终端与用户移动终端之间,以及用户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均通过近场通信的方式建立连接。本实施例中,近场通信功能包括蓝牙通信、射频通信、wifi通信、zigbee协议通信和超宽带通信,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采用蓝牙通信。

这样,近场通信的方式具有连接稳定且迅速的优点,有利于提升用户移动终端与用户移动终端之间,以及用户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连接效果和连接效率,从而有利于监测系统兼顾病患管理效果和病患管理效率。

具体实施过程中,用户移动终端健康状态中的危险状态包括预设的若干个等级,且已确诊用户对应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为最高等级:零级;处于安全状态或危险状态等级小于零级的用户移动终端与零级的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后,处于安全状态或危险状态等级小于零级的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能够被调整为一级;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建立连接的用户移动终端中除等级最高的用户移动终端外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均能够被调整至等级最高用户移动终端的等级加一后的等级。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系统设定危险状态等级风险较高的用户移动终端主动通过广播通信的方式实时对外广播发送自身的危险状态等级信息,例如设定要求危险状态等级高于等于五级(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高于等于五级指的是一、二、三、四、五)的用户移动终端会实时广播发送自身的危险状态等级信息,以能够更加主动、及时的提醒与其建立连接的其它用户移动终端预警提示注意安全防护,从而进一步的帮助提升监测系统的监控防护效果;在这里,系统设定主动通过广播通信的方式实时对外广播发送自身的危险状态等级信息的等级限制值不限于五级,而是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定,从而使得病情风险较高的用户能够通过其用户移动终端更加及时的对外传播发送自身的危险状态等级信息,更有利于做到流行病传播信息的及时记录、及时预警。

在实际防控过程中,已确诊的用户为情况最严重用户,而现有技术中与确诊用户有过接触的会被定义为疑似感染用户或密切接触者,但是这样的定义(或者说分级)方式并不利于建立流行病的接触传染网络,因此各个等级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导致监测系统对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管理效果不好。为此,本实施例中,将确诊用户定义为最高等级零级,与零级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接触后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危险状态被定义为一级,与一级用户移动终端接触后的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危险状态被定义为二级,以此类推,一直可以将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危险状态等级定义至n级;这样,由于各个危险状态等级间的用户移动终端具有接触和分级的联系,使得更有利于建立流行病的接触传染网络,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对用户移动终端的管理效果;此外,在实际防控时,各个公共区域也可以根据用户危险状态等级来对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行限制,例如:公共餐厅限制十级以上(本实施例中的以上指的是数字小于十)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入,或轻轨站限制五级以上(本实施例中的以上指的是数字小于五)的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乘坐等,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流行病防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已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之间还能够交互危险状态等级和预设的用户个人数据,且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在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时根据建立连接时的信号强度计算自身与对应用户移动终端间的接触距离;

当用户移动终端间的接触距离小于预设的安全接触距离时,用户移动终端根据建立连接的各个用户移动终端中危险状态等级最高用户移动终端的等级对应调整自身危险状态,且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记录等级最高的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个人数据。

在实际防控过程中,需要确定处于危险状态的用户移动终端所属用户的各种信息,以便更好的在现实中对用户进行管控和治疗。为此,本实施例中,用户移动终端内运存有用户的用户个人数据(包括用户的姓名、住址和联系方式等),当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之间接触时(即建立连接),用户移动终端能够记录对应的用户个人数据,从而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进行管理,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管理效果;其次,通过对用户个人数据的获取,更有利于流行病的接触传染网络的建立,同样能够提升监测系统对用户移动终端的管理,从而能够更好的辅助防控流行病;此外,本实施例在判断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之间是否接触时,将用户移动终端间的接触距离和预设的安全距离进行计算,一方面,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更准确的判断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是否接触,从而对应调整用户移动终端健康状态的等级;另一方面,能够根据不同流行病传染能力不同的特点来对应的设定安全接触距离的数值,使得本实施例中的监测系统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流行病。本实施例中,还限制了用户移动终端参与经济活动的危险状态等级,即危险状态等级低于设定值的用户移动终端可以参加较多的经济活动,而危险状态等级高于设定值的用户移动终端参加的经济活动会受到更多的限制,甚至可以被要求完全限制参加各种经济活动。这样,能够在应用本发明的流行病防护辅助监测系统进行病情监控的同时,可以通过对不同病情危险程度的人员加以不同经济活动参与度的管控,以便于根据实际管控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合理的管控调度,更好的做到流行病防护管控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平衡,尽量的减少社会和人员的经济损失。同样,这里的设定值可根据需要具体设定。

具体实施过程中,当用户移动终端间的接触距离小于预设的安全接触距离时,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记录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接触时间;

用户移动终端还能够根据上一次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时的接触时间计算相应的无接触时长,当用户移动终端的无接触时长大于预设的降级时长且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未发生变化时,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能够相应的被下调;当用户的无接触时间大于预设的治愈时长且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未发生变化时,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能够被调整为安装状态。

在实际防控过程中,及时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之间接触,也不意味着用户就一定被感染。为此,本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接触时间来计算用户的无接触时长(即位于任何其他用户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时间),当无接触时长大于预设的降级时长且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未变化时,表明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没有与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再发生接触且该用户移动终端(用户)的病情没有加重,那么该用户移动终端的危险状态等级会对应降低,这样的调整方式使得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危险状态等级能够与实际更贴合,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行管理,从而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此外当用户移动终端的无接触时长大于预设的治愈时长且用户移动终端危险状态等级未发生变化时,表面用户并没有被感染或已被治愈,此时将对应用户移动终端的健康状态调整为安全状态,这样的调整方式同样使得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健康状态的等级能够与实际更贴合,更有利于对用户移动终端(用户)进行管理。

具体实施过程中,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自身的用户个人数据、危险状态等级、建立连接时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个人数据和建立连接时的接触时间计算生成相应的接触历史数据;

系统服务器用于根据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的接触历史数据计算生成能够包括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的接触传播网络。

这样,用户移动终端能够根据自身用户个人数据、健康状态的等级、建立连接时其他用户移动终端的用户个人数据和建立连接时的接触时间计算生成相应的接触历史数据,而系统服务器能够根据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的接触历史数据计算生成包括了各个用户移动终端的接触传播网络,那么,通过这种建立的接触传播网络的方式,能够更有效的对各个用户移动终端进行管理,能够提升监测系统的管理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