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自锁死的安全型气腹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42856发布日期:2020-10-17 02:0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能自锁死的安全型气腹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腹针,尤其是一种能自锁死的安全型气腹针,属于气腹针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腹腔镜手术时,首先要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目前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的方法是:用手术钳钳夹肚脐周围皮肤并提起,提起后利用气腹针穿透腹壁各层组织,穿透的各层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层、皮下肌层、腹膜。其中,腹膜尤为致密,韧性较强,气腹针穿透腹膜时由于阻力突然下降,突破感极强;现有的气腹针在穿透腹壁时,无法安全自锁,很容易造成腹腔内组织或脏器的损伤导致意外的发生。

气腹针穿刺直径较小,在使用时无法有效实现自锁。临床急需一种气腹针,在穿透腹壁时能将穿刺尖端自锁,避免对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自锁死的安全型气腹针,其结构紧凑,能有效实现穿刺后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间的锁定,避免穿刺成功后对腹腔内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能自锁死的安全型气腹针,包括外管连接管,在所述外管连接管的头端设置腹壁穿刺用的穿刺外管,在外管连接管的尾端设有充气连接头,在穿刺外管内设置能向穿刺后的腹腔内充入气体的充气内管,所述充气内管的尾部伸入外管连接管内,且充气内管能在穿刺外管内沿所述穿刺外管的长度方向运动;

在穿刺外管的头端端部设置穿刺用的穿刺尖端,充气内管的头端端部具有钝型头,充气内管的头部设置与充气内管连通的内管侧孔,通过充气内管以及所述充气内管头部的内管侧孔能将气体充入腹腔内;

在所述外管连接管内设置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充气内管通过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能与充气连接头连接后连通;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在外管连接管内能沿所述外管连接管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在外管连接管内运动时,充气内管以及充气连接头能跟随所述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同步运动;

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的内壁密封接触,且通过内管连接锁定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配合,能将充气内管锁定在穿刺外管内;充气内管锁定在穿刺外管内时,充气内管的钝型头位于穿刺尖端的前方,充气内管的内管侧孔处于露出状态;

解除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间的锁定状态后,能使得充气内管在穿刺外管内运动;在解除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间的锁定状态且充气内管的钝型头位于穿刺尖端的后方时,利用穿刺外管的穿刺尖端能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在穿刺外管穿通腹壁的同时,通过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配合能使得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间保持锁定状态。

所述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包括用于连接充气内管、充气连接头的内管连接头连接体以及用于提供充气内管在穿刺外管运动作用力的内管弹性体,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内与所述内管连接管的内壁密封接触,内管弹性体与所述内管连接头连接适配连接;

在内管连接头连接体上设置内管锁定块,在外管连接管上设置能与内管锁定块适配的外管槽体,所述外管槽体贯通外管连接管的管壁;内管锁定块能嵌置在外管槽体内,内管锁定块嵌置在外管槽体内时,能使得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相互锁定且所述充气内管的内管侧孔处于露出状态;

按压并使得内管锁定块从外管槽体内退出后,能解除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间的锁定状态。

所述外管槽体包括外管定位槽以及与所述外管定位槽连通的外管锁定槽,外管定位槽、外管锁定槽均贯通外管连接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定位槽的长度方向与外管连接管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外管锁定槽的长度方向与外管定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

外管锁定槽与内管锁定块适配,内管锁定块能嵌置在所述外管锁定槽内,利用内管锁定块与外管锁定槽的配合能将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相互锁定。

在内管锁定块邻近外管连接管头端的一侧设置对称分布的锁定块台阶体,在外管连接管的内壁设置能与锁定块台阶体适配的外管内斜面;

锁定块台阶体包括水平连接面以及与所述水平连接面适配的锁定块倾斜面,水平连接面通过锁定块倾斜面能与内管锁定块的上端面连接;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内运动时,锁定块倾斜面能与外管内斜面贴合。

所述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包括设置于外管连接管内的内管控制连接体以及弹性连接套,所述弹性连接套在外管连接管内位于内管控制连接体的尾端与外管连接管的尾端之间,内管弹性体能套在弹性连接套上;在内管控制连接体的头端设置密封套,内管控制连接体通过密封套能与外管连接管密封接触;

充气内管贯穿内管控制连接体后进入弹性连接套内,充气内管与内管控制连接体、弹性连接套固定连接,充气连接头伸入外管连接管内并通过弹性连接套能与充气内管连通;内管控制连接体、密封套以及弹性连接套能在外管连接管内同步运动;

内管锁定块位于弹性连接片的头部,弹性连接片的尾端与内管控制连接体固定连接,按压内管锁定块时,能使得弹性连接片的头部向靠近充气内管的方向运动,以能使得嵌置在外管锁定槽内内管锁定块从外管锁定槽内退出;松开对内管锁定块的按压且内管锁定块与外管锁定槽正对应时,利用弹性连接片能使得内管锁定块嵌置在外管锁定槽。

在所述外管连接管上设置连管端帽,弹性连接套的一端设置弹性连接套端环,内管弹性体的两端分别与弹性连接套端环以及连管端帽对应,充气内管的钝型头位于穿刺尖端的后方时,内管弹性体被压缩于弹性连接套端环与连管端帽之间;

充气连接头包括充气连管,所述充气连管的头端能穿过连管端帽后伸入弹性连接套内,且充气连管能与弹性连接套固定连接,弹性连接套在外管连接管内运动时,充气连管能相对连管端帽运动。

所述内管锁定块凸设于弹性连接片上,内管锁定块的形状与外管锁定槽的形状相一致;在弹性连接片上还凸设有弹性片按压块,弹性片按压块在弹性连接片上呈倾斜分布;内管锁定块嵌置在外管锁定槽内时,弹性片按压块凸出于外管连接管外。

所述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包括设置于外管连接管内的内管控制连接体,在内管控制连接体的头端设置密封套,内管控制连接体通过密封套能与外管连接管密封接触;

在所述内管控制连接体的尾端设置能允许内管弹性体套置的弹性连接轴,所述弹性连接轴与内管控制连接体的结合部设置能与内管弹性体适配的弹性轴座,充气内管贯穿内管控制连接体且充气内管的尾端位于弹性连接轴内,充气内管与内管控制连接体以及弹性连接轴固定连接,充气连接头伸入弹性连接轴内,且充气连接头通过弹性连接轴能与充气内管连通;内管控制连接体、密封套以及弹性连接轴能在外管连接管内同步运动;

内管锁定块位于弹性连接片的头部,弹性连接片的尾端与内管控制连接体固定连接,按压内管锁定块时,能使得弹性连接片的头部向靠近充气内管的方向运动,以能使得嵌置在外管锁定槽内内管锁定块从外管锁定槽内退出;松开对内管锁定块的按压且内管锁定块与外管锁定槽正对应时,利用弹性连接片能使得内管锁定块嵌置在外管锁定槽。

在所述外管连接管上设置连管端帽,充气内管的钝型头位于穿刺尖端的后方时,内管弹性体被压缩于弹性轴座与连管端帽之间;

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外管连接管以及内管控制连接体呈同轴分布,充气内管与连管端帽以及充气连接头呈偏心分布;

在外管连接管尾端的内壁设置端帽定位槽,在连管端帽上设置能与端帽定位槽适配的端帽台阶,连管端帽通过端帽台阶与端帽定位槽配合能装配在外管连接端的尾端。

在所述弹性轴座上设置轴座导向块,在外管连接管的内壁设置与轴座导向块适配的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轴座导向块能嵌置在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内,通过轴座导向块与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配合,能对内管控制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内的运动进行导向。

本发明的优点:通过穿刺外管能实现对腹壁的穿刺,通过充气内管能实现对穿刺后腹壁的充气,利用弹性连接片上内管锁定块与外管锁定槽的配合,能实现穿刺内管与充气内管的相互锁定;当内管锁定块从外管锁定槽内退出时,能解除充气内管与穿刺外管的锁定状态;在解除锁定时,能进行腹壁的穿刺,在穿通腹壁的同时,利用内管弹性体能驱动充气内管运动,当钝型头位于穿刺尖端的前方时,能避免穿刺尖端对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造成损伤,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情况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外管连接管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外管连接管的剖视图。

图6为图2中实施情况中充气内管与弹性连接套配合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穿刺外管与外管连接管的配合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充气内管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穿刺外管的立体图。

图10为图2中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充气连接头的立体图。

图12为图2中内管控制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连管端帽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密封套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发明弹性连接套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情况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6中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6中充气内管与充气连管配合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6中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的立体图。

图20为图16中内管控制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情况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外管连接管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1中内管控制连接体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1中锁定块台阶体的放大图。

图25为图21中外管连接管设置外管内斜面的放大图。

图26为图21中锁定块台阶与外管内斜面配合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管连接管、2-穿刺外管、3-充气内管、4-内管侧孔、5-外管定位槽、6-座体板、7-保护帽、8-通气调节阀、9-外管连接座、10-弹性片按压块、11-连接内管、12-连管端帽、13-内管弹性体、14-弹性连接套、15-弹性连接套端环、16-内管控制连接体、17-密封套、18-密封套环体、19-弹性连接片、20-充气连管凸环、21-管体部、22-穿刺外管孔、23-外管端环槽、24-内管端环、25-外管端环、26-钝型头、27-穿刺头端、28-按压凸块、29-内管锁定块、30-弹片间隙、31-连接轴端板、32-密封套连接轴、33-端帽体、34-端帽轴、35-密封套连接轴孔、36-连接片内管定位槽、37-外管锁定槽、38-弹性轴座、39-弹性连接轴、40-弹性片端槽、41-端帽孔、42-密封套孔、43-端帽定位槽、44-轴座导向块、45-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46-水平连接面、47-锁定块倾斜面以及48-外管内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了能有效实现穿刺后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避免穿刺成功后对腹腔内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本发明包括外管连接管1,在所述外管连接管1的头端设置腹壁穿刺用的穿刺外管2,在外管连接管1的尾端设有充气连接头,在穿刺外管2内设置能向穿刺后的腹腔内充入气体的充气内管3,所述充气内管3的尾部伸入外管连接管1内,且充气内管3能在穿刺外管2内沿所述穿刺外管2的长度方向运动;

在穿刺外管2的头端端部设置穿刺用的穿刺尖端27,充气内管3的头端端部具有钝型头26,充气内管3的头部设置与充气内管3连通的内管侧孔4,通过充气内管3以及所述充气内管3头部的内管侧孔4能将气体充入腹腔内;

在所述外管连接管1内设置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充气内管3通过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能与充气连接头连接后连通;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在外管连接管1内能沿所述外管连接管1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在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时,充气内管3以及充气连接头能跟随所述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同步运动;

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1的内壁密封接触,且通过内管连接锁定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1配合,能将充气内管3锁定在穿刺外管2内;充气内管3锁定在穿刺外管2内时,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前方,充气内管3的内管侧孔4处于露出状态;

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后,能使得充气内管3在穿刺外管2内运动;在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且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后方时,利用穿刺外管2的穿刺尖端27能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在穿刺外管2穿通腹壁的同时,通过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1配合能使得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保持锁定状态。

具体地,穿刺外管2、充气内管3、外管连接管1以及充气连接头均需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具体材料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穿刺外管2的头端具有穿刺尖端27,利用穿刺外管2以及所述穿刺外管2的穿刺尖端27能实现对腹壁的穿刺,如图9所示,在穿刺外管2的尾端设置外管端环25,外管端环25的外径大于穿刺外管2的外径。穿刺外管2呈空心的管状,穿刺外管2的通过外管端环25能与外管连接管1适配连接,且穿刺外管2的空心结构能允许充气内管3置于穿刺外管2内。

利用充气内管3能实现对穿刺后的腹腔充入气体,利用充气内管3充入的气体一般为二氧化碳气体。如图8所示,为充气内管3的示意图,充气内管3的外径小于穿刺外管2的内径,即充气内管3能置于穿刺外管2内,且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具有较小的间隙。充气内管3的长度大于穿刺外管2的长度,充气内管3的头端为钝型头26,通过钝型头26能使得充气内管3的头端呈封闭状态,一般地,钝型头26呈球形或圆形,即在充气过程中,利用钝型头26的形状能避免对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内管侧孔4位于充气内管3头部的一侧,内管侧孔4贯通充气内管3的侧壁,从而进入充气内管3内的气体能通过内管侧孔4排出,充气内管3的尾端具有内管端环24,内管端环24的外径大于充气内管3的外径。在利用充气内管3对腹腔充气时,充气内管3内的气体仅能从内管侧孔4排出后进入腹腔。在具体使用时,当穿刺外管2对内管侧孔4遮挡时,无法不利用充气内管3进行充气。

本发明实施例中,穿刺外管2的尾端与外管连接管1连接,通过外管连接管1能方便拿持或操作穿刺外管2,穿刺外管2与外管连接管1的头端固定连接,穿刺外管2与外管连接管1间呈同轴分布,当充气内管3位于穿刺外管2内时,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也呈同轴分布。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外管连接管1包括管体部21以及与所述管体部21连接的外管连接座9,外管连接座9的外径大于管体部21的外径,在外管连接座9的端部设置座体板6,座体板6的外径大于外管连接座9的外径。在外管连接座9内设置穿刺外管孔22,在穿刺外管孔22与管体部22的结合部设置外管端环槽23,穿刺外管孔22的内径远小于管体部22的内径,穿刺外管孔22与管体部22的内腔相互连通,穿刺外管2与外管连接管1的管体部21连通。穿刺外管2的外管端环25能置于外管端环槽23内,穿刺外管22的尾部位于穿刺外管孔22内,利用穿刺外管孔22、外管端环槽23与穿刺外管2配合,能提高穿刺外管2与外管连接管1间连接定位的便捷性与精度。

充气内管3的长度大于穿刺外管2的长度,充气内管3的尾部位于外管连接管1的管体部21内。为了能实现穿刺与保护,充气内管3需要能相对穿刺外管2的往复运动,即在需要穿刺时,需要将穿刺尖端27露出(此时,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后方),而在穿刺后,需要将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前方,避免穿刺尖端27与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接触。由于需要利用充气内管3进行充气,在对穿刺尖端27进行遮挡保护时,内管侧孔4也需要位于穿刺尖端27前方,或者至少与穿刺尖端27对应,此时,内管侧孔4处于露出状态,从而不会影响通过内管侧孔4进行所需的排气。

本发明实施例中,充气内管3通过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能与充气连接头连接后连通;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在外管连接管1内能沿所述外管连接管1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在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时,充气内管3以及充气连接头能跟随所述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同步运动。

具体实施时,充气连接头位于外管连接管1的尾端外,充气连接头伸入外管连接管1的尾端内,从而充气连接头通过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能与充气内管3相互连通,即实现充气连接头与充气内管3间的有效连接与连通。通过充气连接头能与充气设备适配连接,充气连接头能跟随充气内管3以及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同步运动,从而能提高腹腔穿刺以及穿刺后充气的便捷性。

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1的内壁密封接触,从而在对腹腔充气时,避免充入的气体经穿刺外管2以及外管连接管1逸出。具体地,通过内管连接锁定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1配合,能将充气内管3锁定在穿刺外管2内;充气内管3锁定在穿刺外管2内时,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前方,充气内管3的内管侧孔4处于露出状态,即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相互锁定时,充气内管3无法在穿刺外管2以及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同时,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前方,充气内管3的内管侧孔4处于露出状态,此时,利用钝型头26能实现对穿刺尖端2的保护,内管侧孔4处于露出状态时,能实现对腹腔的充气。

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后,能使得充气内管3在穿刺外管2内运动;在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且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后方时,利用穿刺外管2的穿刺尖端27能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在穿刺外管2穿通腹壁的同时,通过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与外管连接管1配合能使得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保持锁定状态。

综上,一般情况下,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处于相互锁定状态,当需要对腹腔穿刺时,需要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从而能方便利用穿刺尖端27实现对腹壁的穿刺,在腹壁穿通的同时,通过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能驱动充气内管3运动,即恢复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的锁定状态,在恢复锁定状态后,既能避免穿刺尖端27对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造成损伤,又不会影响后续对腹腔内的充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连接锁定密封控制机构包括用于连接充气内管3、充气连接头的内管连接头连接体以及用于提供充气内管3在穿刺外管2运动作用力的内管弹性体13,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与所述内管连接管1的内壁密封接触,内管弹性体13与所述内管连接头连接适配连接;

在内管连接头连接体上设置内管锁定块29,在外管连接管1上设置能与内管锁定块29适配的外管槽体,所述外管槽体贯通外管连接管1的管壁;内管锁定块29能嵌置在外管槽体内,内管锁定块29嵌置在外管槽体内时,能使得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相互锁定且所述充气内管3的内管侧孔4处于露出状态;

按压并使得内管锁定块29从外管槽体内退出后,能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内管连接头连接体以及内管弹性体均设置于外管连接管1内,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与所述外管连接管1间呈同轴分布,内管连接头连接体与外管连接管1的内壁密封接触,但内管连接头连接体与外管连接管1间的密封接触不会影响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运动。

具体实施时,在外管连接管1上设置外管槽体,外管槽体贯通外管连接管1的管壁,内管锁定块29嵌置在外管连接管1的外管槽体内时,利用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槽体间的配合,能阻挡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运动,从而达到阻挡充气内管3在穿刺外管2内的运动,实现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相互锁定。

当将内管锁定块29退出外管槽体后,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运动不存在阻挡,当内管连接头连接体能在外管连接管1内后,充气内管3能相对穿刺外管2运动,从而实现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在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后,将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推入穿刺外管2的穿刺尖端27后方时,内管弹性体13处于压缩状态,在整个穿刺过程中,利用未穿通的腹壁与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的配合,能保持内管弹性体13的压缩状态,而在穿通腹壁的同时,由于未有腹壁与钝型头26的接触配合,在内管弹性体13的作用下,能推动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继而实现推动充气内管3在穿刺外管2内运动。当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且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槽体对应时,内管锁定块29能再次嵌置在外管槽体内,恢复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相互锁定状态。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外管槽体包括外管定位槽5以及与所述外管定位槽5连通的外管锁定槽37,外管定位槽5、外管锁定槽37均贯通外管连接管1的管壁;所述外管定位槽5的长度方向与外管连接管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外管锁定槽37的长度方向与外管定位槽5的长度方向垂直;

外管锁定槽37与内管锁定块29适配,内管锁定块29能嵌置在所述外管锁定槽37内,利用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锁定槽37的配合能将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相互锁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管定位槽5的长度大于外管锁定槽37的长度,内管锁定块29的形成呈长方体状,内管锁定块29略小于外管锁定槽37内,从而内管锁定块29能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内。当内管锁定块29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内后,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运动方向与外管定位槽5的长度方向一致,从而利用外管锁定槽37对内管锁定块29的限定,能实现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相互锁定,而当将内管锁定块29从外管锁定槽37内退出时,由于不存在对内管锁定块29的限定,此时,内管连接头连接体能自由在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即无法实现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

具体地,当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相互锁定时,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一定位于穿刺外管2的穿刺尖端27的前方,穿刺尖端27贴合在充气内管3的头部,利用钝型头26以及充气内管3能实现对穿刺尖端27的遮挡,避免穿刺尖端27对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而当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时,充气内管3能在穿刺外管2以及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当钝型头26能位于穿刺尖端27的后方时,能利用穿刺尖端27实现对腹壁的穿刺。

如图2、图3、图10和图12所示,所述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包括设置于外管连接管1内的内管控制连接体16以及弹性连接套14,所述弹性连接套14在外管连接管1内位于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尾端与外管连接管1的尾端之间,内管弹性体13能套在弹性连接套14上;在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头端设置密封套17,内管控制连接体16通过密封套17能与外管连接管1密封接触;

充气内管3贯穿内管控制连接体16后进入弹性连接套14内,充气内管3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弹性连接套14固定连接,充气连接头伸入外管连接管1内并通过弹性连接套14能与充气内管3连通;内管控制连接体16、密封套17以及弹性连接套14能在外管连接管1内同步运动;

内管锁定块29位于弹性连接片19的头部,弹性连接片19的尾端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固定连接,按压内管锁定块29时,能使得弹性连接片19的头部向靠近充气内管3的方向运动,以能使得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内内管锁定块29从外管锁定槽37内退出;松开对内管锁定块29的按压且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锁定槽37正对应时,利用弹性连接片19能使得内管锁定块29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

本发明实施例中,内管控制连接体16以及弹性连接套14均位于外管连接管1内,即均位于管体部21内。内管弹性体13能套在弹性连接套14上,内管弹性体13可以采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内管控制连接体16呈管状,内管控制连接体16能在外管连接管1内沿所述外管连接管1的长度方向运动,弹性连接套14位于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尾端外侧。弹性连接片19具有弹性,弹性连接片19的尾端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连接,弹性连接片19的头端处于悬空状态,弹性连接片19的两侧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间具有弹片间隙30。内管控制连接体16内呈中空状态,从而能提供按压弹性连接片19时的空间。

内管控制连接体16、弹性连接套14与外管连接管1间呈同轴分布,充气内管3贯穿内管控制连接体16,充气内管3的尾端进入弹性连接套14内,充气内管3同时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以及弹性连接套14固定连接。充气连接头伸入外管连接管1内,并能与弹性连接套14固定。当解除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内管控制连接体16、密封套17、弹性连接套14以及充气内管3与充气连接头能同步运动。

所述内管锁定块29凸设于弹性连接片19上,内管锁定块29的形状与外管锁定槽37的形状相一致;在弹性连接片19上还凸设有弹性片按压块10,所述弹性片按压块10与内管锁定块29连接,弹性片按压块10在弹性连接片19上呈倾斜分布。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弹性片按压块10上还设置按压凸块28,通过按压凸块28能增大与弹性片按压块10的接触摩擦力,弹性片按压块10呈倾斜分布,具体是指弹性片按压块10在弹性连接片19上两端的高度不同,利用弹性片按压块10以及按压凸块28能提高对弹性连接片19按压时的可靠性。当弹性连接片19被按压时,弹性连接片19会向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方向运动,从而能带动内管锁定块29从外管锁定槽37内退出。松开对内管锁定块29的按压且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锁定槽37正对应时,利用弹性连接片19的弹性作用力能使得内管锁定块29再次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内,实现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

此外,所述内管锁定块29凸设于弹性连接片19上,内管锁定块29的形状与外管锁定槽37的形状相一致;在弹性连接片19上还凸设有弹性片按压块10,弹性片按压块10在弹性连接片19上呈倾斜分布;内管锁定块29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内时,弹性片按压块10凸出于外管连接管1外。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片按压块10凸出于外管连接管1时,能方便通过按压弹性片按压块10,快速实现将内管锁定块29从外管锁定槽37内退出。

进一步地,在所述外管连接管1上设置连管端帽12,弹性连接套14的一端设置弹性连接套端环15,内管弹性体13的两端分别与弹性连接套端环15以及连管端帽12对应,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后方时,内管弹性体13被压缩于弹性连接套端环15与连管端帽12之间;

充气连接头包括充气连管11,所述充气连管11的头端能穿过连管端帽12后伸入弹性连接套14内,且充气连管11能与弹性连接套14固定连接,弹性连接套14在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时,充气连管11能相对连管端帽12运动。

如图13所示,连管端帽12包括端帽轴34以及位于所述端帽轴34端部的端帽体33,端帽体33的外径大于端帽轴34的外径,端帽轴34的外径与外管连接管1的内径适配,端帽轴34能伸入外管连接管1内,且端帽体33能与外管连接管1的尾端紧密贴合,连管端帽12与外管连接管1固定连接。连管端帽32具有端帽孔41,所述端帽孔41允许充气连管11的穿置,以便充气连管11能与弹性连接套14固定连接。

如图15所示,弹性连接套端环15的外径大于弹性连接套14的外径,弹性连接套14的外径与内管弹性体13适配,弹性连接套端环15大于内管弹性体13的外径,从而利用弹性连接套端环15能实现对内管弹性体13的接触。内管弹性体13套在弹性连接套14上后,内管弹性体13与弹性连接套端环15以及端帽轴34之间。当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后方时,内管弹性体13被压缩于弹性连接套端环15与连管端帽12之间,此时,利用穿刺尖端27能实现对腹壁的穿刺。

在穿刺过程中,利用腹壁对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的作用力,使得内管弹性体13始终处于压缩状态。而当穿通腹壁时,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处于悬空状态,此时,在内管弹性体13的作用下,能推动弹性连接套14、内管控制连接体16以及充气内管3运动,直至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锁定槽37对应,并在弹性连接片19的弹性作用力能使得内管锁定块29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内,实现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

具体实施时,当内管弹性体13处于压缩状态时,弹性连接片19一般也处于压缩状态,即弹性连接片19的头部被外管连接管1的内壁向靠近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方向压缩,而当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锁定槽37对应时,弹性连接片19的头端进入外管定位槽5内,解除被压缩状态,即能实现内管锁定块29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内。此外,在弹性连接片19的内表面还设置连接片内管定位槽36,当弹性连接片19靠近内管控制连接体16时,利用弹性连接片19的连接片内管定位槽36能与充气内管3配合,确保不会由于充气内管3影响弹性连接片19的运动空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充气连管11能伸入弹性连接套11内,充气连管11与弹性连接套14固定连接,充气连管11通过弹性连接套14能与充气内管3连通。如图6所示,为充气内管3的尾端在弹性连接套14内的放大图,充气内管3的尾端与充气连管11间不接触,在弹性连接套14内设置允许内管端环24嵌置的内管端环槽,通过内管端环24与弹性连接套14配合后,能提高充气内管3与弹性连接套14间定位的便捷性与可靠性。由于充气连管11与弹性连接套14固定,弹性连接套14跟随充气内管3运动时,充气内管11也跟随同步运动,即充气连管11能相对连管端帽12运动。

如图11、图12和图15所示,在所述充气连管11上设置通气调节阀8,在充气连管11的头部设置充气连管凸环20,在充气连管11的尾端设置可分离连接的保护帽7;充气连管11跟随弹性连接套14运动时,充气连管凸环20能进入连管端帽12内;

在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头端设置密封套17,在所述密封套17上设置至少一个能与外管连接管1内壁接触的密封套环体18,利用密封套17上的密封套环体18能与外管连接管1的内壁密封接触。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气调节阀8为二通阀,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阀体形式,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通过通气调节阀8能控制外部通气设备与充气内管3的连通状态。充气连管凸环20凸设于充气连管11的头端,充气连管凸环20能进入连管端帽12内,即能进入端帽轴34内,并能与端帽孔41的内壁接触,利用充气连管凸环20与连管端帽12配合,能实现对连管端帽12间的密封连接。保护帽7与充气连管11的尾端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当不需要充气时,将保护帽7套在充气连管11的尾端,当需要充气时,将保护帽7从充气连管11的尾端移除并能与外部的充气设备连接。

密封套17的两端设置均设置密封套环体18,密封套环体18的外径大于密封套17的外径。密封套17位于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头端,密封套环体18能与外管连接体1的内壁接触,利用密封套环体18与外管密封体1的接触,能实现密封接触,避免经穿刺外管2进入外管连接管1内的气体逸出。

具体实施时,在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尾端设置密封套连接轴32,密封套连接轴32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呈同轴分布,密封套连接轴32的一端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固定连接,密封套连接轴32的另一端设置连接轴端板31,连接轴端板31的外径大于密封套连接轴32的外径。连接轴端板31内设置密封套连接轴孔35,所述密封套连接轴孔35贯通连接轴端板31以及密封套连接轴34,密封套连接轴孔35能允许充气内管3穿过,即能方便实现充气内管3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配合。密封套17能套在密封套连接轴32上,密封套32套在密封套连接轴32上后,利用连接轴端板31以及内管控制连接体16能将密封套17限定在密封套连接轴32上。当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时,密封套17能跟随内管控制连接体16同步运动,利用密封套环体18与外管连接管1内壁的接触,能始终保持密封连接状态。

如图16、图17、图18、图19和图20所示,所述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包括设置于外管连接管1内的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头端设置密封套17,内管控制连接体16通过密封套17能与外管连接管1密封接触;

在所述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尾端设置能允许内管弹性体13套置的弹性连接轴39,所述弹性连接轴39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结合部设置能与内管弹性体13适配的弹性轴座38,充气内管3贯穿内管控制连接体16且充气内管3的尾端位于弹性连接轴39内,充气内管3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以及弹性连接轴39固定连接,充气连接头伸入弹性连接轴39内,且充气连接头通过弹性连接轴39能与充气内管3连通;内管控制连接体16、密封套17以及弹性连接轴39能在外管连接管1内同步运动;

内管锁定块29位于弹性连接片19的头部,弹性连接片19的尾端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固定连接,按压内管锁定块29时,能使得弹性连接片19的头部向靠近充气内管3的方向运动,以能使得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内内管锁定块29从外管锁定槽37内退出;松开对内管锁定块29的按压且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锁定槽37正对应时,利用弹性连接片19能使得内管锁定块29嵌置在外管锁定槽37。

具体实施时,与图2和图3中的实施情况相比,弹性连接轴39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呈一体式,且在弹性连接轴39与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结合部形成弹性轴座38,即弹性连接轴39与弹性连接套14具有相同的作用,而弹性轴座38与弹性连接套端环15具有相同的作用。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具体作用以及与充气内管3的配合,具体可以参考上述说明,此处赘述。此外,在弹性连接片19的端部设置弹性片端槽40,弹性片端槽40贯通弹性连接片19,通过弹性片端槽40能与充气内管3配合,不会影响弹性连接片19头部的弹性运动空间,即弹性片端槽40起到与连接片内管定位槽36相同的作用。具体通过穿刺外管2进行腹壁穿刺,以及通过充气内管3进行充气的过程均与上述相一致,具体参考上述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所述外管连接管1上设置连管端帽12,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位于穿刺尖端27的后方时,内管弹性体13被压缩于弹性轴座38与连管端帽12之间;

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外管连接管1以及内管控制连接体16呈同轴分布,充气内管3与连管端帽12以及充气连接头呈偏心分布;

在外管连接管1尾端的内壁设置端帽定位槽43,在连管端帽12上设置能与端帽定位槽43适配的端帽台阶49,连管端帽12通过端帽台阶49与端帽定位槽43配合能装配在外管连接端1的尾端。

具体地,连管端帽12的具体结构以及与外管连接管1的具体配合可以参考上述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充气内管3的尾端设置内管端环24,充气内管3通过内管端环24与弹性连接轴39适配连接;

充气连管11伸入弹性连接轴39内,充气连管11的头端能与内管端环24接触,且充气连管11的外径大于内管端环24的外径。

本发明实施例中,充气内管3与连管端帽12以及充气连接头的充气连管11呈非同轴分布,充气内管3的外径小于充气连管11的外径。充气连管11伸入弹性连接轴39内,充气内管3的尾端也位于弹性连接轴39内,从而充气连管11通过弹性连接轴39内的空腔能与充气内管3相互连通。充气内管3的尾端与充气连管11的端部接触,在接触时,充气内管3的尾端仅与充气连管11的部分端部接触,但不会影响充气内管3与充气连管11间的连通。利于充气连管11与充气内管3间的接触,能实现充气内管3与充气连管11间的有效连接。具体实施时,连管端帽12与充气内管3间也呈非同轴分布,以便于与充气连管11间的适配。

连管端帽12与充气内管3间非同轴分布时,连管端帽12与外管连接管1间也呈非同轴分布。为了能便于连管端帽12装配在外管连接管1的尾端,在外管连接管1尾端的内壁上设置端帽定位槽43,端帽台阶49设置于连管端帽12的端帽轴34上,通过连管端帽12通过端帽台阶49与端帽定位槽43配合能装配在外管连接端1的尾端,如图21所示。

如图21、图22和图23所示,在所述弹性轴座38上设置轴座导向块44,在外管连接管1的内壁设置与轴座导向块44适配的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45,轴座导向块44能嵌置在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45内,通过轴座导向块44与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45配合,能对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运动进行导向。

本发明实施例中,轴座导向块44凸设于弹性轴座38上,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45的长度方向与外管连接管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当在外管连接管1内还设置端帽定位槽43时,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45与端帽定位槽43间可位于两个相对应的方向,以相互不影响为准。轴座导向块44能嵌置在外管连接管导向槽45内,通过轴座导向块44与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45配合,能对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运动进行导向。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利用轴座导向块44与外管连接管内导向槽45配合,也能防止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转动,即能保持充气内管3在穿刺外管2内的稳定性,不会影响利用充气内管3以及内管侧孔4对腹腔进行充气。当禁止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转动后,在进行腹壁穿刺的过程中以及穿刺后的通气时,都能确保内管锁定块29与外管锁定槽37间的对应状态,不会影响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的锁定与解锁。

对于图2和图3中的实施情况,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导向配合形式,如轴座导向块44可以设置于弹性连接套14上,具体导向配合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3、图24、图25和图26所示,在内管锁定块29邻近外管连接管1头端的一侧设置对称分布的锁定块台阶体,在外管连接管1的内壁设置能与锁定块台阶体适配的外管内斜面48;

锁定块台阶体包括水平连接面46以及与所述水平连接面46适配的锁定块倾斜面47,水平连接面46通过锁定块倾斜面47能与内管锁定块29的上端面连接;内管连接头连接体在外管连接管1内运动时,锁定块倾斜面47能与外管内斜面48贴合。

具体地,图2和图3的实施例中,以及图16和图17的实施例中,当通过按压弹性片按压块10,使得内管锁定块29从外管锁定槽37内退出,但在穿刺过程中,还需要医务人员持续按压按压弹性片按压块10,以避免内管锁定块29再次嵌置进入外管锁定槽37内,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的便捷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管锁定块29上设置锁定块台阶体,锁定块台阶体呈对称分布,锁定块台阶体一般位于内管锁定块29相应的两端,且锁定块台阶体位于弹性片按压块10的两侧。为了能与锁定块台阶体配合,在外管连接体1内设置对称分布的外管内斜面48。

具体实施时,锁定块台阶体包括水平连接面46,所述水平连接面46可由一矩形块形成,所述矩形块的上端面呈水平状。锁定块倾斜面47呈倾斜分布,锁定块倾斜面47的一端与水平连接面46对应,锁定块倾斜面47的另一端与内管锁定块29的上端面连接。水平连接面46的高度低于内管锁定块29上端面的的高度。

水平连接面46以及锁定块倾斜面47所形成的锁定块台阶体能与外管内斜面48配合。具体地,通过按压弹性片按压块10并使得内管锁定块29从外管锁定块37内退出,通过推动弹性片按压块10能使得外管内斜面48与锁定块倾斜面47贴合,如图26所示。此时,能保持充气外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解锁状态,且利用锁定块倾斜面47与外管内斜面48的配合,能避免未被完全压缩的内管弹性体13的作用下推动恢复充气外管3与穿刺外管2的锁定状态。此时,医务人员可以不用保持对弹性片按压块10的按压,也不会影响利用穿刺外管2对腹壁的穿刺。

在穿刺过程中,利用腹壁与充气内管3的钝型头26配合,能继续压缩内管弹性体13,当在穿通的同时能实现对内管弹性体13的最大压缩,且在穿通的同时,利用内管弹性体13能提供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最大作用力,所述最大的作用力能使得消除锁定块倾斜面47与外管内斜面48对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内的运动影响,即能推动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运动并直至恢复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的锁定状态。

综上,利用外管内斜面48与锁定块倾斜面47的配合,能实现对内管控制连接体16在外管连接管1的位置状态进行临时保持,即能实现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位置状态的临时保持。所述临时保持的位置状态不会影响利用穿刺外管2对腹壁的穿刺,且在对腹壁穿通的同时,不会影响内管弹性体13对内管控制连接体16的推动,从而不会影响充气内管3与穿刺外管2间锁定状态的恢复,进一步提高使用的便捷性与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