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用留置针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7020发布日期:2020-10-31 09:54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幼儿用留置针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幼儿用留置针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以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儿疼痛,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面对患儿这一特殊群体,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和患儿的舒适成为护士及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留置针成功使用的标志和推广的前提。

由于患儿四肢不自主活动多,活动度大,而且患儿四肢小,不易固定留置针,因此容易发生留置针脱落的情况。所以为了防止留置针出现脱落,目前在使用时,通常都会利用医用胶带对留置针进行固定。但是由于医用胶带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患儿皮肤出现红肿或过敏等症状,因此目前在对留置针进行固定时,还会选择使用医用敷料进行固定。现有的医用敷料是在普通医用薄膜的一面涂覆上压敏胶后制成,因此在取下医用敷料时,就会对皮肤造成拉扯,从而出现疼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幼儿用留置针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医用敷料对留置针进行固定,在取下医用敷料时会拉扯皮肤出现疼痛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基础方案是:幼儿用留置针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膜;其中:还包括与固定膜连接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主连接带和从连接带,主连接带和从连接带的固定端分别与固定膜相对的两端连接,主连接带的活动端与从连接带的活动端活动连接;

固定结构还包括有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包括第一测温单元、第二测温单元、存储单元、处理单元和报警单元;第一测温单元设置在主连接带的固定端,第二测温单元设置在主连接带的连接端;第一测温单元和第二测温单元用于测量接触的体表温度并得到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存储单元预存有温差阈值,处理单元用于比较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得到实时温差,并在实时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控制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息。

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与目前采用医用敷料对留置针进行固定的方式相比,1.本方案中,利用主连接带和从连接带的活动连接围合患处进行固定的方式取代医用敷料粘贴的方式,在需要取下固定装置的时候,取消主连接带与从连接带的方式即可,整个过程中并不比与皮肤发生任何的拉扯,也就不会出现疼痛;

2.考虑到留置针保留在身体上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护理不当而出现穿刺处出现发热的症状,导致患儿出现不适,而穿刺处发热却并不会导致出现发烧现象,即虽然说穿刺处会发热,但是仍然是在正常体温的范围内,这样一来,用现有的体温测量方式则并不能判断穿刺处是否发热,因此本方案中还设置有检测机构,利用第一测温单元测量穿刺处的温度,利用第二测温单元测量身体其余位置的温度;在比较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的实时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则说明穿刺处的温度较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已经高出一定范围了,已经属于发热情况了,因此本方案中在实时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利用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息,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对炎症进行处理,及时消除炎症,从而减少患儿的不适。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存储单元预存有体温阈值,处理单元用于比较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当第一温度值或第二温度值大于体温阈值时,处理单元控制报警单元发送警告信息。有益效果: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体温阈值,并将第一温度值与第二温度值进行比较,在第一温度值或第二温度值大于体温阈值时,则表明患儿的体温过高,可能是出现发烧现象,因此此时处理单元还控制报警单元发送警告信息进行报警,保证医护人员或家长及时进行处理。

优选方案二: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检测机构还包括有压力检测单元,用于采集固定结构内侧的压力信息,处理单元用于对压力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压力值;显示单元,用于显示压力值。有益效果:本方案中利用压力检测单元与处理单元的配合得到了固定结构在佩戴过程中对患儿的压力,利用显示单元显示该压力,方便医护人员在对患儿佩戴固定结构时对固定结构的松紧调节,避免因为固定结构过紧而造成患儿不适。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存储单元预存有压力阈值,处理单元用于将压力值与压力阈值进行比较,在压力值等于压力阈值时,处理单元控制报警单元发送提醒信息。说明,本方案中的压力阈值指的是当压力值超出这个压力阈值后,患儿会出现勒紧的不适感,压力阈值能够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设置。有益效果:考虑到在佩戴固定结构的过程中,随着固定结构的不断收缩,患儿受到的压力是逐渐增大的,因此本方案中,在佩戴固定装置时,通过预设压力阈值后,当检测到的压力值等于压力阈值时,此时报警单元发送提醒信息,以避免在佩戴过程中为了让留置针稳固在患儿身上而不断收缩固定结构导致患儿出现不适的情况。

优选方案四: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从连接带设置有调节单元。有益效果:本方案中利用从连接带上调节单元的设置实现了从连接带与主连接带连接后的长度可调,从而保证固定装置能够具有不同的佩戴长度,能够适用于不同部位,提高了固定装置的实用性。

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调节单元为拉扣。有益效果:拉扣作为常用的连接件,便于获取和更换,成本低。

优选方案六: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固定结构上还设置有加热机构,加热机构包括底座和受控于处理单元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位于底座上。有益效果:本方案中通过加热机构对加入的药液进行预热,从而防止温差较大的药液对患儿造成刺激。

优选方案七:作为优选方案六的优选,底座上设置有输管槽。有益效果:本方案中,通过在底座上设置输管槽,利用输管槽的设置对输液管进行固定,避免输液管的晃动而导致回血或针头脱落等情况。

优选方案八: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主连接带和从连接带分别与固定膜可拆卸连接。有益效果:考虑到在对留置针进行固定时,只有固定膜是与留置针进行接触的,因此本方案中,主连接带和从连接带采用可拆卸的方式与固定膜进行连接,这样一来,在需要更换固定装置的时候只需要更换固定膜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固定装置,主连接带和从连接带可以多次使用,提高了固定装置的实用性。

优选方案九: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存储单元中预设有时间阈值,检测机构还包括计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启动信息后开始计时并得到计时信息,在计时信息等于时间阈值时,处理单元控制报警单元发送警报信息。有益效果:由于在利用留置针输液的过程中,在药水快输完的时候,需要及时更换药水或拔出输液针头,因此本方案中在存储单元中预存有药水输完的预计时间,利用计时单元与处理单元的配合实现在药水输完时自动报警,从而避免因为没有及时更换药水或拔出针头而导致出现回血等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幼儿用留置针固定装置实施例一中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幼儿用留置针固定装置实施例一中检测机构的模块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主连接带1、固定膜2、从连接带3、拉扣4。

实施例一

基本如附图1和图2所示:幼儿用留置针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膜2,还包括与固定膜2连接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主连接带1和从连接带3,主连接带1和从连接带3的固定端分别与固定膜2相对的两端连接,优选的,主连接带1和从连接带3分别与固定膜2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主连接带1的右端和从连接带3的左端采用粘结的方式分别与固定膜2的左端和右端连接,这样一来,在需要更换固定装置的时候,只需要从主连接带1和从连接带3上撕下固定膜2并粘上新的固定膜2即可;主连接带1的活动端与从连接带3的活动端活动连接,具体的,从连接带3设置有调节单元,本实施例中调节单元为拉扣4,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单元还可以为魔术贴或针扣等结构。

如图3所示,固定结构还包括有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包括第一测温单元、第二测温单元、压力检测单元、存储单元、处理单元、报警单元和显示单元;第一测温单元设置在主连接带1的固定端,第二测温单元设置在主连接带1的连接端,压力检测单元设置在主连接带1与皮肤接触的一面;第一测温单元和第二测温单元用于测量接触的体表温度并得到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

存储单元预存有温差阈值和体温阈值,处理单元用于比较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得到实时温差,并在实时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控制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比较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当第一温度值或第二温度值大于体温阈值时,处理单元控制报警单元发送警告信息。

存储单元中还预存有压力阈值a0,压力检测单元采集固定结构内侧的压力信息,处理单元对压力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压力值后,显示单元显示得到的压力值,比较模块还将压力值与压力阈值进行比较,在压力值等于压力阈值时,处理单元控制报警单元发送提醒信息。

存储单元中预设有时间阈值,检测机构还包括计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启动信息后开始计时并得到计时信息,在计时信息等于时间阈值时,处理单元控制报警单元发送警报信息。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本固定装置的始终状态为主连接带1、固定膜2和从连接带3顺次连接,初始状态下主连接带1和从连接带3处于分开状态。使用时,将固定膜2置于留置针上方后,保证固定膜2处于无张力展开状态,然后将固定膜2落到留置针上,使得固定膜2覆盖在留置针上后,将主连接带1的活动端与从连接带3的活动端连接,此时主连接带1、固定膜2和从连接带3则围合成一条封闭带,固定膜2在主连接带1和从连接带3的作用下也就被固定在了患儿身上,从而对留置针进行固定。在需要取下留置针或更换医用膜的时候,解开主连接带1和从连接带3的连接关系,此时固定装置处于敞开状态,直接取下固定膜2即可,在取下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拉扯皮肤,也就不会对患儿造成不适。

以患儿右臂上固定留置针为例,在进行主连接带1和从连接带3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固定膜2能够对留置针起到稳固的固定作用,就需要固定膜2能够尽可能的与皮肤紧密粘贴,也就需要主连接带1与从连接带3尽可能紧密的套在右臂上。调节从连接带3上的调节单元,使得主连接带1的活动端与从连接带3的活动端逐步靠近,随着主连接带1活动端与从连接带3活动端的靠近,主连接带1、固定膜2和从连接带3围合的封闭带的尺寸减小,主连接带1与患儿皮肤之间的压力也就会逐渐增大,压力检测单元采集到压力信息a后经过处理单元的处理得到压力值a,处理单元还将压力值a与预存在存储单元中的压力阈值a0进行比较,当压力值a等于压力阈值a0时,主连接带1与从连接带3不再靠近,此时停止调节单元的调节,则固定装置能够紧密的套在右臂上而又不会造成右臂出现勒紧状态。

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测温单元测量主连接带1固定端位置的温度,得到的第一温度值k1即表示留置针穿刺处的温度,第二测温单元测量从连接带3活动端位置的温度,得到的第二温度k2则表示患儿右臂的温度。处理模块比较第一温度值k1和第二温度值k2得到的实时温差k,即k=|k1-k2|。设定存储单元中预存的温差阈值为k0,在实时温差k大于温差阈值k0时,则表示此时穿刺处的温度已经比右臂其他部分的温度高出一定值了,说明穿刺处可能存在有发炎的情况,因此处理单元控制在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息,以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设定存储单元中预存的体温阈值为k10,处理单元还将第一温度值k1和第二温度值k2与体温阈值k10进行比较,当第一温度值k1或第二温度值k2大于体温阈值k10时,表明此时右臂的温度是高于正常温度,患儿可能实现发烧情况,此时处理单元发送警告信息,提醒医护人员对患儿的体温进行确认,以避免发烧的情况继续恶化。

设定存储单元中预设的时间阈值为t0。在开始输液时,向计时单元发送启动信息,计时单元开始计时得到计时信息t,在计时信息t等于时间阈值t0时,则表示需要更换药水或停止输液,此时处理单元控制报警单元发送提醒信息,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从而避免出现回血的情况。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上还设置有加热机构,加热机构包括底座和受控于处理单元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位于底座上,底座上设置有输管槽。

本实施例中,输管槽对输液管道进行固定,利用加热单元对底座进行加热,从而通过热传递对固定在输管槽内的输液管进行加热,实现对药液的预热,防止温差较大的药液对患儿造成刺激。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本方案中的检测机构还包括有调零单元,用于对压力值进行调零,压力检测单元在调零后重新采集固定结构内侧的压力信息,处理单元对压力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实时张紧值,存储单元还预存有张紧力阈值,处理单元用于将实时张紧值与张紧力阈值进行对比,在实时张紧值大于张紧力阈值时,处理单元控制报警单元发送警示信息。

考虑到在输液过程中,穿刺处可能因为液体外漏或外渗而出现肿胀,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进行处理,因此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调零单元,在固定结构固定好以后,利用调零单元对压力值进行调零,以手臂为例,此时手臂上与固定结构接触的一圈皮肤与固定结构之间的压力值则为零。当穿刺处出现肿胀时,相应处的皮肤会肿大,肿胀处与固定结构相接触的部分的压力会变大,相应的实时张紧值也就会变大,实时张紧值越大,代表穿刺处肿胀越厉害。此时压力检测单元获取到的固定结构内侧的实时压力信息得到的实时张紧值也就从零变大了,处理单元将实时张紧值与预设的张紧力阈值进行对比,在比较出实时张紧值大于预设的张紧力阈值时,也就表示穿刺处的肿胀程度已经超过了预设值,此时报警单元发送警示信息,以通知医护人员及时对肿胀情况进行处理,避免肿胀继续扩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